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笔唯求“杀纸”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亚萌

“看到了沁园、少蕃两位老师,写的都是道光年间我们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我也跟着他们学了。”40岁以前的齐白石,“爱跟风”学起来的何绍基书法,让他最终直入化境。

梅花天竹白头鸟图 齐白石 91cm×39.6cm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作品中的题款为齐白石学何绍基体

2017年11月24日至2018年1月21日

湖湘名士的“精神偶像”何绍基的墨迹

呈现在北京画院主办的

“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展览上

诸多藏于

湖南省博物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辽宁省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北京画院等地的

何绍基书法、绘画、古籍、古印、诗册、日记

汇集于此展

展览分为

且自低头诵经史(综合学养)

池边写字师前辈(皆为我师)

柔毫硬纸写无停(自成一家)

蝯翁门下萃群贤(书传湖湘)

四个板块

使观者得以更全面地欣赏

何绍基雄逸超然之书风

了解湖湘名家继何绍基之后的传承与衍变

行书集《争座位帖》字长联 何绍基 168.5cm×45.5cm 清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身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少时即濡染家学,自喻“架上三万签,经史任所取”,一生学养不愧曾国藩如此评价:“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观其一生,博洽多闻,治学、诗词、书画、金石皆为所长,终以翰墨著称于世,真草篆隶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擅。他生活在一个碑学勃兴的时代。崇碑之风自晚明滥觞,至清代因金石、考据学的兴盛而愈演愈烈。阮元首推尊碑之说,包世臣继之,并加以抑帖。一时间,商周金文、秦汉刻石、六朝墓志、唐人碑版,皆令书家争相效仿。作为阮元门生,何绍基进一步将其师重碑的理论付诸实践。他曾言‘东京石墨皆我师’,不过仅靠寻碑访帖、沿袭古人,无法成就今日的何绍基。”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

种竹日记 何绍基 27.5 cm×22.4cm 清道光二十七、二十八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提笔乃求破空,下笔唯求杀纸,字字如同做人,把脊梁树起,此何贞老平生写字真诀。”清人杨翰在《息柯杂著》中如是说。何绍基在《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里这样记述:“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

行书五言诗轴 何绍基 169.3cm×39.5cm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首都博物馆藏

何绍基熔铸百家,开宗立派,成为碑学运动中第一位有效的践行者。他的书学创新对后世书坛以及湖湘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湘军将领左宗棠,湖南旺门谭延闿,地方大儒王闿运,民初“南曾北李”之曾熙、李瑞清,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他们的书法,皆从不同角度传自何绍基衣钵。

楷书“安得壮哉”七言联 何绍基 337 cm×51.3cm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自北宋兴建至清朝末年,学脉延绵,是湖湘文化得以承继的重要原因。展览展出了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坦斋邀请何绍基为其父母合葬墓书写的《泉山墓表》,以及何绍基为贺欧阳坦斋七十大寿所作的楷书七言联。欧阳山长执掌岳麓书院27年,其门生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他的喜好,对于湖湘诸生而言无疑也是一种浸染。齐白石40岁前主要写何体行书,曾熙的篆隶皆源自何法神髓,李瑞清在其艰涩遒劲的基础上强调了颤笔的动作,谭延闿则在颜体的取势中找到了近世的楷模。

篆书庾信《镜赋》节选屏 何绍基 114.5cm×28cm 清同治六年(1867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朋友圈”如此盛大,但并非说明何绍基是一位“好好先生”——何绍基从18岁开始专意科考,数年未中。直到37岁时才中榜湖南解元,本来殿试有望夺魁,但最终因“语疵”降为二甲第八名。在京十年,尽管政绩不凡,但何绍基始终未得道光皇帝的提拔和重用。道光二十六年,时年48岁的何绍基进书欲为三品以下大臣作传,遭到上司穆彰阿的严词拒绝,性格刚烈的他便即日辞去国史馆提调一职。待咸丰帝登朝,经人保举,何绍基得皇帝两次召见并委任为四川学政。虽然他在任上尽职尽责,并按圣谕“访查地方一切情形具奏”,但“说话太多”,遭小人诬陷,被皇上降罪,任职不足四年,被削去官职,从此绝意仕途。就连他的好朋友包世臣与赵之谦,最终都因意见不合而“闹掰”。

诗稿横披 何绍基 26.4 cm×55cm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金石题跋卷 何绍基 26.6 cm×1586cm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行书苏轼《跋韩退之送李愿序》屏 何绍基 163 cm×30cm 清 湖南省博物馆藏

《苦雨喜晴》书稿 何绍基 18cm×24.3cm×2 清咸丰五年(1855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临《道因碑》册 何绍基 27.4 cm×52.1cm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行书《端州石室记》轴 何绍基 54.5cm×24.5cm 清 湖南省博物馆藏

而何绍基的“追随者”齐白石的书法展也将于12月22日至2018年1月21日在北京画院展出,一圆齐白石取法之“向往” ,湖湘双璧齐聚一堂,观众亦可从中观察何绍基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与分流,追寻齐白石书法风格的独成与溯源,共同探究二者与湖湘文化的关系脉络。

策展者说

本展策展人王亚楠介绍,在人人崇碑的风气下,何绍基的智慧就在于他能兼收并蓄、融汇碑帖、各取所长。所以他的字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潇洒飞动的神采。为说明何绍基的取法来源,展览展出了他临写的隶书《华山碑》、楷书《道因碑》、行书《端州石室记》等以及他所列举的自藏碑拓清单——这些对于还原何绍基真实的学书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他在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任职国史馆提调期间写就的《种竹日记》,花甲之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时给学生的课卷批语,学书之余怡情绘事的逸趣雅作。当然,展览同时也展出了他自成一家后,于楷则力厚骨劲、于行则沉雄峭拔、于隶则古茂朴厚、于篆则遒峻凝重的独到之风。何绍基虽崇碑学,不废帖学,虽崇魏碑,不废唐碑,可谓精究四体,熟谙八法,化古为我,故能开宗立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何绍基书法在碑学书风发展中的意义
何绍基书法欣赏,大师风采,我喜欢他的篆隶
【重磅】何绍基的金石朋友圈(多图)
何绍基书学札记:“书律”与“猿臂”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