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谥号、庙号、年号、陵号、尊号、国号的区别


/赵九九

 

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谥号。谥号是死后的盖棺定论,一般由下一任皇帝命名或者下一个朝代追认,谥号的每个字都有规定的含义,要根据生前的表现,参考《谥法》而定《逸周书·谥法解》说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谥号可分为为上谥或者说是美谥带有赞美的性质,如文、武、景、烈如果前任的皇帝慈惠爱民,就可以被谥“文”,如汉文帝其次是中表示平庸或者同情,如平、惠,《谥法解治理政事而没犯错,照着规章办事,就可以谥号为平,如东周第一任君主周平王,虽然东迁有功,但当时的贵族们已经做大,他在位期间,不能加强王室的权威,驾驭不了贵族们,表现只是平平,所以谥号为“平”其次还有下谥或者说是恶谥带有批评的性质,如厉、幽、炀等。《谥法解暴戾而不认亲情或者杀戮无罪之人的谥号就是“厉”,我们熟悉的周厉王,即是因为暴戾专断而被谥为“厉”。

 

据文献记载,“谥号”一般在葬礼上颁布,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以后追谥,如果已经给了谥号,以后发现这个死人生前有污点,还可以改谥或者夺谥。之所以有“谥号”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古人对死人的忌讳,为了避免直呼其名;其次是为了体现等级,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有谥号的;再者,大概就是为了维护礼法统治,以警示后来者,生前行为端正,死后才能有好的名声,否则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正如《五经通义》所言: “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劝善戒恶也”。

 

谥号到了秦始皇的时候被废掉,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是“臣议君,子议父”,西汉时被恢复,汉朝到隋朝多用谥号,汉朝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汉以前少用庙号,多用谥号。汉朝皇帝的谥号在前面会加一个孝字(除了刘邦和刘秀,刘邦谥号为高皇帝,谥法中无“高”,但后人觉得他功劳太高了,就特意起了个“高”字,但一般我们称呼他为“汉高祖”,这是庙号),表示以孝治天下,汉武帝是汉孝武帝,汉宣帝本是汉孝宣帝,到了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也就是汉孝献帝,是由魏明帝追认的谥号。《谥法解说聪明而富于哲理或者心性通达事理的谥号就是“献”,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给曹家,曹丕的儿子魏明帝大概觉得他很“明事理”,所以在他死后给他用了个“献”,简直是在讽刺。而刘备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谥号为“愍”,《谥法解》说在位期间遭遇外患,或者使百姓死伤,或者在位期间连续发生水旱疫灾,或者灾害与暴乱同时发生的谥号为“愍”,刘备应该是按照最后一项取得此字,这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可历史上公认的谥号还是汉献帝而不是汉愍帝。

 

除了皇帝有谥号,一些高级大臣,有功王侯也会被赐予谥号,在文官里,最好的应该是“文正”,如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都被谥为“文正”;武官最好的“忠武”,诸葛亮、岳飞都被谥为“忠武”。民间也有谥号,被称为“私谥”,比如陶渊明的谥号就是朋友送的,陶渊明去世后,颜延之作《陶征士诔》私谥其为“靖节征士”,我们一般称呼他为靖节先生。

 

庙号是皇帝去世后,于庙中被供奉时,群臣所商定的一个名号,得庙号者必是皇帝,后妃王侯都不能有庙号。唐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礼记》云:“祖有功,宗有德”,只是有“功”或者有“德”的皇帝去世后而入太庙奉祀的才能立庙号。自唐到清朝,则几乎每一个皇帝就都有庙号。唐宋多用庙号称呼前一任皇帝,就是带有祖和宗的称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一般开国的皇帝都被成为“祖”。庙号的取法与谥号的取法没有关系,但也暗含褒贬之意。帝王在世时,绝不可出现其谥号、庙号之类的称谓,历史上只有魏明帝曹睿活着的时候,有人居然就给他上了庙号,而他自己也居然接受了,他是唯一活着的时候有庙号的君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小说戏曲中,出现活称庙号的情况,我们需要客观对待,比如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里说魏征在梦中把龙王给斩了,然后龙王来找李世民,嘴里说着“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当时李世民还活着,龙王就叫他唐太宗,这是古代戏曲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人们比较熟悉唐太宗这个称呼,所以用这个称呼是为了方便观众理解,明朝的小说家凌濛初解释说这是小说戏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用于分别人物的体例。

年号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大多选用吉祥的字眼,如“永”、“乾”等,有的还根据信仰选定,如“神功”等。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年号的,他用了好几个年号,先是出现了一头白麒麟,于是改年号为元狩,后来又在汾河里挖出一个鼎,改年号为元鼎,《史记》的下限就是终结于武帝的元狩年,司马迁这是有意效仿孔子做《春秋》,据说孔子做《春秋》的时候,也出现了麒麟,后来听说那个麒麟死了,孔子就停笔不写了,《春秋》的最后一句话即是“(鲁)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从此孔子无心著述。终因伤心所致,两年后去世。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会使用好几个年号,如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唐玄宗既有“开元”,又有“天宝”等年号。明清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除了明英宗因土木堡之变成了俘虏,后来放回来又复位,用了两个年号,清太宗皇太极也用了两个年号,同治也用了两个年号,可只有同治这个年号叫响了),像万历、嘉靖、康熙、乾隆等都是年号,因而后世往往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万历皇帝、乾隆皇帝等。之所以不用谥号是因为谥号太长,少的十一二个字,多的二十多个字,例如乾隆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和年号有着紧密关系的是年号纪年法,就是按照帝王即位年号和年次来纪年的纪年法,帝王即位一般要改元,即改换年号,一般都从次年初开始使用新年号,人们习惯用年号来纪年,如《琵琶行》提到“元和十年”,《岳阳楼记》提到“庆历四年春”,《梅花岭记》提到“顺治二年”,我们熟悉的黄仁宇先生的一本书书名叫《万历十五年》。

 

谥号是盖棺定论,庙号是祭祀之用,年号是纪年之用,这三者是我们历史的精神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符号系统。而除了这三个符号,历史上还有陵号,就是对死去君王活着后妃陵墓的称号,如如唐太宗的陵墓称作“昭陵”,朱元璋的陵墓称为“孝陵”等等;还有尊号,也叫徽号,是对帝王、皇太后活着的时候的尊称,大多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场合,徽号一般都是褒义词,而且是一连串的褒义词,如慈禧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我们一般习惯使用徽号之首的两个字来称呼她;还有国号,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名称,如唐、宋、元、明、清,关于国号,历史上还有一个巧合,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一代以外,后面的唐、晋,汉、周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若再有第六个,那应该是周朝之前的殷商了。而五代之后,统一天下的是赵匡胤,赵匡胤曾在宋州任节度使,所以建国后,他把国号定为“宋”,而春秋时的宋国正是殷商的后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谥号、庙号、尊号、徽号哪些用在生前?哪些用在死后?传统不能丢
熟记纵横九百字 略知上下五千年
浅谈庙号、谥号、年号
​年号、尊号、徽号、谥号、庙号
熟记纵横九百字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唐太宗后为什么称为“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