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祝之友讲《神农本草经》之--附子




【经文】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寒湿,踒躄,拘挛,厀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经文要义

附子史料记载“附子”者,不单纯指现今中药附子,包括川乌、天雄、附子、草乌等。


古医籍中附子之区别

《本经》言附子;即今《药典》所收载之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加工炮制品,拉丁名: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areparata.


《金匮要略》所载川乌,《本经》所言是乌头;则是《药典》所载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Radix. 的母根加エ炮制品,处方用名“川乌”,拉丁名Aconiti  Radix.

《本经》言天雄,即指现令临床应用之:“天雄”,系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块根,(既不是子根,也不是专指其母根),即不生子根的块根加工品,其毒性更强,其拉丁名:Aconiti Singularis Radix.其功能与附子相类。


    味辛,温:与现代认识相差较大,《药典》2010年版:“附子,味辛,甘,大热。有毒。”辛温大热之品,温里散寒之功甚强,其:“主风寒咳逆邪气”,即取其温里散寒之功。

   风寒:风和寒相结之病邪。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重、鼻塞流涕、舌苔薄脉浮紧等。(《简明中医辞典》)

   咳逆: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卷二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自溢目赤,咳逆痛。”“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此《经文》言“咳逆”,指咳嗽气逆之症。《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型如肿,谓之之饮。”“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木防己汤主之。”

  邪气:即指邪。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黄帝内经素问》卷九·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邪之所凑,正气必虚。”《黄帝内经素问》卷八·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温中:“温”,病名。即指春季发生的温病的简称。《黄帝内经素问》卷一·生气天通论篇第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此“温中”是指治疗中焦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


附子温中之临床解读

《本经》言“温中”。溫笋·是指治疗中焦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临床症见食不消化,呕吐清水,大便清样,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中”即中焦脾胃等,也包含温肾,指其温的作用在内。常用方剂简介如下。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附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主治中焦虚寒之证。

(《金匮要略》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肉桂)、附子各一两。功在“补肾助阳”,治疗肾阳不足证。


   金创:“创”通“疮”。由金属器刃损伤肌体所致,创伤肿痛或感染之中

医外科疾病。

  在古代,箭毒伤人,猎兽、战将中箭落马,猎物中箭倒地,均是箭头

乌头毒物侵袭心脏和神经系统所致,故“金创”,应作金属箭毒解。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金疮初伤候:“被金刃所伤,其疮多有变动。”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毒箭所伤候:“被弓弩所伤,若箭镞有药,人人皮脉,令人短气,须臾命绝。”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箭镞金刃人肉即骨不出候:“箭镞金刃中骨,骨破碎者,须令箭镞出······”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金疮肠出候。此谓为矛箭所伤。。

   癥坚积聚:即“癥瘕积聚”为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癥和积,是有形的,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积聚以中焦病变为多,癥瘕以下焦病变及妇科疾病为多,因而又有不同的名称。癥瘕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停,致使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浙积而成。正气不足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黄帝内经灵枢》卷十·百病始生第六十六:“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可见积聚实与寒凝有关,寒凝则血瘀。

  血瘕:病名。      属妇人癥瘕一类疾病,多因月经期间,邪气与血结聚,阻滞于经络而成,主要症状,少腹有积气包块,急痛,阴道内有冷感,或背脊部疼痛、腰痛等不能仰等。    血瘕在妇人少腹及左胁下,假物成形,无常处。《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妇人杂病诸候·血瘕候:“血瘕病,妇人月水新下,未满日数而中止,饮食过度,五谷气盛,溢入他脏。”《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妇人将产病诸候·产后血瘕痛候:“新产后,有血气相搏而痛者,谓之瘕痛,瘕之言假也,谓其痛,浮假无定处也,此由宿有风冷,血气不治,至产血下少,故此致病也,不急治,多成积结。”

    寒湿:   病证。指致病湿浊内困肠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出现畏寒肢冷、腹胀、大便稀溏、泄泻、浮肿等病症。    病因。即寒与湿相结之病邪,致病则卫外的阳气不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证。

   踒躄病名。指走路时因腿瘸而腿落地时出现不正常的踩踏动作,泛指下肢筋脉弛缓,不能随意运动之症。“踒”(wo).《说文解字》谓:“,足跌也。”意为人的肢体由于猛折筋骨受伤。、同躃,瘸腿。

    踒躄,有的学者认为,指手足痿废的通称,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的症状,尤以下肢疲弱,足不能行较为多见。

  拘挛:病证名。一作痀挛,属筋病,多因阴血不足,风寒湿热侵袭,以及於血留滞所致。其状,肢体的筋肉痉挛抽急收缩,活动受限,不能伸展自如。《黄帝内经素问》卷十八·缪刺论篇六十三:“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痛,引胁而痛。”

   厀痛:病名,“厀”同“膝”。《集韵》质韵:“,《说文》;‘胫头Ħ也’或作膝”。即膝关节部疼痛。

  不能行步:不能向前行步。“行”人向前走路为行。《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步。人走路向前行走。《说文解字》:“步,行也。”“行”“步”同义并用。


 



   药物解读   

【处方用名】附子——毛茛科Ranunculaceae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附子,Aconimm carmichaetii Debx,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甘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了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į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注意事项】

    1.入汤剂先煎,久煎。

    2.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贝母(川贝母、 浙贝母、平贝母、湖北贝母、伊贝母)、白敛。白芨同用。

     3.孕妇慎用。

   【鉴别要点】

   1.药材鉴别

   生附子,块根呈圆锥形,长3~7cm,直径2~5.5cm,上部较粗,下部微尖,表面棕褐色至灰褐色,具细密纵皱纹,顶端有凹陷的芽痕,一侧有一连接母体的特殊地下茎,俗称“桥”的残痕,周围具瘤状突起的支根,习称“钉角”,有时尚带少数须根,质硬而重。横切面灰白色或类白色,粉性重,可见浅棕色多角形或波状形成层环。气微,味微辛而麻舌。


   2.饮片鉴别

   饮片因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分为生附子、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熟附子、挂片、黄附片、炮附片。

  泥附子: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另加工成川乌)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

   生附子:将泥附子除去泥土,洗净泥沙,直接晒干。


     盐附子:用较大附子,圆锥形块根,长3~7cm,直径5cm左右,洗净后每50kg,用胆巴20kg,盐15kg,水30kg,混合后浸泡3天以上,选晴天捞出,沥干水后,再倒人原缸里浸泡,每天1次,连续3天。捞起,放竹帘上暴晒4~5小时,又倒人缸里浸泡,每次再加胆巴水5kg,连续3次后,捞起晒干1天,直至附子表面呈现小盐粒时,趁热倒人饱和盐水缸中,使其吸收盐分。当附子表面密布食盐粒时捞出,然后把盐水烧开,倒在附子上面,盐水结晶后即成。表面灰黑色,附有盐霜,显潮润性,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根痕,习称“钉角”。体重切面有白色结晶颗粒,中部木质部呈多角形,味咸而麻,刺舌。


   白附片:中等大小的鲜附子洗净后,每50kg鲜附子,用胆巴25kg,加清水12.5kg,浸泡7天,放人锅里煮约1小时,捞出放清水中浸泡1无剥去表皮,再放人清水中浸泡10小时以上,纵切为2~3mm的薄片,又放人清水里浸泡约10小时后摊放在晒席上,晒至卷角时,再晒或烘至全干即成。形状似黒顺片,全体黄白色,半透明,角质样,气微,味淡。




   黑顺片:用小个的鲜附子洗净泥沙后,泡水胆巴水中(比例:同白附片),5天后捞出,放入锅里煮,头一锅用最初浸泡过附子水100kg,对清水25kg,煮约50分钟后捞出,放入清水里,浸泡一夜,不经剥皮,纵切成厚4~5m田的薄片,再放入清水中浸泡3天,每天换清水一次,捞出后每50kg用红糖0.25kg,装入缸里浸染呈黄黑色时取出,蒸约12小时,晒干或烘干至全干即成。为圆锥形或不规则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边缘有黑棕色外皮,剖面暗黄色,具油润光泽,半透可见纵向筋脉纹,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熟附片:取中等大附子,依上法经胆巴水浸、煮、水漂、除去外皮及根下端部分,切成3~5mm厚的横片,经蒸、烘(晒)至全干即成。类圆形片状,浅黄棕色,半透明,角质样,味淡。

  

    挂片:取中等大及较小附子,依上法,胆巴水浸、煮、水漂,剥去外皮,纵切两瓣,浸人红糖汁,再蒸、晒(烘)至全干而成。为纵切两瓣厚片,全体黄棕色,半透明,角质样,味淡或微麻辣。



    黄附片:为大型或中等大附子,依上法,经胆巴水浸、煮、水漂,除去外皮及根下端部分,切成3~5mm厚的横片,角甘草、生姜、红花、姜黄、皂角等熬制药汁浸染成黄色,烘(晒)至全干而成。呈类圆形片状,鲜黄色,木质部多角形,有时横绘成五角星红色图案,角质样,味淡。





   淡附片(又名:淡附子)   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

至盐分漂尽为度,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 取出,除去甘草、黑豆,烘(晒)即成。



    刨附片:取中等大鲜附子,依上法经胆巴水浸、煮、水漂、除去外皮洗净后,用专业木刨推创为0.8~1mm厚的薄片,放入浸泡池内浸漂3

5天后捞出烘(晒)至全干即成,类圆形或块状薄片,类白色,见纵向筋脉纹,味淡。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

一、关于附子临床用量问题

《药典》2010年版规定附子常用量为3~15g.但中医界有四种观点

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 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令剂量应用。根据病情的不同及个体差异选用剂量,常用剂量为15-60g。      主张超大剂量使用,特别是在救治心力衰竭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75g,或更大。如已仙逝的名医李,可老大夫,善重剂附子治疗恶疾顽疾。


二、附子煎煮问题核心提示

煎煮含附子汤剂时,切记中途莫加冷水。煎煮含附子汤剂,一般耗时

较长,故汤药正煎干,中途切忌加人冷水,否则可能会增加附子毒性。煎药前一定要估计好用水量,一次加足水量。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了,应立即离火,待药冷却后在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煎煮,计时。


   三、附子、川乌、草乌、天雄临床应知

附子、川乌、草乌、天雄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皆具辛温有毒之性。由于生长环境有扔工栽培或野生之异,使用部位不同,功效差别较大,要注意区别。

     附子温肾阳益火,治亡阳、心脾肾之阳虚衰及寒湿痹病。川乌祛风除寒湿,通痹止痛,作用强于附子,常与桂枝、威灵仙配伍,用以治疗风寒湿痹,腰膝、四肢麻痛,煎时直接加白蜜火煎,亦可治寒凝所致之腹冷痛。草乌功似川乌,其毒性更猛烈,胜过川乌,相须用以治疗痹痛外,尚可逐痰消肿,又可益火助阳,治疗阳气不足之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证。川乌、草乌、天雄,现临床上内服极少应用,、均以附子代之。

盐附子贮藏瓷缸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拓展阅读—张仲景应用附子情况】

1.用量情况

大剂量四枚,(实地考察折合现代剂量300g每枚30g)常规用量3枚,小剂量1两,多数用一枚。

    桂技附子汤(《伤寒论》方)附子三枚,桂枝四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方)炙甘草二两,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

   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方)薏苡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九痛丸(《金要略》方)附子三两,生狼牙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

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2.用法

多入汤剂,有生用、炮(制)用。常与干姜配伍应用。附子有毒,应先久煎。

《伤寒杂病论》应用附子汤方计34方


    据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记载:上海名医祝味菊(世称“祝附子”)用附子为当时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的小儿子治病。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几致不救。当时仲夏,患儿几濒于危,亲友建议请祝味菊会诊,徐小圃认为祝味菊世称“祝附子”,治疗小儿热病,必用附子,则无疑抱薪救火,未敢同意。但患儿病危,已奄奄一息,亲朋好友又竭力荐促,徐小圃虽未抱希望,但也不再固执,同意敬请祝味菊诊治,。果然祝味菊诊治完毕,处方第一味药就是附子。徐先生意此患儿再无希望,便进屋不出,以待不幸消息,安排后事。祝味菊亲自调配药物,亲自煎药,亲自灌药,守候病床,通宵达旦,一夜未闭目。至拂晓,患儿已大为好转,转危为安。徐小圃家人敲门报信时,跃然而起,急问:何时不行的?徐小圃既知情,始知并非如己所料。后来患儿完全康复,徐小圃摘下自己“儿科名医”的招牌,登祝味菊门,执弟子。味菊门又惊又敬,自是不允,只答应相互取长补短。由此,徐小圃也由主凉变为主温热的名医于世。足见附子拯危救逆,运用得当是一味难得的良药。

 

    名著论选  

  太阳阳热之气,不循行于通体之皮毛,则有风寒咳逆之邪气。附子益太阳之标阳,故能治也。少阳火热之气,不游行于肌关之骨节,则有寒湿踒躄拘孪,膝痛不能行走之证。附子助少阳之火热,故能治也。

   癥坚积聚,阳气虚而寒气内凝也。血乃阴血聚而为。金疮,乃

刀斧伤而溃烂。附子具温热之气,以散阴寒,禀阳火之气,以长肌肉,故皆治之。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天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助真阳,味辛而有大毒,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浓,阳也。其主风寒咳逆邪气者,肺受风寒之邪气,则金失下降之性,邪壅于肺,咳而气逆也。附子入肺,辛热可解风寒也。寒湿之气,地气也,感则害人皮肉骨,而大筋软短,小筋舒长,之症成焉。附子入肝,肝主筋,辛可散湿,热可祛寒。寒湿散,而拘踒躄之症愈矣。膝痛不能行步者,肝肾阳虚,而湿流关节也。温热益阳,辛毒行湿,所以主之。

   癥坚积聚血者,凡物阳则轻松,阴则坚实,坚者皆寒凝而血滞之症也。附子热可软坚,辛可散结,温可行滞也。金疮寒则不合,附子温肺,肺主皮毛,皮毛暖,则疮口合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者,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

   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于无可加处则大毒。因“大毒”二字,知

附子之温为至极,辛为至极也。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藏也;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后世虞天民、张景岳亦极赞其功;然不能从《本经》中细绎其义,以阐发经方之妙,徒逞臆说以极赞之,反为蛇足矣。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附子,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疲之冷结。降浊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天雄,其气亲上,补上焦阳虚;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侧子,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风疹之神妙也;乌喙,其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

       一一明·陈嘉谟《本草蒙筌》




作者:祝之友    整理:祝之友洪雅工作室  迪亚拉  许清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子回阳原理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附子篇
648-医津一筏
中药绝学:一味附子,其中奥秘这么多!
秦伯未中医入门(七)
韦祖醒实践中医录(三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