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AAA理性与自我控制

#微写作#第46篇

写在前面:最近这些文章都是和理性相关,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自己思考,把所有与理性相关的潜在理论都提取出来,寻找之间的连接,然后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拥有内在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这其实是一种我这周公众号文章提到的“碎片化”策略:把一个问题的思考切分成很多碎片化的思考,但之间又有连续性,每天思考一点点,然后写出来,直到自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不过你可能会发现,我有时候会写一些重复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在思考过程中经常会有新的想法,需要进行补充思考。

这是我今年通过#微写作#探索出来的“碎片化”写作策略,这种方式比起我之前花一整天时间思考一个问题,被一个问题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好太多了。所以,#微写作#更像是我的思考日记。现在我发现的不错的日记形式有这么几种:晨间日记、感恩日记,还有思考日记。


今天思考的问题是理性(Rationality)与自我控制(Self-control)之间的关系。这两研究领域似乎在过去交叉得并不多,自我控制是心理学研究领域,而理性则更多是研究经济学,博弈论的人在研究。不过丹尼尔·卡尼曼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将经济学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他还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除了丹尼尔·卡尼曼,还有很多研究这个交叉领域的科学家,像加拿大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他就写了几本关于理性的书,还有以色列经济学家埃亚尔·温特,他也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情感与理性。正因为此,现在经济学与心理学以及大脑科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像神经经济学就是从大脑的层面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独立学科。这是非常棒的趋势,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大脑的活动所致,都应该在生理和心理层面找到依据。

随着相关思考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相信理性的基础就是自我控制(Self-control),因为理性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更够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使之与目标保持一致。

我们的行为为何会与目标发生冲突呢?这还是因为掌控我们行为的其实是一套非常原始的算法,而大脑进化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重新改写的过程,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添加。如果你只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去看大脑,就会发现大脑的各种机制并非最高效的,而且会有出现冗余和重复,但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一切都make sense。所以,大脑一开始有了那条原始系统就够用了,因为完全能够帮助生物体实现两大重要目标:生存和繁衍,但是当生物体进化得越来越复杂之后,原来的这套算法就不够用了,那就得在此之上来添加程序,例如自我控制中心。但是,大脑的运行机制有个重要原则,那就是越早出现的系统对于生物体的控制力量越强,所以,尽管我们已经进化到了一个很高级的程度,但原始系统对我们的控制力量还是很强。

什么时候我们的行为和目标会发生冲突?我觉得这些冲突主要分为几种:第一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自我利益和基因利益的冲突;第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这部分其实和模因有关,不过需要进一步思考);第三,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的冲突(我在之前那篇《“迷茫”之谜》那篇文章中有提到)。但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需要意识和觉察到这种冲突,这种觉察力就是冥想训练的核心,然后,我们需要启动自我控制中心来抑制这种冲动,这就是自控力“不要做”的部分,停止之后,我们需要进行理性分析,对比不同选择会产生的结果,哪个结果更加符合我们的目标——获得更多快乐,分析完之后,我们就需要再次启动我们的自我控制中心,这个时候发挥作用的就是自控力的“我要做”这部分,即让自己去执行哪个对自己更有利的行为,尽管这可能是原始大脑不喜欢的选择。可见,在整个过程中,自我控制的作用非常大,它是理性选择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能力十分重要——觉察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如果你根本觉察不到这种冲突,那么就没有办法把这种“选择”带到意识层面,也就不会有后面这一系列的理性分析和理性选择,但是如果你没有理性分析能力,那么你就不知道哪个行为是最符合你的目标的。理性分析能力很重要,但是它有很多重要的前提条件,它和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有着很大关系。

所以一个理性的人一定具备以下能力:1)自我觉察能力或者叫做自我反思能力;2)理性分析能力,或者可以理解为拥有与客观世界更接近的心智模式;3)自我控制能力。

(补充一下:这个思考过程真的是环环相扣呀!想完一个问题,一个新的问题就会出现,不过这就是思考最有意思的地方,通过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去探寻问题本质。然后再跟着新的问题去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三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虽然过程很让人抓狂,但是成果显而易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是否对“偏见”存在偏见?
东亚经济评论>樊纲:宏观经济学体系与涉及范围
神经元经济学:人有两个大脑
行为经济学——驯服你的心魔
【新提醒】《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书评—— 潜伏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思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