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摇着一把香蒲扇过端午
又是端午,一年一度。划龙舟、吃粽子、插艾草、撒雄黄、佩香囊、踏百草、吟诗画草……现今长沙人过端午,不但是一种快乐,还有久久怀念的那些人、那些味道
摇着一把香蒲扇过端午
竞渡。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石祯专 邹麟 摄影报道
IC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亚湘
一个粽子 长沙是传说中粽子的发源地
似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色,而最大的特色却往往是吃。长沙人过端午节的重头戏就是吃粽子。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长沙人就会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传说中汩罗成了粽子发源地。“汩罗粽子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著称于世。”今年82岁的张理老人的老家在长沙县金井镇农村,打小就喜欢鼓捣民俗的东西,“翻过影珠山就是汨罗,每到端午节,我们就会仿效汨罗人包各种各样的粽子。”昨日,记者前往东二环星典时代小区采访张理老人,看到他家里已泡着一大盆糯米,“明天就可以包粽子了。”
不过,南朝吴均所作《续齐谐记》里却说,粽子是一位长沙人发明的。《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引用吴均《续齐谐记》里说的故事:“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说汉朝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这个“人”跟区回讲,因为区回经常祭祀他,他很开心,但是区回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怕这些东西,这样这个自称为屈原的“人”就可以享用祭品了。于是,“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显然,南朝时汨罗只是长沙的属地,把长沙或者汨罗说成是粽子的发源地一点都不矛盾。
而且,古时候每逢端午节,长沙人虽然要包很多粽子,但是这些粽子全不能吃,要把它们投到河里给鱼吃。“相传这是为了屈原,因为人们害怕水里的鱼儿们没有饵就吃屈原的身体,所以每年投上大量的粽子到河里,鱼儿们就会放过屈原。”张理说,还是在他童年的时候就听到过这个说法,“应该说,长沙人对屈原确实有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蒹葭”,许多人耳熟能详,这里的蒹葭其实就是芦苇。每到端午佳节,长沙人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和箬竹叶,统称为粽叶。
张理告诉记者,首先要将糯米洗得干干净净,再在糯米里放入苏打和粉碎了的冰糖,“我们长沙人包粽子花样不多,顶多再加点绿豆、花生、芝麻或者红枣之类,一般不放肉,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有一种粽叶的清香,吃起来爽口……其实有时候简单就是美,放的料太多反而失去了原汁原味。等粽子包好后,会在端午前一天煮粽子,这一煮可不简单,通常是半天,而且还要保证火候充足,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色香味俱全。”
张理说,端午节他们家人不仅要自己包粽子,而且还会做糯米饭吃。“为了不煮成稀饭,做糯米饭的水应该比做米饭的水要少。将水和糯米配好后不要立刻开电饭煲煮,待电饭煲跳闸后,再等待一会儿揭开锅,这样糯米饭既黏又不成团,一粒粒亮晶晶的,吃起了特别有嚼劲。”
一碗大蒜子红烧肉 家里人乐呵呵“打抢吃”
每逢端午节,就是家住湘江世纪城的罗晓辉娭毑展示厨艺的最好时候。“我会提前一个多月做盐鸭蛋、皮蛋,端午节还没到,我家里就已经吃盐鸭蛋和皮蛋了。”长沙人有句俗话说:“端午吃盐蛋,脚踩石头烂。”意思是说端午节吃了盐鸭蛋,不但能清热解毒,而且还能增强腿力,力气大到可以踩烂石头。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端午节吃盐鸭蛋的习俗却不曾改变。
昔日,不像现在市场上早早地就有盐鸭蛋卖了,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做盐鸭蛋,所以,长沙女婿端午节去岳母娘家,还得带上盐鸭蛋。不过,一般人家就是把鸭蛋泡在盐水里,过一段时间,鸭蛋就自然变成盐鸭蛋了。但罗娭毑做盐鸭蛋却不是这样:“我做的盐鸭蛋蛋黄红、泛朱砂,味道特别好!”
每年清明节前后,罗娭毑就会托人去买洞庭湖区鸭子生的蛋,“因为湖区水面宽,沟港多,鸭子吃的活食多,生的蛋大。”罗娭毑说,最主要的是湖鸭蛋蛋黄中动物脂肪含量高,经过食盐和灰碱的生化作用,蛋黄就会穿心化油呈红色,像是显露颗颗微型朱砂。“只有长期捕食鱼虾螺蚌的湖鸭,生的蛋才能加工成朱砂盐蛋。”
而且,罗娭毑不用盐水泡鸭蛋,而是将食用盐掺和黄泥和草木灰,再将之均匀地裹到每个鸭蛋上面。“黄泥巴把鸭蛋裹得密实,盐分进入鸭蛋里就会持久,做出来的盐鸭蛋不咸不淡,吃起来口感特别好!”
一年中,端午这天是最好的解毒时节,而大蒜是解毒杀菌的食品,长沙人自然少不了这碗香浓扑鼻的大蒜子红烧肉了。何况,长沙人俗话说了:“肉里不放蒜,营养少一半!”那满是蒜香味的红烧肉,谁个长沙人不爱?罗娭毑除了自己做盐鸭蛋外,端午最拿手的菜品就是大蒜子红烧肉了。
罗娭毑做大蒜子红烧肉也是很讲究的:先是购买没有进冰箱的新鲜宁乡带皮花猪肉1.5公斤左右,将大蒜子剥好,准备好油、盐、酱油、白糖、干辣椒等配料。先将猪肉冲洗干净,切成比大蒜子大一点点的四方块,坐锅热油,放入肉块炒至肉皮变黄。炒好后可以加水了,淹过肉块多一点点即可。“这里记得要加热水,不要加冷水,冷水会使肉块表面冷却,蛋白质凝固,肉烧起来要花更多的时间。”煮开后淋酱油,转小火慢慢烧半个小时的样子,然后再加入大蒜子。接下来可以调盐味了,抓一把干辣椒放入锅里,转中小火,可以添加一点白糖,烧出来的肉色泽会更加漂亮。“用筷子戳一下肉块,能够轻松插入就表示肉烧得差不多了,转大火收汁就行了。不过,一定要不停地翻动,使汁均匀地裹到肉块上……”
罗娭毑说,吃大蒜子红烧肉成了每年端午节她家里的“必备节目”:“一碗大蒜子红烧肉打抢吃,吃得家里人乐呵呵的。”
一把“蚊子不沾”香蒲扇 摇得“一个夏天人都有精神”
“立了夏,把扇架。”过去,到了端午节,出嫁的长沙女儿要给父母送蒲扇。有了蒲扇,纳凉驱蚊,一物两用。由于长沙气候潮湿夏天闷热,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年月,蒲扇是夏季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据神话传说,在尧的厨房里有一种“箑”草,自己摇动而生凉风,使食物不易腐化变质。所以,扇在古代又称“箑”,但长沙人把这种既能驱蚊又能扇来凉风的“箑”叫作“蒲扇”,每到端午节,上了年纪的老长沙人就会人手一把蒲扇,摇出生活风情,摇出夏日清凉。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到端午,长沙大街小巷的南杂店里就会上架蒲扇和蚊烟香。“不是现在的蚊香,是一种很长很粗用纸卷起来、烧起来有很大烟的驱蚊香,现在像是和蒲扇一样已经没有卖的了。”每到夏天,张理仍旧蒲扇不离手,只是“现在蚊子少了,不用像过去点那种蛇一样粗的蚊香了,熏得人眼泪水直流”。
不过,张理会自己做“蛇一样粗的蚊香”。每到端午节,长沙的一般人家都会挂菖蒲、艾蒿,南宋诗人戴复古有诗云:“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事实上,除了菖蒲、艾蒿,还有几种植物与端午节有关,比如芦苇、蜀葵等。
长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长沙人把插艾作为恒久的一种“节日仪式”。一大清早的,只要是从菜场里买菜出来的婆婆姥姥就会人手一把艾蒿和菖蒲。
端午节古时又称天中节,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艾蒿、菖蒲入药自古有之,历代中医典籍均把菖蒲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耳明目、去湿解毒之药。
“我们小时候过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据百度,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采摘艾蒿和菖蒲一定要是端午节当天早上,最好是天刚刚亮,草叶上还沾有露水珠子……只有这个时候,艾蒿和菖蒲的药效最好。”
端午过后,待艾蒿和菖蒲插在门框外晾干,张理就会将之切碎收藏起来,“一是可以煎水给小孩洗澡,二是可以制成香囊、泡蒲扇。”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理利用干艾蒿和菖蒲制作“蚊子不沾的药扇”。“将棕榈树叶晾晒干后剪成扇形,然后再把它泡在艾蒿和菖蒲煎的水里10天左右拿出来晾干,这样的扇子不仅蚊子不沾,而且摇起来香气扑鼻,一个夏天人都有精神!”
端午长沙味道 吃粽子盐鸭蛋肉包子喝雄黄酒
张理说,长沙端午有独特风情。小时候在农村,五月初五来临的时候,午时或晚上,就会用艾叶等烧水洗澡,谓之浴百草汤,可免暑天生痱子。大人会在屋内外撒上一些雄黄,边撒边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我今把草书,虫蚁归地府。”贴堂壁,避蛇蚁进屋。“这时,各家各户热闹非凡,其场面不亚于过春节,每家每户也是大团圆,其乐融融。一家人的关系自然是密切了,就像那黏糊糊的粽子,粘连在一起,团结在一起,象征着巨大的亲情。”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盐鸭蛋外,还要吃肉包子和喝雄黄酒。“不过,吃肉包子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以前,买肉都要凭票,没有肉包子买。不过,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
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作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因为小孩子不能沾酒,我们小时候过端午,大人会在我额头上点雄黄酒,不说,点了雄黄酒,几乎一个夏天蚊子都不会咬脸和头。有的人家还会蘸上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画一个大大的‘王’字,希望小孩成为英气勃勃的小老虎,护佑小孩不受毒虫长蛇的侵害。”
除了点雄黄酒,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在端午这天用大蒜子煮片糖水给小孩子喝。“因小孩子火毒甚重,易生疖疮,端午日,人们最看重让小儿败毒。有老人为预防小孩子在夏天易生沙痱子和疖子,往往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让小孩子喝下,可保孩童一夏难生沙痱子和疖子……不过,我小时候也喝过大蒜子煮片糖水,效果并不见得好。”
端午五月五,亦称卫生节,老长沙讲究“蓄兰而浴”,大多数人家在这一天把艾叶子、石菖蒲、葛藤、大蒜煎水晾凉,“待午时把小孩子泡在脚盆中洗浴,以保证小孩子在夏天不生沙痱子。有的人家用菖蒲、艾叶、枫球子等植物熬汤让小孩子洗沐,据说可除百病。”
而且,过去乡下的小孩子在端午节还可以参加一项特别的节目,即踏百草。“这是在初五的早晨进行,人们或赤足或穿上新做的布鞋,在有露水的草丛中行走,直到足部沾满露水为止。民间以为,端午节百草都是药,草上凝聚的露水也具有祛热毒、去湿热的作用。”
端午节来历:
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不一而足。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闻一多先生《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以此来纪念杰出诗人屈原。
(天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教案:“粽叶飘香端午节”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你可能不知道的端午节(图解)
闲话端午
又逢端午艾草香
名家笔下的端午风情(4组)
端午节的“真相”你知道吗?它是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起源并不为了纪念屈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