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蒲剧名家孔向东

      他出生于普通农家,在一个一年要演出四百场的基层剧团摸爬滚打,凭着聪颖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与追求,37岁时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他的奋斗经历感人下泪,至今仍在继续奋斗着。他说,“我的这条命不属于我,属于蒲剧。”


        第一次见到孔向东,是他带着新戏——蒲剧《风雨鹳雀楼》来太原参加首届山西艺术节。我在山西大剧院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化妆间化妆,同时挂着吊瓶打点滴。那晚的戏,他饰演鹳雀楼下的老中医秦五爷赢得观众如潮的掌声和赞誉。戏散场的时候,我没有向他道别,大家都说看了一场好戏。却没几人知道,戏里,他是医生;戏外,他是病人。他有“神经性耳聋”的疾病,而这病对一个优秀演员来说,是致命的病。

        一直想跟他聊天,他都没有时间。过了几天,得知他腿病又犯了,住进了医院。那些天,他要下乡演出,还要备战《伶人王中王》,他要代表蒲剧参加第三季《伶人王中王》,与全国各大剧种的领军人物进行比拼。

        在河北霸州,《伶人王中王》的录制现场,我们才有了时间坐下来畅聊。我才有机会了解到他的艺术人生。

蒲剧《芦花》剧照
蒲剧《祝你幸福》剧照

        1972年,孔向东出生于运城市芮城县山区一个普通的农家。

        儿时的孔向东,天生一副好嗓子,他痴迷上了蒲剧。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村古树上有个大喇叭,天天播放的是《空城计》,他听得入迷了,就用枣木削成梆子,打着节拍边敲边学,得空就唱,尤其是在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当时村民没有看钟表的习惯,一听见他在唱戏,就知道学生放学了……

        孔向东的奶奶有根铁拐,中空带弯,他喜欢把铁拐当号吹。每逢星期天,他便纠集村里的同学们,吹着敲着打着,自己编着曲唱,触景生情看见什么唱什么。村里有个打麦机,每年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跟一帮小朋友一起,敲着打麦机,唱着他自己鼓捣出来的蒲剧。

        12岁时,孔向东以自学的《空城计》里的一段清唱,考上了芮城戏校。两年后,以《芦花》中一段纯净、洪亮的唱腔,受到各位老师的青睐,顺利考入运城地区艺术学校。学校学习期间,在老师们的悉心指点下,他苦练基本功,钻研演唱技巧,向老师、前辈学,向同行学,向其他剧种学,逐渐成长起来。

        19岁时,参加山西省教学剧目会演,他获得舞台表演、唱腔比赛两个一等奖;20岁时,调入运城地区蒲剧团。他勤学好问,很快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担任许多剧目的重要角色。24岁时,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运城行署文化局等联合拍摄的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中,担纲张生配唱和主题歌独唱,该剧不仅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还获得了中国戏曲电视“飞天奖”。27岁时,他主演的《风雨竹》参加地区会演,获演员表演奖;30岁,他主演的《清风亭》,以优美的唱腔、出色的表演,荣获运城地区戏剧调演主角金牌奖,这一年,运城市蒲剧青年团成立,孔向东作为头牌须生选调青年团,并担任名誉团长,在许多剧目中担纲主演。

孔向东在《伶人王中王》录制现场

        在他的人生中,有两件大事,铸就了他的艺术之路。第一件是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夺冠;第二件是夺得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0年,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举办首届擂台赛,他报名参加了,他以《清风亭》中张元秀、《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周仁献嫂》中的周仁,老生、须生、小生三个不同角色、不同年龄跨度的表演,令评委和观众叫绝,一路过关斩将,以670分的最高分技压群雄,最终夺得年度总擂主桂冠,获得一辆红色“桑塔纳”轿车。

        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是擂主,但当年他夺冠的艰难,却极少有人知道。

        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学生,还在剧团实习。他去参赛时,正好蒲剧团在太原参加一个会议,领导也就同意乐队同时给他伴奏。可是进了决赛之后,剧团在太原的活动结束了,也就没有了伴奏的乐队。冬天,下着雪,他找太原的朋友借了钱,再找乐队却碰了壁,一个人急得吐了血。后来,还是领导同意乐队帮助他参加完这次擂台赛,这才有了他夺得冠军的事儿。这第一件事,让他体会到了困难面前,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之后,他临危受命,担任了盐湖区蒲剧团团长。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孔向东对剧团改革重组,很快面貌一新。《赵氏孤儿》是剧团重建后推出的第一部重头戏,他担任主演,这部戏获得山西省第十届杏花新剧目奖,他也以出色的表演荣登杏花优秀表演奖榜首。

        2009年3月,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演出在河南平顶山拉开帷幕,盐湖区蒲剧团是唯一的县级剧团参评演出,孔向东在清风亭前“捡子、追子、认子、谴子”几场情节戏中,把张元秀老人养子之艰难,失子之悲痛,追子之心情,盼子之凄苦,谴子之义愤,由喜、而忧、至愤的复杂情感,表演得形神兼备、真切感人。尤其是老生程式和圆场功、跪步、抢背等难度很大的演技,表演得酣畅淋漓,扣人心弦。最终他成为运城第六朵“梅花”。

《伶人王中王》录制现场,蒲剧《赵氏孤儿》剧照

        拿到梅花奖之后,孔向东知道,自己不仅仅是演员,还肩负着重任。

        蒲剧的男声声腔,音调高,板眼紧,对演员的声带损坏严重,再好的男声也难以保持到50岁。如果一直按老方法唱下去,不仅仅是坏嗓子,对戏路的发展也极为不利,现在喜欢蒲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孔向东觉得唱腔也应该与时俱进。他潜心研究发声规律,在融入一些其他唱法的科学方法之后,在咬字、喷口、偷气等细节上打磨,慢慢就唱成了现在的样子,以前连续唱几场下来,就累得不行,现在唱几场下来,嗓子没问题,他自己的摸索和改良取得了成功。唱腔饱满、道白铿锵、行腔舒展、韵重味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为了蒲剧的传承,他想方设法,办起孔向东戏校,招收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孩子们毕业以后,可以进剧团实习演出,既给孩子们找到了谋生的路子,也为蒲剧培养了人才。

眉户《父亲》剧照

        他也有感叹,做了戏曲演员,对家人有太多愧疚。

        前些年,孔向东把父母接到了城里,和自己住在一个小区,可是就这样,也难得见上一面。妈妈最不支持他唱戏,嫌儿子太辛苦。妈妈经常做好饭却等不到儿子。爸爸是他的铁杆戏迷,时刻关注他,嘱咐他要把蒲剧演好。

        爱人是他一路不舍追来的,他们在一个团里,当年搞对象,他想尽了办法,提着一壶水去爱人宿舍,一直喝到太阳落山;找人在爱人宿舍打麻将,他管倒水;出外演出,总是他管占座位。所幸,这些年,爱人作为他艺术上的知己和伴侣,一直陪伴他这么多年,以至于别人都说,孔向东,你们两个人就没够?他说,不够,她陪着我,总是在乡下演出,够吃苦的了,我们好一辈子。

        爱人40岁时,才有了他们的女儿,由于长年在外演出,没时间照顾女儿,9个月时,女儿就交给孩子的姑姑带着,9岁时,又把孩子送到了北京上学。离开北京那天,夫妻两个哭成了泪人,两人还没到车站,老师就打过电话来,说你家孩子要疯了,他们又返回学校。到现在,想起孩子,爱人还是哭。

        他们不是不想照顾老人孩子,他们没办法,作为基层剧团,他们一年演出四百多场。时间都交给了蒲剧和戏迷。他说:我的这条命不属于我,属于蒲剧,属于运城,属于所有喜欢和支持我的人们,只要他们需要,我就一直唱下去。

蒲剧《生死牌》剧照

        孔向东在《伶人王中王》的舞台上全面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和人生,录制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返回运城,继续投入到了给老百姓的演出中,他是一个接地气的演员,他的韵味和风骨是蒲剧传承的历史见证,也是蒲剧绵延的力量和支撑。PIC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蒲剧表演艺术家:孔向东
眉户《安安送米》运城蒲剧青年剧团
蒲苑青衣朱秀英
多少人物此间来--新绛县蒲剧团群英走笔
蒲剧名家孔向东精彩唱腔赏析
蒲剧孔向东及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