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纲目》卷五六

《本草纲目》第五卷 水部目录

 

  李时珍曰:水者,坎之象也。其文横则为,纵则为 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今集水之关于药食者,凡四十三种,分为二类:曰天,曰地。旧本水类共三十二种,散见玉石部。

《名医别录》一种 梁?陶弘景注。 《本草拾遗》二十六种    唐?陈《藏器》。 《嘉祐本草》四种 宋?掌禹锡。 《本草纲目》一十一种明?李《时珍》。

【附注】

魏?李当之《药录》     《吴普本草》       宋?雷敩《炮炙》         齐?徐之才《药对》     唐?苏恭《本草》  孙思邈《千金》       唐?李珣《海药》  甄权《药性》       宋?马志《开宝》苏颂《图经》  唐慎微《证类》    寇宗奭《衍义》    大明《日华》 金?张元素《珍珠囊》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汤液》    朱震亨《补遗》    明?汪颖《食物》  汪机《会编》       王纶《集要》

 

水之一天水类一十三种

雨水《拾遗》潦水《纲目》露水《拾遗》甘露《拾遗》甘露蜜《拾遗》明水《拾遗》冬霜《拾遗》腊雪《嘉祐》《拾遗》夏冰《拾遗》神水《纲目》半天河《别录》屋漏水《拾遗》

上附方旧一新三

水之二 地水类三十种

流水《拾遗》井泉水《嘉祐》节气水《纲目》醴泉《拾遗》玉井水《拾遗》乳穴水《拾遗》温汤《拾遗》碧海水《拾遗》盐胆水《拾遗》阿井水《纲目》山岩泉水《拾遗》古冢中水《拾遗》粮罂中水《拾遗》赤龙浴水《拾遗》车辙水《纲目》地浆《别录》热汤《嘉祐》生熟汤《拾遗》齑水《纲目》浆水《嘉祐》甑气水《拾遗》铜壶滴漏水《纲目》三家洗碗水《拾遗》磨刀水《纲目》浸蓝水《纲目》猪槽中水《拾遗》市门溺坑水《拾遗》洗手足水《纲目》洗儿汤《纲目》诸水有毒《拾遗》

上附方旧一十八新四十七

 

互考:铁浆 淬铁水 玉泉 石脑油 菊潭水 石中黄水 沤麻汤 米泔水 饧糖 沙糖茶 蚯蚓水 蜗牛水 缫丝汤 螺蛳水 蚬子水 蟹华漆水燖鸡汤燖猪汤洗褌水 胞衣水

 

 

 

 

 

 

 

本草纲目第五卷水部

水之一天水类一十三种

 

雨水  《拾遗》

  【释名】   〔时珍曰〕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气味】咸,平,无毒。

  立春雨水

  【主治】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藏器》。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药。《时珍》。

  【发明】〔时珍曰〕虞抟《医学正传》云:立春节雨水,其性始是春升发之气,故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古方妇人无子,是日夫妇各饮一杯,还房有孕,亦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

  梅雨水

  【主治】洗疮疥,灭瘢痕,入酱易熟。《藏器》。

  【发明】〔藏器曰〕江淮以南,地气卑湿,五月上旬连下旬尤甚。月令土润溽暑,是五月中气。过此节以后,皆须曝书画。梅雨沾衣,便腐黑。浣垢如灰汁,有异他水。但以梅叶汤洗之乃脱,余并不脱。〔时珍曰〕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又以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此皆湿热之气,郁遏熏蒸,酿为霏雨。人受其气则生病,物受其气则生霉,故此水不可造酒醋。其土润溽暑,乃六月中气,陈氏之说误矣。

  液雨水

  【主治】杀百虫,宜煎杀虫消积之药。《时珍》。

  【发明】〔时珍曰〕立冬后十日为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得雨谓之液雨,亦曰药雨。百虫饮此皆伏蛰,至来春雷鸣起蛰乃出也。

潦水   《纲目》

  【释名】   〔时珍曰〕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韩退之诗云:潢潦无根源,朝灌夕已除。是矣。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煎调脾胃,去湿热之药。《时珍》。

  【发明】〔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而不助湿气,利热也。

露水  《拾遗》

  【释名】   〔时珍曰〕露者,阴气之液也,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傍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藏器》。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及调疥癣虫癞诸散。《虞抟》。百草头上秋露,末晞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别有化云母作粉服法。《藏器》。 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时珍》。 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藏器》。 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时珍》。 韭叶上露,去白癜风,旦旦涂之。《时珍》。 凌霄花上露,入目损目。《时珍》。

  【发明】〔藏器曰〕薛用弱《续齐谐记》云:司农邓绍,八月朝入华山,见一童子,以五采囊盛取柏叶下露珠满囊。绍问之。答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也。今人八月朝作露华囊,象此也。 又郭宪《洞冥记》云:汉武帝时,有吉云国,出吉云草,食之不死。日照之,露皆五色。东方朔得玄、青、黄三露,各盛五合,以献于帝。赐群臣服之,病皆愈。朔曰:日初出处,露皆如饴。今人煎露如饴,久服不饥。《吕氏春秋》云: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为水即重于水也。 〔时珍曰〕秋露造酒最清冽。姑射神人吸风饮露。汉武帝作金盘承露,和玉屑服食。杨贵妃每晨吸花上露,以止渴解酲。番国有蔷薇露,甚芬香,云是花上露水,未知是否。〔藏器曰〕凡秋露春雨着草,人素有疮及破伤者触犯之,疮顿不痒痛,乃中风及毒水,身必反张似角弓之状。 急以盐豉和面作碗子,于疮上灸一百壮,出恶水数升,乃知痛痒而瘥也。

甘露   《拾遗》

【释名】    膏露《纲目》、瑞露《纲目》、天酒《纲目》、神浆。〔时珍曰〕按《瑞应图》云: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晋中兴书》云:王者敬养耆老,则降于松柏;尊贤容众,则降于竹苇。《列星图》云:天乳一星明润,则甘露降。已上诸说,皆瑞气所感者也。《吕氏春秋》云:水之美,三危之露。和之美者,揭雩之露,其色紫。《拾遗记》云:昆仑之山有甘露,望之如丹,着草木则皎莹如雪。《山海经》云: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一统志》云:雅州蒙山常有甘露。已上诸说,皆方域常产者也。杜镐言:甘露非瑞也,乃草木将枯,精华顿发于外,谓之雀饧,于理甚通。

  【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食之润五脏,长年不饥,神仙。《藏器》。

甘露蜜   《拾遗》

  【集解】   〔藏器曰〕生巴西绝域中,状如饧也。〔时珍曰〕按《方国志》云:大食国秋时收露,朝阳曝之,即成糖霜,盖此物也。又《一统志》云:撒马儿罕地在西番,有小草丛生,叶细如蓝,秋露凝其上,味如蜜,可熬为饧,夷人呼为达即古宾,盖甘露也。此与刺蜜相近,又见果部。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胸膈诸热,明目止渴。《藏器》。

明水   《拾遗》

  【释名】    方诸水〔藏器曰〕方诸,大蚌也。熟摩令热,向月取之,得水二三合,亦如朝露。阳燧向日,方诸向月,皆能致水火也。《周礼》明诸承水于月,陈馔为玄酒是也。〔时珍曰〕明水者,取其清明纯洁,敬之至也。《周礼?司烜氏》以夫燧取明火于日,鉴取明水于月,以恭祭祀。魏伯阳《参同契》云: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淮南子》云: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注者或以方诸为石,或以为大蚌,或以为五石炼成,皆非也。按《考工记》云:铜锡相半,谓之鉴燧之剂,是火为燧、水为鉴也。高堂隆云:阳燧一名阳符,取火于日。阴燧一名阴符,取水于月。并以铜作之,谓之水火之镜。此说是矣。干宝《搜神记》云:金锡之性,一也。五月丙午日午时铸,为阳燧;十一月壬子日子时铸,为阴燧。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明目定心,去小儿烦热,止渴。《藏器》。

冬霜   《拾遗》

  【释名】   〔时珍曰〕阴盛则露凝为霜,霜能杀物而露能滋物,性随时异也。《乾象占》云:天气下降而为露,清风薄之而成霜。霜所以杀万物,消祲沴。当降而不降,当杀物而不杀物,皆政弛而慢也。不当降而降,不当杀物而杀物,皆政急而残也。许慎《说文》云:早霜曰(雨/执),白霜曰皑。又有玄霜。〔承曰〕凡取霜,以鸡羽扫之,瓶中密封阴处,久亦不坏。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食之解酒热,伤寒鼻塞,酒后诸热面赤者。《藏器》。和蚌粉,傅暑月痱疮,及腋下赤肿,立瘥。《陈承》。

  【附方】新一。 寒热疟疾:秋后霜一钱半,热酒服之。《集玄方》。

腊雪   宋《嘉祐》

  【释名】   〔时珍曰〕按刘熙《释名》云:雪,洗也。洗除瘴疠虫蝗也。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阴之成数也。冬至后第三戊为腊,腊前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用水浸五谷种,则耐旱不生虫;洒几席间,则蝇自去;淹藏一切果食,不蛀蠹,岂非除虫蝗之验乎。〔藏器曰〕春雪有虫,水亦易败,所以不收。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痫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黄疸,仍小温服之。《藏器》。洗目,退赤。张从正。煎茶煮粥,解热止渴。《吴瑞》。宜煎伤寒火暍之药,抹痱亦良。《时珍》。

  【发明】〔宗奭曰〕腊雪水,大寒之水也,故治已上诸病。

   (音驳)《拾遗》

  【释名】   〔时珍曰〕程子云:雹者,阴阳相搏之气,盖沴气也。或云:雹者,炮也,中物如炮也。曾子云: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陆农师云:阴包阳为雹,阳包阴为霰。雪六出而成花,雹三出而成实。阴阳之辨也。《五雷经》云:雹乃阴阳不顺之气结成。亦有懒龙鳞甲之内,寒冻生冰,为雷所发,飞走堕落,大生者如斗升,小者如弹丸。又蜥蜴含水,亦能作雹,末审果否。

  【气味】咸,冷,有毒。〔时珍曰〕按《五雷经》云:人食雹,患疫疾大风颠邪之证。〔藏器曰〕酱味不正者,当时取一二升纳瓮中,即还本味也。

夏冰  《拾遗》

  【释名】    ,去声。 〔时珍曰〕冰者,太阴之精,水极似土,变柔为则,所谓物极反兼化也。故字从水,从仌。《周礼》:凌人掌冰,以供祭祀宾客。《左传》:古者占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之也,深山穷谷,涸阴沍寒;其用之也,禄位宾客丧祭。郎岂页曰:藏冰以时,则雷出不震;弃冰不用,则雷不发而震。今人冬月藏冰于窖,登之以盐,是也。《淮南万毕术》有凝水石作冰法,非真也。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去热烦,熨人乳石发热肿。《藏器》。解烦渴,消暑毒。《吴瑞》。 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时珍》。

  【发明】 〔藏器曰〕夏暑盛热食冰,应与气候相反,便作宜人,诚恐入腹冷热相激,却致诸疾也。《食谱》云:凡夏用水,止可隐映饮食,令气凉尔,不可食之。虽当时暂快,久皆成疾也。 〔时珍曰〕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国医不效,召杨介诊之。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愈。若此,可谓活机之士矣。

  【附方】新一。 灭瘢痕:以冻凌频熨之,良。《千金方》。

神水   《纲目》

  【集解】   〔时珍曰〕《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心腹积聚及虫病,和獭肝为丸服。又饮之,清热化痰,定惊安神。《时珍》。

半天河   《别录》下品

  【释名】    上池水〔弘景曰〕此竹篱头水,及空树穴中水也。〔时珍曰〕《战国策》云:长桑君饮扁鹊以上池之水,能洞见脏腑。注云:上池水,半天河也。然别有法。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鬼疰,狂,邪气,恶毒。《别录》。洗诸疮。《弘景》。主蛊毒。《日华》。杀鬼精,恍惚妄语,与饮之,勿令知之。《甄权》。槐树间者,主诸风及恶疮风瘙疥痒。《藏器》。

  【发明】〔宗奭曰〕半天河水,在上天泽之水也,故治心病鬼疰狂邪恶毒。

  【附方】旧一,新一。

1.    辟禳时疫:半天河水,饮之。《医林集要》。

2.    身体白驳:取树木孔中水洗之,捣桂末唾和傅之,日再上。张文仲《备急方》。

屋漏水   《拾遗》

  【气味】辛、苦,有毒。〔李延飞曰〕水滴脯肉,食之,成癥瘕,生恶疮。又檐下雨滴菜,亦有毒,不可食之。

【主治】洗犬咬疮,更以水浇屋檐,取滴下土傅之,效。《藏器》。涂疣目,傅丹毒。《时珍》。

水之二地水类三十种

 

流水  《拾遗》

  【集解】   〔时珍曰〕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复有不同焉。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

  千里水、东流水、甘烂水一名劳水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病后虚弱,扬之万遍,煮药禁神最验。《藏器》。主五劳七伤,肾虚脾弱,阳盛阴虚,目不能瞑,及霍乱吐利,伤寒后欲作奔豚。《时珍》。

逆流水

  【主治】中风、卒厥、头风、疟疾、咽喉诸病,宣吐痰饮。《时珍》。

  【发明】〔藏器曰〕千里水、东流水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禁咒神鬼。潢污行潦,尚可荐之王公,况其灵长者哉。《本经》云:东流水为云母石所畏。炼云母用之,与诸水不同,即其效也。 〔思邈曰〕江水,流泉远涉,顺势归海,不逆上流,用以治头,必归于下。故治五劳七伤羸弱之病,煎药宜以陈芦、劳水,取其水不强、火不盛也。无江水,则以千里东流水代之,如泾、渭之类。 〔时珍曰〕劳水即扬泛水,张仲景谓之甘烂水。 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扬之千万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盖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 虞传《医学正传》云:甘烂水甘温而性柔,故烹伤寒阴证等药用之。顺流水性顺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证,及通利大小便之药用之。急流水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速而下达,故通二便风痹之药用之。逆流水、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发吐痰饮之药用之也。 〔宗奭曰〕东流水取其性顺疾速,通膈下关也。倒流水取其回旋流止,上而不下也。 〔张从正曰〕昔有患小便闭者,众工不能治,令取长川急流之水煎前药,一饮立溲,则水可不择乎。

  【附方】新三。

1.     目不得瞑,乃阳气盛,不得入于阴,阴气盛,故目不得瞑。 治法饮以半夏汤,用流水千里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苇薪火,置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去滓,饮汁一小杯,日三饮,以知为度。详半夏下。《灵枢经》。

2.     汗后奔豚,茯苓桂枝汤。治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茯苓一两,炙甘草二钱半,桂枝三钱,大枣二枚,以甘烂水二升,煮茯苓,减半,服之,日再。张仲景《金匮要略》。

3.     服药过剂 烦闷,东流水饮一二升。《肘后方》。

井泉水   宋《嘉祐》

  【释名】   〔时珍曰〕井字象井形,泉字象水流穴中之形。

  【集解】   〔颖曰〕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硷,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硷澄乃用之,否则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雨后水浑,须擂入桃、杏仁澄之。〔时珍曰〕凡井以黑铅为底,能清水散结,人饮之无疾;入丹砂镇之,令人多寿。按麻知几《水解》云:九畴昔访灵台太史,见铜壶之漏水焉。太史召司水者曰:此水已三周环,水滑则漏迅,漏迅则刻差,当易新水。子因悟曰:天下之水,用之灭火则同,濡槁则同,至于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未尝同也。故蜀江濯锦则鲜,济源烹楮则。南阳之潭渐于菊,其人多寿;辽东之涧通于参,其人多发。晋之山产矾石,泉可愈疽;戎之麓伏硫黄,汤可浴疠。扬子宜荈,淮蔡宜醪;沧卤能盐,阿井能胶。澡垢以污,茂田以苦。瘿消于藻带之波,痰破于半夏之洳。冰水咽而霍乱息,流水饮而癃闭通。雪水洗目而赤退,咸水濯肌而疮干。菜之为齑,铁之为浆,曲之为酒,蘖之为醋,千派万种,言不可尽。至于井之水一也,尚数名焉,况其他者乎?反酌而倾曰倒流,出甃未入曰无根,无时初出曰新汲,将旦首汲曰井华。夫一井之水,而功用不同,岂可烹煮之间,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昔有患小溲闭者,众不能瘥,张子和易之以长川之急流,煎前药,一饮立溲。此正与《灵枢经》治不瞑半夏汤,用千里流水同意味。后之用水者,当以子和之法为制。予于是作《水解》。

  井华水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治人大惊,九窍四肢指歧皆出血,以水噀面。和朱砂服,令人好颜色,镇心安神。治口臭,堪炼诸药石。投酒醋,令不腐。《嘉祐》。宜煎补阴之药。《虞抟》。宜煎一切痰火气血药。《时珍》。

新汲水

  【主治】消渴反胃,热痢热淋,小便赤涩,却邪调中,下热气,并宜饮之。射痈肿令散,洗漆疮。治坠损肠出,冷喷其身面,则肠自入也。又解闭口椒毒,下鱼骨哽。《嘉祐》。解马刀毒。之才。解砒石、乌喙、烧酒、煤炭毒,治热闷昏瞀烦渴。《时珍》。

  【发明】〔禹锡曰〕凡饮水疗疾,皆取新汲清泉,不用停污浊暖,非直无效,亦且损人。〔虞抟曰〕新汲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用以煎补阴之剂,乃炼丹煮茗,性味同于雪水也。〔时珍曰〕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厚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易》曰:井泥不食,井冽寒泉食,是矣。人乃地产,资禀与山川之气相为流通,而美恶寿夭,亦相关涉。金石草木,尚随水土之性,而况万物之灵者乎。贪淫有泉,仙寿有井,载在往牒,必不我欺。《淮南子》云:土地各以类生人。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水气多瘖,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下气多,石气多力,阴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广气多仁,陵气多贪。坚土人刚,弱土人脆,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皆应其类也,又《河图括地象》云: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州角徵会,其气慓轻,人声急,其泉酸以苦。梁州商徵接,其气刚勇,人声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会,其气平静,人声端,其泉甘以苦。雍冀商羽合,其气駃烈,人声捷,其泉咸以辛。观此二说,则人赖水土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 〔时珍曰〕按《后汉书》云:有妇人病经年,世谓寒热注病。十一月,华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冷水灌,云当至百。始灌七十,冷颤欲死,灌者惧欲止,佗不许,灌至八十,热气乃蒸出,嚣嚣然高二三尺。满百灌,乃使然火温床,厚覆而卧,良久冷汗出,以粉扑之而愈。又《南史》云:将军房伯玉,服五石散十许剂,更患冷疾,夏月常复衣。徐嗣伯诊之曰:乃伏热也,须以水发之,非冬月不可。十一月冰雪大盛时,令伯玉解衣坐石上,取新汲冷水,从头浇之,尽二十斛,口噤气绝,家人啼哭请止,嗣伯执挝谏者。又尽水百斛,伯玉始能动,背上彭彭有气。俄而起坐,云热不可忍,乞冷饮。嗣伯以水一升饮之,疾遂愈。自尔常发热,冬月犹单衫,体更肥壮。时珍窃谓二人所病,皆伏火之证,《素问》所谓诸禁鼓栗,皆属于火也。治法火郁则发之,而二子乃于冬月平旦浇以冷水者,冬至后阳气在内也,平旦亦阳气方盛时也,折之以寒,使热气郁遏至极,激发而汗解,乃物不极不反,是亦发之之意。《素问》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通道路,令气调和者也。春月则阳气已泄,夏秋则阴气在内,故必于十一月至后,乃可行之。二子之医,可谓神矣。

  【附方】旧八,新二十一。

1.     九窍出血 方见主治下。

2.     衄血不止:叶氏用新汲水,随左右洗足即止,累用有效。一方:用冷水噀面。 一方,冷水浸纸贴囟上,以熨斗熨之,立止。一方:用冷水一瓶,淋射顶上及哑门上。或以湿纸贴之。

3.     金疮血出 不止,冷水浸之即止。《延寿方》。

4.     犬咬血出 以水洗,至血止,绵裹之。《千金方》。

5.     蝎虿螫伤:以水浸故布搨之,暖即易。《千金方》。

6.     马汗入疮,或马毛入疮,肿入腹,杀人。以冷水浸之,频易水,仍饮好酒,立瘥。《千金方》。

7.     鱼骨哽咽:取水一杯,合口向水,张口取水气,哽当自下。《肘后方》。

8.     中砒石毒:多饮新汲井水,得吐利佳。《集简方》。

9.     中乌喙毒 方同上。

10.  中蒙汗毒:饮冷水即安。《济急方》。

11.  中煤炭毒,一时运倒,不救杀人。 急以清水灌之。《唐瑶经验方》。

12.  服药过剂,卒呕不已。 饮新汲水一升。《肘后方》。

13.  烧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发,外以故帛浸湿,贴其胸膈,仍细细灌之,至苏乃已。《濒湖集简方》。

14.  饮酒齿痛:井水频含漱之。《直指方》。

15.  破伤风病:用火命妇人取无根水一盏,入百草霜调捏作饼,放患处,三五换,如神,此蒋亚香方也。《谈野翁试验方》。

16.  坠损肠出 方见主治下。

17.  眼睛突出:一二寸者,以新汲水灌渍睛中,数易之,自入。《梅师方》。

18.  时行火眼 患人每日于井上,视井旋匝三遍,能泄火气。《集玄方》。

19.  心闷汗出,不识人,新汲水和蜜饮之,甚效。《千金方》。

20.  呕吐阳厥,卒死者。 饮新汲水三升佳。《千金方》。

21.  霍乱吐泻:勿食热物,饮冷水一碗,仍以水一盆浸两足,立止。《救急良方》。

22.  厌禳瘟疫:腊旦除夜,以小豆、川椒各七七粒投井中,勿令人知,能却瘟疫。 又法:元旦以大麻子三七粒,投井中。

23.  口气臭恶:正旦含井华水吐弃厕下,数度即瘥也。《肘后方》。

24.  心腹冷痛 男子病,令女人取水一杯饮之;女人病,令男子取水一杯饮之。 《肘后方》。

25.  寒热注病 方见发明下。

26.  火病恶寒 方见发明下。

27.  疔毒疽疮,凡手指及诸处有疮起,发痒,身热恶寒,或麻木,此极毒之疮也。 急用针刺破,挤去恶血,候血尽,口噙凉水吮之,水温再换,吮至痛痒皆住即愈,此妙法也。《保寿堂方》。

28.  妇人将产:井华水服半升,不作运。《千金方》。

29.  初生不啼:取冷水灌之,外以葱白茎细鞭之,即啼。《全幼心鉴》。

节气水  《纲目》

  【集解】   〔时珍曰〕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月令通纂》云:正月初一至十二日止,一日主一月。每旦以瓦瓶秤水,视其轻重,重则雨多,轻则雨小,观此,虽一日之内,尚且不同,况一月乎。

  立春、清明二节贮水,谓之神水

  【主治】宜浸造诸风脾胃虚损、诸丹丸散及药酒,久留不坏。

  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节,及腊日水

  【主治】宜浸造滋补五脏及痰火积聚虫毒诸丹丸,并煮酿药酒,与雪水同功。

  立秋日五更井华水

【主治】长幼各饮一杯,能却疟痢百病。

重午日午时水

  【主治】宜造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

  小满、芒种、白露三节内水

  【主治】并有毒。造药,酿酒醋一应食物,皆易败坏。人饮之,亦生脾胃疾。并《时珍》。

醴泉   《拾遗》

【释名】    甘泉〔时珍曰〕醴,薄酒也,泉味如之,故名。出无常处,王者德至渊泉,时代升平,则醴泉出,可以养老。《瑞应图》云:醴泉,水之精也,味甘如醴,流之所及,草木皆茂,饮之令人多寿。《东观记》云: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师,人饮之者,痼疾皆除。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心腹痛,疰忤鬼气邪秽之属,并就泉空腹饮之。又止热消渴及反胃霍乱为上,亦以新汲者为佳。《藏器》。

玉井水  《拾遗》

  【集解】   〔藏器曰〕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山有玉而草木润,身有玉而毛发黑。玉既重宝,水又灵长,故有延生之望。令人多寿者,岂非玉石津液之功乎。太华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服之,多长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久服神仙,令人体润,毛发不白。《藏器》。

乳穴水   《拾遗》

  【集解】   〔藏器曰〕近乳穴处流出之泉也。人多取水作饮酿酒,大有益。其水浓者,秤之重于他水,煎之上有盐花,此真乳液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久服肥健人,能食,体润不老,与钟乳同功。《藏器》。

温汤   《拾遗》

  【释名】    温泉《纲目》沸泉〔藏器曰〕下有硫黄,即令水热,犹有硫黄臭。硫黄主诸疮,故水亦宜然。当其热处,可燖猪羊、熟鸡子也。〔时珍曰〕温泉有处甚多。按胡仔《渔隐丛话》云:汤泉多作硫黄气,浴之则袭人肌肤。惟新安黄山是朱砂泉,春时水即微红色,可煮茗。长安骊山是矾石泉,不甚作气也。朱砂泉虽红而不热,当是雄黄尔。有砒石处亦有汤泉,浴之有毒。

  【气味】辛,热,微毒。

  【主治】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在皮肤骨节者,入裕。浴讫,当大虚惫,可随病与药,及饮食补养。非有病人,不宜轻入。《藏器》。

  【发明】〔颖曰〕庐山有温泉,方士往往教患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得汗出乃止,旬日自愈也。

碧海水   《拾遗》

  【集解】   〔藏器曰〕东方朔《十洲记》云:夜行海中,拨之有火星者,咸水也。色既碧,故曰碧海。〔时珍曰〕海乃百川之会。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而地在其中。其味咸,其色黑,水行之正也。

  【气味】咸,小温,有小毒。

  【主治】煮浴,去风瘙疥癣。饮一合,吐下宿食胪胀。《藏器》。

盐胆水  《拾遗》

  【释名】   卤水〔藏器曰〕此乃盐初熟,槽中沥下黑汁也。〔时珍曰〕盐下沥水,则味苦不堪食。今人用此水,收豆腐。独孤滔云:盐胆煮四黄,焊物。

  【气味】咸,苦,有大毒。

  【主治】蚀??疥癣,瘘疾虫咬,及马牛为虫蚀,毒虫入肉生子。六畜饮一合,当时死,人亦然。凡疮有血者,不可涂之。《藏器》。痰厥不省,灌之取吐,良。《时珍》。

阿井水  《纲目》。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下膈疏痰,止吐。《时珍》。

  【发明】〔时珍曰〕阿井在今兖州阳谷县,即古东阿县也。 沈括《笔谈》云: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下皆是流水。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其性趣下,清而且重,用搅浊水则清,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又青州范公泉,亦济水所注,其水用造白丸子,利膈化痰。 《管子》云:齐之水,其泉青白,其人坚劲,寡有疥瘙,终无痟酲。水性之不同如此。陆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恶,烹药者反不知辨此,岂不戾哉。

山岩泉水   《拾遗》

  【释名】   〔时珍曰〕此山岩土石间所出泉,流为溪涧者也。《尔雅》云:水正出曰滥泉,悬出曰沃泉,仄出曰氿泉。其泉源远清冷,或山有玉石美草木者为良;其山有黑土毒石恶草者不可用。陆羽云:凡瀑涌漱湍之水,饮之令人有颈疾。〔颖曰〕昔在浔阳,忽一日城中马死数百。询之,云:数日前雨,洗出山谷中蛇虫之毒,马饮其水然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霍乱烦闷,呕吐腹空,转筋恐入腹,宜多服之,名曰洗肠,勿令腹空,空则更服。人皆惧此,然尝试有效。但身冷力弱者,防致脏寒,当以意消息之。《藏器》。

古冢中水   《拾遗》

  【主治】有毒,杀人。洗诸疮皆瘥。《藏器》。

粮罂中水   《拾遗》

  【集解】   〔藏器曰〕乃古冢中食罂中水也,取清澄久远者佳。古文曰:蔗留余节,瓜表遗犀。言二物不烂,余皆成水也。

  【气味】辛,平,有小毒。

  【主治】鬼气中恶疰忤,心腹痛,恶梦鬼神,杀蛔虫。进一合,不可多饮,令人心闷。又云:洗眼见鬼,末试。《藏器》。

  【附方】新一。

  噎疾:古冢内罐罂中水,但得饮之即愈,极有神效。《寿域方》。

赤龙浴水   《拾遗》

  【集解】   〔藏器曰〕此泽间小泉有赤蛇在中者,人或遇之,经雨取水服。

  【气味】有小毒。

  【主治】瘕结气,诸瘕,恶虫入腹,及咬人生疮者。《藏器》。

车辙中水   《纲目》

  【释名】   〔时珍曰〕辙,乃车行迹也。

  【主治】疬疡风,五月五日取洗之,甚良。牛蹄迹中水亦可。《时珍》。

地浆   《别录》下品

  【释名】   土浆〔弘景曰〕此掘黄土地作坎,深三尺,以新汲水沃入搅浊,少顷取清用之,故曰地浆,亦曰土浆。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解中毒烦闷。《别录》。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疗霍乱及中暍卒死者,饮一升妙。《时珍》。

  【发明】〔弘景曰〕枫上菌,食之令人笑不休,饮此即解。 〔时珍曰〕按罗天益《卫生宝鉴》云:中暑霍乱,乃暑热内伤,七神迷乱所致。阴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非至阴之气不愈。坤为地,地属阴,土曰静顺。地浆作于墙阴坎中,为阴中之阴,能泻阳中之阳也。

  【附方】旧一,新六。

1.    热渴烦闷:地浆一盏,饮之。《圣惠方》。

2.    干霍乱病,不吐不利,胀痛欲死。 地浆三五盏服即愈,大忌米汤。《千金方》。

3.    服药过剂 闷乱者。 地浆饮之。《肘后方》。

4.    闭口椒毒 吐白沫,身冷欲死者,地浆饮之。张仲景《金匮方》。

5.    中野芋毒:土浆饮之。《集简方》。

6.    黄鲿鱼毒:食此鱼,犯荆芥,能害人。服地浆解之。《集简方》。

7.    中砒霜毒:地浆调铅粉服之,立解。《集玄方》。

热汤   宋《嘉祐》

  【释名】    百沸汤《纲目》麻沸汤 《仲景》太和汤

  【气味】甘,平,无毒。〔时珍曰〕按汪颖云:热汤须百沸者佳。若半沸者,饮之反伤元气,作胀。或云:热汤漱口损齿。病目人勿以热汤洗浴。冻僵人勿以热汤灌之,能脱指甲。铜瓶煎汤服,损人之声。

  【主治】助阳气,行经络。《宗奭》。熨霍乱转筋入腹及客忤死。《嘉祐》。

  【发明】〔宗奭曰〕热汤能通经络,患风冷气痹人,以汤淋脚至膝上,厚覆取汗周身,然别有药,亦假阳气而行尔。四时暴泄痢,四肢冷,脐腹疼,深汤中坐,浸至腹上,频频作之,生阳诸药,无速于此。虚寒人始坐汤中必颤,仍常令人伺守之。 〔张从正曰〕凡伤寒伤风伤食伤酒,初起无药,便饮太和汤碗许,或酸齑汁亦可,以手揉肚,觉恍惚,再饮再揉,至无所容,探吐,汗出则已。 〔时珍曰〕张仲景治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煎之,取其气薄而泄虚热也。 朱真人《灵验篇》云:有人患风疾数年,掘坑令坐坑内,解衣,以热汤淋之,良久以簟盖之,汗出而愈。 此亦通经络之法也。时珍常推此意,治寒湿加艾煎汤,治风虚加五枝或五加煎汤淋洗,觉效更速也。

  【附方】旧四,新九。

1.     伤寒初起:取热汤饮之,候吐则止。陈藏器《本草》。

2.     初感风寒,头痛憎寒者,用水七碗,烧锅令赤,投水于内,取起再烧再投,如此七次,名沸汤,乘热饮一碗,以衣被覆头取汗,神效《伤寒蕴要》。

3.     忤恶卒死:铜器或瓦器盛热汤,隔衣熨其腹上,冷即易,立愈。陈藏器《本草》。

4.     霍乱转筋:以器盛汤熨之,仍令蹋器,使足底热彻,冷则易。《嘉祐本草》。

5.     暑月暍死:以热汤徐徐灌之,小举其头,令汤入腹,即苏。《千金方》。

6.     火眼赤烂 紧闭目,以热汤沃之,汤冷即止,频沃取安,妙在闭目。或加薄荷、防风、荆芥煎汤沃之,亦妙。赵原阳《济急方》。

7.     金疮血出 不止。 以故布蘸热汤盦之。《延寿书》。

8.     代指肿痛:麻沸汤渍之,即安。《千金方》。

9.     痈肿初起:以热汤频沃之,即散也。《集简方》。

10.  冻疮不瘥:热汤洗之。陈《藏器》。

11.  马汗入疮,肿痛欲死。 沸汤温洗即瘥。《千金方》。

12.  蝎虿螫伤:温汤渍之,数易,至旦愈。华陀治彭城夫人方。

13.  蛇绕不解:热汤淋之,即脱。《千金方》。

生熟汤  《拾遗》

  【释名】    阴阳水〔时珍曰〕以新汲水百沸汤合一钱和匀,故曰生熟,今人谓之阴阳水。

  【气味】甘,咸,无毒。

  【主治】调中消食。凡痰疟,及宿食毒恶之物,胪胀欲作霍乱者,即以盐投中,进一二升,令吐尽痰食,便愈。《藏器》。凡霍乱及呕吐,不能纳食及药,危甚者,先饮数口即定。《时珍》。

【发明】〔时珍曰〕上焦主纳,中焦腐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阴阳调和,升降周流,由脏腑畅达。一失其道,二气淆乱,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发为霍乱呕吐之病。饮此汤辄定者,分其阴阳,使得其平也。〔藏器曰〕凡人大醉,及食瓜果过度者,以生熟汤浸身,则汤皆为酒及瓜味。《博物志》云:浸至腰,食瓜可五十枚,至颈则无限也。未试。

齑水   《纲目》

  【集解】   〔时珍曰〕此乃作黄齑菜水也。

  【气味】酸,咸,无毒。

  【主治】吐诸痰饮宿食,酸苦涌泄为阴也。《时珍》。

浆水   《嘉祐》

  【释名】    酸浆〔嘉谟曰〕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

  【气味】甘、酸,微温,无毒。 〔宗奭曰〕不可同李食,令人霍乱吐利。妊妇勿食,令儿骨瘦。 水浆尤不可饮,令绝产。醉后饮之,失音。

  【主治】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利,消宿食。 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烦去睡,调理腑脏。煎令酸,止呕哕,白人肤,体如缯帛。《嘉祐》。利小便。《时珍》。

  【发明】〔震亨曰〕浆水性凉善走,故解烦渴而化滞物。

  【附方】旧五,新一。

1.     霍乱吐下:酸浆水,煎干姜屑,呷之。《兵部手集》。

2.     过食脯腊,筋痛闷绝。 浆水煮粥,入少鹰屎,和食。《孙真人方》。

3.     滑胎易产:酸浆水和水少许,顿服。《产宝》。

4.     手指肿痛:浆水入少盐,热渍之,冷即易之。《孙真人方》。

5.     面上黑子:每夜以暖浆水洗面,以布揩赤,用白檀香磨汁涂之。《外台秘要》。

6.     骨哽在咽:慈石火煅醋淬,陈橘红焙,多年浆水脚炒,等分为末,别以浆水脚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圣济录》。

甑气水  《拾遗》

  【主治】以器承取,沐头,长毛发,令黑润。朝朝用梳摩小儿头,久觉有益也。《藏器》。

  【附方】新一。

  小儿诸疳,遍身或面上生疮,烂成孔臼,如大人杨梅疮,用蒸糯米时甑蓬四边滴下气水,以盘承取,扫疮上,不数日即效,百药不效者,用之神妙。《集简方》。

铜壶滴漏水   《纲目》

  【主治】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虞抟》。

三家洗碗水   《拾遗》

  【主治】恶疮久不瘥,煎沸入盐洗之,不过三五度。《藏器》。

磨刀水  《纲目》

  【气味】咸,寒,无毒。〔时珍曰〕洗手则生癣。

  【主治】利小便,消热肿。《时珍》。

  【附方】新五。

1.     小便不通:磨刀交股水一盏,服之效。《集简方》。

2.     肛门肿痛,欲作痔疮。 急取屠刀磨水服,甚效。《集简方》。

3.     盘肠生产 肠干不上者。 以磨刀水少润肠,煎好慈石一杯,温服,自然收上。乃扁鹊方也。

4.     蛇咬毒攻 入腹。 以两刀于水中相摩,饮其汁。《救急方》。

5.     耳中卒痛:磨刀铁浆,滴入即愈。《活人心统》。

浸蓝水   《纲目》

  【气味】辛、苦,寒,无毒。

  【主治】除热,解毒,杀虫。治误吞水蛭成积,胀痛黄瘦,饮之取下则愈。《时珍》。染布水,疗咽喉病及噎疾,温服一钟良。《时珍》。

【发明】〔时珍曰〕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昔有人因醉饮田中水,误吞水蛭,胸腹胀痛,面黄,遍医不效。因宿店中渴甚,误饮此水,大泻数行,平明视之,水蛭无数,其病顿愈也。

猪槽中水   《拾遗》

  【气味】无毒。

  【主治】蛊毒,服一盏。又疗蛇咬疮,浸之效。《藏器》。

市门溺坑水   《拾遗》

  【气味】无毒。

  【主治】止消渴,重者服一小盏,勿令知之,三度瘥。《藏器》。

洗手足水   《纲目》

  【主治】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圣惠》。

洗儿汤   《纲目》

【主治】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延年秘录》。

 

诸水有毒   《拾遗》

水府龙宫,不可触犯。〔藏器曰〕水之怪魍魉,温峤然犀照水,为神所怒是也。水中有赤脉,不可断之。井水沸溢,不可饮。〔时珍曰〕但于三十步内取青石一块投之,即止。古井眢井不可入,有毒杀人。〔时珍曰〕夏月阴气在下,尤忌之。但以鸡毛投之,盘旋而舞不下者,必有毒也。以热醋数斗投之,则可入矣。古冢亦然。古井不可塞,令人盲聋。阴地流泉有毒,二、八月行人饮之,成瘴疟,损脚力。泽中停水,五、六月有鱼鳖精,人饮之,成瘕病。沙河中水,饮之令人喑。两山夹水,其人多瘿。流水有声,其人多瘿。花瓶水,饮之杀人,腊梅尤甚。炊汤洗面,令人无颜色;洗体,令人成癣;洗脚,令人疼痛生疮。铜器上汗入食中,令人生疽, 发恶疮。冷水沐头,热泔沐头,并成头风,女人尤忌之。水经宿,面上有五色者,有毒,不可洗手。时病后浴冷水,损心胞。盛暑浴冷水,成伤寒。汗后入冷水,成骨痹。〔时珍曰〕顾闵远行,汗后渡水,遂成骨痹痿蹶,数年而死也。产后洗浴,成痉风,多死。酒中饮冷水,成手颤。酒后饮茶水,成酒癖。饮水便睡,成水癖。小儿就瓢及瓶饮水,令语讷。夏月远行,勿以冷水濯足。冬月远行,勿以热汤濯足。



《本草纲目》第六卷 火部

 

  李时珍曰:水火所以养民,而民赖以生者也。本草医方,皆知辨水而不知辨火,诚缺文哉。火者南方之行,其文横则为卦,直则为火字,炎上之象也。其气行于天,藏于地,而用于人。太古燧人氏上观下察,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使无腹疾。周官司烜氏以燧取明火于日,鉴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司氏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曲礼》云:圣王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则古先圣王之于火政,天人之间,用心亦切矣,而后世慢之何哉?今撰火之切于日用灸焫者凡一十一种,为火部云。

《本草拾遗》一种    唐•陈藏器。本草纲目一十一种 明•李时珍 附注 元•朱震亨。

 

 

火之一凡一十一种

阳火 阴火《纲目》

燧火《纲目》

桑柴火《纲目》

炭火《纲目》

芦火、竹火《纲目》

艾火《纲目》阳燧、火珠附

神针火《纲目》

火针《纲目》

灯火《纲目》

灯花《拾遗》

烛烬《纲目》

上附方新一十三

 

 

本草纲目火部第六卷

火之一凡一十一种

 

阳火、阴火   《纲目》

【集解】   〔李时珍曰〕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火之用其至矣哉。愚尝绎而思之,五行皆一,惟火有二。二者,阴火、阳火也。其纲凡三,其目凡十有二。所谓三者,天火也,地火也,人火也。所谓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试申言之,天之阳火二:太阳,真火也;星精,飞火也。赤物暾暾,降则有灾,俗呼火殃。天之阴火二:龙火也,雷火也。龙口有火光,霹雳之火,神火也。地之阳火三:钻木之火也,击石之火也,戛金之火也。地之阴火二:石油之火也,见石部石脑油。水中之火也。江湖河海,夜动有火。或云:水神夜出,则有火光。人之阳火一,丙丁君火也。心、小肠,离火也。人之阴火二命门相火也,起于北海,坎火也,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昧之火也。纯阳,乾火也。合而言之,阳火六,阴火亦六,共十二焉。 诸阳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故人之善反于身者,上体于天而下验于物,则君火相火、正治从治之理,思过半矣。此外又有萧丘之寒火,萧丘在南海中,上有自然之火,春生秋灭。生一种木,但小焦黑。出《抱朴子外篇》。又陆游云:火山军,其地锄耘深入,则有烈焰,不妨种植。亦寒火也。泽中之阳焰,状如火焰,起于水面。出《素问》王冰注。野外之鬼磷,其火色青,其状如炬,或聚或散,俗呼鬼火。或云:诸血之磷光也。金银之精气,凡金银玉宝,皆夜有火光。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至于樟脑、猾髓,皆能水中发火;樟脑见木部,猾髓见兽部。浓酒、积油,得热气则火自生。烧酒、醇酒、得火气则自焚。油满百石,则火自生。油纸、油衣、油铁,得热蒸激,皆自生火也。 南荒有厌火之民,国近黑昆仑,人能食火炭。食火之兽;《原化记》云:祸斗兽,状如犬而食火,粪复为火,能烧人屋。西戎有食火之鸟。驼鸟,见禽部。火鸦蝙蝠,能食焰烟;火龟火鼠,生于火地。火龟见介部龟下,火鼠见兽部鼠下。此皆五行物理之常,而乍闻者目为怪异,盖未深诣乎此理故尔。复有至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石无碍,步日月无影。斯人也,与道合真,不知其名,谓之至人。蔡九峰止言木火、石火、雷火、水火、虫火、磷火,似未尽该也。 〔震亨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动者,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木而肾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自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然而东垣以火为元气之贼,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者,何哉?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而动,即《内经》五火也。五性厥阳之火,与相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甚于君火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夫人心听命而又主之以静,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尔,何贼之有。或曰:《内经》止于六气言火,末言及脏腑也。曰: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是也。刘河间云:诸风掉眩属于肝,风火也;诸气膹郁属于肺,燥火也;诸湿肿满属于脾,湿火也。诸痛痒疮属于心,郁火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以陈无择之通敏,犹以暖温为君火,日用之火为相火,无怪乎后人之聋瞽也。

燧火   《纲目》

  【集解】   〔时珍曰〕《周官•司氏》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季秋纳火,民咸从之。盖人之资于火食者,疾病寿夭生焉。四时钻燧,取新火以为饮食之用,依岁气而使无亢不及,所以救民之时疾也。榆柳先百木而青,故春取之,其火色青。杏枣之木心赤,故夏取之,其火色赤。柞楢之木理白,故秋取之,其火色白。槐檀之木心黑,故冬取之,其火色黑。桑柘之木肌黄,故季夏取之,其火色黄。天文大火之次,于星为心。季春龙见于辰而出火,于时为暑。季秋龙伏于戌而纳火,于时为寒。顺天道而百工之作息皆因之,以免水旱灾祥之流行也。后世寒食禁火,乃季春改火遗意,而俗作介推事,谬矣。《道书》云:灶下灰火谓之伏龙屎,不可爇香事神。

桑柴火   《纲目》

  【主治】痈疽发背不起,瘀肉不腐,及阴疮瘰疬流注,臁疮顽疮,然火吹灭,日炙二次,未溃拔毒止痛,已溃补接阳气,去腐生肌。凡一切补药诸膏,宜此火煎之。但不可点艾,伤肌。《时珍》。

  【发明】〔震亨曰〕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法也。 〔时珍曰〕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气,而祛逐风寒,所以能去腐生新。《抱朴子》云:一切仙药,不得桑煎不服。桑乃箕星之精,能助药力,除风寒痹诸痛,久服终身不患风疾故也。 〔藏器曰〕桑柴火炙蛇,则足见。

炭火   《纲目》

  【集解】   〔时珍曰〕烧木为炭。木久则腐,而炭入土不腐者,木有生性,炭无生性也。葬家用炭,能使虫蚁不入,竹木之根自回,亦缘其无生性耳。古者冬至、夏至前二日,垂土炭于衡两端,轻重令匀,阴气至则土重,阳气至则炭重也。

  【主治】栎炭火,宜煅炼一切金石药。桴炭火,宜烹煎焙炙百药丸散。《时珍》。

  白炭

  【主治】误吞金银铜铁在腹,烧红,急为末,煎汤呷之;甚者,刮末三钱,井水调服,未效再服。又解水银、轻粉毒。带火炭纳水底,能取水银出也。上立炭带之,辟邪恶鬼气。除夜立之户内,亦辟邪恶。《时珍》。

  【附方】新六。

1.     卒然咽噎:炭末蜜丸,含咽。《千金方》。

2.     白虎风痛,日夜走注,百节如啮。炭灰五升,蚯蚓屎一升,红花七捻,和熬,以醋拌之,用故布包二包,更互熨痛处,取效。《圣惠方》。

3.     久近肠风 下血,用紧炭三钱,枳壳烧存性五钱,为末。每服三钱,五更米饮下一服,天明再服,当日见效。忌油腻毒物。《普济方》。

4.     汤火灼疮:炭末,香油调涂。《济急方》。

5.     白癞头疮:白炭烧红,投沸汤中,温洗之取效。《百一方》。

6.     阴囊湿痒:麸炭、紫苏叶末,扑之。《经验方》。

芦火、竹火   《纲目》

  【主治】宜煎一切滋补药。《时珍》。

  【发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药须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火用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桴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温养用糠及马屎、牛屎者,取其缓而能使药力匀遍也。

艾火   《纲目》

  【主治】灸百病。若灸诸风冷疾,入硫黄末少许,尤良。《时珍》。

  【发明】〔时珍曰〕凡灸艾火者,宜用阳燧火珠承日,取太阳真火。其次则钻槐取火,为良。若急卒难备,即用真麻油灯,或蜡烛火,以艾茎烧点于炷, 滋润灸疮,至愈不痛也。其戛金击石钻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 邵子云:火无体,因物以为体,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是矣。八木者,松火难瘥,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肉,柘火伤气脉,枣火伤内吐血,橘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筋损目也。《南齐书》载武帝时,有沙门从北齐赍赤火来,其火赤于常火而小,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灸至七炷,多得其验。 吴兴杨道庆虚疾二十年,灸之即瘥。 咸称为圣火,诏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

  【附录】阳燧〔时珍曰〕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周礼•司烜氏》以火燧取明火于日,是矣。火珠,见石部水精下。

神针火  《纲目》

  【主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凡在筋骨隐痛者,针之,火气直达病所,甚效。《时珍》。

  【发明】〔时珍曰〕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又有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其效更速。并忌冷水。

火针   《纲目》

  【释名】   燔针《素问》焠针《素问》烧针《伤寒论》煨针〔时珍曰〕火针者,《素问》所谓燔针、焠针也,张仲景谓之烧针,川蜀人谓之煨针。其法:麻油满盏,以灯草二七茎点灯,将针频涂麻油,灯上烧令通赤用之。不赤或冷,则反损人,且不能去病也。其针须用火箸铁造之为佳。点穴墨记要明白,差则无功。

  【主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或瘫缓不仁者,针下疾出,急按孔穴则疼止,不按则疼甚。癥块结积冷病者,针下慢出,仍转动,以发出污浊。痈疽发背有脓无头者,针令脓溃,勿按孔穴。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要在消息得中。 针后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凡面上及夏月湿热在两脚时,皆不可用此。《时珍》。

  【发明】〔时珍曰〕《素问》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筋急者。病在骨,调之骨,焠针药熨之。又《灵枢经》叙十二经筋所发诸痹痛,皆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又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纵弛不收,阴痿不用。焠刺者,焠寒急也。纵缓不收者,无用燔针。观此,则燔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以热治寒,正治之法也。而后世以针积块,亦假火气以散寒涸,而发出污浊也。或又以治痈疽者,则是以从治之法,溃泄其毒气也。而昧者以治伤寒热病,则非矣。张仲景云:太阳伤寒,加温针必发惊。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烦躁。太阳病,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俱竭,复加烧针,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此皆用针者不知往哲设针之理,而谬用以致害人也。又凡肝虚目昏多泪,或风赤,及生翳膜顽厚,或病后生白膜失明,或五脏虚劳风热,上冲于目生翳,并宜熨烙之法。盖气血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涩故也。其法用平头针如翳大小,烧赤,轻轻当翳中烙之,烙后翳破,即用除翳药敷点。

灯火   《纲目》

  【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焠之,良。外痔肿痛者,亦焠之。油能去风解毒,火能通经也。小儿初生,因冒寒气欲绝者,勿断脐,急烘絮包之,将胎衣烘热,用灯炷于脐下往来燎之,暖气入腹内,气回自甦。又烧铜匙柄熨烙眼弦内,去风退赤,甚妙。《时珍》。

  【发明】〔时珍曰〕凡灯惟胡麻油、苏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其诸鱼油、诸禽兽油、诸菜子油、棉花子油、桐油、豆油、石脑油诸灯烟,皆能损目,亦不治病也。

  【附方】新七。

1.     搅肠沙痛,阴阳腹痛,手足冷,但身上有红点。 以灯草蘸油点火,焠于点上。《济急方》。

2.     小儿诸惊:仰向后者,灯火焠其囟门、两眉齐之上下。眼翻不下者,焠其脐上下。 不省人事者,焠其手足心、心之上下。手拳不开,目往上者,焠其顶心、两手心。撮口出白沫者,焠其口上下、手足心。《小儿惊风秘诀》。

3.     百虫咬伤:以灯火熏之,出水妙。《济急方》。

4.     杨梅毒疮:《方广心法附余》用铅汞结砂、银朱各二钱,白花蛇一钱,为末,作纸捻七条。初日用三条,自后日用一条,香油点灯于烘炉中,放被内盖卧,勿透风。须食饱口含椒茶,热则吐去,再含。神灯熏法:用银朱二钱,孩儿茶、龙挂香、皂角子各一钱,为末,以纸卷作灯心大,长三寸,每用一条,安灯盏内,香油浸点,置水桶中,以被围坐,用鼻吸烟咽之。口含冷茶,热则吐去。日熏二次。三日后口中破皮,以陈酱水漱之。神灯照法:治杨梅疮,年久破烂坑陷者。 用银朱、水粉、线香各三钱,乳香、没药各五分,片脑二分,为末,以纸卷作捻,浸油点灯照疮,日三次,七日见效。须先服通圣散数贴,临时口含椒茶,以防毒气入齿也。

5.     年深疥癣,遍身延蔓者。 硫黄、艾叶研匀作捻,浸油点灯,于被中熏之。以油涂口鼻耳目,露之。《集玄方》。

灯花   《拾遗》

  【气味】缺。

  【主治】敷金疮,止血生肉。藏器。小儿邪热在心,夜啼不止,以二三颗,灯心汤调,抹乳吮之。《时珍》。

  【发明】〔时珍曰〕昔陆贾言灯花爆而百事喜,《汉书•艺文志》有占灯花术,则灯花固灵物也。钱乙用治夜啼,其亦取此义乎。我明宗室富顺王一孙,嗜灯花,但闻其气,即哭索不已。时珍诊之,曰:此癖也。以杀虫治癖之药丸服,一料而愈。

烛烬  《纲目》

  【集解】   〔时珍曰〕烛有蜜蜡烛、虫蜡烛、桕油烛、牛脂烛,惟蜜蜡、桕油者,烬可入药。

  【气味】缺。

  【主治】丁肿,同胡麻、针砂等分,为末,和醋敷之。治九漏,同阴干马齿苋等分,为末,以泔水洗净,和腊猪脂敷之,日三上。《时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核心干货:情绪周期全系列表格分享(收藏版)
慎思谨言亦是积善
【美图分享 - 可爱猫咪(06)】
图文:老中医公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药专方
结婚30年每月给母亲养老钱,听到母亲对侄子说的话,我改变了做法
受用一生的三大“强者人格”,有一个就了不起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