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巳”国学 从三字经中看文化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系列 第六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本讲的两个话题:

第一个:如何系统的学习国学

第二个:解读十二地支的第六字:巳


第一个话题:如何系统的学习国学

有很多网友问,如何才能系统的学习国学呢?

什么叫“系统”呢?从童子功开始固然是好,但因为时代的原因,我们现如今大多数成年人在儿童时期并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国学知识训练,成年后再想学习,会有难度吗?

我的答案是:“没有”。只要用心去学,以成年人的智力水平与人生经历,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

那么学习国学的步骤和条理大概是怎么的呢?现在有很多人,都是乱学、杂学,没有章法没有条理。在以前,孩子小的时候为什么要先读《三字经》、《弟子规》?

因为《三字经》告诉了我们读书基本的次第顺序和章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零散的国学知识贯穿起来,把我们积累的那一大堆常识、百科知识纳入一个清晰的框架体系之中。随时检查自己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东西是没用的,哪些东西是需要补充的。

比如说《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告诉我们“人贵习性”,一个人的秉性是最重要的,根基要好,才能谈接下来其它的东西。

接着是讲环境的重要性:“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

“首孝悌,次见闻。”这又是讲到了学习的次序,应当以品德为先、知识第二。

后面接着讲的是一些笼统的知识结构,包括数学、天文、地理、民生、书法等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都有所涉及。

关于读书次第,《三字经》是这样安排的: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这是先读古人的“小学”内容,然后再读“四书”。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四书”读完了,再读“六经”。

“经子通,读诸史。”经、子之书通了,然后可以再读“史”。

因此,黄侃先生说:“有系统,有条理,因简驭繁,方为有学。”

大道至简,书要读越读越薄。“得意忘言”是读书的一种高境界,我们不能越搞越复杂,最后把自己都迷进去,走出不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时候读了太多的互相矛盾的内容,而自己内心里又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支撑。

所以黄侃先生认为,中国最重要的书籍大概有二十三部,分别是:《十三经》、《国语》、《大戴礼记》、《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荀子》、《庄子》、《昭明文选》、《文心雕龙》。

其中《说文解字》和《广韵》是小学的专著,《文选》《文心雕龙》是文学的专著。

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都要读几部能够被称为“经典”的书。

什么叫经典?两个定义:第一,永不过时;第二永不时髦。

如果说读几部有难度,那至少应该读一部,人这一辈子如果能有一部书“垫底”,这辈子就没算白活,走到哪里都能将腰杆挺的笔直。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那就是你的“底蕴”,你的自信源自于你意识深层的认知。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概论”之类的教科书不能算“书”,“小说”也不能算“书”。

黄河文学》主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郭文斌老师他曾经说过:“读书要以五百年为界,五百年至今的书不读。”虽然他的这个观点有点主观,我并不是很赞同,但我也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古人的书籍,明、清时期也有很多著作值得认真阅读的。

当代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书读完了》,里面记载一则关于他和陈寅恪先生的故事。他说在陈寅恪先生年轻的时候去见一位很有名的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那位老人家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啊!我只能读中国的书。可是中国的书都让我读完了,我没得读了。”陈先生当时就很惊讶,书怎么可能被读完了呢?仅仅《四库全书》就多大的量啊?

后来陈先生说:“等我老的时候,才知道那句‘书读完了’说的相当有道理,因为中国古书有价值的也不过就是那几十种而已,而且年代越往前,可读的书就越少,所以中国的书是能读完的。”

黄侃先生他说:“凡治小学,必具常识;欲有常识,必经专门之研究始可得之。故由专门而得之常识,其识也精;由浏览而得之常识,其识也迷。盖专门之小学,持之若网在纲,挥之若臂使指;而浏览之学,则雾中之花,始终模糊尔。”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使我们要积累常识,也得是经过“专门研究的”,而不是道听途说来的“浏览之学”。


第二个话题:解读十二地支的第六字:巳

“巳”这个字是象形字。

在甲骨文、金文里的字形都是“子”。有着大脑袋、有胳膊和腿的这个“子”。

所以郭沫若先生认为:“巳,实象人形。”像一个人的形状,有专家考证,在古文里边“已”和“巳”是同一个字。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只是一个半封口、一个全封口而已。

古代拿刀在竹板上刻字,可能稍不注意就写连笔了或者刻串了。所以这两个字在上古的时候可能真是一个字,都是“人”的形状。后来的这两个字分开了,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小篆里边,“巳”的写法就发生了明显的“讹变”,讹变就是错误的变化。因为你从小篆字形看不出有“子”的含义了,反而更像一个盘着尾巴的蛇。

所以在《说文》里说“巳为蛇之象。”在这句话的原文里,“蛇”字写的是“它”,即“巳为它,象形。“它”在古文里面就是蛇的象形,就表示蛇,只是后来被假借为你我它的“它”,并且另造一个“虫字旁加它”的“蛇”字,表示蛇。

其实,已和巳的本义都是人。比如说祭祀的祀字,左边是一个部首“礻”,右边是“巳”字。他表示什么呢?他就表示一个人跪在供桌祭台前边祈祷的样子。“礻”就是“示”字,它就是一个供桌的形状,表示祭拜天地祖先的意思。

巳,被假借为地支的第六位之后,作为“人”、“子”的本意就消失了。

“巳时”在十二时辰中,指的是上午的九点到十一点。所以身体不好的人、需要养病的人,要注意巳时养生。在巳时睡觉,是一天里边最补的时候。对身体不好的人来讲,这个时间是相当相当好。

另外,“巳”这个字的音通“四”。我们之前讲过,汉语中同音往往同义,那么它也就代指每年的阴历四月,所以《说文解字》里说:“巳,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在这里,“巳”表示已经。

蛇表示阳气出来阴气掉头回复的象,所以在十二生肖里边巳属蛇。

我们前面说过,巳与已、己的字形非常像。但是字音字义都不同。

自己的己,这个字我们讲过,它是用栓着丝绳的箭射鸟,鸟和射出去的箭都能够拉回来归自己。所以他代表自己的意思!

已经的已和巳我们讲过了它的本义是人。

已,它是半封口。它代表什么呢?代表尽也。有止,有毕,有成的意思。有停止完毕,有完成的意思。比如《诗经》里面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个已就是停止完毕的意思!我们经常说的“这件事儿我不得已”,那就是不由自主停止不了的意思啊!古文里也有“已矣乎”,意思是完了,都结束了!所以我们要注意的三个字的使用区别。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机头像新宠:合体字头像来袭!
同理心是战略必需吗? | 国政学人
望洋兴叹的双重内陆国:自己不靠海,所有的邻国也都不靠海
摄影:江南水韵(3)
「德国」裸露在狼群(上译)
爷爷说混社会要懂的规则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