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老字号之餐饮系列——老半斋酒楼

天下淮扬第一家 老半斋酒楼

    淮扬菜系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古人称“穿在杭州,吃在扬州”,可见扬州菜之盛名。所谓淮扬菜,概括了镇江、扬州、淮安三地的风味,兼及长江南北物产,所出菜色品种丰富、独具风味。其烹饪方法以炖、焖、焐、蒸、烧、烤、炒、熘、熏等为主,烹制中间注重吊汤,以求菜色的原汁原味,咸淡适宜、清鲜不腻。淮扬菜系讲究选料,要求粗料细做、细料精做,特别注重刀功和造型,旧时流传有“扬州三把刀”的说法,其一就是菜刀,由此也可见扬州人的刀功是非常有传统的。晚清以来,随着上海开埠以后市面逐渐繁荣,大量淮扬地区人们迁移上海,淮扬菜系也逐渐传播到上海地区。如今上海最有名的淮扬菜馆无疑是位于福州路600号的老半斋酒楼。

老半斋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初开设于汉口路湖北路口,名字也不叫老半斋,而叫“半斋总会”。据说这个总会的创立也源自一次偶然的谈话。1905年暮春一个周末的傍晚,几位扬州籍的银行界人士相约在四马路(今福州路)上的一枝香番菜馆聚餐,吃着吃着,有人提议,何不合伙开一个扬州小餐馆,从此一日三餐便都可尝到家乡菜肴,这个建议当即通过,大家公推英商有利银行的扬州人张景轩牵头,在三马路(今汉口路596号)开设了一家半斋总会。里面不但经营扬式茶点酒食,而且是扬州同乡的俱乐部,因此开业不久就受到沪上扬州人的欢迎。1906年,由张景轩全权主理,在原地翻屋造楼,从扬州请来乡厨掌勺,正式将总会改为半斋菜馆,并打出镇扬菜系旗号,向社会开放。一时间,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不料,菜馆的账房先生见半斋生意红火,居然从菜馆里拉出几个人来,在半斋菜馆的对门,开了一家新半斋菜馆,抢去了不少生意,与半斋唱起了对台戏。张景轩一气之下,便将菜馆改为老半斋酒楼,以示正宗。同时,又重金聘请名厨,在菜肴点心上翻出新鲜花样,从而名声大噪。凭借扬州银行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张景轩的苦心经营,老半斋蒸蒸日上,终于迫使对面的新半斋关门大吉,老半斋也因此一时名声大振。

老半斋酒楼坚持镇扬风味特色,选料严谨,注意刀工和火候,强调本味,突出主料,色调淡雅,造型新颖、咸甜适中,口味清淡平和;在烹调技艺上,也坚持淮扬菜的传统做法,多用炖、焖、煨、焐,以烹制江鲜见长。著名长江三鲜:清明前的刀鱼,夏至时的鲥鱼,以后的鲈鱼,都在老半斋厨师的手中出神入化,使人垂涎欲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半斋的“刀鱼汁面”。刀鱼是长江特产之一,每年初春至清明前后上市,肉质鲜嫩,但鱼刺特多,稍有不慎,就可能哽喉。传说,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平生有三大恨事,其中之一就是恨刀鱼多刺。在盛产刀鱼的镇江、扬州一带,明代官宦和盐商富豪既要吃刀鱼,又怕刀鱼刺,因此逼迫厨师创造出无刺的刀鱼汁面。厨师将时令新鲜的小刀鱼蒸熟去骨,包以纱布放入锅里煲上个把钟头,将其熬成刀鱼汁。再以刀鱼汁煨面,虽不见刀鱼,但鱼的精华却已经煨入面里了。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吃过刀鱼汁面,也对之赞不绝口。如今,走进老半斋,一大碗刀鱼汁面端上来,乍一看就是一碗平白无奇的白汤面,不过汤汁乳白,其余什么都没有。只有张开嘴巴去尝一尝,那种原汁原味的刀鱼香才能沁彻心脾。老半斋的刀鱼汁面就这样历经百年而口味不变,深受消费者亲睐。

上世纪30年代,老半斋名厨徐福明独创的雪菜烩面更是风靡上海滩,至今仍是老半斋的一个招牌面点。上海人要求面条清爽,可煨面却是汤稠面软。徐福明根据上海人口味特点,将雪菜去头掐尾、切末、油炒,收干水分放入面条中,达到增咸、吊鲜、去腥的效果,一举数得。而且,一般的面条是煮熟以后加盖头,而徐福明将雪菜加到面汤中熬,加上老半斋的面汤,是以老母鸡、猪蹄、鳝骨文火熬制而生,汤色奶白,因此口味独特,浓鲜稠厚,而面条中也渗入了汤的美味,因此特受顾客喜爱,号称“一碗面卖了五十年”。

砂锅原焖狮子头、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合称为“扬州三头”,在淮扬菜中素享盛名,且雅俗共赏。砂锅原焖狮子头也是老半斋公认的拿手好菜。狮子头俗名“大肉丸”,因其烹制后表面一层肥肉溶化或半溶化,瘦肉相对凸显出来,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斧凿雕刻之感,象狮子脑袋一样,故名“狮子头”。该菜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名:“跳丸灸”。隋炀帝南下扬州时,县府曾献“狮子头”,回都后,炀帝因特别留恋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景,便以此四景为题,命御厨做四款应景菜式,御厨因此做出金钱虾饼、松鼠桂鱼、象牙鸡条和葵花献肉四个菜,因此“狮子头”又叫“葵花肉”。老半斋的狮子头也经历了几代厨师的精心改进,不断加以创新,因而一直深受市场欢迎。其特点主要用料除了上好的夹心肉,更要加入新鲜的荸荠,这样做出来的狮子头吃口更嫩,水分丰富,采用配青菜根以文火煨闷的烹制方法,狮子头更清淡,炖入汤汁的青菜味道鲜香。与北方的铁狮子头比起来,老半斋的狮子头更为松软,个头也是小巧可爱。当年,美国布什总统访华,最后一餐便是江主席“家宴”,共有三菜一点,这三道菜有两道是扬州菜,其中之一便是“狮子头”,由此亦可见狮子头在淮扬菜系中的地位。为保证质量,现在老半斋每天限量制作200个狮子头,来吃饭吃面的熟客都习惯来个狮子头佐餐,往往中午12点半以后就买不到了。

当年的老半斋是四马路上文人墨客最爱光顾之地,从王韬到柳亚子、于右任、施蛰存、鲁迅、梁实秋、胡适等,没有不到那里一饱口福的。许多民国小说里也都提到老半斋。如《人间地狱》第二十二回说:“你不是喜欢叫‘半斋’的扬州菜吗?我们就叫几样扬州菜吧!”《情海春潮》第三十一回说:“一清早正在‘半斋’请客,请的是一碗咸菜蹄子面,一盆拌干丝,四两白玫瑰。”在《郑孝胥日记》中,也几次提到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扬州艺人携其技艺到上海谋生,扬州清曲红遍了上海滩,盛况超过了扬州。当时著名清曲艺人王万青在“老半斋”做账房先生,忙于唱堂会、办曲会,一般人家还请不动呢。
    1999年,因市政工程建设,老半斋动迁至今址福州路600号。2003年曾歇业装修,9月,老半斋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老顾客。改造过的店堂,外面是小吃区,仿古的红木桌椅,青砖墙,红立柱,兼具照明与装饰作用的小宫灯,干净典雅,颇具江南酒肆的悠然舒适。里头是点菜区宽敞明亮,以一道潺潺涓涓的水帘池巧妙地与外间隔开,装饰更凸显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老半斋的淮扬菜“洗尽铅华,风韵犹在”,在各种菜系争霸沪上的态势下,它显得低调而悠然,但它的几道招牌菜,还不得不令人神往,何况价格处在中下游。2003年酒楼再次作了新的全面改造装修,环境呈显古今、中西合璧的现代气派,该年老半斋的经营实绩达1016万,创历史新高。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老字号,如今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再次大显身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镇江菜是什么时候进入上海滩的?
因隋炀帝嘴馋诞生的名菜,千年来征服无数老饕,你吃过吗?
人间至味——经典淮扬菜!
淮扬菜—家乡的味道
中国顶级淮扬菜大赏
详解中国菜四大菜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