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用量】当代中医名家临床应用附子剂量规律研究


重要小贴士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举办2015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您可以在【论文速递】栏目中为自己喜爱的论文投上一票。根据论文的浏览量和投票数,我们将在年底统计20篇论文入围年终总决选。


小编有话说:
附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法定用量为3~15g,但在当今实际临床运用中是不是所有医家都遵循这个标准呢?本研究拟从当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经验方入手,对其在汤剂中的剂量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作者: 蒋跃文,樊讯,陶春晖,刘松林,周祯祥,李家庚 ⊙编辑:小余


附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法定用量为315g,但在当今实际临床运用中是不是所有医家都遵循这个标准呢?本研究拟从当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经验方入手,对其在汤剂中的剂量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由此,可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在临床上合理、安全的运用此类有毒的中药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下一版药典的修订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1 选取录入标准


1.1 医家选取标准 以公元1949年至今(当代)作为时间段,选取生活于此时间段内的中医名家。


1.2 剂量录入标准 只录入成人汤剂中的剂量,剔除外洗方、膏方、散剂、丸剂及儿科方药剂量。


2 材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组资料全部来自于班秀文、陈瑞春、陈可冀、程门雪、邓铁涛、杜雨茂、郭士魁、郭子光、何任、何炎燊、胡希恕、李今庸、刘云鹏、姜春华、焦树德、李可、李克绍、李玉奇、李振华、梁剑波、刘渡舟、刘绍武、路志正、罗元恺、蒲辅周、秦伯未、任继学、施今墨、唐由之、李培生、章真如、王云铭、萧龙友、余无言、岳美中、张灿玾、颜德馨、朱良春等38位当代著名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用药经验(以下简称中医名家)。


2.2 文献检索 以附子、炮附子、制附片、炮附片、熟附子等与附子相关的词汇为关键词,对以上38位现代中医名家公开出版的临床专著或用药经验集进行全面检索。


3 分析及统计方法


采用频次(Frequency)、最小值(Minimum)、最大值(Maximum)、极差(Range)、均数(Mean)、百分位数(Percentiles)等统计方法对当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剂量进行分析。关于百分位数的统计,我们选用P10P90的范围来描述附子在当代临床应用的常用剂量区间。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分析。


4 结果


对于原始数据中出现的以钱、分为单位的剂量,按1=10=3g的标准换算[40],最后将所有数据统一换算成克(g)以方便分析、统计。见表1


由表2可见,附子的总频次为375,最小剂量为0.4g,最大剂量为200g,平均剂量约为12.79g(四舍五入后),极差为199.6gP10=4.5gP90=20g






5 讨论


汤剂是当今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剂型,本研究旨在对附子的用量规律进行分析和发掘,为中医临床工作者合理使用附子提供有益借鉴。

5.1 附子的剂量阈和治疗窗 剂量阈,是指药物起效的最小剂量;治疗窗,是指药物从最小的起效剂量到最大剂量的范围。从表1可见,附子的剂量阈为0.4g,治疗窗为0.4~200g。附子P10~P90的范围为4.5~20g,它提示当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最常用的剂量范围在4.5~20g之间。从图2可见,附子治疗窗的剂量范围最大,其次是P10~P90的剂量范围(常用剂量范围),最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剂量范围。



5.2 附子剂量的极差 极差(Range)是反应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附子剂量的极差为199.6g,说明其剂量波动范围较大。由图1可知,6g、9g、10g3个剂量出现的频次较多(共198次),占总频次的52.8%,是当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较为集中的3个剂量。其中,10g的峰值最高,因此,10g是附子最常用的剂量值。

5.3 附子剂量的均数 均数(Mean)是反应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附子剂量的均数为12.79g,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剂量(3~15g)相比,集中趋势相符。由表1可知,附子15g(不含15g)以上的剂量频次为41,占总频次的10.94%;15g以下的剂量频次为334,占总频次的89.06%,说明当代中医名家临床上运用附子的剂量范围从总体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剂量范围是一致的。

5.4 与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剂量的比较 笔者在先前的研究中曾指出,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剂量阈为0.373g,治疗窗为0.373~74.6g,极差为74.227g,最常用的剂量值为3.73g,附子剂量80%分布在2~16g,与当代中医名家临床运用附子的剂量情况不尽相同。见表3。


由表3对比后发现,在剂量阈、最大值、治疗窗、均数、极差、最常用剂量值、常用剂量范围等指标上,现代都要高于或宽于清代。特别是最大值、治疗窗、均数、极差、最常用剂量值等指标,更有着直观的、显著性差异。


纵观当代38位中医名家对附子的临床使用情况,运用次数最多、剂量最大的当属山西的李可老中医,共计48次之多,用量最大达200g,堪称中医临床中的一朵奇葩。李老对附子的使用向来是生用,医案中附子用量达200g的案例共计3次,分别用于治疗风心病心衰垂危、布鲁氏杆菌病心衰濒死、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并肺心病,量虽大,毒性虽强,但却起到起死回生的功效,令人惊叹!且李老对于这种危重病人的救治手段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其在书中治疗一濒临垂危的的闫姓患者时,因病情危急,患者性命危在旦夕,故煎服时采取“上药加开水1.5kg,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昼夜,频频喂服”的特殊方式。试想,如果按照传统的煎药方法,估计等药液煎煮完毕时,病人恐怕已经命赴黄泉。




3~15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对临床使用附子的约束性指标,对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附子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对38位中医名家在临床上对附子的使用情况分析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的附子的最大剂量偏小,并不完全符合临床用药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附子临床疗效的发挥。特别是与清代中医名家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附子的使用剂量总体上调。出现这种的情况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和药材的质量及炮制有关。当今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同样的病情,质量差的附子需要提高处方剂量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另外,纵观中国各大医院的中药房及各大中药店,很少售卖生附子,往往炮制过的附子较为常见。因此,医生在临床诊病时,需要用到生附子而不得不用炮附片替代时,必须要提高用量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此外,我们也通过对375首方剂统计发现,生附子占160首方剂,仅占总方剂数的42.6%,不足一半。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建议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附子的临床使用剂量进行重新修订,以3~20g为宜。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用药剂量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方子药量都不对,怎会有疗效?国医大师朱良春亲传用量经验!
中医没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剂量
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理论探讨】《石室秘录》汤剂药物用量文献研究
​陆渊雷学术思想与药物用量经验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