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的断舍离

人对事物意义性的不同理解,能够扔掉一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东西,是可以有效为心理减负的,甚至能藉此转化为一种人生的助力

苏轼的断舍离

  

  陶琦

  “断舍离”是近年很流行的理念,人们通过对这一生活形式的实践,隔断对物品的执着和迷恋,腾出空间,藉此改善生活品质。只不过生活中,舍弃有形有质的物品很简单,但想要转换到形而上的层面,清晰地审视自我,为心灵减负,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了。

  苏轼是为人熟知的北宋文学巨匠,他一生经历很曲折,因涉入新旧党争,不断受政敌排斥打击,数度被贬至蛮荒之地,羁宦于外不得归。与他亦徒亦友的黄庭坚也根株相连,被贬至广西宜州。黄庭坚于左迁途中,在广西某处乡村与刚从海南获赦归来的苏轼相遇,师生异地相逢,不免要畅叙一番别情。

  乡间没有酒楼饭肆,只有卖面条的路边小摊,二人遂相携共食。面条的口感很粗糙,黄庭坚无法下咽,一想到以后所须面临的粗衣粝食生活,内心更觉凄凉,只吃了两口就停箸不食了,忍不住仰天长声叹息。旁边的苏轼却仿若未觉,把一碗粗面吃得干干净净。吃完他注视黄庭坚良久,问道:“九三郎,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吗?”语罢,即留下尚未醒过味来的黄庭坚,大笑起身而去。

  这就是最早的断舍离。吃面只是一个隐喻性符号,实际反映的是二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因为人在困境中,怀有穷途潦倒的执念,就会意志消沉,灰心失望,无法找到生命的活力。所以,苏轼面临偃蹇不得志,是选择把坎坷蹉跎像面条一样囫囵吞下去,尽量保持自己对事物和生活的兴趣,以豁达的心态,乐观地面对。黄庭坚却一筹莫展,困滞于命途不济、事多乖违之中,无法以自我为中心,成就自在的生活。

  其实苏轼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豁达的心态的,他45岁被贬至黄州,写过一首诗:“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复何为。还在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他的小儿子某天早晨醒来,不知父亲内心愁苦,扯着衣襟想要父亲陪他一起玩耍。被吵扰的苏轼很恼怒,想要斥责儿子,却被妻子话里有话地阻止。妻子表面责怪小儿子不懂事,实则抱怨丈夫太傻,事已至此,何必怨天尤人呢,接着又为他设下杯酌,劝他及时行乐。苏轼经此启发,才不以此自苦,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在遭遇痛苦伤害后,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时隔三个月后都能适应。但心理上的适应,并不意味遗忘,如何脱离执念,卸掉多余的思想包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技巧和条件。这不仅需要有平常心,还要有一种超越的态度,学会做自己人生的亲历者,而不是负面情绪的附庸。宋人朱弁的《风月堂诗话》说:“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鲁直之大不幸也。”

  其意为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早期还能与苏轼的文章相提并论,到了后期,就彻底望尘莫及了。而这一切,即源自二人身处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同。因为人生当中,肯定会免不了有遇到挫折和痛苦的时候,无法事皆如意,有时候也难以改变一些事情的进程。但是,人对事物意义性的不同理解,能够扔掉一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东西,是可以有效为心理减负的,甚至能藉此转化为一种人生的助力。苏轼直至生命暮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创作激情,并且在艺术成就上更为精进,这些于逆境中建立起来的成就,即源于他人生态度的淡泊平和,能够理智地取与舍,与现代的“断舍离”哲学其实不谋而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苦难的人生不要嚼要吞
苏东坡吃面
苦难的人生,不要嚼要吞
守得住淡泊
“宋四家”到底应该如何排名
悟◎苏轼 “不嚼面”的感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