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明是又高又帅的大才子,却偏偏把自己作成了人渣

文人傲气,自古而然。提到“文人”二字,似乎总会想到清高和傲骨这两个词。

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归隐田园;近有朱自清为明爱国之志,坚拒美国大米,卖文为生。这些都是文人气节的典型。

然而大唐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文才奇崛的诗人,品行恶劣到毁三观无下限,完全颠覆了普罗大众对于文人的一贯想象。

这个人就是初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与陈子昂、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人并称“仙宗十友”的——宋之问。

宋之问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但他长得帅气,还写得一手好诗,是标准的翩翩佳公子。

他的父亲宋令文是禁卫军里一个小小的武官,起自乡闾、勤奋好学、重情重义。

不仅文章和书法一流,而且天生神力,曾徒手弄倒并扭断了一头牛的脖子。时人称之为“三绝”。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勇猛过人,宋之逊擅长草隶,宋之问则颇精文辞,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

公元675年,年仅19岁的宋之问考中了进士,早早登临“龙门”。

随后,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一起,被分配到了习艺馆,主要负责教授宫廷人员书、算众艺。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正是武则天独揽朝政之时。武后承接“贞观”,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后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此后15年间,宋之问很快跻身五品学士,为世人钦慕。

武后喜好华词丽句,宋之问便绞尽脑汁取幸于她。

据《唐诗纪事》记载,有一次,武则天心血来潮,率领文武百官游幸洛阳龙门。

兴之所至,“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由其文学侍从——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主持并裁定优劣。

正当众人苦思冥想之际,左史东方虬率先吟出了一首《咏春雪》。按照规定,武后赐给了东方虬一件锦袍。

然而,这锦袍在东方虬的身上尚未焐热乎,宋之问奉呈了一首300多字的《龙门应制》,上官婉儿认为“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

于是,武后无视皇帝威信,直接夺东方虬锦袍转赐于他。

从此,“龙门夺袍”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战成名之后,宋之问成了朝野上下的香饽饽。

很快,他就进入了朝廷内阁的圈子,一跃升为五品大学士。

并写下了无数的奉承之作,“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用最虚夸的词藻,只为博权贵们一笑。

按说,年纪轻轻就做了五品官,也应该知足了。可是小宋同志是个有“鸿鹄之志”的人,还没当上北门学士,怎么可以就此满足呢?

风头正劲的宋之问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本事诗》记载,某次,宋之问趁着武后又夸奖他的时候,厚着脸皮说想做北门学士。

这北门学士表面上是武后招募的亲信智囊团,一个个手握实权,身居高位;实际上这些人暗里还是武后的面首,供武后闲暇时玩乐宠幸。

小宋同志那会才二十多岁,而女皇陛下已经七十多岁,保养得再好,也是古稀老妇了。这都能下得去手,可见权利的诱惑是有多大。

对于宋之问的要求,武后并未表态。他不罢休,写了一首《明河篇》送给武则天,以表达自己迫切渴望爬上龙床的心情。

诗的结尾有这样一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武后看到这篇文章,跟自己的御用学士崔融说道:“宋之问这人好是好,就是有口过。”

原来,之所以没让他当北门学士,是因为口臭问题。宋之问闻听这话,“终身耻之”。从此,出门都要口含鸡舌香,祛除异味。

眼见武后这尊大佛傍不上,宋之问退而求其次,转而巴结上了深得武后喜爱的男宠张易之与张昌宗两兄弟。

经常为他们代笔写一些歌功颂德、无病呻吟的锦绣华章,以讨武后欢心。

甚至毫无骨气地亲自为张易之倒夜壶,斯文扫地,为人不齿。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却抢着去做这种腌臜活儿。

正所谓靠树树会倒,靠人人会跑。

这不,好景不长,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后退位,诛杀“二张”。

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作为二张党羽,宋之问自然没有幸免,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

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滋味太难受啦!

宋同学根本熬不住,第二年就从岭南蛮荒之地偷偷潜回了洛阳,躲在友人王同皎的家中。

逃亡途中,写下了那首后世广为流传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比起那些谄媚逢迎的违心之作,这首诗将他靠近家乡时的那种不安又畏怯的复杂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地绝”。

宋之问一生历经高宗至玄宗五代帝王,多次在血雨腥风的政治风暴中转危为安,一直活到了56岁。

《新唐书》对他的评价是,“伟仪貌,雄于辩,无品”。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却有才无行,攀附权贵,留下了千古骂名。

一身才华也被大打折扣,甚至野史记载他曾经杀人夺诗。

他的外甥刘希夷,与之年龄相仿,善弹琵琶,也是一位才貌双全的诗人。

写过传世名篇《代悲白头翁》,尤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已成为哀叹流光易逝的不朽金句。

宋之问初见此诗,便爱不释手,想占为己有。

刘希夷自是不愿意,宋之问杀心顿起,命家奴用装满黄泥的土袋将自己的外甥活活压死。

过后立即将诗改了几个字,变成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

于是在《全唐诗》中,刘希夷的名下收录了这首诗,宋之问的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不过改了一下标题和几个字,其余一模一样。

杀亲夺诗这件事的真实性已难查考,但无疑,大唐的众多诗人中,宋之问的人品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评价都极差。

作为诗人,他才华横溢,细化了六朝以来格律诗的法则,完善了五言律诗的体制,首创了七言律诗新体,是近体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做人未免太失败,品格与诗才完全成反比。

读书,是为了明礼仪、知廉耻,而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谋财害命、不择手段。

如果做不到万古流芳,宁愿平淡一生,也别遗臭万年,世代遭人唾弃。

毕竟,一份正直、赤诚的品性是多少荣华富贵也换不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首入选课本的唐诗,作者人品极差,但这首诗却是流传千年的经典
宋之问:人品与诗品的差距——唐才子系列之三
一首《白头吟》,揭开“口臭诗人”宋之问荒诞的一生
唐朝最无耻的大诗人,曾经为宠臣提尿壶,因口臭遭到武则天的嫌弃
听蒙曼品唐诗之二十八
宋之问生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