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楼宇烈:回归原始本心:敬心、静心、净心

我们一定要管住我们的心,儒、佛、道三家文化,大家分工,“治世”、“治身”、“治心”,他们都共同强调要恢复我们最纯真的,最初的本心,赤子之心也好,婴儿之心也好,清净之心也好,童心也好,要回归到最原始的本心上去。

(一)三家之原始本心

他们又有自己的表现特色,我常常拿三个心来比喻,一个是恭恭敬敬的恭敬心,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儒家礼教的核心就是一个“敬”字,恭敬心,敬畏心。我们要敬畏天、地、君、亲、师,要对天、地、君、亲、师有恭敬心,要敬畏他,要敬畏我们自己,也要敬畏他人,也要敬畏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这个“敬”并不简单,它贯穿在各个方面,人没有敬畏心的话,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人也做不好,跟他人的关系也搞不好。所以,人必须要有敬畏心,恭敬心。儒家就让我们从对亲人的尊敬扩展到对他人的尊敬,对事业的尊敬,甚至于对万物的尊敬。所以用“敬”来管理自己,《周易》里边有句话叫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一个是敬一个是义,敬是管我们内心的,“直内”,让我们的内心保持正直。“义以方外”,方也是规范的意思,就是用义来规范我们外在的行为。所以儒家强调以“敬”来管束自己。 

道家以“静”,“致虚极,守静笃”,“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你懂得守静笃,能够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就是“复命”了,复命也就复归于婴儿了。就知道天地大道的常规了。只有懂得“常”,才会让你的智慧明白,所以叫“知常曰明”。我们不知“常”,所以才胡乱作为,胡乱作为所以才凶,“不知常,妄作凶”。只有“守静笃”才能回归婴儿的状态,才能明白世界的常道,才能明白做事、做人的道理。复归,也是要由“静心”来达到。 

佛教讲“净”,“自净其意”,这是佛教核心的理念。什么叫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做佛教”,给佛教下个定义,所有的恶事不要做,各种善事都要去奉行,去努力做,还要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所以佛教的根本理念就是自净其意,净化自己的心灵,回归自己清净的本性。《坛经》里边讲到释迦牟尼的时候就讲“能净是释迦”。什么叫释迦牟尼佛,就是能够自净其意。我们要回归三个心:“敬心、静心、净心”。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这三个心,我想天下就太平了,社会就和谐了,身心就安康了。

道教中有部经书叫做《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在这部经里边就提到,这个“清静”是“安静”的“静”。说“人心长清静,万物自归之。”保持人心的清静,万物都会朝你这边来归附你。我们就要学这种“清静”养我们的心,安我们心中的这种智慧。我常说“人心常清静”,这个“静”可以是安静的“静”,也可以是干净的“净”,也可以是恭敬的“敬”,这三个字读音是一样的。人心常清静,天地自和谐;人心常清静,万物自和谐;人心常清静,社会自和谐;人心常清静,人我自和谐;人心常清静,家庭自和谐;人心常清静,身心自和谐。我说,大家一定要批评我是唯心主义者。我们不这么讲行吗?讲人心常混乱,天地不就乱了嘛。人,作为高级生命来讲,就是用心来管我们的行。西方一套理论搞得很清楚,上帝管心,法律管行,很完整的一套。我们中国人拿什么来管心,拿什么来管行?也有要有个东西来管,那就老天爷来管我们的心,老天爷就是自然,就是本然,就是拿你最天真的,最本原的心来管,就是敬心、静心、净心。什么来管我们的行呢?礼来管我们的行,法是作为辅助的。西方的上帝和法都是外在的力量,用外在的力量管束你的心,而中国都是内在的力量,其实就是自己的“良心”,自己就这三种心,礼也是自然关系中自然行为的规则。所以中国的“礼”,在西方就称为自然法,习惯法。人们根据自然的人际关系来遵守这些言行举止规范,就是自然法,就是习惯法,它不是强制的,而是自愿、自觉的。

(二)正名与循名责实

我们不要把“礼”看成简单的道德教化,它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习惯,遵守的规矩,也是一种方法。强制的、外在的人为法是要建立在自然的习惯法基础之上的,人都没有这样自觉自愿地遵守习惯法,强制的法是没有用的。所以《论语》才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就是这个道理。子路问孔子,如果人们要你去治理国家,你从哪开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说你怎么那么迂,正什么名?现在大家名都乱套了。孔子就跟他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大家都没有自觉自愿地遵守这些,再多的刑罚也不能达到目的了,刑罚都不起作用了,老百姓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无所措手足了。

齐景公也问孔子,说我请你来治国你怎么治?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你说得太好了,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话,我有米也吃不上饭了。我们现在讲到这个就认为是封建迷信的,其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是君就要像做君的样子,就要尽做君的责任和义务,做臣就要像做臣的样子,你担了臣的名就要像做臣的样子,尽到做臣的义务,父、子也是这样。这句话是说你担当了这个名分,你在这个位置上,你是这个身份就要尽这个身份的责任和义务。跟我们现在讲的“尽伦尽职”是一个道理。你担当了父母的名,你没有尽父母的责任,你配做父母吗?不配!所以它讲的是这个道理。我们常常是不明道理就乱批一通,就把它否定了。

儒家讲“正名”大家不愿意听,那么法家说要“循名责实”行不行?什么叫“循名责实”?根据你现在的名称,比如你是科长、处长、部长,根据你这个名我来责你的实,也就是看你是不是做到这个了,合乎不合乎你的实。这是法家提出来的,叫“循名责实”,就是“正名”,一个道理,只不过儒家讲“正名”我们就反对,法家讲“循名责实”我们就觉得可以。道理是一个,就是根据你现在所担当的名称我来考察你,你做的事情合乎不合乎你所担当的名称。我们考察干部也要根据这一条,不根据这一条怎么去考察?不根据他的身份我们怎么去考察他的职责?这种职责怎么来实现?要靠自觉,要靠自己的心。明白了这个“心”我们才能够去,“心正”了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

 结语

中国文化里边的智慧就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要人自己管住自己,不要沦为神的奴隶,也不要沦为物的奴隶,也不要去做神和物的主宰,而关键就在于正自己的行,端正自己的行才能够做到。心念一歪,那就一切都乱套了。要想天地和谐、万物和谐、人我和谐、人心和谐就不可能了。人只有能够管住自己,管住自己的心,才能够得到最大的自在。人不要成为物的奴隶,要做人自己,要管住人自己的心,这是最根本的,这也是中国哲学最根本的东西。阳明“心学”是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也确实特别强调我们人要“正心”。阳明学在日本影响很大,而且影响了他们的明治维新。其实,阳明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懂得分辨善恶,就会为善去恶,为心正,心正就言正就行正,身心都正了,我们很多问题就都解决了。不要把心看作是很被动的,心都是由外物来决定的,那样心就成了外物的奴隶了。

在《管子》里面就讲了,“心是一身之君”,“心”是去管五官的,眼耳鼻舌身,五官跟外物接触就应该管住外物,不要让外物引诱了你。这是正常的,这是“心正”,心管五官,五官管外物。如果倒过来,外物管住你的五官,外物好看,你眼睛离不开他了,外物好吃,你嘴离不开它了,那么就让它管住了。外物管住你的五官,五官又管住了你的心,你的心受五官的影响,一天到晚要好吃的好看的,那就完了。心失去了它的主体性,你们就成了物的奴隶了。

什么叫“心术正”?心术正就是你的心能管住五官,五官能管住外物,这就是“心正”。心不正是什么?外物管住你的五官,五官管住你的心,心就不正了。《管子》里边专门有一篇《心术》,分上篇和下篇。一开始讲的就是这个关系,心跟五官的关系,五官跟外物的关系。怎么样摆好它,用你的心去管五官,用五官去管外物,不要反过来让物管你的五官,让五官管住你的心,一开始就讲的这个道理。人成为神的奴隶在我看来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成为物的奴隶,那样就完了。

(横山书院据讲座录音整理,独家版权,转载务必联系)

楼宇烈教授

楼宇烈,男,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60年7月至1979年5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1979年6月至1980年1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1980年12月至1985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85年9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0年起中国哲学博士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

清心悦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讲心经智慧 3
赵宗来:《论语·颜渊》001
我说修行
你的道心是什么
莫把他乡认故乡
做人要心正,待人要心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