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西域看胡服 (作者:阿彬一号)

走进西域看胡服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服装史中,曾经记录过被称作“胡服”的游牧民族服饰三次被汉人所接受的事实。要说影响之深、涉及之广、流行时间之久远,当属发生在隋唐时期西域的“胡服”了。西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奇特的人文资源,东西文化在此交汇积淀。它既反映了当地游牧民族着装习俗,也融汇了中亚诸国的服装文化,“回鹘装”就曾给传统汉装的推陈出新产生过一个极大的冲击波。我们不妨走近西域,领略这里多元的异质服饰文化。
  
  有学者说:“唐代前期‘胡服’和唐代流行来自西域的柘枝舞、胡旋舞不可分。”据说,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等都是“善胡舞”的高手。笔者认为这还和当时唐代接纳了西域音乐如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有关。乐舞相伴、声色并茂,把异域特色的服饰衬托得越发光彩夺目,也更能打动人的感官,从而产生争相效仿的心理特征,有诗为证:“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垂带复纤腰,安钿当妩眉”(刘禹锡)。“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摇”(章孝标)。“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娥暂起来,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旁收拍拍金铃摆,欲踏声声锦(革幼)催”。“促叠蛮鼍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张祜)。“织成番帽虚顶尖,细裁胡衫双袖小……翻身跳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刘言史)。诗中“绣帽”、“卷檐虚帽”、紫色双袖小的“胡衫”、“红锦靴”等都是当时流行的且带有区域地方性“胡服”的写照。“花钿”也是西域当时时髦的一种妆式。“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女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唐书.五行志》)。在陕西西安苇顼墓及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陶俑中,就有很多穿胡服的妇女形象,她们着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靴。以上可以看出胡服在中原地区流行的广度和深度。
  
  (一)从高昌石窟壁画看回鹘女装
  “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都是史书上对于回鹘自漠北西迁后在天山东部建立政权的称谓,位置在今吐鲁番、吉木萨尔一带。由于历史的偏见和连年的战乱,如今寻找曾辉煌一时的“回鹘装”已是十分困难,只能藉助这些藏匿于荒山野谷中的石窟壁画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这些能证明一段历史的新疆石窟壁画,多被国外的所谓考古收藏家收藏在他们的博物馆中,这就有了中国许多研究课题在国外的怪圈。我们这个话题中的西域回鹘装,也只能参照国外拍回的照片资料以及境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再认识。
  
  回鹘皇后和公主服饰
  西域壁画中描绘回鹘皇后和公主像只有两处。她们的服饰及着装习俗大都秉承了西域传统的模式并有所发展。位于今吉木萨尔县城北的回鹘佛寺遗址所画回鹘王及王后像,图中国王和王妃并列于画面,双手平放胸前,持花束作虔诚供奉状。王妃蓬松的发髻分四缕,呈蝴蝶状分列于头两侧,遍插步摇、翡翠、云纹片等簪钗。头顶高悬面积大于面部的一花瓣形金属饰品,饰品中镌刻着精美的花纹。王妃面部丰满圆润,非常具有西域特点。修长的却月眉与窄小而斜长的双眼相映,高而细的鼻梁下是樱桃小嘴,福相的长耳上挂着叶纹形的耳饰。身穿圆领内衣,外着翻窄袖红色齐脚长裙袍。面料图案为唐代最流行的小团窠纹锦。头后拖一红色绢带,在臀部处打花结垂至地面。
  
  另一处绘有回鹘女供养人的是吐鲁番90公里外的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原画在德国)。被描绘者叫喜悦公主,她的发形和回鹘王妃相同,但头饰差异较大。公主头顶有一如意形的片状卷曲饰物,其前部为云头如意形,后部呈叶纹状。两侧的发髻上饰以造型精美的凤凰纹、云形、花朵、枝叶形金属装饰和珠宝翠玉簪钗。公主内着紧贴颈部红色网状圆领内衣,外罩翻折领落地窄袖长袍。青果领上绣着当时十分流行的卷草纹。公主服装布料没有用王妃那种色彩绚丽的高贵织锦,但在衣袖的中部、裙袍的近膝盖部位一圈及合襟处均缀以珠饰。尽管是素色裙袍,因为有了这种晶莹闪亮材料的装点,也显得超凡脱俗,很能代表一种个性。
  
  法国汉学家莫尼克.玛雅尔女士在她的《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一书中还为我们介绍了另一种她在伯孜克里克壁画中见到的回鹘装。其帽饰为“圆形筒帽,大头帽口是向上开的,圆筒帽架是硬直的,周围包着织物,顶部被折成许多软褶,圆形底部镶有珍珠和其它装饰,一条薄纱只到此为止。再往下,另一条头巾要长得多,似乎遮住了肩膀。在这些头饰中,有一种在上边还插着一根羽毛。”“在吐鲁番地区,戴这种头饰的妇女们穿着袖子很宽的外衣,外衣在胸间交叉开口,用一条扎得很高的腰带束腰。脖根被带褶的胸衣遮盖着。”按她的说法,这种装饰和元代的蒙古贵族女子着装相同。蒙古族将这种高筒状帽子称为“顾姑冠”(又作姑姑、固姑)。
  
  (二)敦煌壁画的回鹘女装
  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西迁时,其中一支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定居,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回鹘”、“甘州回鹘”。归甘州管辖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可以找出甘州回鹘人供养像。曹议金夫人、于阗皇后像的服饰就是回鹘女装的代表。曹议金,沙州长史权知归义军,天佑四年接替张氏政权,取甘州回鹘公主为妻,并将长女嫁与于阗国王李圣天为后。同是母女二人,但着装却各自打下民族、时代、流行的烙印并体现了回、汉服饰相互交融的特色。 曹议金夫人因其回鹘公主身份,在着装上仍保持了本民族习惯,她头梳高髻(回鹘髻〕,戴有镂刻着精美凤纹的桃形金冠,两侧横插一云头形簪钗,坠步摇玉珠类饰品,后垂一标志上层人物的红色绶带。双耳戴圆环形耳饰。两条珠宝项链绕于颈部。身着上窄下宽的窄袖石榴红落地裙袍。领部开口呈V形,露出红色小花圆领锦衣。翻折的青果领和袖口均锈以凤凰卷草纹,足登翘头软锦鞋。曹夫人圆润丰满的面部点面靥、贴花钿、涂唇膏、施胭脂,这都是西域流行的时尚面妆。
  
  于阗皇后是国王李圣天之妻,曹议金之长女。她虽有母亲回鹘血统,但她钟爱汉族人的着装习俗,她的服饰很能体现汉、回合璧的韵味。她的发髻上的饰品一改母亲的桃形造型,为双层莲瓣,上方立一嵌满绿色宝石展翅的凤鸟,左右的簪钗也离不开凤纹。步摇则由缀满绿色宝石的叶纹式花朵纹组成,她满头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于阗是一个出美玉的地方。她的面妆为当时的“花钿妆”,她的花钿也呈凤纹造型,而且贴的部位也与众不同,在眼的正下部位置。四串绿宝石项链呈放射形围于颈部。圆领内衣外着一高领宽袖青紫色拖地长衫裙,披帛用“轻容”纱加泥金绘,足登圆头履。皇后深色的服装和家族女供养人色彩艳丽的彩锦有较大反差,这体现了当时服装色彩的管制与等级的分明。
  
  (三)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绢画、泥木俑看西域女子的服饰美
  新疆博物馆在70年代清理吐鲁番阿期塔那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及其家族墓葬时,惊喜地发现了初唐时期人物精品绢画“舞乐屏风”六扇,“围棋仕女画”长卷以及大量泥木俑。这些宝贵资料的重见天日,无疑为我们了解隋唐时期西域女子的服饰文化提供了最为直观,最有价值的信息。
  
  吐鲁番阿斯塔那第230号墓即张礼臣墓出土的绢画舞女图共6扇,大部分已残缺。较完整的一个头挽朝天高髻,髻呈螺旋形向上高举,因象征鹄健翮凌云之意,文人称为惊鹄髻,实为西域回女常梳的“回鹘髻”。圆形的面部两条上扬的阔叶眉之间用红色描出雉形花钿,两颊浓施胭脂,细长的鼻梁、红唇小口映衬出西域女子华丽之美。红色的窄袖衫领部呈V形敞开,外面是一件露胸白底黄蓝色卷草纹“锦半臂”。这种“粉胸半掩疑暗雪”,裸露胸体是受唐装的影响。下裳为红色曳地长裙,足登高头青绚履。她左手拈披帛,帛的一端纳于胸前衣襟中。此类装束在同墓出土的泥木俑中都有相似的扮相。左手因画面残损,但整个神韵仍能感受到西域女子优美的身材和动人的舞姿。
  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南北朝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显著特征是身长至腰,袖长至肘,和如今的半袖衫相似。着半臂须与窄袖内衣和高腰长裙相搭配,这是中晚唐中原最流行的服饰之一。从同墓出土的泥木俑着装看,西域女子半臂下面多配条纹长裙以显民族特色。半臂的面料和绢画上不一样,是当时西域最流行的联珠纹锦。脚穿软底透空锦靴,更符合西域人的欣赏审美习惯。明代李渔评论“半臂”:“半臂,俗称‘背褡’者是也。妇人之体宜窄不宜宽,一着背褡,则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半臂有如此魅力,难怪在服装呈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仍然受众人喜爱。 在距阿斯塔那墓不远的吐峪沟,20世纪初日本人大谷光瑞从这里转走一着胡服妇人绢画残片,该女子梳回鹘髻,额施鹅黄、粉脂颜面,两鬓描“斜红”。着红色翻领胡服,领部和袖口部位镶饰红黄蓝色相间的宝相花文锦。尽管其它部分已残缺,仍能领略一个身着回鹘靓装,亭亭玉立的西域少女形象。
  
  描绘西域贵族妇女对弈的“围棋仕女图”绢画出自阿斯塔那张氏家族墓中,构图成横长卷,有妇女儿童形象十多人,画面中心是对弈的两位官府眷属。她们身后分立观棋者和女侍多人。中心人物是一个坐在胡床上出棋的女子,她高耸的回鹘髻上插珠宝及金银打制的花形簪钗,白皙的“玉环”脸上浓施胭脂,阔眉上方是一倒心形花钿,红色高领短锦袍把贵夫人的身份衬托得十分相宜。蓝色高腰裙,透明而轻薄的披帛绕肩而过,没有颈饰和耳饰之类装饰品。嫩白玉手戴着黄色玉镯直指棋子,神情专注,神态安逸休闲。尚存观棋眷属2人,着装习俗和对弈女子相同,只是上襦下裳色彩各有差别,或青衣红裙,或绯裙黄衣。出棋女子的对面就是该画的头号人物,画已残,我们看不到她的庐山真面目,但从她露在画面中紫色的锦袍,可以判断她的身份。据唐初制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女从夫之色”,残缺者应是三品以上官员家眷,是安西都护府官员的夫人。她们分别足登云头履、重台履。从画面可以看到这些贵夫人的服饰面料极为高档。外观轻薄、细腻、闪亮而有较好的悬垂感,尽显其豪华富贵气质。布料图案更有特色,它们不同于当时广为流行的卷草纹、联珠纹、宝相花和团窠纹,而是以花卉为素材,好似今日的紫藤花、槐花。以左方站立一青衣红裙女子为例,她的裙料上装饰纹样为一折枝紫藤花,这一束中分为5组,每组上分别有3-4朵白花,花苞呈1-3-1组合排列,深浅两色描出对生扁圆叶片,用枝条穿插作为四方连续图案中的一个散点。弈棋女子红襦上花型应为槐花,每串上有5-6朵白色花蕾和五六片蓝色小叶相衬,它们都以散点形式排列,随意、自然、活泼、清新。这种花型在迄今为止所有介绍中国服饰或丝绸图案的出版物中还没有先例,即使在宋元明清代,以花卉为主的丝织图案中也没有雷同者。由于绢画上所描绘之面料至今还没见到与此年代相对应的实物,依本人之见可能为刺绣面料,因为只有这种面料才具有不可复制和鲜明的个性。
  
  左右分立的侍女,她们虽然在面妆上,甚至在发髻上和主人的妆法趋同,但衣着和主人仍有很大反差。她们分别着阔袖圆领长袍,开衩在两侧,露出条纹长裤,腰部系带并有丝穗下垂至脚面,脚穿西域流行的丝帮麻底鞋。据说侍女的这种妆法受于阗等国女装男性化风尚的影响,从宫廷到民间一时成为时髦。侍女服饰所用面料为单色蜡缬、染缬类织物,图案也较为简单朴素。
  
  有文记载,唐人妇女出门,必用纱罩头及身,称“幂 ”,也有写作“幂帷”、“幂罗”的。这种妆式还没有发现其实物,但吐鲁番地区曾出土了唐纸本设色《树下人物图》(现藏日本MOA美术馆)。该画主要人物为一戴黑色幂,穿大红团领横 衫,腰系革带、插笏,脚穿乌靴。幂 呈锥形包裹头顶直到肩部,还有两条长至胸部的带子。这种装扮对于环境恶劣的西北,只能说是抵御寒冷和沙尘暴之类坏天气的一种工具,如同南方雨天打的伞和戴的斗笠,十分普及,如今新疆南部许多地区女子出门仍有以大头巾包头和遮体的习俗。没有想到在中原地区成为了一种时装。幂 毕竟有它的许多不便之处,所以后来被“帷帽”所替代。它是在硬胎笠帽下垂网,长及肩而止。这种帽子有防风尘、避人窥视的装饰的多层功能。实物可参见吐鲁番出土的戴帷帽骑马女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服饰介绍及欣赏
云想衣裳花想容——生趣盎然的唐代西域女子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
为何唐朝女子都钟爱半露胸式的唐装?-鸢记的回答
服饰历史里的丝路元素
唐朝服饰形成的原因 唐朝服饰特点介绍 唐朝服饰男女装图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