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AAAA阅读笔记:建立内在的秩序注意力的长度等于生命的长度

今天在读书会里按以下笔记分享了这本书的内容。这份笔记把整个书的逻辑串了一下,也摘抄整合了部分内容以及一些书评。希望大家阅读愉快,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喜爱的点,并且有益于改变现在的生活模式、建立内在的秩序和拥有更多的满足感。

1. 何为心流?

所谓“心流”(flow),就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

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并且在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和非常满足的感受
能体会到持久的成就感

最优体验最普遍、最清晰的特质:当事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

心流体验虽然表面上看来不费吹灰之力,实际上却远非如此。它往往需要消耗大量体能,或经过严格的心灵训练;需要高超的技巧,而且只要注意力一放松,就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2. 如何产生心流?

是的,要进入那种“兴致大起,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丝毫感觉不到时间在身边流逝”的心流状态,如果做到以下几点,我们常常是可以对其主动把控的:

  • 设定清晰目标
  • 不断获得反馈
  • 主动投入大量的注意力 并撇开身边其他信息的干扰
  • 确保有所挑战但又不至于难到你无法完成

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再平淡无奇中走入心流体验的:

比如旅途等车中:

  • 定下要去观察身边旅客的目标,
  • 通过他们的装束和神情推断他们的故事来获取趣味和反馈,
  • 用注意力去揣摩那些他人身上有意思又难懂的细节…
  • 对那座城市的人有了新的记忆和理解。

如何达到心流:

1) 适时设定目标,除了工作、运动、哪怕是打扫房间、喝一杯茶你都能很享受,就能做到将各式各样的活动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

2) 培养自得其乐的个性。书中举了许多案例来刻画这样个性的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就是那种哪怕是拧螺丝、分拣信件也会给自己设挑战,让枯燥工作变得无比有趣的人。他们有能力对外来刺激进行筛选。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

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他总有办法自娱,从 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或药物——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

3) 控制自己的精神能量,将它专注于既定目标,有所成长,精益求精。无时无刻不欲念缠身的人,就无法自由控制内在的心灵。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分心


3. 为什么心流带来幸福感?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到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在心流状态下,我们能在同一段时间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更多高级的乐趣,感受到那些可以在生命长河里沉淀下来 让人变成更有趣人的高级乐趣。为什么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时能体会到高级的乐趣呢?米哈里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秩序这些乐趣会使得日常生活里的幸福感大大地提升,将无趣和麻木变为专注和有趣 —— 建立心灵的秩序。

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反例,称之为“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在如今这个VUCA(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的年代,有大把大把杂乱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勾起着我们的焦虑,担忧和不平静,这些元素一起 造成了精神上的混沌。这种混沌和物理世界中的 混乱常态是类似的,米大师将其称为“精神熵”:如果没有外部能量干涉,“精神熵”的存在将是一个常态,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它会越来越混乱,熵值会越来越高。为抵御精神的混沌,降低精神熵值,需要额外的能量投入来做负熵运动。

主动地把状态调至心流,便是一种为自我的精神整理秩序的负熵运动:在清晰的目标前,在注意力专注地投入的过程里,实际上我们在创造自己的秩序 - 那是按照既定的目标,步步调整,从而实现目标和收获满足的一种精神秩序。

要确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地主动投入注意力,才能让生命的体验最大化:如果你不投入,你对眼前的场景视而不见,你对耳边的声音听而不闻,你对口中的美食咀而无味... 那都是一种浪费。

一个人的一生有多长是由什么决定的,“时间”绝对不会是答案。注意力才是。要提升效率,该做的不是时间管理,不是精力管理,最根本的,是注意力管理。注意力长度等同于生命长度。

米哈里说:“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收所有资讯。而很悲惨的是,他们并没有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的能力。”有些病人把这种现象描述得很生动:“事情太快地涌进来,我失去控制,终于迷失了。”我认为,人类成员们看似不同的性格其实是连续谱,而不是割裂为正常人与病人两大类别。

精神熵值在秩序面前降低,你在这个过程里体会到了乐趣。


4. 几个有趣的点

(1)心流与闲暇

心流的体验,工作时(54%)大大高于休闲时(18%)

这个事实向我们揭示了最优体验的第二个条件:一个人重组意识达到心流的能力。有些人不论到哪里,都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即使美景当前,仍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外在条件(亦即心流活动本身的构造),我们也应该把促成心流的内在状况列入考虑之内。

虽然一般人都很期待下班回家的一刻,准备好好享用辛苦挣来的闲暇,可是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段时间。更讽刺的是,工作的乐趣比闲暇更多,因为工作有类似心流活动的内在目标、回馈、游戏规则与挑战,能使人投入,全神贯注,浑然忘我;然而闲暇却没有结构可言,必须花更多精力才能把它塑造成产生乐趣的形式。需要技巧的嗜好、设定目标与范畴的习惯、个人的兴趣以及内心的自我纪律,都有助于使闲暇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一个再创造的机会。但大致而言,一般人在闲暇时错失享受乐趣机会的情况,比工作时更严重。

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

(2)心流与残疾

米兰的马西密尼教授收集到的资料中,有些处于极端困境仍能找到心流的实例,令人叹服不已。他的研究对象有一组是半身不遂的病人,他们年纪轻轻,便因意外事故丧失了运用肢体的能力。这项研究最出人意料的发现是,大多数患者都说,导致半身不遂的那场意外是他们一生中最不幸,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事件。悲剧事件的正面意义在于,它带给受害者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并减少了冲突性或不必要的选择。学会面对残疾挑战的病人觉得,人生方向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重新学习生活就是一种骄傲和乐趣。他们把意外事故从精神熵的来源,转变为内在秩序的开端。

鲁吉奥接受访问时说:瘫痪使我重生,所有我过去做的事都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我必须学习自己穿衣服,好好用自己的头脑;必须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利用它,却不试图控制它……这需要专注、意志力、耐心。说到未来,我希望能不断进步,打破残障的限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目标。在半身不遂以后,在这些方面进步就成为我的人生目标。

(3)建立更复杂的意义

研究一般人如何发展自我观念、人生的长期目标等专题的心理学家,有一个共识:

  • 每个人刚开始都只想到求生、保持身体及其基本目标的完整性,这时人生的意义很简单——就只是求生、求舒适、求享乐而已。
  • 当身体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后,一个人就可以扩张意义系统,包容家人、邻居、宗教或种族等团体的价值观。这一步骤虽然通常会要求个人认同传统的标准与规范,但仍能提升个人的复杂性。
  • 下一步发展又回到个人主义的反省。个人再次转向内心,从自我寻求权威与价值标准的新基础。他不再盲目认同,开始发展独立自主的善恶观念。这时人生的主要目标变为追求成长、进步和实现潜能。
  • 前面各步骤都已臻至圆熟,第四步才能展开,这是最后一次脱离自我,认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阶段,极端个人化的人——就像修行功德圆满,听任河水控制船行方向的佛陀——终于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利益融入大我的利益之中。

这套建立复杂意义系统的过程,说来好像注意力会不断在自我和他人之间转换

  • 首先,精神能量投注在个体的需求上,精神秩序就是享乐的同义词。
  • 这一层次完成以后,注意力就可以转移到社群的目标上,亦即在团体价值观中具有意义的事,这时宗教、爱国心、别人的接纳与尊敬,都成为内在秩序的变数。
  • 这套辩证过程的下一个动作又回到自我:一个人对较大的人群体系产生归属感以后,开始觉得发掘个人极限变成一项挑战,这促使他追求自我实现,并尝试不同的技巧、观念与训练。在这个阶段,乐趣已取代享乐,成为主要的“报酬”。但因为一个人在这个阶段又成为追寻者,中年危机很可能随之出现,他可能转业,个人能力的极限也构成越来越沉重的压力。
  • 从这时起,个人已准备最后一次改变精力的方向:他已知道什么事自己能做,什么事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做不到,最终目标是跟一个超乎个人的体系——一种主义、一种观念、一个超越的整体合而为一。

并非每个人都能沿着这个复杂性渐增的“螺旋梯”爬到顶。

一小部分人永远停留在第一阶段。如果求生的压力一直压得人无法把注意力投向其他方面,他就不能为家庭或社群的目标贡献多少精神能量。个人的利益也能赋予生命意义;

大多数人很可能在第二阶段就觉得很安适,家庭、公司、社区或国家,就成为他们主要的意义源泉。

较少的人攀升到反省式个人主义的第三层次,到达与宇宙价值观结合的境界者更少

因此后两个阶段不见得能反映现实状况或可能发生的状况,它们只代表一个人如果够幸运,能成功地控制意识,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上述四个阶段,对意义按照复杂度渐次增加而显现的过程做了极为简单的描述,另外可能还有六阶段或八阶段的区分法。阶段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多数理论都承认个体与团体的对峙,以及独特化与整合不断交替发生的重要性。从这个观点来看,个人的生活包含一连串不同的“游戏”,代表不同的目标与挑战,会随着个人渐趋成熟而改变。复杂性需要我们投注精力,培养与生俱来的技巧,学习自制与自立,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与极限。同时,我们也需要投注精力去认识和了解个人疆界之外的力量,并设法与之配合。当然我们大可不理会这些事情,但如果不行动,多半的情形下,你迟早会后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流》40条金句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总有一天你会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感到不幸福?|这几个方法可以获得最优体验
如何用「心流」來创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著名心理学家、“心流之父”米哈里教授25年研究:幸福到底是什么
4年后重看《心流》,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