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宿松是孕育黄梅戏的源头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问题,争论一直未有平息,主要原因是黄梅戏的史料残缺严重。如今,再次探寻黄梅戏源头,各方都在努力找寻有力的史料证据,宿松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廖理南日前向记者出示了他搜集的一些珍贵资料,显示了黄梅戏在宿松孕育成长的历史源头。   廖理南前后查阅了《宿松县志》、《黄梅县志》、《怀宁县志》以及《中国戏曲志》等文献资料。依据大量的史料,他认为,宿松与黄梅戏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他还列举了宿松在黄梅戏发展史上的几个第一。

其一:第一个于清道光年间把黄梅戏剧目写入戏台楹联。宿松县趾凤乡贺氏先祖的《同思堂杂录》中,记述了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当地绅士贺作衡曾为建于明朝嘉庆年间的古戏台演黄梅调歌剧撰写过的这样一副楹联:“频邀姐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友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联语就点出了《送香茶》、《西楼记》、《撇竹笋》、《过界岭》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调剧目。

其二:第一个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宿松县志》中记载,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攻占宿松县城后,全城演戏三日三夜,迎接洪秀全入城。这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才进黄梅县城公演”早81年.

其三:第一个于1887年起组织专班演黄梅调歌剧,不间断卖唱献艺60余年。廖理南从《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人物传》中了解到,宿松马塘艺人方玉珍从光绪十三年(1887)起,即组织黄梅调专班同黄梅、广济、怀宁、安庆等地艺人共同演戏,后由其徒弟王梓林传承,历经60余年不间断。

 其四:第一个正式地把流行于民间千余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民国10年(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载:“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事隔31年之后的1952年11月15日,上海《大公报》才撰文公开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怀宁县志》介绍该县黄梅戏时,则是“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黄梅戏”的。

廖理南从宿松县志上发现,从清代康熙及其以前一段时期,采茶戏已在宿松城乡广为流行了。清代中叶(1662———1821年),每年农历三月三,与黄梅毗邻的宿松佐坝地区松梅岭街上,人们都会搭台演黄梅采茶戏。
    廖理南认为黄梅戏应是渊源于唐初即已盛行的黄梅采茶歌,是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于每年清明、谷雨前后这一黄梅季节采摘茶叶时随意任兴吟唱的一种纯民间曲调艺术形式。经过宋、元两代的演变发展,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

                         ——原载2007年8月30日《安庆晚报》作者 李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梅戏之乡--安庆《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2季第33集
黄梅戏的简介,谢谢
黄梅戏发源地系列(九) 皖西南黄梅戏发源于黄梅(莫诚斋)
同马大堤前世今身,初公堤歌,一曲黄梅调唱出多少桑落洲人的苦难家史。初公堤歌,最早的黄梅戏曲调。
【笔尖◇暖】感恩!知我、识我、赏我的文朋网友(散文征文)【通德江南虎】
黄梅采茶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