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殷商甲骨4品文字赏析及考证

        前言: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已有100余年,其间众多国内外汉学家对甲骨文进行大量系统的考证和整理,促使殷商甲骨文无论在史学方面的价值,艺术方面的价值还是人文方面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被挖掘出来。


现在世界任何一家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图书馆都以收藏甲骨文为荣,世界任何一本反映人类文明史的历史书籍都会记载到甲骨文对世界文化史的重大影响,可以说“甲骨文无论从历史性还是艺术性方面来讲都是全人类的瑰宝”


据披露,截至目前为止,收藏在世界上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研究单位及私人收藏的甲骨文总数约为20余万片,但绝大多数属于国家及机构收藏,无法进入流通领域。在私人藏家手中的甲骨文数量极其有限,而且价格极端昂贵。比如2004年上海崇源有拍卖过一批私人收藏的甲骨文,20片(除了4片较大外,其余16片均为小型散片)共拍得5000多万元人民币,创造了一项“奇迹”,这也让甲骨文的经济价值受到众多藏家的重视。


由于甲骨文只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而且遗址已经被国家保护控制起来,因此拍卖行中所见甲骨文均为解放前私人旧藏,这给民间藏家收藏及研究甲骨文带来很大不便。


但是近年来还是有一些在小屯村零星出土的甲骨文被流入藏家手中,我有幸收藏到一些,本来想先列出9片比较有代表性的甲骨,但是最近工作实在太忙(清明节前连续上了7天班),我又是一个懒人,再加上有几件甲骨文至今还未破译出来,因此将原先想发表的9品甲骨压缩至4品,今后有机会再陆续发表给大家看吧。


必须申明的是:文章中的介绍和文字阐述肯定有很多谬误或贻笑大方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在介绍甲骨文前有必要先向大家介绍甲骨文的五大时期的书写特点,这对甲骨文的断代非常重要: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壮丽,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第一品:“王 夕 亡”


甲骨文如图,从左往右读是“王 夕 亡”,基本为完整卜辞。


先解释“王”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 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 ,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王”代表某代商王。


后解释“夕”:

在早期甲骨文、早期金文中,“夕”与“月”是同一个字,后来分化。晚期甲骨文 、晚期金文 是将“月”的字形 减去一短竖指事符号 ,表示月上黄昏,月光不明。


“夕”表示夜晚。


再解释“亡”:

“亡”,甲骨文 在刀刃 位置加一短竖指事符号 ,造字本义:血溅刀刃。早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晚期金文 变形较大。篆文 承续晚期金文字形。隶书 略有变形。


甲骨文中的“亡”,特定代表“无害”或者“远离”之意,这与现在代表“死亡”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在甲骨文中经常看见“亡祸”的卜辞,这个卜辞的意思是“没有灾祸”。


甲骨断代:

通过该甲骨的“王”字书写是“戴帽子王”,和商晚期书写形式的“夕”字,加上文字细小娟秀,工整秀丽的小字风格看来,肯定不是武丁王或者武乙王或太丁王时代的作品,根据郭沫若在其《殷契粹编》自序中描述: “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 ,可以基本断为:第五期中的“帝乙王”时代的作品。


    通过文字解释和断代后,来解释原意:

该甲骨刻于龟甲上,按照龟甲占卜法,如果兆线为横向,卜辞应是横读的,因此翻译下来这段卜辞原意是:(帝乙)王今天晚上没有(灾祸)。

很明显这是一段主吉祥的完整卜辞。


更多详情介绍请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回复:“LS”能进入历史回顾,文章按发布时间顺序排列。

回复:“99”能进入【古玩物品知识鉴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时的夷羿族团
【白砥临古·篆隶篇】——殷商甲骨刻辞(一)
父乙就是傅說(图)
傅幻石书画作品
甲骨文
商朝历史(约公元前17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