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应帝王】如何才有帝王智慧?

我们继续来聊聊《庄子·应帝王》,《庄子》的内篇一共七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我们讲了“大宗师”,是庄子对于“道”的阐释;而这一篇“应帝王”是内篇的最后一篇,在这一篇中,庄子阐释了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以及帝王应该如何治理天下。

关于帝王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过很多论述,而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治”。

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都是老子集中阐释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当然,这里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说不刻意做、不多做、不乱做的意思。

那庄子在这一篇《庄子·应帝王》中,是如何论述其帝王的治国理念的呢?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管是至人、神人、还是真人,都是道家思想中圣人的代表,这里的“无己”、“无功”、“无名”这是圣人的三种典型境界,也是帝王“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这里庄子通过几个寓言故事来阐述了这种境界。

第一个故事:“无己”:

啮缺(虚构人物)问王倪(虚构人物),问了四次,王倪都回答说不知道。啮缺欢喜得跳了起来,跑去告诉蒲衣子。

蒲衣子说:“你今天才知道这件事啊?有虞氏不如泰氏。有虞氏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虽然他也能得人心,但是从来没有超脱出外物的牵累。泰氏睡觉时安稳舒缓,醒来时安闲自得,任人家把自己称作马,任人家把自己称作牛。他的心智信实,他的品德纯真高尚,从来没有受过外物的牵累。”

这个故事,庄子阐述了“知”和“不知”的差别,有虞氏什么都知道,虽然也能获得人心,但是他无法超脱万物,而泰氏则看似“无知”,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任凭别人称之为牛或者马,但是他的品德纯粹高尚,因为他超脱了万物,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这是一种“无己”的境界。

第二个故事:“无为”:

肩吾(虚构人物)见到狂士接舆(虚构人物),狂士接舆说:“日中始(虚构人物)对你说了些什么?”

肩吾说:“他告诉我,那些做国君的,凭自己的想法制定各种法规,人们谁敢不听而归从呢?”

狂士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负大山一样。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顺应本性而后感化他人,听任人们之所能罢了。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而你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本能地顺应环境也不了解!”

鸟高飞,鼠深藏,是有知,怎么会说它们无知?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要用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办法统治天下,以什么都不做的手段达到什么都做了的目的,用道家的话就说是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个故事:“无名”:

天根游到殷阳,来到蓼水岸上,正好遇到无名人,问道:“请问治理天下有什么方法?”

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鄙陋的人,为什么问这个不愉快的问题呢?我正要和造物者结伴遨游,游够了就要乘像鸟一样的轻盈清虚的气流,飞出天地四方之外,畅游于无何有的地方,歇息于广阔无边的旷野里。你为什么拿治天下的话来扰乱我的心呢?”

天根再三请教。无名人说:“你应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

庄子这里用了一个杜撰的人物“无名”来阐释了帝王淡泊名利的境界,所谓“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和禀赋,顺应自然没有半点私心,天下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第四个故事:“无功”:

阳子居拜见老聃,说:“倘若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迅疾敏捷、强干果决,对待事物洞察准确、了解透彻,学'道’专心勤奋从不厌怠。像这样的人,可以跟圣明之王相提并论吗?”

老聃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不过就像有才智的小吏,被自己的技艺职守所困,终身劳其形体,担惊受怕罢了。况且像虎豹由于皮有花纹而招来捕猎,猕猴由于灵便、猎狗由于会捉狐狸而被人拴住。像这样的情况,能够和圣明之王相比吗?”

阳子居惭愧地说:“请问明王是怎么治理天下的?”

老聃说:“明王治理天下,功盖天下而不归功于自己,教化施及万物而人民却不觉得有所依赖,他虽有功德却不能用名称说出来,他使万物各得其所,而自己立于高深莫测的地位,游于虚无缥缈的境界。”

最后,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不要做名声的主人,不要做出谋划策的智囊,不要承担什么责任,不要当智慧的主宰者。体谅无穷的大道,游心于无踪迹的境界,享受天所给的一切,而不要以为有什么所得,这也不过是虚无罢了。至人的用心如同镜子一般,对物的来去不迎不送,客观地反映而不加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伤害。

这里庄子用了“无为知主”作为总结,告诫我们不要被浅薄的知识所主宰,成为知识的奴隶,才能到达“无知”的境界,“无”才是“知”的主人。

老子在《道德经》对于“无知”也有过精彩的论述,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以为,道家思想主张不学习,不上进,而恰恰相反,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主张大家要学习上进,但是他们的境界更高一筹,这是一种“弃知”。他们是要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了一点知识,就成为知识的奴隶。

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知道的越多,才发现自己其实知道的很少。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也像庄子在《庄子·养生主》中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要明白知识的无限和自己生命的有限。

古往今来,无数哲人都告诫我们,不要妄自尊大,自以为是,我们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这个道理。

那怎么办呢?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不断学习知识,同时摒弃那些表面的、无用的糟粕,保留真正的“道”和精华,这样日积月累,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求知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人生不也是吗?

一 End 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天道
庄子《外篇之天道》13.9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庄子《大宗师》《天道》全文译注
道家的修为思想
庄子·外篇·天道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