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视学生思维轨迹 有效调控教学行为

透视学生思维轨迹   有效调控教学行为

 

 

姜堰市大伦中心小学     夏文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是紧密相连的两个认知活动。在数学学习的认知活动中,思维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思维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科学、正确地进行思维,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师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思维历程,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只有通过对思维轨迹的透视,才能暴露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正确和失误的轨迹,从而不断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让教学行为行之有效。

    一、根据思维轨迹,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

学生掌握知识离不开思维,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两者之间是同步进行的。根据《心理学》可知,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大致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一系列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彻底摒弃“填鸭式”,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这一概念性的新课时,我没有机械讲解,也没有对着挂图空洞说教,而是带领学生实际绕操场跑步,切身体验周长的含义;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将书中的呈现形式进行了改变,把教室重新布置得像一个小超市,自己扮演成营业员,学生扮演成顾客,这样把数学书中的抽象知识活化成生活中的购物时需要的知识,让知识恢复了其原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不仅让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便于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思维难度,同时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较多的体验和感悟,比起老师一言堂的灌输印象要深刻得多,知识记忆更牢固,同时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二、根据思维轨迹,改变课堂的提问形式

 小学生的思维,由于年龄特点,显得比较散,比较零碎,但也很具有开放性,学生在课堂上会冷不丁地冒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许在他们这些不经意的表现中,教师能发现更多的闪光点,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这种传统的一问一答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可以不提问的尽量不提问,可以讨论的先让学生讨论后再提问,提问的量、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机,都是必需考虑的因素,数学课堂的提问要体现对学生的发展作用及艺术性,一切都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后,教师提问:公式中“长十宽”是指长方形的哪一部分?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为什么要乘2?这个公式与“长×2+×2” 有什么不同? 这样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为以后灵活运用公式奠定了基础。

     三、根据思维轨迹,改变问题的解决形式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教学的核心又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数学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发展脱节,学习意志不坚,一般而言,所面临的问题越困难,所做出的努力就越大,其体验也就越强烈。因此,必须注重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针对大部分学生拿题就做,一做了事这一思维轨迹,教学时,我们应改变传统的问题解决形式,增加一些必要的问题解决环节,如教学中增加阅读习题和说解题思路这样的环节。“阅读”和“说”似乎是语文课堂的专利,其实不然,数学教学中,同样离不开“阅读”和“说”的训练。通过阅读,收集整理筛选题目的有用信息,强化对题目信息的记忆,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脱节发展到连续。通过说解题思路,反复交流,反思解题过程,有意识的回顾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呈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既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相互帮助,又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思维全过程,为老师的后续教学积累经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科教学的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根据思维轨迹,改变新知的巩固形式

数学教学中,新授后的训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练熟,才会生巧。练习的形式很多,但不管是哪种练习,总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还很不成熟,思路狭隘,思维单一、定势,给学习造成很多障碍。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完某一例题后,学生能够很好地模仿例题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类题目,但是不会触类旁通,甚至机械地不加思索地套用例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产生错误。因此,教学中,要认真研究仔细揣摩学生的思维轨迹,不断地改变练习形式,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弊端。如根据学生因错误类推所造成的思维定势,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对比练习,变式练习、改错练习、开放性练习等,让学生从“会”过渡到“熟”,“熟”过渡到“活”。通过练习,辨别对错,找出异同,逐步掌握解题规律,从而认识知识的本质,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分数乘法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题:一根铁丝长5米,截去1/2米,还剩多少米?一根铁丝长5米,截去1/2,还剩多少米? 再如教学运算律后进行综合练习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125×(8×4)与125×(8+4)。

通过类似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审题,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积极性。当然训练形式还很多,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轨迹,养成注意收集学生解题典型错例的习惯,组织学生“会诊”,不断地改变习题的训练形式,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针对学生的思维轨迹,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不断随机应变,及时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教学行为行之有效,这是值得我们永远探究的话题,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教学技能大全(共七项)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问题与策略
关于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
郑毓信《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报告片段
教师招聘:教案or教学片段的书写――提问篇提问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