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梳理

第三单元梳理

9.桃花源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①异:对……感到惊异。②前:向前。③穷:尽。

①林尽水源,便②得一山,山有小口,③仿佛④若有光。便⑤舍船,从口入。

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到了尽头。源,源头。②得:看到。③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④若:好像。⑤舍(shě):舍弃,离开。

①初极狭,②才③通人。复行数十步,④豁然开朗。土地平⑤旷,屋⑥舍

①初:开始。②才:仅仅、只。③通:通过。④豁(huò)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⑤旷:宽阔。⑥舍(shè):房屋。

①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属。③阡陌交通,

①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②属:类。③阡(qiān)陌(mò)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①相闻。②其中往来③种作,男女衣④着,⑤悉如外人。

①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②其中:那里面。③种(zhòng)作:耕种劳作。④着:穿着。⑤悉:全,都。

①黄发垂髫,②并③怡然④自乐。

①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②并:一起。③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④自乐:自得其乐。

见渔人,①乃②大惊,问所③从来。④具答之。便⑤要还家,⑥设酒杀鸡

①乃:于是,就。②大:很,非常。③从来:从……地方来。④具:详细。⑤要(yāo):同“邀”,邀请。⑥设:准备。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①咸来②问讯。自③云④先世避秦时乱,率⑤妻子⑥邑人

①咸:全,都。②问讯:打探消息。③云:说。④先世:祖先。⑤妻子:妻子儿女。⑥邑人:同乡的人。

来此①绝境,不②复出③焉,遂与外人④间隔。问今是何世,⑤乃不知有汉,⑥无论魏晋。

①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②复:再,又。③焉:于之,从这里。④间隔:隔绝、不通音讯。⑤乃:竟然,居然。⑥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①具言所闻,皆②叹惋。余人各复③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④停数日,⑤辞去。

①具言:详细地说。②叹惋:感叹。③延:邀请。④停:待。⑤辞去:辞别离开。

此中人①语云:“②不足③为外人④道也。”

①语(yù):对……说,告诉。②不足:不值得,不必。③为:向,对。④道:说。

①既出,②得其船,便③扶④向路,处处⑤志之。⑥及郡下,⑦诣太守,说⑧如此。

①既:已经。②得:找到。③扶:沿着,顺着。④向:先前的。⑤志:做记号。⑥及:到。⑦诣(yì):拜访。⑧如此:像这样(的事情)。

太守①即②遣人随其往,③寻向所志,④遂迷,不⑤复⑥得路。

①即:立即。②遣:派遣。③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所志,所做的记号。④遂:终于。⑤复:又,再。⑥得:找到。

南阳刘子骥,①高尚②士也,闻之,③欣然④规往。未⑤果,⑥寻病终。后遂无⑦问津者。

①高尚:品德优异。②士:对男子的美称。③欣然:高兴的样子。④规:打算,计划。⑤果:实现。⑥寻:随即,不久。⑦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溪流的)两岸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三)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①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②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③“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④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丽”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两件事是: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虚构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四)考点积累扫描

【通假释义】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亮。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此中人语云(古义:读音yù,告诉。今义:读音yǔ,话、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够)

【一词多义】

舍:(1)便舍船(动词,舍弃、离开)         (2)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寻:(1)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2)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

之:(1)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3)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4)处处志之(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无实义)

其:(1)欲穷其林(代词,那)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那)

(3)得其船(代词,他的)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渔人)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初极狭,才通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未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复前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文言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见渔人,乃大惊。(省略句,“见”前省略主语“村中人”)

问所从来。(倒装句,即“问从所来”)

10.小石潭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从小丘②西行百二十步,隔③篁竹,④闻水声,

①从:自,由。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③篁(huáng)竹:竹林。④闻:听到。

①如鸣珮环,心②乐之。③伐竹④取道,⑤下见小潭,⑥水尤清冽。

①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鸣,发出声响。珮、环,都是玉饰。②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之:代水声。③伐:砍伐。④取:这里指开辟。⑤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在下面。⑥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

①全石以为底,②近岸,③卷石底以出,④为坻,⑤为屿,

①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为,用……作为。以,用。为,作为。②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③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翻卷。以,而。④为坻(chí):成为水中高地。⑤为屿(yǔ):成为小岛。

①为嵁,为岩。②青树③翠蔓,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①为嵁(kān):成为不平的岩石。②青树:青葱的树木。③翠蔓:翠绿的藤蔓。④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①可百许头,②皆③若空游无所依,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①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②皆:全,都。③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澈,穿透。布,照映。

①佁然不动,②俶尔远逝,③往来④翕忽,似与游者相⑤乐。

①佁(yǐ)然:静止不动的样子。②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逝,离开。③往来:来来往往。④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⑤乐:逗乐。

潭①西南②而望,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④势⑤犬牙差互,⑥不可知其源。

①西南:向西南。②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表修饰。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④势:形状。⑤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交错。⑥不可知:不能够知道。

坐潭上,①四面竹树②环合,③寂寥无人,④凄神寒骨,

①四面:四周。②环合:环绕合抱。③寂寥(liáo):寂静寥落,静悄悄的。④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①悄怆幽邃。②以③其境过④清,不可⑤久居,

①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②以:因为。③其境:这里的环境。④清:凄清。⑤久居: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①乃记②之而③去。

①乃:于是,就。②之:指代游小石潭这件事。③去:离开。

①同②游③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④隶

①同:共同,一起。②游:游玩。③者:……的人。④隶(lì):追随、跟随。

而①从者,崔氏二②小生,③曰恕己,曰奉壹。

①从:动词,跟随。②小生:年轻人。③曰:(名)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潭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那氛围)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三)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但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本文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感受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他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上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已经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游鱼、阳光、影子)

7.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考点积累扫描

【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的一种角色)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一词多义】

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2)明灭可见(助动词,可以)

清:(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2)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 (2)隶而从者(动词,跟随)

为:(1)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2)为坻,为屿(动词,成为)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用作状语,向西,表示动作的方向)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名词用作状语,像蛇那样)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日光下澈(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犬牙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文言句式】

坐潭上。(省略句,“坐”后省略介词“于”)

影布石上。(省略句,“布”后省略介词“于”)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

11.核舟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明有①奇巧人曰王叔远,能②以③径寸之木,④为宫室、器皿、人物,

①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巧,奇妙精巧。奇,奇妙。②以:用。③径寸:直径一寸。④为:做。这里指雕刻。

以至鸟兽、木石,①罔不②因③势④象⑤形,各具⑥情⑦态。⑧尝⑨贻余核舟一,

①罔(wǎng):无。②因:顺着,就着。③势:(原来的)形状。④象:模拟,这里指雕刻。⑤形:形象。⑥情:神情。⑦态:姿态。⑧尝:曾经。⑨贻:赠。

①盖大苏②泛赤壁③云。

①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②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③云:句末语气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①有②奇,高③可二黍④许。中⑤轩敞⑥者为舱,

①有(yòu):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②奇(jī):零数、余数。③可:大约。④许:上下。⑤轩敞:高起而宽敞。⑥者:……的地方。

①箬篷②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③启窗而观,④雕栏⑤相望焉。闭⑥之,

①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名词作状语)。②覆:覆盖。③启:开。④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⑤相望:(左右)相对。⑥之:代词,代窗。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①落石出”,左刻“清风②徐来,水波不③兴”,④石青⑤糁⑥之。

①落:水位下降。②徐:慢慢地。③兴:起。④石青:用石青(名词作状语)。⑤糁:用颜料等涂上。⑥之:代词,代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①峨冠②而多③髯者④为东坡,佛印⑤居右,

①峨冠(guān):高高的帽子。②而:表并列。③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④为:是(判断动词)。⑤居:处。

鲁直居左。苏、黄①共阅一②手卷。东坡右手③执④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①共:一起,同时。②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③执:拿。④卷端:指手卷的右端。端,起始处。

鲁直左手执①卷末,右手指卷,②如有所语。东坡③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①卷末:指手卷的左端。末,末端。②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③现:露出。

各①微侧,②其两膝③相比④者,各⑤隐卷底衣褶中。佛印⑥绝⑦类弥勒,

①微侧:略微侧转(身子)。②其:代苏轼、黄庭坚。③相比:互相靠近。比,靠近。④者:……的地方。⑤隐:隐藏。⑥绝:极,特别。⑦类:像。

①袒胸露乳,②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③不属。

①袒:裸露。②矫(jiǎo)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昂,仰。③不属(shǔ):不相类似。属,类。

①卧右膝,②诎右臂③支船,而竖④其左膝,左臂挂念珠⑤倚之——珠可⑥历历数也。

①卧:卧倒。②诎(qū):弯曲。③支:支撑。④其:代词,代佛印。⑤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①卧一②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③椎髻仰面,

①卧:摆着。②楫(jí):船桨。③椎(zhuī)髻(jì)仰面: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仰着脸。

左手倚一①衡木,右手②攀右趾,③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④执蒲葵扇,

①衡:同“横”。②攀:扳。③若……状:像……的样子。啸呼:大声喊叫。④执:拿。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①其人②视端容寂,③若听茶声然。

①其:那。②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端,正。容,神色。③若……然:好像……的样子。然,……的样子。

①其②船背稍夷,则题名③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④甫刻”,

①其:代核舟。②船背稍夷(yí):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③其:代船背。④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①细若蚊足,②钩画③了了,④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⑤丹。

①细:(笔画)细微。②钩画:一钩一画(名词)。③了了:清楚明白。④其:代字。⑤丹:朱红。

①通计一舟,②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①通:总。②为:雕刻。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①并篆文,②为字共三十③有四。④而计⑤其长

①并:连词,和。②为:雕刻。③有(yòu):同“又”。④而:但。⑤其:代词,代核舟。

①曾不盈寸。②盖③简桃核④修狭者为之。嘻,⑤技亦⑥灵怪矣哉!

①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②盖:原来。③简:挑选。④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修,长。⑤技:技艺。⑥灵怪:神奇。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个个具备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6.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类似。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哎,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课文分析

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和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考点积累扫描

【通假释义】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古今异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能够)

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今义:属于)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今义:修理)

【一词多义】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

为:(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动词,是)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动词,雕刻)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起始处)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

可:(1)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用颜料等涂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文言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为”表示判断)

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隐”后面省略介词“于”)

则题名其上。(省略句,“其上”前面省略介词“于”)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句,即“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句,即“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12.《诗经》二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芼mào 萋qī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未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解释下面的词。

思服:思念。

芼:挑选。

逑:配偶。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文中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乐之:使她快乐。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阻:艰险。

跻:(路)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文中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关 雎

关关,在河之。淑女,君子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左边摘右边摘。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她思念。思念之情绵绵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善良,我弹琴鼓瑟亲近她。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敲钟击鼓愉悦她。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可分为三章。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第二章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思念她,心上人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身姿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一章既有“悠哉悠哉”的心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辗转反侧”的动作描写,突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为第四、五两节,写男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击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情到极处必生幻,第三章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极富浪漫情调,也进一步突出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思念之深。

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健康,歌颂了纯真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雎 鸠 洲 窈 窕 逑 寤 寐

蒹 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及,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第一章八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及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接着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着追求,但“伊人”缥缈阻隔,可望难及。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及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着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坚持不已的精神。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蒹 葭 溯 洄 宛

【理解记忆】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基本使用方法
推荐!中考文言文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汇总
八下第11课《核舟记》第一课时 吴松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语文文言文上下册整理
八年级下文言文翻译和字词解释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