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读书总结

今年的读书总结,想引用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总结依然是分成三部分:一,书单;二,关于读书的梳理和反思;三,好书推荐

第一部分:书单

今年的书单粗略了分成了四大类:历史,小说,科幻,评论、随笔、其他。

历史和科幻是每年都要读一点的。关于过去的记载和关于未来的想象,对于我来说,各有自己的独特魅力,甚至会互相交叉互相影响,蹦出奇妙的火花。如果历史告诉你的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那么太阳系之外更广阔的空间呢?如果我们在宇宙的尺度上是飞速闪过的一瞬间,那么面对各种悲欢离合微笑释然好像也不是很难做到了。

年初在历史方面的目标是读完讲谈社的《兴亡的世界史》这一套,但是还有两本没有完成。两本微观史学方向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和《奶酪与蛆虫》是惊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看了几个拉美导演的电影和纪录片之后找来看的书。

科幻方面今年最大的惊喜就是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译林出版社这一套六本书,让我在十一期间看的很过瘾。看了那么多科幻经典,还是会被莱姆书中宇宙的“冷漠”和去人类中心主义深深的吸引。

今年系统的阅读了赫尔曼·黑塞,包括小说和散文集故事集等一共十多本吧。受年初读的《娜塔莎之舞》影响,读了托尔斯泰的两部大部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发现了一位捷克的宝藏作家赫拉巴尔。在大连疫情新一轮爆发时,为了平复焦虑,勇敢的尝试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参加豆瓣的共度活动读了我的第一本福楼拜,永远的《包法利夫人》。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另外一个惊喜。奥尔罕·帕慕克的《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是因为书名开始读的,也很喜欢。延续了去年开始的因为喜欢的电影而去找书看,包括《北野武的小酒馆》、《冰雪纪行》、《钢琴教师》。也读了一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村上春树,毛姆,保罗·索鲁,阿加莎·克里斯蒂,读他们的书,像是老朋友聚一聚聊聊天。当然还有《红楼梦》,今年上下班的时间听完了白先勇和欧丽娟的《红楼梦》讲座。

第二部分:关于读书的梳理和反思

看了下去年的读书总结,发现今年的读书习惯还是没有变,依然是发散读书。年初会有一两个初步定下的重点阅读领域,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的引申发散。和去年相比,散开的广度和领域都有所增加。喜欢读书的人不光从正在阅读的书中看到作者推崇的作家,推荐的书单,或是书中人物看的书,在看完好看的电影后也去找电影的原著,看看导演是否出过随笔。甚至在重温老港剧的时候也能在《妙手仁心》中看到Annie多年前在Harry的《百年孤独》中留下的约会信息,从而勾起去读马尔克斯的心思,在《鉴证实录》中看到聂医生推荐的推理小说作者叫P.D James,那么就一定要找找她的书看看呀。

当然,除了发散之外,也是有聚焦的。发现一个宝藏作家之后,会找来他其他的书也来读,即使不是一下子读完,也会加在书单中,偶尔想不到下本读什么,或者想换换口味的时候,书单中随便挑一本,基本都不会失望的。系统阅读黑塞算是今年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莱姆的书一气读完,也很过瘾。

今年阅读的小说中,经典的比例应该是增加了。很多大部头的经典书籍,都是小时候在文学史上看过的那些金光闪闪的名字。前几年经典看的不是很多,总觉得它们有一种尘封在神坛上面的味道,而且往往是大部头,感觉很难啃。但是今年阅读经典的体验是:真香。一旦鼓足勇气把它打开开始读,基本都会沉进去的。经典自有它经过实践检验的魅力,而这魅力又是丰富多彩绝不会雷同的。有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开始的第一步罢了。

读书从正文开始的习惯还是没变。将序言、推荐语、译者序这些统统放在正文之后看,这是我竭力向身边爱读书的人推荐的,试试看,感觉会不一样的。

今年比较大的一个变化应该是读书的心态吧。似乎越来越将读书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像是洗脸刷牙一样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再纠结数量,不追求打卡,也不因为输入多输出少而焦虑,而是很轻松的享受读书这个过程。唯一的烦恼是书单越来越长,想读的书太多,而时间,终究是有限的。

今年读书形式上的一个变化是纸质书买的少了。原因是去年看着自己的书架,突然发现这几年很少从书架上拿下之前看过的书反复阅读了。偶尔重读也是习惯了看电子版本。就觉得,书如果不是反复阅读,放在书架上装饰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于是想看的书会去买电子版,如果电子版找不到会去图书馆借。如果图书馆也没有才会去买。不过除非是很喜欢的作者,我很少读当季的新书(因为对新书作为产品的营销推荐打分会有一点警惕),所以基本上图书馆都借的到。而且,逛图书馆的感觉真的蛮好的。

第三部分:好书推荐

赫尔曼·黑塞

黑塞是个有自己独特印记的作家。

读他的作品就像是读他自己的人生故事。而读他的自传、诗歌、随便、散文,像是看他人生故事的各种解释和注脚。从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他在少年时为喜欢的姑娘写了什么样的诗;他早年的学校经历并不愉快,他在学校中因为天性和才华与教育机制和老师的冲突而被压抑,苦闷,心情抑郁;他对宗教有怎样的怀疑和思考;他对东方文化的思考,对印度教、佛教、到中国的道家、儒家学说的思考和认知转变;而这些思考又在他的作品中脉络清晰的体现出来;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所在的国家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他因为反对战争遭到了自己国家的打压,被迫用笔名来发表作品;他屡次受精神问题的困扰,也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这些也都在他作品的主人公身上看到类似的经历。

但是,黑塞的作品虽然有很强烈的个人印记,但是并不只是简单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如果是这样,他的作品也不会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百年之后仍可视为经典。相比于宏大叙事的角度,他的作品重视对人性内在的探讨,是对于作为个体的人心灵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是和外在的世界有冲突的。这个外在的世界有一种“市民性”,是人性中始终存在的一种状态,它无非是企图达到一种平衡,力求在无数个极端和对立的人类举止行为中寻求一条中庸之道。而黑塞作品的主人公常常是不认同甚至是鄙视这种市民性,去思考人的本质,包括人的善恶,光明与黑暗,作为人的终极意义。而这些思考和探索,常常会使主人公和他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要么产生冲突,要么彻底疏离。

阅读的黑塞的书包括:

六本小说:

讲述少年在神学院经历的《在轮下》,对教育体制的控诉。

《德米安》和《荒原狼》,我个人觉得主题都是寻找自我,思考世界的本质,探寻生命的意义。

《德米安》: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而《荒原狼》作为黑塞中晚期的作品,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将更多的力量放在了对人性的探索,主人公既有人的一面,也有作为荒原狼的动物的一面。在最后的魔法屋中更是想象了同一个人各种性格各种生命的可能性。黑塞对于老子两极化思想,在《德米安》中是有两个不同的人体现,而到了《荒原狼》,是由一个人自身的两极化来体现。

《悉达多》的写作年代介于《德米安》和《荒原狼》之间,我自己看下来的感觉,黑塞对于寻找自我的探索,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悉达多》也是介于《德米安》和《荒原狼》之间的。

《纳齐斯与戈德蒙》黑塞版的理智与情感。

《玻璃球游戏》黑塞的晚年作品,算是集大成之作吧。喜欢黑塞的建议先阅读他其他作品,将这部放到最后,否则会觉得稍有晦涩。

三本随笔/散文/童话

《东方之行》汇集了黑塞对于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考、看法,影响等。开篇就是《我与印度和中国的关系》。最后一篇《印度式生命轨迹》可以看作是一个短篇的《悉达多》,应该是作者在写作《悉达多》之前的一个尝试。

《读书随感》包括了多篇黑塞关于读书的散文,以及他的一些自传类的文章。黑塞号称读了几万本书,而且他的读书不局限于德国书籍或者西方书籍,还聊了印度和中国的很多书。

《给所有人的黑塞童话》,我最喜欢的黑塞作品之一。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黑塞和莱姆是我以作家的形式,而不是某本书的形式推荐的。因为是系统阅读,而且觉得他的书都好看。如果非要挑选的话,我更喜欢《惨败》和《索拉里斯星》。其中《索拉里斯星》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飞向太空》的原著,也是我最开始关注到这个作家的源头。

莱姆的科幻小说有不可避免的“过时”因素,很多都是设置在冷战和核备战的背景之下。但是优秀的科幻作品是能超越作家所在的时代局限的。他的笔触很冷静,但也是不是会有很辛辣的讽刺。

我最喜欢他的小说主题中关于“接触”的部分,你与别人的“接触”,是认识你自己的过程,很多时候这种认识是有揭示性的,是不愉快的。而“对方”其实是无辜的,无意识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也与我无关。

除了哲学思考外,他的作品中也会有层出不穷的宇宙层级的猜想。作为读者像是在一轮接一轮的思想烟花腾空绽放,很过瘾。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奥兰多·费吉斯

2021年的读书,从俄罗斯文学开始。这本《娜塔莎之舞》是很好的背景介绍和俄罗斯文学艺术导读。阅读的过程中建了长长的俄罗斯文学的书单。先从托尔斯泰开始吧。计划书单大体完成后再来重读这本书,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

这本书里有一段关于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让我乐了好长时间, 后面再看托尔斯泰书中严肃讨论死亡时都还觉得很好玩儿。

“1897年托尔斯泰拜访了契诃夫。这位剧作家当时身患重病。他得肺结核已经很长时间了,这时他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并且伴有肺部大出血,契诃夫没办法像之前那样对自己的病情置之不理,只好找来医生。托尔斯泰是在契诃夫肺部出血6天后到的医院,他发现契诃夫当时情绪很好,有说有笑,把血咳在一个大啤酒杯里。契诃夫很清楚自己病情的危险程度——毕竟他曾经是一名医生——但是他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甚至还在谈论未来的计划。契诃夫用自己一贯的诙谐睿智说,托尔斯泰发现自己的朋友还没有到垂死的边缘时“几乎非常失望”。显然托尔斯泰是想要来跟他谈论死亡的。他惊异地发现契诃夫面对死亡能够泰然处之,继续像平常一样生活,或许他对这种镇定自若的态度有些羡慕,因此他想了解得更多。通常来说,在一个病重的人床前是不适合谈论死亡的,但是托尔斯泰很快就提起这个话题。契诃夫还躺在这边咳血,他那边就长篇大论地谈起了死亡和来生。契诃夫认真地听着,但最后他还是失去耐心,跟托尔斯泰争论起来。“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

关于战争,关于人性,关于爱情,关于道德,关于死亡,关于希望,关于托尔斯泰,关于俄罗斯文学,想说的话太多,还没有认真整理。先标记一下吧。选择的是草婴译本,很精彩。

而安娜卡列尼娜原来是这样的故事。如果是大学时期读应该会很沉迷的。以目前的状态,阅读中关注的重点不是爱情,而是社会变革期的众生相了。

《托尔斯泰忏悔录》托尔斯泰

《一位爱思考的贵族探寻生命意义的思想历程》。如果读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会发现这些思考其实渗透在很多个角色的塑造中。托尔斯泰的文字,在这个年代,其实还不算过时,阅读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思考。 外文作品翻译真的重要。这本书前面几章读的是另一个版本,对翻译文字忍无可忍才找到这版。

《过于喧嚣的孤独》《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赫拉巴尔

今年看了《旧世界群像》和《玫瑰色的梦》,让我迫不及待地去找更能体现捷克本土的作家,宝藏作家赫拉巴尔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线。

赫拉巴尔是出生于中上阶层家庭、得到了法学博士学位的标准精英知识分子, 但是他当过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保险公司职员、商品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品收购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和跑龙套演员等等。 读他的书,就像是在一个幽深安静的酒吧里,吧台上方是昏暗的灯光,一个满脸大胡子的人举着一大杯深色的啤酒,对你说:“来,我给你讲个关于我自己的故事”。然后你在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中,像是被卷进了一个大漩涡,慢慢的沉浸其中,那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最大的英雄是那个每天上班过着平凡、一般生活的普通人;是我在钢铁厂和其他工作地点认识的人;是那些在社会的垃圾堆上而没有掉进混乱与惊慌的人;是意识到失败就是胜利的开始的人。”

“最重要的是在赫拉巴尔那里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同等重要的,他那里从没有坏人,坏蛋,即使那些生活很奇怪的人,但他将他们叫做底层的珍珠。'生活是美好的,但不是因为它客观美好,而是我眼中视之美好。’这是赫拉巴尔的态度。”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这是我的第一位波兰作家。这本书是读书会的小伙伴推荐的一本共读书。

这是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小书,没有马尔克斯那样宏大的设定和复杂的谱系,读起来很轻灵,但是并不轻松。“太古”是个地名,在书中的开头被描述为宇宙的中心,但是它其实是波兰一个普通的乡村。可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生活的那一小方天地,又何尝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恍惚的感觉,有时你觉得它是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古老到似乎可以追溯到宇宙开始的瞬间,有时你又觉得它讲的就是当下的故事,甚至是未来的故事。

译者序的这段很精准:轻巧中蕴含着厚重,简约中包藏着复杂,宁静中搏动着力量,平俗中洋溢着诗意。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的作品不仅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这种大部头,也有《一幢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种虽然文字不多,却更能看出他情节巧妙安排功底的小书。如果久闻马尔克斯的大名,但是被《百年孤独》吓到,不敢轻易尝试的读者,推荐先读这本。

《树上的男爵》伊塔洛·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的书好像还没有不好看的。祖先三部曲早就在书单上了,终于看完了一本。看到了点当年看《寻找无双》的影子。快结尾时居然看到了和《战争与和平》的联动,激动到失眠。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豆瓣还真是有意思,在这么浮躁这么风声鹤唳的时候,豆瓣居然悄悄的搞起了纪念福楼拜200周年诞辰,读永远的《包法利夫人》活动。于是我过了昏天黑天的一个周天,一口气读完。 刚开始还会去关注翻译的版本和风格,后面就直接沉在里面了。 果然,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想起来小时候看过一个漫画,是福楼拜在手术床上解剖包法利夫人,原来也是很形象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同为经典,但是多样,每一本都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这是今明读书的一个重要感悟。 这是我第一个版本的《包法利夫人》,也是第一本福楼拜。会继续读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奶酪与蛆虫》卡洛·金茨堡

从档案中挖掘出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故事,既有时代洪流的印迹,也有个体的际遇。这样的角度就很珍贵,也很有趣。 两本书是交叉着看的,阅读过程中各种噼里啪啦的火花。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类似的角度,宗教和宗族,宗教裁判所和大明官场,好玩儿的很。

《繁花》金宇澄

好几位朋友推荐过,今年终于读了。读这本书的那一周,慢慢的说话写字都有点繁花体。 北方人也能读的津津有味。 语言文字对思考的影响很大的。 繁花落尽皆尘土,各种活色生香各具心思的女人男人浮浮沉沉,大意其实都在一个个“不响”里。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着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村上春树

一直都挺喜欢村上的随笔的。有幽默讽刺也有深度思考。

这本主要集中在美国那段时间的经历和思考。刚好在巴黎评论第一本中有关于村上在2004年的一个访谈。当然访谈中主要谈的是他的小说,不过也可以对他的创作理念有些了解。好玩儿的是这册巴黎评论中还有保罗奥斯特的。而这本随笔中也提到村上和保罗在美国的交集,有种世界很小好巧的感觉。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

对创作者应该更有意义,但是从读者的角度也读的津津有味。

是文笔很好的创造理论书籍。发现大部分作家都对绘画或者音乐或者两者同时感兴趣,而且会将绘画的技法或者音乐的节奏等运用到文字创作中,看来艺术在感知层面来说确实是相通的且神秘的。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博尔赫斯

闲逛图书馆发现的小书,读完到后记才发现是博尔赫斯在哈佛的诺顿讲座,而刚刚读完的的帕慕克《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也是整理于他自己的诺顿讲座。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惊喜啦。

相比较来说,《博尔赫斯谈诗论艺》是根据录音整理的,没有作者的再加工,更加口语化,更加浑然天成,也会更加惊叹于书中的大量引用。

喜欢博尔赫斯的不要错过这本。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同样是因为鹿地看电影去找到的一本书。

曾被右翼军人独裁政府逼迫流亡国外十余年之久的加莱亚诺,少年时在课堂里遭受过第一次“驱逐”:当女教师讲解说西班牙殖民者巴尔博亚登上巴拿马一座山峰后,成为同时看见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的第一人时,加莱亚诺举手发问:“老师小姐,当时印第安人都是瞎子吗?”

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者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是政治经济专家,所以这是一本“外行写给外行”看的书。“百年孤独”的拉美,是它的富有导致了它的贫穷;这个世界距离我们很远,其实也很相近;现在看这本书,很多信息都是有点久的历史了,但细想就是昨天甚至现在还在发生的事情。 自由不见得一定是好的。 《七年之后》很精彩,当然建立在前面所有内容的铺垫之上。 还是建议《导读》放在最后看。

Watching the English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凯特·福克斯

偶尔想起来读几页,这本书居然断断续续读了一年多。幽默,好玩儿,作者的文风和书中的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总之很英国。经常读着读着就要去找英剧或者英国电影去看。这一年首相大臣系列和IT狂人也看了好多遍。读英国小说也和以前的感觉不一样了。人类真是个有趣的物种啊。强烈推荐。

比较好玩儿的是今年刚读了王尔德的剧本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而这本书中一直强调的英国国民性格之一就是The Importance of not Being Earnest。 每次读到这部分都会忍不住发笑。读到Sex规则这一章时,作者居然真的拿D.H. 劳伦斯举例,而读书会共读的一本书就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感觉书中的世界很神奇的在真实的世界交叉了。

中文译本是《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看评论翻译的很不错。不过这本书经常有关于各种词语的讨论,而且有大量的同义词或相近意思词的罗列,很好奇会翻译成什么样子。

Of Human Bondage(《人性的枷锁》)《总结》毛姆

整本书看完忽然有种当时看伯格曼《婚姻生活》的感觉,大家的婚姻生活应该都是一地鸡毛,所以当有人将它真实生动的展现和剖析出来,就像将你平时来不及整理的思维毛线团编织成一件好看的毛衣呈现在你面前。

人生也是一样。菲利普的故事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呀。可是通过毛姆细腻讽刺幽默的文笔,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停下来,想想人生的意义、目标,想想死亡,想想爱情。不必和菲利普一样,也不必完全认同毛姆的观点。有这些思考的瞬间,就很好。

另外,毛姆的书值得看原文。

而《总结》算是毛姆的创作思考回忆录吧。如果读过一些毛姆的作品了,可以读这本书,会对毛姆有跟多了解。里面有他的写作总结,也有点个人自传,还有很多他对写作,对戏剧,对人生的看法。

《钢琴教师》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和同名电影相比,我似乎还是从文字上受到的冲击力更大。不过于佩尔表演太精湛了,阅读过程中全程出现的还是她的身形相貌。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有先看电影的铺垫和预期,所以阅读过程中的不适感是有所降低的。但是行文方式(或是翻译风格)还是辛辣的,混乱的,不屑的,露骨的,真实的。和刚看完电影的感受一样,要缓一缓。

Dubliners 《都柏林人》乔伊斯

原来James Joyce的语言这么细腻优美,细节刻画太好了。如果和我一样被《尤利西斯》的评论吓到不敢挑战。一定要先读他的短篇。太美了,要重读要重读。

《是,大臣》《是,首相》乔纳森·林恩

五百多页的书居然也没几天就看完了。可能是因为对剧版太熟悉了,所以看的蛮快。书居然是用哈克记日记的形式写的,搭配其他人的备忘录。发

现电视剧基本是忠于原著拍的。但是书中会有更多细节。

看完书后再看剧,有些意味深长的停顿,或者揶揄的眼神,会理解的更透彻些。唯一的遗憾是找不到英文原著。这书应该看原文才更有意思。这点只有通过剧版弥补了。

看电视的时候就超级爱看钥匙那集,看了书发现文字描写的更好笑。喜欢这个剧的一定要看书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建议喜欢看书的都去读读这个作家访谈系列。不一定都是出于认识下蛋的鸡这个目的,而是去了解这些精彩的人生和有趣的灵魂。

看完第一部,我最大的惊诧在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几乎影响了所有这册中出现的作家。以及大部分作家描述写作这一过程都有点神奇的色彩在里面(村上春树除外)。

《花边文学》鲁迅

看鲁迅披着各种小马甲在报纸上发表带花边的文章,聊风俗,聊女人,聊文学,聊艺术,聊白话文与古文,聊翻译和重译,甚至聊鲁迅。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白先勇;《大观红楼》欧丽娟

好像每年读书都离不开红楼梦的。这两本我都是听的讲座音频版本,差不多是上半年白先勇,下半年欧丽娟,基本是利用上下班的碎片时间。

看过白先勇先生的不少作品了,个人觉得他的文学成就是被低估的。也很喜欢青春版牡丹亭。

对红楼梦的赏析,是无法摒除“偏见”和偏好的,尤其是对一个本身就是创造者而言。

白先生的解读重点或者亮点有三方面:1.庚辰本和程乙本的比较,2.对儒道佛的解读,3.认为后40回是曹雪芹原作,高鄂修饰。在这些设定本身的框架内,先生的讲座是有自己的内外逻辑,能够自圆其说的。喜欢红楼的人自然看过很多评论,可是先生的讲座梳理中还是能收获很多新的角度和感悟的。

而欧丽娟教授的解读不是按照章节,而是按照主题的,更适合对红楼文本比较熟悉的读者。在讲座过程中除了将红楼梦分成不同主题不同人物分别论述外,还旁征博引许多各种研究红楼梦学者的观点和论述,比较有特色的是欧老师会将很多西方很多文史哲大家在各自领域的观点穿插到红楼梦的分析中。她最常强调的一点是,读红楼梦不要想当然,不要带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不要先入为主的好恶某个人物,然后再去找论据去支持你的好恶。但我整体听下来的感受是,她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个人的好恶其实也蛮明显的。

有红楼梦讨论的地方基本都是唇枪舌战的战场,这也算从一个角度反应了大家对它的喜爱,对自己心目中红楼神圣地位的捍卫。其实大可以更加开放包容一些,允许其他人有对红楼的不同解读。


我的2020年读书总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百多位英美知名作家选出的世界文学最佳作品排行榜
“我只害怕托尔斯泰”
125位英美名作家评出200年来最伟大的书:(兼致白色水手)
俄国十大著名小说家 列夫·托尔斯泰第一,高尔基上榜(1)
《契诃夫的一生》,烟花闪过
铁扬谈枕边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