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谈慧能《坛经》的禅学奥秘

 

再谈慧能《坛经》的禅学奥秘

 

  慧能不仅在“缘起论”、“佛性论”、“觉悟论”方面有佛学理论的创新,而且,对觉悟方式和实践法门等也有非常可贵的新探索。

  四、觉悟方式:“顿悟成佛”

  传统佛教重视修行、参禅,而如何修行和参禅历来也成了佛教各家各派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佛教的有些教派,主张以读佛经为主进行修行,借经悟教;有的则主张在实际的修行活动中去悟教,去觉悟佛性。而悟道成佛到底是渐进的还是顿悟的,在禅宗内部也一直存在着争论。一般说来,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主要倾向于渐悟方式,认为必须通过长期修行才能逐步掌握佛法而觉悟成佛;而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则主张顿悟成佛,在慧能看来,人人自心本有佛性,所以不需要长期修行,不需要大量施舍财物,不需要吟诵佛经,只需及时去除妄念,觉悟本心,顿悟佛性,立即就可成佛。

  传说中,北宗神秀有一首偈,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说得就是渐悟的方式,他把人的身、心比喻为是菩提树和明镜台,强调要“时时勤拂拭”,勿使身心“惹尘埃”,这“时时勤拂拭”的过程,就是逐步修行的过程,人通过渐进式的修行,逐步达到佛境,渐渐完成悟教成佛的过程。

  慧能与神秀不同,他主张顿悟成佛,在他看来,人心本来就是空的,本心就有佛性,自觉自悟便可成佛,不必多费周折去“时时勤拂拭”,因为本来就是“一切皆空”,“心无一物”,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菩提树、明镜台或尘埃。因而,慧能的偈更具彻底的佛性:

  “身无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顿悟”说,继承和发展了竺道生的“顿悟”理论。竺道生认为众生皆潜在地具有佛性,只不过平常人被痴妄所迷惑,见不了佛之本性,但只要能除去痴妄,返归本性,也就成佛了。他说:“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苟能涉求,便返迷归极,归极得本。”又说“善相者,涅槃惑灭,得本称性,如来直善而已也。”(两处引文参看《大正藏》卷三十七《大般涅盘经集解》)

  竺道生认为佛性是众生的本性、善性,又体现了万物实相,冥合于自然,是最后的真理。一切众生本有佛性,都具备成佛的内在根据,而佛性是一种至极之性或完整的真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觉悟佛性,不能今日悟一部分,明日悟一部分,必然是一次性的突然间觉悟,一旦觉悟,顿时完全照察自心佛性,体悟诸法实相。顿悟之时,也就是成佛之际。当然,竺道生所讲的顿悟,严格地说还是一种渐修式的顿悟,虽然他强调对佛性的整体性觉悟,但这种觉悟是由修而悟的,在顿悟之前,还必须修行、读经,必须有一段修行的功夫。竺道生主张的是渐修式顿悟。

  慧能对这种顿悟进行了理论更新,以“无修而悟”代替了“由修而悟”。如果说,竺道生的“顿悟”说,主要是在修行中强调整体的觉悟,那么,慧能的“顿悟”说,根本就否认修行,否认读经,否认积累,否认过程,主张一觉即悟,顿悟成佛。

  在慧能看来,众生之“本心”与“佛心”之间,并没有鸿沟,也没有距离,不必要经过修行的过程,关键在于是“迷”还是“悟”。如果“执迷不悟”,就永远无法觉悟佛性,而一旦不迷而悟,瞬间即可悟佛性,立即成佛。觉悟而成佛,就在一念之间,是刹那间的事。他说: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还说过:“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地。”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以上均见《坛经·般若品》)

  在慧能看来,只要达到“顿悟”,就立即可进入豁然贯通的悟道境界,清除了种种妄念,即刻能把握“真如”本体,获得解脱,进入“成佛”境界。“顿悟成佛”是瞬间实现的。众生本心只要能一念相应,觉悟佛性,即可成佛。这样,众生进入境界从时间和方式上来看,就很容易很方便了,所以有人说,慧能为众生成佛打开方便之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顿悟成佛”是南禅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的理论基点之一,它把佛性与人心看成是同一的,在个体当下的直接体验中,瞬间就能实现人心与佛性的统一,一刹那即能觉悟成佛,免去了修行、读经、奉捐等一系列繁琐的环节,这在一方面很适合于下层劳苦大众需要摆脱痛苦的心理需要,方便于民众从禅宗那里得到精神慰籍,能及时领略佛我统一的境界,另一方面,对于反感传统经学,寄意于老庄学说的士大夫阶层和一些失意的官员来说,又很容易心犀相通,在超脱的心境中获得解脱的快感,在顿悟中体验禅意盎然。所以,南禅“顿悟成佛”的觉悟方式既吸引了广大民众皈依禅门,又召唤了许多文人士大夫沉溺于禅学之中,研习禅理,体验禅境。

  五、实践法门:“无念为宗”

  如上所述,慧能认为能否觉悟佛性关键在于是“悟”还是“迷”,执迷了就不悟,而悟了就能“明心见性”,“明心”就是去除妄念,明了真心,澈见本心;“见性”就是顿见本性,即发现自己心中本有佛性。在这个意义上,自性即是佛性,自心即是佛心。而要能“明心见性”,从禅宗的实践法门来看,主要是要能“无念为宗”。

  慧能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坛经·定慧品》)也就是说,南禅的实践法门,其基本点是“无念”、“无相”、“无住”。“无念”就是一种似念而非念心境,并不是说对任何事物都不想,不是除尽万念,而是在与外境事物接触时,心不受外境因素的影响,觉悟本心,除却杂念,于念而无念”;“无相”是一种看似有相实际无相的境况,并不是说不要与外界景象接触,而是在与外境接触时不产生任何幻象,内心虚空寂静,眼前的具相,实为非相,“于相而离相”;“无住”就是不执著,不住持于外境因素,对任何事物都不思不念,形色声味,万般皆空。在慧能看来,如能做到“无念”、“无相”、“无住”,就能身处喧闹的尘世之中,依然无污无染,无滞无碍,心境自如,把持真如本性,悟佛解脱,大彻大悟。正如慧能所说的:“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般若品》)

  “无念、无相、无住”是三位一体的,在具体实践法门中,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当然,从禅悟的角度看,“无念”是根本,毕竟,在南禅看来,自心、本心、真心、佛性是根本,顿悟是刹那间的除却妄念,觉悟佛性,“于念而无念”,真心悟真如,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无念”不仅强调不执著,强调佛境的自然显现,而且,“无念”也是对传统实践法门的大胆革新,慧能不仅放弃了禅宗初祖达摩以来的冥想枯坐的禅法,而且还批评了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的静坐凝神的禅法。在慧能看来,不管是专注读经,还是静坐修行,都是繁琐的,外在的,没有用的修性,长期的修性,将使人形同枯木,心如死灰,没有灵性。只有人心的自我发现,本心的自我觉悟,也就是在“于念而无念”的心境中去自然而然地证悟真如本性,方是真正的顿悟,是禅法的真谛。

  在慧能眼中,行住坐卧、担水砍柴,皆能觉悟,关键是“无念”,并在“于念而无念”中能“于相而离相”,能“无助”,能不执著而自然而然证悟真如。

  总之,顿悟成佛禅法中的“无念”、“无相”、“无住”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法门,它提倡直觉意识,简化修行方式,强调自心佛性的发见,诉之于般若智慧,重在瞬间悟见,使成佛的实践简便易行,使个体的“真心”、“佛性”洋溢着活生生的灵气,也使南禅充满了生命力。

  慧能立“无念为宗”,对“无念”是非常重视的,在他看来,“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坛经·定慧品》)只有“无念”方能避开“邪见”,去除“尘劳妄想”,于“无念”中“念真如本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其实是强调在自觉、觉悟的感受中,“于念而无念”,一切概念、判断、推理、范畴等,都成为是多余的,顿悟才是当下的最真。

  外来佛教发展到禅宗的南禅,已经完全具有中国化的特色了,西土的读经念佛,到南禅已经完全变成了东方式的直感、顿悟。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心灵的妙处,也正是在于这超越理性的自然而然的直感中。

  佛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国学大师胡适曾将《坛经》列入“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中,著名的国学家、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也认为《坛经》是探索中国文化必读的典籍之一,还说《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我们认为,《坛经》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而且也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杰出论著,《坛经》隐藏着慧能的禅学奥秘,蕴含着中国化佛学的珍贵密码,深入研读将会是受益匪浅的。

再谈慧能《坛经》的禅学奥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观心法门(一)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讀《壇經》心得
慧福生命禅学
刘光锋:作为心灵显现的时间
达摩大师血脉论注解
佛说:人呀,真正的大幸福大安祥不是“有”,而是“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