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学生细说大学各科学习的经验教训,兼谈恋爱和高中

细读文章,这位即将进入直博阶段的北大学生在我心中的形象就非常生动了。我本来在文中很多地方涂上了颜色,但最终都抹平了,大家自寻亮点吧,读后肯定有感慨和收获。


大学三年以及之前听课生活的总结


人一般在最痛苦的时候进步最大,虽然结果上往往不如意。

首先,我想说,我有点失落,因为即将告别了保持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三年的以听课为主的学生生活,打破的将是保持15年的生活习惯。从明天开始,就要开始以科研为主的至少6年的学术生涯了。

在此,我先总结一下我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提取精华,成为下一段生活的一些图式。

小学的生活细节已经忘得干净了,只记得偷过家长钱去买麻辣烫,只记得我那时候每天都会哭,只记得我是矮矮小小的,仰视天空的时候,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后脑勺。我曾经小学就被认为很聪明?其实更确切的说法是,我比较zhangmao(济南话吧),把所有的聪明的外漏给别人看罢了。

初中生活,依稀记得整天跟班主任吵,还会故意跟班主任对着干,而且跟家长打赌故意不努力考试,以及最后结果是中考考出了我进入初中以来的历史最差成绩。擦边进了实验班。中考成绩高中班里倒数第三。

高中记得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我考了班里30多名结果被老师表扬了,其实当时很震惊。因为中考成绩的过弱,以及第一次考试的弱弱表现,我并没有像后来的高中生活那样扎眼。

直到高一上的期末考试,由于数学特别难,所以我的排名开始出现了质的飞跃。当然高一的生活的晚上基本都贡献给了数学竞赛,记得每天晚上6:30-9:30都去妈妈的办公室刷数学竞赛书,记得第一次龚老师布置的70多道平面几何题我连查书带推导每天晚上平均耗费4个小时加上2个周末才在一周时间内把它们做完,记得高一的时候刷的数学竞赛书比很多人(即使在山东)高中刷过的所有题都多很多很多。当时的世界貌似只有我跟数学竞赛。当然高一的山东的夏令营还是考砸了,后来从山大要的可以参加考试的名额。本着仅仅是去做题看题的态度拿了省一之后有了保送资格(其实之前我一直在准备新概念作文大赛),也许,当你不为任何目的仅仅是以研究的目的去对待试题的时候,发挥的最好。当然高中也碰过物理竞赛,由于准备不充分,满分160只考了22分。

当然高中曾经把政治书抄过3遍,历史地理书各抄过2遍,化学笔记抄过5遍(最后一遍是默写的一本子),英语背了四六级单词——这些都只是高二前,因为保送,所以没有高三。

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时候,是背四级单词是每天做完竞赛之后的1个半小时,那种感觉就像浑身被虫子咬的感觉一样,但是1个半月挺过去之后,英语有了基础,不再是特别弱的瘸腿项。当然从高中的综合成绩一直稳定在班里第二(第一总是换)。我从来没有爆发过,只是每一次都很稳的对待考试,记得当时考完试就能估计出自己应该大概能得多少分了。

我妈妈总是说,高中保送完了之后的我相当能玩,根本不用功,我其实想偷偷跟她说,跟她那早上5点半起来然后没事就读书的生活相比,我确实不算用功的。当时跟大部分同龄人比,我只能说我不能算偷懒的。高三水了一年的我深感到大学如果不用功就被淘汰的压力,所以上了大学之后格外用功。

大一上,看起来并不是我最顺利的一段时间,或许说是最痛苦的一个学期。

我选了邵老师的数学分析,由于大一上的上半学期不太用功(我以为很用功了,其实仅仅是形式上用功,而不是真正的勤于动脑),即使每节课都挺,数学分析还是落了很多,期末之后连续刷了一个月的夜,去看裴礼文、菲赫金哥尔茨、越神的APOSTOL、习题课讲义、解题指南,本着能会推就推不会推就背过的态度去学习数学分析,然后考试的时候以背的态度答题(当然由于习题课讲义的推导过于详细,有很多没必要的步骤,我又看不出来),所以最后期末考试没有答完。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用功程度足以让数分上九十,其实我说,我也就是70分的水平,因为我根本没有理解数学的精髓而只是形式上和应试上的用功而已。我到后来才理解邵老师的一些思想,突然悟道了很多道理,我太在意形式上的所谓的“掌握”而忽略了对问题的理解。

当然光靠理解不用功记忆是学不好一门课的,但是光背诵而不理解也是学不好一门课的,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仅做好一方面就会忘乎所以,当时确实看似学会了,以为就是掌握了,但是后来要不就是知识掌握不牢靠,要么就是核心思想不理解导致越学越累。当然,学术除了形式上的用功更要注意脑子的思考是我从苏骁同学的喜欢看着数分书想数学题的方式而得到的启示。

大一上寒假,我花了一个寒假看陶哲轩的实分析,渐渐理解了大一上所不能理解的一些知识。不过本着对推导的不理解,我还是转去学高数。大一上的计算概论,我是靠着同寝室张文泰同学的32道动态规划题和计算数论书上的数论问题将c的语法运用熟练的,同时对于高等代数,我刷完了指导书上的所有题,花了2个晚上(每天都是8:00到第二天早上6:00一动不动,有一次肯德基的工作人员看我太专心了,没有关掉二楼的灯,二楼的灯亮了一夜)把指导书上的结论整理一遍,然后没事就背诵,最后才感觉学的不错的。记得有一次还忘了出去刷夜,坐在走廊上自习学到了2点,碰到了刷夜回来的陈云帆同学。

我大一也很困惑,我喜欢学术吗?不喜欢!能玩当然喜欢玩,但是我不喜欢有问题压在心里不懂的那种感觉。我不在乎最后考试老师出什么样的题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批卷,但是在乎在考试之前,对于老师上课讲的知识不能有哪个方面还是迷茫的或者困惑的,即使有,也得强行背过。

大一下由于对当时喜欢的女生表白屡次被拒,让我把精力完全放在了学术上。

记得当时刷了吉米多维奇的3、4、5、6和电磁学千题解(越做越快,最后2个小时完成40道题没有问题),所以这两门课就不用愁了,对于微电子电路基础,每节课上完都回去百度百科或者维基百科,争取自己把上课讲的概述性内容理解清楚。由于呆呆老师和李红滨老师的班讲课内容差别很大,所以我会托曹萱同学给我讲一遍呆呆老师上课的内容然后再抄一下辛雨同学的微电笔记。当然笔记总是会有错误的,在你读别人笔记的时候就会去思考为什么跟自己的理解有出入,然后就去查书,搞懂,最后才明白到底是什么(大部分情况下是我理解错了)。

对于热学课,我只能说对于普通物理,应该重视概念的理解,当然理解的前提当然是要背过,连体系和基本概念都背不过,何谈理解。

程序设计实习是那学期最恶心的一门课,当然,由于c语法部分还是主要涉及背诵,所以笔试我不会太愁。对于BLOKUS大作业(现在已经进化成了四色地图),由于陶世博同学的那份代码模板太过犀利,我花了9个小时的时间读懂之后又花了3个小时找出漏洞和不足,修改了深搜算法,然后写出了一份相对很稳定的ADAM程序,保证我们的大作业不愁了。

其实当时上c语法课的时候我会去找cprimer与课件进行对比,然后一般争取每节课之后都再背一遍,当然课前必然得预习,否则跟上的难度挺大的。

地震概论,对于我来说不算是水课,我认真地记笔记、写总结,虽然最后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但是成绩真的不是关键,我真的想说,对于他上课讲的相关内容我已经掌握很好了,有些是bbs上的老题赵老师上课没有强调或者我漏掉了,考试的时候我就随便蒙而已。

那个电路实验课程给了我跟数分一样的低分,原因是老师是按照完成的顺序给分的,然后我每次完成之后都不跟老师说而是去找示波器的手册或者把实验的原理搞明白,走的一般都比较晚。这样做也许牺牲了成绩,但是好处就是我对于仪器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点与很多混过了基础实验课程的人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大一下想当学霸的初衷是一句:“想追到xxx吗?先把自己培养成学霸吧,然后就可以给她讲题了”。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没追上,但是侧面上促进了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其实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很幼稚,后来谈过恋爱才意识到,对于有的女生,也许她是女神,但是不适合作女朋友。

可能很多人都想问,你哪里来的那么多的时间?我想说大一的我基本不太喜欢打dota,而且喜欢刷夜。我都想说的是夜要刷,但是不是考试前刷,不要刷太多次(我连续刷一个月太过于暴力,会损害身体,严重不推荐)。把功夫用在平时是关键,考试什么的,考的是你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是否与老师相同,这点需要上课认真听老师是怎么理解的。(梦里江河注:悲催。)

同时也有老师是怎么出题与阅卷,但是这都与我不相干,因为我知识学到了就好了,怎么考是他的事情,我没法干涉也无权干涉,我也没有必要而且比较反感活在老师画的怎么考的圈圈里(我比较讨厌活在别人的圈圈里),那样失去了太多的自由,所以还是努力掌握知识比较靠谱。

大二上是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由于任务太过于繁重加上喜欢胡思乱想,所以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去过心理咨询中心。

所以那前半学期的事情我都已经忘了很多。只记得家长来过一次,告诉我要放松,以及怎么放松。我开始逐渐学会打dota(熟练)、逛淘宝以及玩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例如变形金刚玩具?火影护额?)等等。

当然那学期的129使得我开始了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场恋爱,当然第一场恋爱什么都不懂,所以谈了两个多月就分手了。当然现在想想,自己确实太过于幼稚了,或许只有通过谈恋爱,男生才能变得成熟。

当然对于课程的学习,忘得比记得多,记得最多的是数学物理方法和电路分析两门课(基本所有内容都记得大概),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的物理和电路课程都是以这两门课为基础的,而这两门课是我最重视的两门课。数学物理方法习题指南真是一本好书,因为上面有你想要的结论以及非常常用的方法。电路分析原理课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构成了未来课程的基础。对于传输线理论的熟悉和双端口网络的熟悉,使得我在大三下学微波课程的时候感觉一切都很熟悉。大二上,最艰难的渡过,那段时间的悲观情绪只能慢慢缓过来。

大二下,开学,失恋,失恋的原因是因为我一周中发烧了两次,心情极度不好,同时课程有点压力,实验室有压力同时EX也认为没意思,于是我说了很多狠话,故意伤人的狠话,然后就理所当然的分手。当然这也积累了经验。对于现在的女朋友,我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总是先想想自己哪里做错了,然后斟酌之后再说话。对于最亲密的人,狠话不能说,有些实话要婉转的说。

大二下的模电也许是很虐的课,因为最后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只有69,大二上的数电,我也考得很不好。因为当时的我还沉浸在听老师讲课,记笔记,自己理解思考,查百科的学习方法中。这两门课的失误都是因为我没有认真看教材。我突然回想起来自己高中所强调的,看教材的重要性。也许只有把老师的思想理解了,把经典教材的思想理解了,再融入自己的思考,才能对这门课有个相对“初步”的理解。模电考的很偏,数电考的很细,都是重点考的教材上的内容。

对于近代物理,反而比较喜欢考课件,不过对于普通物理,我还是倾向于背概念->抄概念->理解概念的学习方式。背不过的东西相当于只学了个皮毛,跟上网查查然后通识性的掌握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对于一个问题的阐述,能说大概思想的人有很多,但是既能说思想又能把每个细节都阐述清楚的人少之又少。而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专家或者大师,必须要求自己做这少之又少的人。

大三,一切开始变得理所当然,因为我开始熟悉了这种学术的节奏,老师讲课、课件、教材、自己思考融合的越来越好,我并不觉得学术方法再是一件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对于通选课的疏忽导致我中日文化交流史出现了严重失误。其实,对于考试考原题自己没有搜到原题这个事实当时有些耿耿于怀,但是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确实那门课没有好好听,其他没有听课的成绩好仅仅是考试出题和评卷的问题,而对于课程到底掌握了多少,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无尽的抱怨无非是对“凭什么他跟我一样的努力程度,或者不努力却得到了比我高的分数”或者“他搜到原题我没有搜到原题考试会吃亏”的形象的表现罢了。只有关注自己真正学到多少的人才不会担心考试时的心态,才会把任何的结果都看作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只与自己有关而与他人没有关系。虽然DSP考砸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多砸,我就努力到了这些,对于老师出的这些题,我就该得到考砸的成绩,无可厚非。

我相信机遇与努力同样重要,但是从来不相信机遇会偏向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不断努力,即使机遇不偏向我,也能活的下去。

我曾经在乎过成绩,现在也不是完全不在乎。但是我比较在意自己到底得了多少而不关心相对的RANK或者这个成绩的相对高低。从成绩上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出我到底掌握了多少,以及考试的心态如何。

我曾经幻想过恋爱,但是现在觉得,只有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在一起才是恋爱,女神,作为曾经的美好幻想罢了。

我总是在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好,其实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有时候努力改,但是也会控制,以免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我觉得过程比结果重要,虽然好多人这么说,但是毫无自恋的说,只有像我一样的极少数人能践行注重过程而坦然接受结果。大部分人的心态只是认为这样是对的,自己可以这样劝自己,但是骨子里做不到。

我觉得,也许是受托于一定的强迫症心理,我能够强迫自己做到我想做到的,而且能够从骨子里改变,貌似很容易就能产生自我的认知失调一样。

我喜欢从比较大的层面想问题,比如国家、比如社会、比如集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想这些,一定会被自己各种各样的烦恼绊住。会更多的要求生活的环境与自我的成就而忽略了做事情是为了奉献,而成就仅仅是他人评价你的一些东西。它们也许对于社会的我是有用的,但是对于寻求的宁静的自我真的一文不值。

我至今不能理解追求结果的人在最后的delta函数般的努力为什么不能化成平时的正弦波。

写不动了,已经写了很多,先写这些吧,希望对刚上大学的学弟学妹们有点帮助。我会努力进入科研阶段,争取在中国开辟一个领域,让中国在这个领域上可以引领世界的潮流。

从明天开始,以学习、听课考试为主的生活将化作历史。跟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相比,我又变成了文盲一只,又得发奋努力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来源:郑子杰Christa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渣族】看学霸是如何炼成的
尖子生的“秘密”:数学140 ,全靠3个“万能法”!
孩子从班级倒数到名列榜首,这位妈妈只用了20天!
菜虫:我在高中这一年
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案例与分析
为什么学得这么累还拿不到好成绩?答案只有四个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