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担当,是一个人最高贵的修养


 

嗨,早上好,亲爱的小伙伴们,这里是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读书会正式成立了,回复“读书计划”即可加入。

你将获得读书人的专属福利:

加入顶级大咖作家团;

专享线下社群活动;

48本好书籍,365个好日子;

聆听好声音,滋养你的心;

参与活动,有现金奖励。

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一起品味了沈复与芸娘婚后生活的种种曲折与沧桑,而最终我们也迎来了女主芸娘这一生的终结。人生三大悲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那么痛失爱人后的沈复又经历了什么?他的坎坷有没有因为失去爱人而稍稍放过他一些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共读。



没有爱人、没有工作、没有家人,沈复可谓成了真正的“三无人员”。


所幸沈复以往的豪情仗义维系了一些朋友,关键时刻,好友胡肯堂资助了他十两银子,加上变卖财物获得一些银两,最终得以使芸娘顺利安葬。


面对逝去的爱人,回忆往昔种种的沈复心中无限感慨。


所爱之人在疾病和颠沛流离中含恨而死,沈复不禁自问:到底是谁导致她落到如此结果?



应是她有负于闺中良友,不然又有什么能超过这个道理?


此外,他更以过来人的身份奉劝世间夫妇: “彼此双方固然不可反目为仇,但也不可过于恩爱情笃。古话说‘恩爱夫妻不到头’,像我这种情况,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啊!”


他将自己与芸娘的悲剧归结于“恩爱夫妻不到头”,只是自愧自责,却闭口不谈封建制度和世俗礼教的枷锁,这种观点也是唯心、片面、狭隘的。



芸病故后,沈复买了一棺之地,将她埋在扬州西门外的金桂山,然后带着她的灵牌回到家乡。


联想到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沈复自号为“梅逸”。


得知芸娘病逝,沈母也为此悲悼,女儿青君和儿子逢森归来,都穿着丧服痛哭起来。


而沈复的弟弟启堂却以父亲怒气还未平息为由,让沈复再回到扬州去,等父亲回来婉言劝解,然后再招呼他回来。


沈复对弟弟的话深信不疑,只得拜别母亲和告别子女,再到扬州靠卖画度日。



独自回到扬州的沈复形单影只,对亡妻的思念与日俱增,只能到爱人的坟前独自凭吊。


没有工作来源的沈复无冬衣蔽体,默默为妻子祝祷的同时,也祈求妻子可以保佑自己能找到个职业度过残年。


过了一段时日,也许是芸娘真的显灵,沈复竟真的得了一份短工。


江都宦客章驭庵先生要回浙江葬亲,请沈复去帮他操办事务三个月,他终于得到了御寒的冬衣。


三个月后,再度失业的沈复受到朋友张禹门的邀请,居住到他家。


当时张禹门也失业无职,度日艰难,仗义如沈复,又怎肯眼睁睁看他艰难?于是拿出攒下的二十两银子给他急救。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背叛与算计,沈复终于有所成长。


此次借钱之初,他便直言相告,这钱本是他留存起来以备还乡时所用,现在家乡尚未传来消息,所以先拿出来救急,待他日有用之时再寻求归还。



在张禹门家借住的日子里,沈复早晚都盼望着家乡的消息,可是家乡一直渺无音信。


盼星星盼月亮,到了甲子(1804年)三月,沈复终于接到女儿青君的来信,却在信中得知父亲患病。


他本想马上回苏州去,却又怕触及家庭旧怨愤,所以没有急于动身。


正在犹豫不决之间,忽然接到女儿的来信,他的父亲已经辞世!沈复刺骨痛心,没空作其他打算,只好连夜往回赶路。


回家后,在父亲亡灵前叩头哀号。回想父亲一生辛苦奔波在外,而自己既没有在他身边承欢,又没有为他服侍端汤送药,沈复深感自己不孝之罪深重。


因为长期在外,沈复本来就对家中境况了解甚少。而他由于自己没有尽到侍奉父母的义务,觉得没有脸面去询问情况。


有一天,一个讨债的人登门,沈复出去应付说,欠债不还,固然应当要催,可是父亲尸骨未寒,他们乘势凶狠地来追讨,未免过于心急了!


他们其中一人私下对沈复说,此事与沈复无关,他们都是有人招呼才过来的,让沈复暂先躲避出去,他们应向招呼来的人讨还欠债。


仗义仁慈的沈复,仍然毅然决然将事情扛下来,劝说来讨债的人:无论是谁欠债都一定会归还,让他们先行回去。


待讨债之人走后,沈复主动找来弟弟,说自己此次回家只是为了给父亲尽孝,丝毫没有争夺家产之意。


话虽这样说,但是刚刚归家又要被迫离家,沈复还是忍不住心中的悲凉。


痛哭过后,他向母亲叩头辞别,又告诉女儿青君,说自己要到深山里去求助神仙赤松子(神农时的雨师),过风雨无阻的飘荡日子。


女儿青君正劝阻他,朋友夏淡安、夏辑山两兄弟寻着沈复的踪迹来到了。


他们大声规劝沈复说,父亲死了而留下母亲,妻子死了而儿子未到成年,他这样飘然离家出走,能安下心?


但沈复走投无路,友人夏淡安便劝说沈复,让他暂时住到他家,等石琢堂从官府中回乡探亲之时向他谋个职位。


沈复自觉治丧不满百日就住到别人家里恐怕会有所不便。而友人夏辑山表面特意是前来邀请,也是家里老人的意思啊!


好歹事情有了个折中之计:西边有个寺庙,里面的老僧方丈让沈复到寺庙中设榻先住下来。沈复终于答应了。


带着女儿青君为他收拾的行李以及父亲遗产中仅仅得到的一些笔墨纸砚,沈复独自居住到寺庙中。


寺僧将沈复安置于大悲阁。阁南向,向东设神像,隔西首一间,设月窗,紧对佛龛,中为作佛事者斋食之地。沈复设榻其中,临门有关圣提刀立像,极威武。


院中有银杏一株,大三抱,荫覆满阁,夜静风声如吼。山中独居岁月清冷孤寂,所幸友人夏辑山常带些酒果过来与他对酌小饮,谈心聊天。



居住了几日,突然下起倾盆大雨,通宵达旦足下了三十余天,外边的房子墙壁倒塌不胜其数,近处田地的庄稼都被淹没。


也许是老天可怜这个软弱善良的人,沈复所住的地方竟安然无恙,他也因此避过一场大灾难。


七月初,天开始转晴了。夏辑山的父亲要去崇明岛做一笔生意,叫沈复一块去。沈复靠帮他代笔记录账目,挣了二十两银子。


回来之后,正值沈复的父亲要安葬。弟弟启堂便叫沈复的儿子逢森告诉他,安葬费用不足,想叫沈复掏出二十两银子来。


沈复打算把口袋里的银子全都交给他,而夏辑山却不答应,还好心帮助沈复出了一半的银两。于是,沈复带着女儿先到了墓地,安葬后仍回到大悲阁。


九月底,友人夏辑山有片田地在东海永泰沙,又叫沈复陪同去收租息。结果忙碌了两个月,归来时已是残冬了。沈复又移居到夏辑山的“雪鸿草堂”去居住。


沈复的亲生弟弟对于沈复充满防备,而友人夏辑山在他有难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不禁让人感叹:有友如此,真的是已经超越了手足的情谊。



乙丑(1805年)七月,沈复终于迎来了一个小小的转机。


在京城当官的幼年朋友石琢堂回到老家,双方见面后都非常高兴。


转眼间到了九九重阳节,石琢堂要带着眷属去重庆赴任,并且邀请沈复一起去。


为了生存与前程,沈复不得不又一次辞别母亲和一双儿女,离别当日儿子挥泪送别。


本以为会迎来一个光明前程,然而沈复却又一次遭受命运的暴击。



丙寅(1806年)五月,经过一番舟车劳顿,备尝辛苦的沈复以为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之时却收到了女儿青君的来信。


打开信件一看,骇然获悉儿子逢森已于四月间离世!


“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这便是沈复对他坎坷经历的感叹与总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浮生六记》共读集锦12 | 悦读读书
《浮生六记》:从风花雪月到家破人亡,沈复的爱情,败给了什么?
找对象,一定要注意的
《浮生六记》:芸娘究竟是深爱丈夫,还是在讨好生活,有待斟酌
【评论潮】笑看苦难 不亦快哉
民间故事:男子被青砖绊倒,捡回家垫桌子,青砖说:请救救我女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