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圆法师《观经四帖疏讲记》二十一

 

观经四帖疏讲记 二十一

 

十、就观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五:

 

第十、在观音观中,也是先举名目,再辨明观相,最后结成。有十五段: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菩萨”已来,正明结成前真身观,生后菩萨观。

 

一、从“佛告阿难”到“菩萨”之间,这是承接上面修成了弥陀真身观,发起后面的菩萨观。

 

二、从“此菩萨身长”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总标身相。即有其六:

 

二、从“此菩萨身长”到“皆于中现”之间,总的标明菩萨的身相。有六段细节:

 

一、明身量大小;二、明身色与佛不同;三、明肉髻与佛肉髻不同;四、明圆光大小;五、明化佛侍者多少;六、明身光普现五道众生。

 

(一)菩萨的身量是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二)身体是紫金色,与阿弥陀佛不同,阿弥陀佛如同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三)明肉髻与佛肉髻不同;(四)颈项的圆光有百千由旬;(五)圆光中化出五百化佛,每尊佛都有五百化菩萨和无量诸天作为侍者;(六)最后说到全身的身光当中,都普现六道众生的情景。

 

三、从“顶上毗楞伽”下,至“二十五由旬”已来,正明天冠之内化佛殊异。

 

三、从“顶上毗楞伽”到“二十五由旬”之间,这说明菩萨顶部的天冠里立着化佛,有二十五由旬。

 

四、从“观音”已下,正明面色与身色不同。

 

四、从“观音”以下,这是说明菩萨的面色是阎浮檀金色,跟身体的紫金色不同。

 

五、从“眉间”下,至“莲华色”已来,正明毫光转变,遍满十方,化侍弥多,臂比红莲之色。

 

五、从“眉间”到“莲花色”之间,这是说明白毫光有种种的变化,遍满十方世界,化出来的佛与侍者数目极多,手臂好比红莲花色。

 

即有其六:一、明毫相作七宝色;二、明毫光多少;三、明光有化佛多少;四、明侍者多少;五、明化侍变现遍满十方;六、明观音宝臂,色如红莲。

 

这有六段细节:(一)白毫相作七宝色;(二)白毫发出的光明有八万四千种;(三)每一种光明中都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四)每一尊化佛都有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五)这些化佛和侍者菩萨作种种变现,遍满了十方世界;(六)观音的手臂如红莲花色。

 

六、从“有八十亿光明”下,至“庄严事”已来,正明身服光璎,非众宝作。

 

六、从“有八十亿光明”下到“庄严事”之间,这是说明菩萨身体披服着光明的璎珞,也就是由光明自然显成璎珞的相,而不是由各种宝作成的。

 

七、从“手掌作五百亿”下,至“接引众生”已来,正明手有慈悲之用也。

 

七、从“手掌作五百亿”到“接引众生”之间,这是说明手有拔苦与乐的大用。

 

即有其六:一、明手掌作杂莲之色;二、明一一指端有八万印文;三、明一一文有八万余色;四、明一一色有八万余光;五、明光体柔软,等照一切;六、明以此宝光之手接引有缘也。

 

这有六段细节:(一)菩萨的手掌作杂莲花色;(二)十个手指端都各有八万印文;(三)每一印文中有八万四千色;(四)每一种色中有八万四千光;(五)光的体性柔软,平等普照一切;(六)就是以这样的宝光妙手接引有缘众生。

 

八、从“举足时”下,至“莫不弥满”已来,正明足有德用之相。

 

八、从“举足时”到“莫不弥满”之间,这是说明菩萨的妙足具足德用的情形。经中说到,举足的时候,足下出现千辐轮相,而且自然化成了五百亿光明台;下足的时候,有金刚摩尼花弥满、散布在一切处。

 

九、从“其余身相”已下,指同于佛。

 

九、从“其余身相”之下,说明各种相好都与阿弥陀佛相同。

 

十、从“唯顶上”下,至“不及世尊”已来,正明师徒位别,果愿未圆,致使二相有亏,表居不足之地也。

 

十、从“唯顶上”到“不及世尊”之间,这是说明师徒之间地位有差别,在果上行愿还没有完全成满,致使观音次居于补处,还不及教主阿弥陀佛,表现在肉髻相和无见顶相还有欠缺。这是示现居于不足之地。

 

十一、从“是为”已下,总结。十二、从“佛告阿难”下,至“当作是观”已来,正明重结前文,生其后益。

 

十一、从“是为”以下,总结。十二、从“佛告阿难”到“当作是观”之间,这是再次承接前文,发起后面宣说利益。

 

十三、从“作是观者”下,至“何况谛观”已来,正明劝观利益。

 

十三、从“作是观者”到“何况谛观”之间,这是以观想的利益来劝发行者的信心,提起行者的渴仰、渴慕之心。

 

十四、从“若有欲观观音”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劝物倾心,使沾两益。

 

十四、从“若有欲观观音”到“如观掌中”之间,重新显示观想的仪则或者法则,劝导行者倾注心力于观行,使其得到两种利益——所谓不遇诸祸和净除业障。在净障里,又说到了能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十五、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辨观邪正相。

 

十五、从“作是观已”下,这是辨明观行邪正的相状。

 

斯乃观音愿重,影现十方。宝手舒辉,随机引接。

 

最后赞偈云:这是观音菩萨有很深重的悲愿,分身无数化现在十方世界,而且以柔软的宝手放出无量光明,随机接引一切众生。

 

上来虽有十五句不同,广明观音观竟。

 

以上说到十五句,详细地说明了观音观的修法。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接着要观想大势至菩萨,菩萨的身量大小如同观世音,项部的圆光各面都是百二十五由旬,照着二百五十由旬的范围。全身的光明都普照十方国土,呈现紫金色,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菩萨的光明。只要见到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随即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以这个缘故,称此菩萨为“无边光”。由于菩萨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有缘,使他们都能脱离三恶趣,得到无上力,因此称此菩萨为“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这位大菩萨的天冠当中有五百宝花,每一朵宝花上有五百宝台,每一台中都显现出十方诸佛清净国土的广长之相。顶上的肉髻如同红莲花。在肉髻上有一个宝瓶盛满了诸种光明,光明中普现诸佛的事业,其余的身相都与观世音同等无别。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在菩萨行走的时候,十方世界普皆震动。在大地震动的地方,普现了五百亿莲花,每一朵莲花都像极乐世界的莲花那般庄严、高广、显耀。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当菩萨端坐的时候,西方七宝国土,一时间普皆动摇。而且从下方的金光佛刹到上方光明王佛刹之间,无量尘数分身的无量寿佛、分身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都普皆云集于极乐国土,清晰整齐地显现在虚空中,各自坐着莲花座演说妙法,度脱苦难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这样作观,称为观见大势至菩萨。这是在观想大势至菩萨的色身之相,这样观菩萨称为第十一观。它的效果是能遣除无数劫以来的阿僧祇生死罪业。而且作观者能不处胞胎,常常游于诸佛的净土。以上两观成就,称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十一、就势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三:

 

第十一、在势至观里,也是先举名目,次辨观行相状,最后总结。有十三段细节:

 

一、从“次观大势至菩萨”者,总举观名。

 

一、“次观大势至菩萨”,这是总的举出观名。

 

二、从“此菩萨身量大小”已下,次辨观相。即有其五:

 

二、从“此菩萨身量大小”之下,是接着辨明观行的相状,有五分细节:

 

一、明身量等类观音;二、明身色等类观音;三、明面相等类观音;四、明身光相好等类观音;五、明毫相舒光转变等类观音。

 

(一)首先菩萨的身量与观音相同,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二)身色也如同观音,成紫金色;(三)面相也如同观音,如阎浮檀金色;(四)身光相好也如同观音;(五)毫光舒展出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都化现无量无数百千化佛,每一化佛都有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等,这也类同观音。

 

三、从“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已下,正明圆光等不同观音之相。即有其四:

 

三、从“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以下,说明圆光等不同于观音。有四分细节:

 

一、明圆光大小;二、明光照远近;三、明化佛多少;四、明化佛侍者多少。

 

(一)说明圆光有一百二十五由旬;(二)光明照到二百五十由旬的范围;(三)说明光中有多少化佛;(四)每一尊化佛有多少侍者。(但是后两点经文里没有。)

 

四、从“举身光明”下,至“名大势至”已来,正明身光远被,照益有缘,等及他方,皆作紫金之色。

 

四、从“举身光明”到“名大势至”之间,这是说明菩萨的身光照到很远的范围,利益一切有缘。这种色身的光明平等地普照到他方世界,都呈现紫金的色泽。

 

即有其八:一、明身光总别不同。二、明光照远近。三、明光所触处皆作紫金之色。四、明但与势至宿业有缘者,即得睹触此光。五、明但见一毛孔光,即能多见诸佛净妙身光。此即举少以显多益,欲使行之者悕心渴仰,入观以证之。六、明依光以立名;七、明光之体用。即无漏为体,故名智慧光。又能除息十方三恶之苦,名无上力,即为用也。八、明名大势至者,此即依德立名也。

 

说到菩萨的身光有八分细节:(一)说明是全身的光明;(二)说明光明照耀到十方国土;(三)说到光明所接触的地方都呈现紫金色;(四)凡是跟大势至菩萨宿业有缘的人就能够睹见、触遇到光明;(五)说到只要见到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这是举少以显多益,目的是想使行持者希心渴仰,深入观境来证得这种利益。举少显多是说,你只要见到一个毛孔的光,都能够见到十方无量佛的净妙身光。下至一毛孔光都是如此,何况是更大的量?这就透出来了,真正见到势至菩萨的身光有不可思议的加被和利益。(六)依于菩萨光明的德相而立名为无边光。(七)说到光明的体用:光明的体性是无漏,因此称为智慧光。这样一种光明,它代表智慧,能够除灭、息止十方世界的三恶趣苦。这叫做无上力,这就是光明的力用。(八)称此菩萨为“大势至”,也就是他的光明所到之处就会出现息灭恶趣苦的大势力,这也就是依于德用,而立出名号。

 

五、从“此菩萨天冠”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天冠庄严之相与观音不同。

 

五、从“此菩萨天冠”到“皆于中现”之间,说明势至菩萨的天冠庄严相和观音菩萨不同。

 

即有其四:一、明冠上宝华多少;二、明一一华上宝台多少;三、明一一台中映现十方诸佛净土;四、明他方土现,彼此都无增减。

 

所谓天冠的特殊处有四分细节:(一)说明天冠上面有五百宝花;(二)每一朵宝花上有五百宝台;(三)每一宝台中都能映现十方诸佛的净土;(四)最后点明这是极广长的净土相。“彼此都无增减”,就是说宝冠也没有大,净土也没有小,总而言之,出现了广狭无碍的自在境界。

 

六、从“顶上肉髻”下,至“普现佛事”已来,正明肉髻宝瓶之相。

 

六、从“顶上肉髻”到“普现佛事”之间,这是说明菩萨肉髻盛满光明,而且光明中普现无量佛事。

 

七、从“余诸身相”已下,指同观音也。

 

七、从“余诸身相”以下,说明其他相与观音等同。

 

八、从“此菩萨行时”下,至“如极乐世界”已来,正明行与观音不同相。

 

八、从“此菩萨行时”到“如极乐世界”之间,这是说明在行走上有与观音不同的相状。

 

即有其四:一、明行不同相;二、明震动远近相;三、明所震动处华现多少;四、明所现之华,高而且显,多诸莹饰,以类极乐庄严也。

 

这有四分细节:(一)说明这是菩萨行走上的特别德相;(二)说明当菩萨行走时,十方世界普皆震动;(三)说明凡是震动之处,都现出五百亿宝花;(四)说明所现的宝花高广、显耀,在宝花上有很多光莹的装饰,类同于极乐宝花的庄严。

 

九、从“此菩萨坐时”下,至“度苦众生”已来,正明坐不同观音相。

 

九、从“此菩萨坐时”到“度苦众生”之间,这是说明菩萨的坐不同于观音的情形。

 

即有其七:一、明坐相;二、明先动本国相;三、明次动他方远近相;四、明动摇下上佛刹多少相;五、明弥陀观音等分身云集相;六、明临空畟塞皆坐宝华;七、明分身说法各应所宜。

 

这又有七分细节:(一)说到这是菩萨端坐的相;(二)说到一端坐时,首先震动本国极乐世界的情形;(三)不仅动摇本国,而且下至于金光佛刹,上至于光明王佛刹之间,都普皆动摇;(四)说到动摇下上佛刹多少的情形;(五)又讲到在这些刹土中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的化现有无量微尘数那么多,悉皆云集极乐国土;(六)说明都整齐清晰地显现在虚空中,都坐在宝莲花上;(七)说明这些分身的西方三圣都在演说妙法,普应众生的机宜而作利益。

 

问曰:《弥陀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何故此经分身说法,乃云度苦者,有何意也?

 

提问:《弥陀经》里说到,彼极乐国中的众生远离了一切苦,唯一受用各种快乐,因此称为极乐。为什么在这部经里说到了西方三圣分身说法度脱众生的苦厄呢?这是什么含义?意思是明明说到没有苦,怎么这里说到三圣在西方国土里度脱苦难呢?

 

答曰:今言苦乐者有二种:一者三界中苦乐,二者净土中苦乐。言三界苦乐者,苦则三途八苦等,乐则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虽言是乐,然是大苦。必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

 

回答:要分清苦乐有两种定义:一是三界中的苦乐,二是净土中的苦乐。而这里说的是净土中的苦乐,下面要辨明两种苦乐的内涵。

首先说到“三界苦乐”,苦是指三恶趣、人中的八苦等无量的苦,乐是指在人天当中有享受五欲的放逸系缚等的乐。虽然说到是乐,其实是大苦,因为毕竟没有一念真实的乐。全部都是苦因,与苦相连,毕竟都将转成苦苦。

 

言净土苦乐者,则是地前望地上为苦,地上望地前为乐。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此例举一可知也。

 

“净土苦乐”是高下境界的相对立名,上智为乐,下智为苦。举例来说,处在地前,观待地上就称为苦,而地上相对地前称为乐。下智证观待上智证称为苦,上智证相对下智证称为乐。以此类推,各种方面都可以定义苦乐。

 

今言“度苦众生”者,但为进下位令升上位,转下证令得上证。称本所求,即名为乐。故言度苦也。

 

现在说到三圣在极乐国土度苦众生,这唯一是使下位者上升于上位,下智证者转得上智证。由于称合了他的心愿,因此称为乐,以此叫做度苦众生。

 

若不然者,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毕竟常住,离于分段之生灭。更就何义名为苦也?

 

如果不是按照这样解释,那么净土中的一切圣人都是以无漏为体性,根本没有惑业苦的法。而且圣众的心都是以大悲为用,毕竟常住,远离了轮回分段生死。哪里有什么有漏的苦性呢?如果只是以有漏来解释这里的“苦”字,那是说不通的。因为净土是无漏界,没有丝毫的有漏苦相。

 

十、从“作此观者”下,至“十一观”已来,正明辨观邪正,总结分齐。

 

十、从“作此观者”到“十一观”之间,这是辨明观行邪正的相状,总结这一观所处的段落,叫做第十一观。

 

十一、从“除无数劫”已下,正明修观利益,除罪多劫。

 

十一、从“除无数劫”以下,这是说明修观的利益,能除灭无数劫阿僧祇罪业。

 

十二、从“作是观者”下,至“净妙国土”已来,正明总结前文,重生后益。

 

十二、从“作是观者”到“净妙国土”之间,这在总结前文,再次说明修观的利益。指出了这样观行能够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土。

 

十三、从“此观成已”已下,正明总牒二身,辨观成相。

 

十三、从“此观成已”以下,总的说明到此就叫做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身观想成就的情形。

 

斯乃势至威高,坐摇他国。能使分身云集,演法利生。永绝胞胎,常游法界。

 

赞偈云: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有极高的威神力,当他端坐的时候,摇动本国和他方无数世界,能使分身出去的无数尘沙西方三圣云集于西方国土的虚空中,演说妙法利益众生。凡是作如是观行者,都能够永绝胞胎,常游法界。

 

上来虽有十三句不同,广解势至观竟。

 

以上说到十三句,总的详细解释了势至观的观法。

 

思考题

 

1、思维观世音菩萨的妙相庄严。菩萨的妙手及妙足各有何德用?做观音观有何利益?

2、大势至菩萨因何名为“无边光”、因何名为“大势至”?此菩萨行走、端坐各有何德相?

3、极乐世界没有苦,为何还说西方三圣在西方国土里度脱苦难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方极乐世界变相图
佛教三圣
观音宝相(2)
佛珠手链颗珠数目所代表的含义
如何分辨观音、文殊、普贤、大势至菩萨的造像?掌握这4点很简单
观音菩萨的形像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