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别康桥》与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刊发日期:2020-08-22 语音阅读:

◇毛梦溪

如同清晨,晶莹花瓣上滚动着露水的百合,清新淡雅的诗行里,散发的永远是幽馥但不至郁烈的香气,流露的永远是惊艳而不失柔美的音韵。

古人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再别康桥,河畔的金柳,成为夕阳中的新娘;榆荫下的一潭,梦沉天上的彩虹。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式的伤感,还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式的豪迈,但在诗人内心深处离绪别愁应该是不会少的。前者直抒胸臆,浓墨重彩;后者心存高远,是所谓“举重若轻”,处心劝慰——劝慰友人、劝慰自己,也劝慰如同自己一样遭遇别离的人们。

在这里,尽管徐志摩作别的对象不是友人而是“西天的云彩”,但要说诗人内心没有伤感那定是不确的,诗人正在作别的可是他久久追寻的“至爱”。在这里,诗人着色绘景而不摹声,没有表露自己离别的忧伤,也没有境界高远地来一些豪言壮语,而是在沉重的忧伤和空渺的豪迈间寻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出路——漫不经心近乎自然地快乐着,清风般缥缈、浪漫,烟花般瑰丽、凄艳,几丝飘逸、一瞬美丽,不让你看见诗人内心那淡淡的失落与凄冷。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3年3月,徐志摩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罢》。作者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来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初慰了诗人那久寻而不得的自由自在的理想情怀。

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此时作者因为对康桥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情感渐入佳境:“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6日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柔和飘逸地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诗人曾说他在24岁以前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康桥及其周边的一切都成了他的至爱:“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

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似乎只有“宿命”二字才说得清,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徐志摩把他的一腔痴情全给了具有神性之美的康河,抛给了美丽的拜伦潭。《再别康桥》以其轻柔优美、潇洒俊逸终成绝唱,闻名于20世纪中国诗坛。

自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问世以来,人们对诗歌的主旨探讨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诗歌运用了一系列典雅柔美、极富文化传统内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依恋、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的珍视和告别。

在徐志摩的笔下,云彩的飘逸高洁,金柳的金光灿烂,青荇的华丽鲜艳,彩虹的辉煌烂漫,将他的康桥描绘得仪态万方、美丽绝伦。诗歌首尾两次出现“西天的云彩”,而且前后呼应,仿佛诗人作别的不是康桥,而是“西天的云彩”。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阵清风,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扰如情人般酣睡梦乡的母校;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位游子,无声无息地来,无影无踪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惊动如母亲般忙碌操劳的母校……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意象是柔美秀丽的,“云彩”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理想化、情感化的色彩。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人喻柳,典雅秀丽;人柳一体,在国人尤其是在文人看来,如同美人是柳的化身一样,柳亦即成为美人的象征,而徐志摩的“金柳”意象则又把柳所象征的女性形象描绘得金光闪闪、柔美无比: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河畔的金柳,是傍晚太阳的辉煌给垂柳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夕阳中的新娘”是那“金柳”幻化而成的形象,浓妆艳抹、光辉灿烂、深情款款而美丽动人。

《诗经·关雎》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荇是荷花的另一种名称,古代青荇其实也是美人的象征。《再别康桥》是这样描绘“青荇”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借“青荇”写出对康桥如对情人般痴情眷恋的感情。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以虹喻潭,以虹喻梦,诗人借助“天上虹”这个色彩斑斓却凄艳缥缈的意象把潭和梦联系起来,渲染出一种瑰丽多姿、如梦似幻的氛围。“揉碎”而“沉淀”的“天上虹”,既绚丽多彩,又破碎飘零,显示出作者遗失在康桥的美梦幽艳凄冷,无法挽回。

寻梦,撑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中,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曾提出“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的事情做”,他和闻一多曾领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格律运动。他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没有一部像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我们信我们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搏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诗刊弁言》)徐志摩复杂而认真的实践创造了迷人的艺术效果。

徐志摩是纯艺术的忠实实践者。他的诗是超然的、脱俗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带着一种浓重的贵族气息。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可以说,如果不是有了徐志摩,康桥不会走入中国的文学史,如果不是有康桥便也没有我们的天才诗人徐志摩。正因为对康桥的痴爱,徐志摩才使康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像天堂的地方。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也许一个诗人生前就寂寥,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会被忘却。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而徐志摩却以他短暂的一生幽香永溢。他的人也像他的这首诗一样,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像一朵在人们心底默默盛开的百合,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作者系祁阳人,现居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浑厚磁性的男声,让人如痴如醉
《再别康桥》教案
解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和贾宝玉一样历经沧桑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_读后感800字
再别康桥·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