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信用评级在债券市场中的供给及应用

文/黄鸿星(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民生银行)

金融监管对信用评级的需求

信用评级的需求有赖于整体经济的信用活动,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应当主要依赖银行信贷市场。这与我国长期依赖银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不无关系。但随着金融脱媒进程加速、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以及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相对弱化,直接融资逐渐成为资金市场上主要融资方式之一,银行的部分信息中介功能被信用评级替代。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信贷评级还是债券评级,我国的信用评级并不像发达国家一样是从市场自由发展起来。我国评级机构发展初期,即不存在评级的市场需求,也不存在评级供给的基础。可以说我国评级行业完全是由制度内生的,而信用评级的使用也跟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对信用评级有着较强的依赖,债券市场的表现尤为明显。包括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将评级结果纳入公司债券的发行审批、上市交易和投资许可等多个环节。

在债券发行阶段,信用评级被作为债券发行制度设计的重要一环。所有债券在发行时必须获得监管部门认证的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另外,随着债券市场融资工具的丰富,信用评级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2005年以来,外国债券评级、资产支持证券评级、短期融资券评级、信托产品评级等评级业务随着相关融资工具的上市需求不断增加。各种证券发行过程中,监管部门对证券发行中必须使用信用评级的做了相应的规定。

此外,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信用评级在地方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如天津市表示除了要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要参考外部信用评级报告外,倡导政府部门在政府采购、土地拍卖、财政贴息等日常行政管理领域中带头使用信用评级报告,共同推动信用评级产品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金融市场各种融资工具的推出、监管部门的使用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评级的需求,带动了评级行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监管对信用评级的供给

早期的评级机构主要由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成立,评级服务主要由这些机构提供。由于缺乏独立性,这些产生于金融系统内部的评级机构逐渐被市场化的第三方机构取代。目前我国提供评级服务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有: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远东资信评级公司等。另外,2010年,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代表全体会员出资设立了国内首家采用投资人付费业务模式的新型信用评级公司——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中债资信采取的是投资人付费的模式,为投资人提供债券再评级、双评级等服务。

从提供的服务的种类看,目前我国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服务主要有:以各类债券为主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评级、主体评级和结构性融资评级,此外,评级机构还提供评级衍生业务,包括信用信息服务和信用管理咨询等。

由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以政府主导为主,评级的需求主要由监管的相关规定产生。因此,大部分评级的供给都是为了迎合监管的需要,市场自发的评级需求较少。而满足监管需求的信用评级供给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在这些评级市场中提供评级服务的机构需要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只有获得相关资格认证的评级机构才有资格在相应的评级市场中展开业务,提供评级服务。

不同于美国的混业监管,我国现行的监管框架是多部门分业监管,同样地,评级机构也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资格进行认证,导致我国目前对评级机构的认证处于多部门认证的状态,每个监管部门都对自己监管范围内的评级业务及提供服务的机构做了相关规定,且这些规定大多“各自为政”,无统一的标准。

我国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的使用

从我国债券市场结构来看,随着信用债发行数量的增加,信用评级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早期我国债券市场中信用债占比较低,债券市场主要以国债和央行票据为主。2007年全年债券发行总额中,国债和央票分别占28.77%和49.71%,企业债和公司债合计只占发行总额的1.5%。随着债券市场的企业融资功能的不断增强,2013年国债和央票的比例下降到18.78%和5.94%,企业债和公司债合计所占比例上升到7.14%。从发行额看,企业债和公司债2013年的发行金额共计6442.63亿元,是2007年发行额的5.28倍。

由于国债和央票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债券,这些债券并不需要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决定评级需求的主要是信用债的发行规模。从信用债的发行情况来看,我国信用债的发行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都取得了较大增长,发行额从2007年的17562.41亿元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64098.7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0%。信用债的发行数量更是实现了比发行额更快的增长,从2007年到2013年增长7倍多。信用债的大发展为评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截至2013年,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累积为11820只、共计327969.16亿元的债券进行了评级。

2012年和2013年信用债的发行情况看,信用债的发行额度虽然没有增长,但是发行数量依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不难看出平均每只债券的发行额大幅降低,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我国信用债的单只发行额就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的思路也是吻合的,债券市场的企业融资功能的凸显。通常债券的发行规模与企业的规模是成正比的,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到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而债券市场的这种发展趋势带来了更多的评级需求,为信用评级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信用债的组成看,以2013年为例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成为信用债发行的主要组成部分,两类债券合计占发行额和发行数量的比例分别为71.85%和70.25%。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具有发行额小、发行期限短的特点,其发行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所以这两类债券的发行极大的刺激了信用评级的市场需求。

从企业债和公司债的评级分布看,2008年发行的企业债和公司债的中AAA级占比72.24%,这些企业多为大型的国有企业,企业信用的背后是政府信用的支撑,所以,这些发行人的信用风险较小,评级机构的评级更多的是出于监管的需求。但是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和公司债的整体评级分布也在发生变化。到2013年,发行的企业债和公司债的AAA级的占比下降到33.79%,而AA级成为主要的评级等级,信用等级的分布重心出现明显地向低评级转移的趋势。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信用评级的市场需求。

从机构的市场份额来看,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机构间逐步开始产生分化。在企业债和公司债评级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中诚信国际、鹏元资信、大公国际和联合资信四家处于优势地位的评级机构;而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评级则由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联合资信以及上海新世纪四家完全垄断,除中诚信外,各家机构市场份额比较平均。

信用评级的使用广度和深度是评级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基础。从融资额来看,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融资市场。而其中信用债券占比的增加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决定了信用评级使用的广度。信用评级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评级的大量使用使其具备了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的基础。市场投资者从漠视到逐渐开始重视信用评级的结果。基于这种良性的互动,通过不断提供高质量的评级服务,评级机构不断实现自身公信力的积累。只有信用评级被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揭示信用风险,削弱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为市场风险定价提供有效参考。

从目前评级的使用情况看,我国信用评级已经逐步从监管导向型需求转变为市场导向型需求,说明信用评级同时发挥着监管辅助和信息中介的作用。(完)

文章来源:《银行家》2015年第1期(文章有删减,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孙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信用债市场主体评级问题分析及建议
信用评级市场的开放及其影响
AA级债券已沦为垃圾债!
李振宇:解决评级虚高问题关乎债市健康发展
老牌评级大公国际遭双杀!细数评级的那些事儿
【信用评论】新《证券法》施行有利于信用评级三大功能的发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