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论聚焦|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Time is long and everything can be expected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01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有[1]: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进行;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宋明以来,它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王夫之通过研究成为中国古代知行观的集大成者。朱熹知行观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

02

明代王守仁[2]首先在理论上反对传统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方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另一方面,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3]对于知难行易的整个论证,与他的行先知后思想紧密相联。他针对“知易行难”之说,明确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的论断,这种行先知后、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中的唯物主义内容。孙中山在肯定行先知后的同时,还极其重视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对于行的指导意义,他认为“知与不知”乃是革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孙中山说的“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进于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与“知”的辩证关系。

03

极简如斯

So simple

关于“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东西方有不同的发展。西方世界,经过埃及人追求死后归宿,巴比伦人看重生前欢乐的长途跋涉,到古希腊,人们终于认识到本体世界的无限性,认识到认识主体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认识到认识工具的重要性,为人类创造认识工具,认识世界本体,创造新的生活世界,开辟了胜利通道。但中国人行事则大不相同。经过治水移山的辛劳和酒池肉林的挥霍,虽然孔子也在中国思想上早早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出了“知”的有限性,强训承认“知”的有限性的正确态度,但是他说的“知”,并不是指去认识新世界得到的新“知”,而是学习古人认识世界得到的旧“知”。孔夫子这种推崇学习旧“知”,忽略发现新“知”的态度使后来“知”和“行”的关系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真正的基本问题。在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当然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发现新世界,探索新知识容易。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践行已知的理论知识,当然比从一成不变的书本上学习固定的理论教条艰难,于是“知易行难”便成为定论。从《左传·昭公十年》中提出,“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1]”,伪《古文尚书说命中》强调,“非知之艰,行之惟艰[2]”,“知易行难”的成见纠缠了中国人两千多年[4]

两千多年间,这种成见也并不是没有变化难易之外,又安排了次序。宋儒即有“知在行先”,“知行合一”的论述,明儒更进一步完善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把“知行合一”作为一个认识论的命题郑重提出来,显示出对“知”的真理性追求紧迫了,对“行”的重要性认识深入。“知易行难”是中国哲学发展中形成的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知易行难”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了解比较容易,但行动、落实起来就比较难[5]。这一观点在促使人的实践活动、推进人的行动方面在一定的促进作用。知之难,行之更难。曾国藩言:“格物,诚意”,告诉我们要探究事务的本质,而知一事行一事。人生在世,有此四字足矣,然何其难。

其实知和行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希望通过了解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国家的发展。


[1]出自《左传·昭公十年》,大意为:学习与懂得道理并不是最难的,而难在去实行。

[2]出自《尚书·说命中》,大意为:知道一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个道理付之于实践,并取得成效。

作者:西若竹

实习编辑:向品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中山的知行观(转载)
孙中山与阳明心学
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辩论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近代哲学之十一:孙中山2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
建构新的国家思想形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