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冬取暖小心“温柔的伤害”
疾控专家提醒,冬季重点防范摔伤、一氧化碳中毒和低温烫伤
漫画/余宁山
彭放 赵锦
指导专家 张恒 长沙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应急办)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如果要问寒冬腊月什么意外伤害高发,很多市民可能首先会想到冻伤。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防寒保暖,如今普通市民发生冻伤的现象越来越少见,连生冻疮的都明显减少了。反而由于冬季过度贪暖,或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取暖用品时方法不当,造成低温烫伤的现象很常见。长沙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应急办)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恒,为市民整理了冬季高发的三类意外伤害,分别是摔伤、一氧化碳中毒和低温烫伤。
NO.1 摔伤
典型案例:老人雪天出门散步摔成骨折
连续的雨雪天气把张爹爹老两口憋坏了。雨雪停后,老两口一起出门遛弯,小区大门边有一道施工挖出的沟槽,张爹爹平时一跨腿就能过去,谁知雪后路面冰冻,刚一抬腿就滑倒了。倒下的瞬间,张爹爹下意识地用右手撑地,顿时右手手腕疼痛难忍。老伴赶紧拨打了120呼救。经检查,医生发现张爹爹右手手腕骨折和右侧股骨颈骨折,需住院治疗。和张爹爹住同一间骨科病房的是72岁的李爹爹,27日清早出门给小孙子买早餐,在小区里不慎滑倒,一屁股坐在地上,导致右腿股骨颈骨折。医生表示,摔伤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手腕、肱骨、髋部、股骨、脚踝等部位是重灾区。
市120急救中心统计,雨雪冰冻天气,摔伤呼救120的患者数量是平时的2.6倍,主要集中在每天7时至11时和17时至19时。
预防关键:雨雪天出门慢速小步远离机动车
近期,市内各大医院门急诊信息显示,摔伤骨折的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这主要与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骨质较疏松有关。”张恒建议,雨雪冰冻期间,老年人尽量减少外出。外出应穿防滑鞋,走路时慢速、小步,切忌提重物、双手插兜、东张西望。在马路上步行时应尽量远离机动车,以防机动车因路滑刹不住致路人受伤。
急救提醒:摔倒后,先原地不动判断伤情
“很多人摔倒时下意识地用手掌撑地,这样最容易造成手腕骨折。”张恒提醒,摔倒后切勿立即起身,应先原地不动判断伤情,轻轻活动摔到的部位,如无大碍再慢慢起身。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局部肢体肿胀及皮下淤血、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形,提示有可能发生骨折。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旁人不要随便搬动伤者,以免加重伤情,应立即拨打120呼救。
摔倒后,踝关节是一个很容易被扭伤的部位,关节扭伤常表现为周围肌肉疼痛、肿胀、难以活动等。“此时注意不要进行热敷,也不要立即对肿胀处进行按摩,这样不仅不能止痛,还会加重伤情。”张恒介绍,正确的办法是用毛巾包裹冰袋或用冰镇矿泉水冰敷扭伤位置,才能有效地减轻肿胀疼痛。
NO.2 一氧化碳中毒
典型案例:在密闭车厢内开空调睡觉,两人身亡
近年来,在密闭环境中停车开空调睡觉导致车内人员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在某小区车库内,一男一女在门窗紧闭的小车里开空调睡觉死亡。调查显示,在密闭空间内,汽车怠速开内外循环都不安全。专家表示,汽车的空调系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循环,另一种是内循环。外循环是把外部空气抽进车厢里,在像车库这样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氧气量本来就不是很充足,加上空气流动性不好,汽车排放的尾气很容易通过外循环系统进入车厢内,从而导致中毒。专家还提醒,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尽量使用外循环,如使用内循环的话应经常开窗换气,否则容易导致氧气缺失。
近日,家住星沙的陈先生和女儿晚饭后先后洗澡,两小时后,先后出现头痛、头晕和呕吐,一直折腾到第二天凌晨没有好转,才急忙呼叫120。陈先生表示,家里的燃气热水器没有安装通往窗外的排烟管,当天洗澡时没有开窗通风。
市120急救中心统计,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最为集中,高峰期急救车每月接诊中毒患者超过90趟次,其中90%以上是燃气热水器安装使用不当造成,其他多为密闭环境内使用炭火、煤火取暖,或密闭车厢内吹暖气所致。
预防关键: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环境须通风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极易与人体的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造成机体组织窒息,因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凡是碳或含碳物质在氧不充分时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中毒后轻者表现为头痛眩晕、心慌、恶心等症状,但神志尚清醒,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将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中度中毒者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呈现特有的樱桃红色。重型中毒者则呈现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表现,如若抢救不及时会很快死亡。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要购买合格的燃气热水器并正确安装和使用,保证热水器的排气管对外排放废气通畅;使用燃煤、炭火时注意通风换气,睡前将炭火、煤炉搬至室外;不在发动机点燃、密闭停止的汽车内长时间停留。总之,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环境,都应注意通风换气。
急救提醒:
发现有人中毒 首先开窗通风
一旦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打开门窗,并关闭现场煤气;把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如果洗澡未穿衣服的,注意用大毛巾或被子毯子裹住身体,避免受凉。及时检查病人的呼吸道是否畅通,若发现鼻、口中有呕吐物、分泌物,应立即清除。对于神志不太清醒的病人,要大声呼唤,提高他的注意力,使其更清醒。若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拨打120呼救。
张恒特别提醒,一氧化碳中毒者急性中毒症状恢复后往往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容易忽视,之后可能发生迟发性脑病。一旦发生迟发性脑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期都会较长,甚至留下终身残疾。因此,一氧化碳中毒后,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听从医嘱接受完整的治疗,切不可因症状暂时消失而掉以轻心。
NO.3 低温烫伤
典型案例:皮肤上贴暖宝宝造成烫伤
天气寒冷,刘女士担心宝宝尿床,用电热毯不安全,于是在宝宝的被窝里放了热水袋保暖。前日早晨,刘女士给宝宝穿衣服时,发现他肚子上的皮肤有些发红,但孩子不哭不闹,就没有多想。一天后,宝宝的肚皮上出现一个铜钱大小的水泡。家人带孩子到医院看病,经诊断为低温烫伤。
最近,陈娭毑有点肚子疼,在肚子上贴了个暖宝宝觉得特别舒服。于是每隔1小时换一片,当她换下第3片时,发现贴暖宝宝的皮肤通红。陈娭毑以为过段时间慢慢会好,谁知半个月后,红肿的地方演变成了溃疡,才到医院检查。医生考虑到陈娭毑年龄大,伤口愈合缓慢,通过局部换药、激光理疗及抗感染治疗,让老人的伤口逐渐愈合。
预防关键:不要抱着取暖设备入睡
“简单地说,低温烫伤就是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烫伤。”张恒介绍,有些人觉得自己使用的保暖产品并不烫,实际上人体长时间接触45℃的热源即可造成烫伤。与开水、热油等造成的高温烫伤相比,低温烫伤创面痛感不是很明显,往往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等现象,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甚至是两三天后穿衣、脱衣时摩擦到伤处有较明显的不适时,才发现伤口。实际上,低温烫伤造成的损害比皮肤表面看上去更加严重,严重者可能造成深部组织坏死。老年人因其末梢循环障碍神经功能受损所以感觉较迟钝,对热和痛觉不敏感,往往造成大面积深度烫伤。
感觉较迟钝的老人、孩子是低温烫伤多发人群,患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长期卧床的老人更需特别注意。用热水袋时温度最好不要超过45℃,不要和身体皮肤直接接触,外面最好裹上毛巾,不要抱着取暖设备入睡。使用暖宝宝时,应隔着衣服,并且避免在同一位置上长时间使用。
急救提醒:烫伤后出现水泡不要挤破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应冷敷烫伤部位,并及时就医。如果皮肤已出现水泡,不要把水泡挤破,以防再次感染。张恒特别提醒,切忌用牙膏、酱油等涂抹烫伤部位,以免造成创伤面感染,并影响医师对伤情诊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方暖气、南方空调……冬季警惕5个高发“取暖病”
国家禁用的“取暖炸弹”,淘宝居然还在卖
开暖风在车内睡觉 当心一氧化碳中毒
预防及诊治一氧化碳中毒
冬季取暖,当心一氧化碳中毒
吸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