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 | 打钻法在中国古玉中至拙表现

作者简介:

西山居士01,盛世收藏论坛“玉器、玛瑙”版块会员。

2011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3,997小时。



我们都知道管钻法和杆钻法是红山玉器主要的打孔方法,其实红山先民除了将其运用在玉石打孔外,还将钻法运用到了玉器雕琢的诸多方面,所以才塑造出古玉雕琢的无限纯美和大朴大拙。


“钻”是以旋转方式进行的,相对于其他的刮擦、敲打、砣琢等工艺,在速度上有很大的优势。古人充分发挥了“钻”的优势,将“钻”与“砣琢”、“线裁”等工艺完美结合,匠心独运的创造出了完美的作品。



让我们先从这个蚕说起,我一直就有一个疑惑:打磨雕琢这么精细的蚕,为什么会雕出一个这么别扭的孔呢?直到我看到了这个蝉开孔的侧面细图,这个疑问才得以解开。


工匠围绕孔玉蝉孔径的圆心,用打钻工具连续环绕打琢,直至完成开孔工作。虽然进行了抛光打磨,但还是留下了个梅花状的钻痕。细细品味起来,这样的打孔技法不甚完美,甚至显得的拙笨,但这个梅花状钻痕恰恰彰显出了先民手工功钻法的原始、老道、至纯、至朴!



再看这些扣子,我认为是由玉器粗成型后打琢下来的边角料制成的。扣子背面大部分都有钻痕,应是玉工用钻切割时留下的。这里的钻充当了小的切割工具。



假如要在水泥墙上开个门洞,一般先用水钻按门洞的尺寸连续打钻,将门洞掏好,再用破碎机将切下来的整块水泥破碎。异曲同工的是,古代玉匠已将此方法充分运用到了较厚玉器的镂空工艺中。“钻”的优势在镂空上的突显出来。


下图为故宫博物院藏“神人骑兽”。红山先民灵活的将钻法与线裁法巧妙结合,多处连续采用打钻方法进行镂空处理,工法硬朗而朴拙。



故宫博物院徐琳先生在《故宫藏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及人形玉探讨》一文中,用了大篇幅对此藏品进行了分析。具体文章内容如下:


青绿色玉质。体近似长方形,中部厚,边缘较薄,并有一定的钝刃感。整器由一人一兽复合而成,人首及身体两侧围绕着类似勾云形之物。人物五官鲜明,三角形鼻凸出,身穿有服饰,在臂膊及后背上饰有网格纹。双手抚于胸前,并持一长杵类物,脚踏一弧形半圈,下有一兽,兽首前伏,似投降状伏卧。背面则是正面纹饰的反面,饰有网格纹和瓦沟状勾云纹。入故宫之前,傅大卣先生曾见到此玉,将其鉴定为古玉珍品,并亲手做了黑白和彩色拓片。辽宁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红山文化的研究学者孙守道先生于80年代初见到过这件玉人兽神像的拓片,认为其出土时间可能在50年代,至少不晚于60年代初。傅大卣先生恐此物流失海外,遂多方联系,几经辗转后入藏故宫。但入故宫后专家意见并不统一,当时将其放于辽代藏品中,名“青玉武人片”。1996年《故宫文物珍品全集褠桳》卷出版时曾将其定为红山文化玉器出版,但随即受到一些专家的反对,故再版时将其删掉,此后未再有过任何宣传。从图片上看,这件玉器确实给人的感觉太过时尚、超前了些,似乎与以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十分不同。我初入故宫时,也曾满怀好奇之心,上手细细观摩这件玉器,但是真正拿在手中,所有传递出来的信息都在告诉我,这确实是一件史前人类的杰作,是一件真正的红山文化玉器。孙守道先生曾多次到故宫观摩过此玉,对其进行过客观详细的研究,1998年发表了《红山文化玉祖神考》一文。孙先生把这件玉人兽神像定为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及其发现意义的论述,我十分赞同。同时,受2002年牛河梁第16地点出土玉人的启发,结合玉人拓片和实物,在此再谈一些自己对它的看法,以求给这件玉器一个公正的“名分”。


这件玉器采用岫岩常用的闪石玉料,青绿色的色调与牛河梁第2地点27号墓出土的带齿动物面纹饰玉料相同,只是质地更为紧密细润。另外,虽然纹饰看似复杂,但细看治玉工艺却十分原始。器物多处镂空,方式十分古朴,基本是连续打钻法。器身也有原始的线切割痕迹。玉雕网格纹的刻划和人身周围勾云纹使用的推磨瓦勾纹方式与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十分相似,而兽爪阴刻线的琢治之法也与牛河梁第5地点1号冢1号墓出土的玉龟的爪趾阴刻线的刻法相似。玉人面部特征十分明显,高而宽阔的额头、长长的弯眉、杏仁形双目,鼻梁窄而细长,宽直的鼻翼呈三角形,尤其是倒三角形且尖尖的下颚独具特色。这些特征在红山出土的玉人面中均有所见,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所藏的两件红山玉人面饰的鼻形与下颚均为此形,而三角形下颚在红山玉鸮、玉鹰上也可见到。


玉人身穿华丽的服饰,头戴勾云形高冠,脑后披巾,方圆领,窄袖长衫至膝,跣足。脑后巾及服饰上雕琢菱形网格花纹,这些网格纹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常见的纹饰。从玉人双腿略向外弯曲及背后有勾云形弧圈的现象看,玉人为倚坐之姿。双手合于胸前,持杖倚坐。双足五指明显,赤脚踩踏在一个半圈状的物体上,杖亦杵在这个半圈上。玉人手持之长棒形物与阜新胡头沟1号墓、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红山文化墓葬及牛河梁第16地点1号墓出土的玉棒形器类似,我们暂且将之称为权杖,但这一文化现象在史前其他文化中并无发现。需要注意的是,玉人踩踏的半圈状物非下面兽之双角,与下面兽首并无关系。其踩踏之状态倒是与剑桥大学博物馆所藏的那件玉人脚下踩踏之物类似。我认为这可能是鹿角或牛角,为人物升天的一个道具。果真如此的话,这件玉雕描绘的人物不仅有一定的权利(权杖的出现),还有一定的神性,可升天通神。这一特性还可从玉人身体周围环绕的勾云形飘带状物得到证实。


故宫和剑桥这两件太阳神的镂空,能非常明显的看出打钻与线裁结合的的痕迹。工序为先用钻豁开轮廓后,再用线裁或沙棒内打磨方式成型。由于此类太阳神的圆雕器厚度较大,采用打钻法既可以提高镂空的速度,又不易导致雕件断裂,这类钻孔镂空功法,在良渚文化玉器上也大量被使用。



故宫图



剑桥图


红山玉器上的很多钻孔是为了砣具拐弯、转向、起停方便而开凿的,算是个起点、拐弯、终点的标志符吧。


台北故宫这件玉器,打个钻痕本来想做标记止住砣子的,可惜病没止住。



“钻”还被古人大量用在减地雕刻上,显示出功法的缺陷美和古朴美。


我认为“钻”在珏类的开孔中使用中会更显方便,几圈下去就可以开孔。下图这件珏是台湾藏家在“红山玉韵展”上的展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梳理民间红山文化玉器收藏之六——质疑一件馆藏玉器
重订故宫“红山玉祖神”之身世
红山文化时候的玉巫人,到现在只发现一件
从雕工鉴别古玉
如何鉴别高古玉器?
中华玉器红山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