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中篇)B 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中篇)的B部分:1. 先治表,还是先治里?这里的阳虚指少阴病;这里的阴虚指阳明腹实证...

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中篇)的B部分:

1. 先治表,还是先治里?

这里的阳虚指少阴病;

这里的阴虚指阳明腹实证,大便瘀热,津液虚;

误下和误汗,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其实也很常见:

出现感冒、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本来是体内寒湿,需要温中祛湿的,但是大量吃感冒药,发汗,即有可能属于误汗;

本来要发汗,从表解,通过发汗治疗感冒发烧的,但是大量吃清热药物,例如黄连**丸,例如吊盐水等等,有可能属于寒凉下法的情况;

我们看具体的条文: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按:

凡是有太阳病,如果发汗、吐、下,都有可能造成亡血、亡津液的;但是如果不是很严重,出现“阴阳自和”,即如果出现脉搏阴阳平衡的情况,不用吃药,身体会自我康复;

阴:有可能指尺脉,也有可能指按下到沉的部位的阴血情况;

阳:有可能指寸脉,也有可能轻轻摸脉浮的部位的阳气情况;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按:

下了之后,又发汗,病人小便不利了,是亡津液,体内体液不足了;

但不是很严重,如果小便又恢复了,不用治疗,身体会自我恢复;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按:

下之后,又发汗,如果出现振振发冷,脉又微又细,这是进入少阴病阳气不足了;

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属于外部皮肤层气血也虚,内在少阴层,阳气也虚;可以考虑四逆汤;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按:

这条比上一条更严重一些;

下之后又发汗,不呕指没有胃逆;不渴没有阳明热证;无表证,没有太阳病;

白天烦躁(亡阳),晚上倒安静(没有伤阴液),身无大热,脉搏沉微,属于少阴病阳气衰微了,亡阳的症状,用干姜附子汤,四逆汤去掉了甘草的缓和作用,药力更猛;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按:

解释【逆】的含义,应该发汗的用下法,应该下的用汗法,都是【逆】的操作;

下面的91、92条,都是逆的治法的案例,治表还是治里的问题;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按:

这句教我们,什么情况治表,什么情况治里;

下了之后,下利清谷,腹泻拉出食物残渣,这是里有寒湿,属于太阴少阴病症了;

同时还有“身疼痛”,也有表证,但脉可能是沉的;

我们应该先救里,先治少阴病,用四逆汤,干姜甘草温中,附子救阳;

如果“清便自调”大便正常了之后,还有“后身疼痛”,说明表证还在,这时脉应该是浮的,应该继续通过发汗驱邪,考虑到麻黄汤大汗易亡阳,用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按:

继续鉴别救表还是救里

发热头痛,属于太阳表证;但是脉是沉的,不是浮的;

“若不差,身体疼痛”如果用了发汗治表的方法,没好,身体还疼痛,实际上是治错了,脉沉的是邪气在里,应该先救里,用四逆汤;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按:

【冒】是头脑昏沉的意思,表虚(桂枝汤证)和里虚(阳明腹实证)都有可能导致冒

如果汗出了后好了,就是表虚,用桂枝汤;

如果是里虚,津液虚了,可以下,比如用调胃承气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按:

“阴阳俱停”注家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是脉平静,蓄势待发的前兆;

【阴阳】我们前面解释过了;脉阴阳俱停,蓄势待发,蓄积正气,身体振栗,汗出就好了很多;

但如果阳脉微,阴脉是充足的,应该可以发汗,汗出而解的;

但是如果是阴脉微,阳脉是充足的,阴脉是微弱的,实际可能是芤脉,属于亡血亡津液了;

其实还应该进一步判断,如果口渴,汗出、面红、唇红、脉数,确定属于阳明腹实证的;

可以考虑是大便堵住了,有大便瘀热,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清热通便;

2. 里虚发汗后的变证

本来是有太阳表证的,但是同时还有太阴病的寒湿证,这时发汗就会有更多变证:

62、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按:

这个【新加汤】,说明是仲景先师自己创制的,也说明《伤寒论》书上113方应该是先师采集古人的;

也进一步说明,中医及《伤寒论》在东汉之前也应该有数百上千年的积累,才形成了这么多经典方剂,以及精妙绝伦的方剂搭配;

幸亏有仲景先师的收集整理,才有我们今天这么多大道至简的神奇中医案例;

我们今天学习中医,学习《伤寒论》,并传承给下一代,这不仅仅是我们本人和家庭健康的幸福源泉,更是我们个人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点价值体现!

本来是太阳病表证,脉浮;发汗后,身疼痛,说明还是表证,应该继续发汗,但是脉不是浮的,是沉迟的,说明血少了;

增加白芍以润阴血柔筋脉,增加生姜加强发汗力量,增加大量人参平补脾经气血,益气生津;实现再次发汗解表的效果;

但实际中,如果脉沉迟厉害,甚至脉微弱,属于发汗过度亡阳了,还是不能用再发汗,应该考虑用四逆汤;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按:

这两条,发汗后,出现了变证,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了,

喘(咳)是有肺气郁结,需要解表;

汗出说明有热,说明不是恶寒,没有表寒;

但是没有大热,这个热不在阳明,就应该在肺经了;

同时应该还有脉浮紧(表证麻黄汤证),但不是解表散寒,应该是宣肺平喘;

用麻黄汤去掉辛温的桂枝,怕助肺热,加生石膏以清肺热,构成麻杏石甘汤;

刘渡舟:

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肺热作喘效果很好,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根据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粉;

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可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

喘而大便不下者,可加瓜萎皮、炙桑皮;

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使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自愈;

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

如果麻疹不透,疹毒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就是麻杏甘膏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往往都有效。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按:

这几条都是发汗,汗出过多后,过量使用麻黄汤,造成的亡阳,阳气衰微,只是位置不同;

“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是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

“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心阳虚,导致肾水泛滥上冲,继续用桂枝甘草补心阳,大剂量用茯苓治水泛滥,大枣补脾津液;

“腹胀满”,是太阴脾阳虚水湿,厚朴半夏降气祛湿,生姜甘草人参补脾阳;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按:

心下逆满,起则头眩,是水气淩心;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是水湿阳气不得宣发;

脉沉紧,是邪气在里不在表,发汗的话,水气在肌肉里激荡,造成身为振振摇;

用茯苓、白术祛心下水湿,桂枝甘草补心阳,疏通上逆的通道;

这里注意“上冲”是正气无法正常向上运行,于是积聚力量向上冲,反复地冲击,试图冲开阻塞;

用桂枝甘草,补足正气,使得阻塞被破除冲开,实现了上冲形式的消除;

不是很多书上写的,桂枝有就“降逆”的作用,两种说法结果是一样,原理却完全不同;

把桂枝理解成降逆,就完全误解了桂枝温通气血的基本常识了;“奔豚”用桂枝也是一样;

只有“代赭石、吴茱萸、半夏”,才是真正有降逆的作用;

刘渡舟:

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

眩晕重者,可加泽泻;

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

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

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

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

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按:

这两条要一起看,发汗过度,既可以伤阳气,也可以伤阴液;

伤阳用附子,伤阴液,用调胃承气汤;

结合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结合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第13和20条,如果还是有汗出,汗出不止,恶风,仍然是表证考虑用桂枝,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

本条68和70条,只有恶寒,没有说汗出,所以没有再用桂枝;

大家注意区别;

发汗后,不仅太阳表邪没有去,反而恶寒,应该脉沉,变成少阴病的阳虚了,用附子温阳;

其实,单单“反恶寒者,虚故也”用附子是有道理的,但是是不能用芍药甘草的;

可能同时还有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等症,用芍药甘草,柔筋补液;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按:

发汗过度是要亡阳的,下之过度,是要亡阴液的;

这种亡阳之后的烦躁,属于少阴病的烦躁,下焦阳气不足,无法蒸腾足够水气滋润上焦,所以烦躁;

用四逆汤温阳温脾经,蒸腾水气上行,用茯苓、人参滋阴活水,补足上焦阴液,消除烦躁;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按:

发汗过度,“手叉自冒心,两耳聋无闻”都是亡阳,心肾阳虚的表现,考虑用四逆汤加桂枝甘草汤;

发汗过度后,已经亡阳了,大量喝水,会水湿饮冷伤肺,会喘;洗冷水澡,皮肤毛孔闭塞,也是伤肺也喘;

每年都有年轻人,夏天激烈运动后,大量喝冷饮,即刻倒地毙命的案例;

人们饮冷解暑,洗冷水以解暑,自古就有,却是个错误的习惯思维;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按:

本来是玄武汤,(南朱雀北玄武),避嫌改叫真武汤,是治阳虚水泛的方剂;

发汗之后不解,仍然发热,是还有表证;但下面还有里证,先治里虚阳虚;

心下悸,是里虚,有水湿在心下;用白术、茯苓;

头眩,是上虚,阳气不足;用附子、生姜;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是水湿淤堵,导致肝经血虚了,用白芍;

现实中阳虚水湿的病症还是很多的,但如果没有肝经的血虚,造成的虚热证,应该去掉、或者大量减少白芍。

3. 五苓散证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按:这几条都是讲五苓散证

在《伤寒论--太阳病》的梳理中,我们已经提到了五苓散证;

水气在膀胱蒸腾向上的过程中,出现的水循环障碍,是水湿寒凉阻碍了阳气的升发,用桂枝,茯苓;如果在下焦的用茯苓桂枝甘草汤,如果在上焦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这都是上升的过程中的障碍;

在水气经过肺的凉降,要输布全身的时候,下降的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就是天空不能下雨了,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的主要症状有:

因为不能下雨,所以万物干旱了(身体脏腑细胞都缺水滋润),就会口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所以用茯苓、猪苓、泽泻,疏通下雨的通道;

脉浮,是因为还是属于太阳证;用桂枝;

微热是,干旱造成的微热、脉浮数;猪苓、泽泻都是寒凉清水热,还有利水作用的;

水入则吐,是因为水湿瘀堵在上焦,下雨下不去了,再装水装不进去了,所以入水则吐;用了白术;

所以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方剂的剂量很小,因为水循环下降过程中的瘀堵,瘀热不会太严重的,所以不能用太过寒凉的药物,否则容易伤脾伤太阴;

其中73条,单独说一下,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条其实又是讲,太阳膀胱蓄水,和胃停水的鉴别的

五苓散,汗出而渴,是有内热了,这是膀胱排水的故障导致的;

茯苓甘草汤,汗出却不渴,不渴说明没有内热,这个判断依据很重要;

是胃(心口)停水了,应该在胸口有水声或心悸的感觉,用茯苓祛湿,再用桂枝温通气血减少汗出,生姜甘草温中补脾;

心口水湿重的,早餐起床眼皮肿,可以加白术;

再严重有瘀热的可以加泽泻、防己,这个在《金匮要略》里有提到;

4. 麻黄汤发汗禁忌

83-89条都是讲太阳证发汗的禁忌,也更像是麻黄汤的使用禁忌;

有的使用桂枝汤还是可以的,因为有白芍柔筋凉血,有生姜大枣炙甘草温中;

其中83-86讲阴虚的不能发汗;83-84是轻度阴虚,85-86是重度阴虚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按:头为诸阳之会,而咽喉则是诸阴之所集;

因为咽喉发声音,进饮食,通呼吸,所以必须有足量的阴液来充养它;

咽喉出现干燥,可能是太阴证或少阴证的上焦热化,病邪在里,不是太阳病,不能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按:尿淋漓不尽,前阴有炎症,是膀胱湿热在里,不是太阳表证,不能发汗

发汗更减少体液津液,增加热度郁结在下焦,变成便血或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按:长期长疮的人,肌肤阴血本来就亏损,就是有血虚热了;

再给他发汗,津液阴血更少,有可能出现痉,弓背反张,抽搐;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按:

衄家,是经常出鼻血的人,血中虚热长久,津液阴血都匮乏,不能再发汗;

发汗会经脉更缺血,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其中87-89讲阳虚的不能发汗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按:失血的阳气也随之流失,所以阳虚,发汗会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按:经常出汗的人,本来就阳虚;

在重重发汗,阳虚更严重,津液枯竭,恍惚心乱,小便阴疼;

“与禹余粮丸”这个估计是错简,因为这上下几句都没有方剂的,只是讲禁忌的;

也没有这个方剂的明细;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按:

有寒,就是阳虚,再发汗,胃中冷,会呕吐;

“必吐蛔”,如果胃中有蛔虫,蛔虫会喜欢温热向上走,所以吐蛔;

现在杀虫的农作物太多,蛔虫已经很少了。

总结一下:

《太阳病》中篇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分成了ABC三部分来讲,今天的B部分包括:

 ① 先治表,还是先治里的鉴别

② 里虚寒湿,按太阳病误汗后的变证

③ 五苓散证,水循环下降过程瘀堵

④ 麻黄汤发汗禁忌(阴虚、阳虚都不能发汗)

逐条钻条文,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能让我们进一步清晰:

邪气在人体内行进的路径,

正气对抗邪气的形态,

以及中药协助人体排除邪气的巧妙;

 这是让我们治疗疑难杂症的最好、最简单的学习方法;

下期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中医解剖原理--太阳病的条文》中篇C部分。

今天就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经方高手总结的《伤寒论》学习资料,建议收藏(2)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112方方证
《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
四逆法、桂枝法....
太阳病篇提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