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琢玉史的发展

浅谈琢玉史的发展


   琢玉,是指对玉的雕琢。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琢玉,或是治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的雕琢,与破瓦乱石一样。观赏手中把玩的玉器,皆为人琢之物。故古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  

   古代先民对玉赋予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古代玉雕作品图案题材千奇百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都是围绕祥瑞文化展开的。收藏并读懂这些玉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乐融融。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是口衔一块通灵宝玉降临人世的。此事虽然过于玄妙,但至少说明古人对玉是何等的钟爱。

    千年琢玉  世界文化史的奇迹

    我国琢玉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8000年而不衰古代先民对玉赋予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认为玉是能驱邪秽通神灵保平安的祥瑞之物,正是这种无形的、心理的,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训,黄金有价玉无价说法的流行,更使玉笼罩在神秘的色彩里。古人将玉比喻为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又赋予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其实古人对玉的材质并不十分挑剔,美石为玉充满着朴素的观念。随着人们审美习惯的缓慢形成,人们追逐玉器

    祥瑞文化  玉文化延绵的支点

    正是由于玉文化中贯穿着祥瑞文化元素,我们才能找到玉文化延绵不断的支点。 何为祥瑞,《说文》:祥,福也。又云善也。瑞其本义为玉制的符信,作凭证之用。瑞玉即指诸侯朝见帝王时所执玉器的统称。《说文》:瑞,以玉为信也。段玉裁注:瑞为圭璋琮璧之总称。引申为祥瑞者,亦谓感召若符节边

    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在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狩猎、农耕,从事最为基本、最为朴实的生存活动。大自然在滋养万物、孕育生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无法抗拒的灾难,有许多现象是人类本身无法控制和解释的,因此就产生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无奈和崇敬心理,并逐渐出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希望以人对自然的崇敬、信任而得到自然的庇护。由于祥瑞与灾疫是一对孪生姊妹,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古至今,远避灾疫邪恶,追求吉祥顺畅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上至天子,下到庶民百姓,概莫能外,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人们的想象力便会插上双翅,在思维的王国里恣意驰骋,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神秘怪异,象征祥瑞或者灾疫的意象。

     古代玉雕作品图案题材千奇百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都是围绕祥瑞文化展开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见的玉雕作品,诸如喜报三元瓜蝶绵绵多子丰收欢天喜地太师少师等讨喜的世俗玉雕,形态百样而且设计精巧,它们既可作为身上的挂件,亦可充当案头清玩,雅俗共赏。

    图案谐音   解密古代玉文化的钥匙

   假如你不习惯欣赏这类老物件,用现代的眼光去揣摩它,就很容易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不少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雕刻在同一块玉牌上,你可能会认为杂乱无章。其实要破译这些密码并不难,就需要追逐古人的思维,找到他的规律,很多事情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所说的宗,就是图案谐音和组合,掌握了这把钥匙,对打开中国古代玉文化之锁将大有益处。

    例如,清代有一款较为常见的圆形玉牌,透雕五只蝙蝠组成圆形,中间围绕着一个寿字,我们称为五福捧寿,谐音,当下很受追捧。

    国外有些文化排斥蝙蝠,把蝙蝠当成魔鬼的化身,这就是我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有时会发现一块质地上乘的玉牌,牌面上没有任何雕刻,你可能会认为美中不足。但行家会笑你无知,其实此类玉牌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为平安无事字牌,让你欣赏美玉的质感,符合大匠不雕的哲理。民间雕件题材连莲生贵子连升一品。收藏并读懂这些谐音的玉雕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闲时把玩,其乐融融。

     情有独钟  精益求精的老玉件

     秋风(微博)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现在国人对玉的追捧一点不逊色于古人,当下不少制玉大师作品价格比明末琢玉大师陆子刚的价格还高。

   当我在古玩市场,发现新精美玉件在想古人生产力低下,花数月数年雕琢一件玉器,精益求精,所以很少见粗糙之器。机器流水线制造出的作品,使古老的玉文化严重贬值。古人很少雕琢的鬼怪、色情等题材;但是,现在市场,什么都有、也时常能见,可谓人心不古。雕琢古玉之风没有传承和发展,给金钱熏蚀没了,我心寒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文斌:厚德载玉——浅谈古今玉文化的意识美
羊脂玉创新设计,拓展中国人文情缘 - 今日头条(TouTiao.com)
常见玉器的传统图案和寓意
上博美器之——唐代玉器(一)
漫长的沉寂期——魏晋南北朝玉器
【嘉德秋拍】明清玉玩珍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