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肠漏”概念已过时 修复肠道通透正当时 | Genuine Health 吉益君

说到1984年1月,大家最可能想到的大概是苹果公司发布了麦金塔个人电脑。在相同的时间,一篇发表在《柳叶刀》(世界上最权威的医学期刊之一)的学术论文提出了“肠漏”这个常人难以理解的术语。这篇论文的题目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的新奇,“酒精中毒引发的肠漏可能是有毒化合物侵入人体的通道”。由于《柳叶刀》的权威性,“肠漏”立刻固定成为术语,并且成了结合医学界激烈辩论场的主角之一。

肠粘膜,另一种说法是肠屏障,担负着人体一项非常庞大的任务,即控制外界物质进入人的体内,分辨安全的物质和应当阻挡的物质。上文1984年《柳叶刀》论文中研究者提出了假说:过量饮酒者的某些免疫系统过敏或不耐症状,可能是肠屏障(肠粘膜)正常功能崩溃造成的。换句话说,如果在肠粘膜吸收过程中本应该被阻挡的物质不恰当的进入血液,将会加重长期过量饮酒症状。关于肠漏的研究还标明:有酒瘾的成年人,肠道吸收了更多本不应该吸收的化合物。

仅仅在《柳叶刀》期刊研究成果发表的一年后,“肠漏”这个词就出现在了大众健康书籍中。在比较流行的文章中对“肠漏”概念的误传越来越多,就好像小朋友玩的悄悄话传话游戏一样。不久,“肠漏”被当时的大众理解为一种引发许多常见慢性病的并发症。但《柳叶刀》论文中的长期过量饮酒仅仅代表着一种对肠粘膜极端刺激的特殊情形,大众把“肠漏”当成一种近乎普遍的问题,逻辑上太过跳跃。而且,《柳叶刀》的研究虽然证明了存在肠道吸收有害物质的情况,但是它并没有对肠道吸收有害物质的后果进行研究,因此它的结论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总的来讲,“肠漏”在当时还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术语,除了非常严重的肠胃疾病以外,把“肠漏症”和其他任何事物关联起来都会被医学界认为是毫无根据的乱说。但是,2001年美国著名医学期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登载的一项标志性研究成果,改变了此前的医学界看法。研究准确地揭示了少量的微生物(特别是部分被称作内毒素的微生物膜)不当地通过肠道进入血液造成的危害。向健康成年人的血液中直接加入极少量的内毒素,将会引起免疫反应,并伴随疲劳、焦虑、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障碍。

2001年的实验被研究者使用小剂量的内毒素(主要是LPS)重复了很多次,并发现轻度全身疼痛也是症状之一。此外,大量的动物实验也表明LPS(过表达内毒素)存在对行为和新陈代谢的有害作用。例如,研究者证明:当少量但明显高于正常值的LPS进入血液后,血糖与胰岛素平衡被扰乱了,脂肪储存也增加了。

与此同时,微生物组科学革命几乎颠覆了人类对胃肠道及其内部微生物群落的全部认知。实验研究开始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和肠粘膜粘液在维持肠道屏障过程中共同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当研究人员刻意创造出肠道失调状态(缺少有益菌、微生物群组多态、有害细菌侵入,或是将以上任意2种或3种情形进行组合)时,肠道对内毒素的通透性增加了。压力、失眠、生活不规律、高糖高精炼脂肪的西式饮食结构、部分营养素缺乏(比如锌、维生素A、C、D等)、环境污染毒素以及过量饮酒也会引起肠道通透性的增高。毋庸置疑,LPS(细菌内毒素)随着肠道通透,更多的进入了我们的血液。

新兴的实验研究,也在逐渐表明:肠道通透性并不仅仅和胃肠道严重炎症有关。在过敏性疾病、肥胖症、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和纤维肌痛的研究中,都发现这些症状和肠道通透之间存在关联。但有必要强调,这也可能是慢性疾病伴发的轻度炎症引起的肠道通透。就像肠道通透可能引起轻度炎症和氧化应激,反过来,轻度炎症和氧化应激也可能造成肠道通透。

这就让我们到达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关于肠道紊乱、肠道通透、轻度炎症和氧化应激,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呢?目前,被明确证实能够修复肠道通透的药物非常少,不管是天然的,亦或是人工的。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益生菌最具有修复肠道通透的潜能。益生菌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就是能够使负责控制肠道细胞间物质运输的蛋白质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在不改变的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单靠益生菌也是很难保护肠屏障的。我们很可能还需要给益生菌更多的支持,比如摄入有机食品、膳食纤维、丰富的植物营养素(例如多酚类)、人体必需的脂肪(例如omega-3脂肪酸已经被证实有利于肠粘膜)和发酵食品等。对于很多人来讲,肠道通透,受到生活方式相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因此,矫正肠道通透也应该从矫正整个生活方式入手。请爱护你的肠道吧。

肠漏和肠漏综合症,这两个术语,已经差不多过时了。现在正确的术语是肠道通透,这听起来也要比肠漏舒服多了。在医学中,综合症一般用来描述某种疾病和失调引起的一系列体征。但是肠漏综合症并不是某种具体的诊断或是疾病本身,现在看来肠道通透往往是我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压力、轻微炎症、体内失调、失眠的产物,也可能是确诊疾病的伴发症状。

Alan C. Logan博士是《The Secret Life of Your Microbiome: Why Nature and Biodiversity are Essential to Health and Happiness》(New Society Publishers, 2017)的合作者。

参考文献:

Bjarnason I, et al. The leaky gut of alcoholism: possible route of entry for toxic compounds. Lancet. 1984 Jan 28;1(8370):179-82.

Reichenberg A, et al. Cytokine-associated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disturbances in humans. Arch Gen Psychiatry. 2001 May;58(5):445-52.

Konig J, et al. Human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ClinTranslGastroenterol. 2016 Oct 20;7(10):e196.

Yarandi SS, et al. Modulatory Effects of Gut Microbiota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How Gut Could Play a Role in Neuropsychiatric Health and Diseases. J NeurogastroenterolMotil. 2016 Apr 30;22(2):201-12.

Mu Q, et al. Leaky Gut As a Danger Signal for Autoimmune Diseases. Front Immunol. 2017 May 23;8:59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肠道菌群,如此“关”心
综述 | Gastroenterology:非酒精性脂肪肝—调节肠道菌群是否可以改善它的严重性?
糖尿病终生治不好吗?——2型糖尿病与肠道微生物(二)
所有的疾病真的都起源于肠道吗?一些令人惊讶的事实
缓解疲劳,肠道菌群也不容忽视
肠黏膜与肠道益生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