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吧回音:什么是修行?

小编按

《禅吧回音》栏目终于收到了第一条提问,读者朋友琴问,什么是禅,什么是修行?

禅吧的读者真是不问则已,一问就是两个大问题,不好回答,却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修行?实修世界前行位辅助网课的前三课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感觉也适合没有修行意愿的普通读者,所以,我们会几次分享这三课的内容。

什么是禅,小编邀请一位很有独立见解的朋友来回答,我们期待回复吧。当然,禅吧也非常欢迎读者朋友们来分享您的见解。

你是否已经寻觅了很久,总想着要找一条回家的路?

还是于各种媒介资讯的流连之间,无意闯入了实修世界的大门?

无论是一直在寻找,还是偶然经历到,首先欢迎你的到来。

从来到这里的那一刻,你心里那颗关于“修行”的小小种子已经发芽了。

如果你准备好了,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开启一段精彩旅程。

这段旅程,叫做修行。

它关乎真理,关乎智慧,关乎生命。

今天的第一课里,将给大家厘清以下四个问题:

一、修行到底要干什么?

二、修行到底有多少条路?

三、修行的终点在哪里?

四、如何评价与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修行到底要干什么?

你是不是常常听说一个词:修行?你以为的“修行”是什么?是烧香跪拜,吃斋念佛?是终南山上的高人隐士,道骨仙风?是飞檐走壁,武林高手?还是古寺青灯,皓首穷经?

到底什么是“修行”,不同的宗派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在我们的体系里,修行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从字义细细推究的话,修行就是修正和行持,不断用正确的原理和操作来修正自己错误的、有局限的观念以及行为,同时不断地去行持正确的原理和操作,在反复的“修”与“行”中,渐渐构建起对生命完整的认知,对世界实相的认知,对身心变化精微的认知,如此循环往复,渐次净化自己的肉体,渐次明朗生命中真正做主的那个东西,不断逼近生命的真相。这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我们一起看看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年幼不谙世事时,尚处于全体的状态,随着“懂事”,日渐染着。基本上达到“懂事”是以众多概念的填充、众多观念的建立为代价的,而伴随这个过程而起的则是“我”这个概念的不断强化,因为几乎所有世间的概念和规则都是基于“二元”的方式建立,观待的原点就是“我”。这个“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便变得越来越实,也越来越真。同时,从小到大的教育和训练则是对“大脑”的反复强化,伴随着“我”和“脑”的成熟,我们这个个体也算成人了,可以开始走入社会了,在接下来成家立业的常规进程中,如果没有一个转身的契机,无论显达落魄,王侯乞丐,生命的本质就是急水滩前的一叶扁舟,随业流转了。同时,肉体随着自身发育成长的变化规律,在25岁之后开始从发育的顶峰逐渐走上下坡路,新陈代谢速度的逐渐变慢、负面情绪的持续积累、气血的消耗、经脉的阻塞,身体的机能以我们无法察觉的速度在一天天老化,作为一个对修行完全没有概念的普通人,身心的变化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难逃生老病死规律的自然过程。

修行,本质上就是修身与修心,是对这一自然过程的对抗、延缓、逆转甚至拆解的过程。对身心的训练,是一段段持续净化和超越的旅程,就这一本质而言,修行其实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对生命的大起底,是对真理的终极探索,也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认识与改变。如果认识到修行的性质是这样的,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首先端正一下面对修行的态度,如果,你,真的准备开始好好搞这样一件事,首先要有的两个字就是:认真。

第二个问题:修行到底有多少条路?

修行的下手处有两个,一个是身,一个是心,修行要改变的对象也始终围绕着身和心,同样,贯穿整个修行各种法脉的主线也是这两条:身与心。围绕这两个下手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修行门派,概括起来,在中华大地上,修行有儒释道三家鼎立,儒是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释是佛家,代表人物是释迦摩尼;道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传统意义上来说,道家的修行更多的是由身入手,佛家的修行更多的是由心入手,由于身心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功能,所以无论佛道,在高层次的修炼中,身心最终都必然会兼顾。儒家的修行则是从“格物致知”到“家国天下”,是从身心的精微认知到外化入世之间“内圣外王”的互证互参。大的门派是这三家,详细起来,每家又有数量众多的各宗各派,道家有可以在家修行的正一派和住道观修行的全真派,有依地域区分的龙门、华山、武当、崂山派等,有依学理不同区分的丹鼎、符隶、占验派等等,佛家有天台、华严、法相、三论、律宗等,禅门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宗等,儒家自孔子之后的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等八大门派等等。再细说下去,要完成对身心的探索,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进行操作,这些方法被称为种种方便,各个宗派里都有各自的方便,这些方便其实就是不同的细节化的修行方法,道家有导引、吐纳、辟谷、服饵、房中、丹药等等,佛家有人乘的五戒十善、天乘的四禅八定、声闻乘的四谛、缘觉乘的十二因缘、菩萨乘的六度万行等八万四千法门,儒家有格物、致知的修行入门,诚意、正心、养浩然之气的修身已成,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化之功,同时还有三纲八目、君子九德、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等等。如果我们把实证生命实相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峰顶,那么,这些法门、方便就像一条条上山的路,有的是大路,有的是羊肠小道,有的能通到峰顶,有的只能到达半途,而不同的宗派则是一群或多或少的志同道合的人形成的团体,他们或先或后走一条同样的路,去抵达他们心目中的目的地。这些不同的路径数量无量无边,而奇妙的是,所有这些丰富的修行之路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构成,对这些修行路径的实证、研究、应用的记述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脉络和体系。从这个角度而言,整个中华文化的特点于个人而言,就是一条从未止息的修行之路,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相交错,整体的人文气息有时偏于入世,有时偏于自修,有时重实修,有时尚清谈,但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我们从来没有缺失过真正追求真理的行者,你,是下一个准备好了的行者吗?

第三,修行的终点在哪里?

如果你准备好了,不要急着出发,确切的方向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让我们再来看看修行到底能把我们带到的终点在哪里?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的是生命的组成。我们的生命组成,按照道家传统的表达,有精、气、神三个层面,按照我们的表达,生命是由肉体、能体、主体三部分组成。如果当我们开始习练传统武术、道家功法或者少林洗髓、易筋经等功法时,其实我们已经进入了对身体层面修行的领域,这一类的训练是对精、气或者能体层面进行的训练。而当我们开始接触真正的心理训练、灵性训练,其实我们已经进入到对神的部分、主体的部分、主体对应的能体部分修行的领域。对身体以及身体对应能量体的训练,我们称之为“形而下”部分的训练,对主体以及主体对应能量体的训练,我们称之为“形而上”的训练。形而下部分的训练,在各宗各派的修行法门中都有自己不同层面的表达,这些修行方法被称为“共法”,只有“解脱生死”这个通往珠峰峰顶的通行之路被称为“不共法”,在佛法里,我们最终解脱生死,是用智慧解脱的。

换一个角度表达,有的修行会在身的层面转化与改变你,有的修行会在心的层面转化与改变你,这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珠峰上的路一样,终点在哪里,决定了走这条路,最终你能到达哪里。由于各宗各派的法门博大精深,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无法简单穷尽,所以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精准的说明,哪个门派最终的归处是哪里。同时,由于修行还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即使在同一条道上走,到底能走到这条道路的哪个部分,也还取决于个人的持续性、悟性和各种叠加的因素。同时,修行之路还真不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在各条道路中甄选最优,因为对于一个刚刚接触修行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很难有一双精准择法的“火眼金睛”,可以准确地选择最合适、最快捷的道路,修行的过程中,更有趣也更有力的一个实际牵引,在专业的说法里被称为“因缘”,没有所谓“最合适、最快捷”的道路,有的只是“最有缘”的路,当下你遇到了,让你感兴趣了,你想深入了解了,你开始按方法操作了,那么,当下这条路就是这段时间你最有缘的路,只要这条路是正路,往前走一段,你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随着你身心状态的微细变化与自身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提高,你自然会对接下来的修行有一种本能的选择,法法相接,重要的不是法,不是道路,而是持续地向山顶行进。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修行的起步,我们就不要患得患失,得陇望蜀,今天觉得这个好,明天那个也想要,真正要做的是先从一门深入,在熏修出一定的结果后,如何进行下一步的选择才是自自然然的事情,绝不是头脑层面的算计与分别。另外,既然开始修行,就把注意力放在修行的原理和自己的操作上,不要急于想要个结果,春播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界都有这样一个规律,何况身心的修证呢?要记着“功不唐捐”,在修行这条道路上,我们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踏踏实实只管行路,每一天我们都会离终点又近一点。

那么,正确的修行又是如何在持续地转换我们的身和心呢?

具体到“身”的层面,随着修行的推进,身体会产生排宿疾的初始反应,以及随后相当长时间内逐层深入的净化的反应,这个净化,既包括肉体,也包括肉体对应的那部分能量体,而且这两者的净化,一定是能量体先于肉体,能量体的净化相较肉体也更容易。所以,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肉体层面的老化一直在缓慢持续推进,但随着修行,肉体对应的那部分能量体却可能从浊变清、从重变轻,在我们的身心感受上,就会觉得虽然一天天在老去,但身体的感觉却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健康。

在“心”的层面,修行的终极目标是知道并实证“我是谁”,直至彻底了知“我是谁”,从而解脱生死。

你一定会好奇,什么叫“解脱生死”?就是长生不老吗?再也不会死吗?佛法里说的“解脱生死”并不是不死,而是从“生生死死”这样不断往复的循环与轮回中超越出来,是对“生生死死”的“那个”不断进行探究与实证的过程。“那个”其实就是不同层次的“我”,对“我”的不断清晰是伴随整个修行过程的非常重要的主线。在佛法的表达里,不断了知“我是谁”的过程被称为对主体的体认,而彻底了知“我是谁”的过程则被称为“明心见性”。那“我是谁”又为什么会和“解脱生死”有关系呢?对于“我”的求索和实证,实际上是一条溯流而上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每有一点进步,就是主体的一次后退,而伴随主体的后退,生活、工作都会有一个根本立足点的变化,当主体能够退到明心、继而见性的一步,“我”的认识也就彻底完成,而既往那个不究竟的“我”,其生死所依的三界就有了被我们超越的可能,解脱生死是在这样一个层面上的表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前面介绍的众多的修行路径中,对“我”的终极体认与细致表达是佛法所独有的,这个部分在佛法里的位置就像一顶夺目的王冠上最璀璨的那颗宝石一样,最美最迷人,佛法称之为“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对这个部分的彻底证悟,即是“智慧解脱”。

四、如何评价与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需要先厘清我们自身的需求,通过修行,我们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通常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不外乎这四个层面:强身健体,长命百岁,开发能量,解脱生死。如果你只是想强身健体,不妨选择一些简单易坚持的功法,强身健体、长命百岁、开发能量这些需求所对应的修行法门在各宗各派里都有自己不同层面的表达,而解脱生死的需求则要去佛法里探寻。

其实,生在中国,我们蒙受着“国土恩”,在这片国土上,有儒释道无量的法门宗派。即使在你常规的人生进程中,只要留意与深入,也可能接通儒道的传承,护持生命的能级。近取儒家,格物致知,也可诚意正心,禀一身浩然之气,玉壶冰心,依个人功用,或善其身,或治天下。远取道家,道法自然,离形去知,清静无为,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无论目标是练功健身、开发能量,还是探索生命、活出自我,有儒道傍身的心是有去处的,归去来兮,收放自如,不进上乘,至少不入下流。有儒道护持的国家也是有生命力的,可以万国来朝,可以苦难深重,至少是不断的。

在此之上,如果你还有对智慧不竭的賾求,你可以去佛法里寻求终极的真理。在这样的一条道路上,如果再能值遇一个可以亲近的法脉,可以亲近的明师,那你无疑成为了一个蒙“师恩”、“佛恩”泽被的幸运儿,承这份深恩,你可以开始认真思索如何开启自己的修行之路了。

在第一课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评价一条修行的路?

既然是路,难免歧正。前面已经说过,对于一个对修行没有任何概念的初习者来说,我们不具备精准择法的眼力,常常是我们已经接触了一段时间的某个法门,但不时又心存疑惑,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性地判断这条路呢?

其实也有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比如说,可以从你的呈现上来判断。如果按照这条路前行了一段时间,你总体的感觉是身心越来越好,烦恼越来越少,傲慢越来越少,整个人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谦逊,越来越无我,同时,你周围的人也对你的感受越来越正向,越来越喜欢和你呆在一起,那么,你的路应该走对了。

反之,如果你的表现越来越奇怪,这条路走着走着,你变得越来越自我,又或者,只有你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周围的人都觉得你格格不入,那你一定要小心了,修行是件赌命的事情,如果充分的理性判断已经发现路径不对,就要及时止损,另寻它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自己在修行之路上保持持续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修行之路上有一些良师益友也是非常好的助缘,在自己没有足够的修证经验时,最忌一个人一头扎进去,不按原理和操作修行,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来盲修瞎练。

讲了这么多修行之路的方方面面,相信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当下你最关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修行之路?

当你要做这样一个选择的时候,深呼吸几次,安静下来,问问你的心。这条路你的感觉如何?在专业的表达上,这叫“法缘”,所谓法缘,就像你接触一个人时的反应一样,说不清楚,但总觉得亲近,这就是“缘”。粗浅地说,当你接触到这个法时,你的心动了,你想要了解它,实践它,这个就是有相应的法缘。

实修世界的修行法缘,你,相应了吗?

不知不觉,一节课已经要结束了,修行是条怎样的路,你是否清晰了一些?修行的态度,你是否认真起来?可以开始寻求智慧的修行之路前,你是否已经知道你是蒙受了师恩、佛恩、父母恩、国土恩的宠儿呢?

修行未始,已受恩泽,面对即将开始的修行,你会升起一颗怎样的心呢? 

本课要点

1. 修行就是修正和行持,不断用正确的原理和操作来修正自己错误的、有局限的观念以及行为,同时不断地去行持正确的原理和操作,在反复的“修”与“行”中,渐渐构建起对生命完整的认知,对世界实相的认知,对身心变化精微的认知,如此循环往复,渐次净化自己的肉体,渐次明朗生命中真正做主的那个东西,不断逼近生命的真相。

2. 修行的下手处有两个,一个是身,一个是心,修行要改变的对象也始终围绕着身和心,同样,贯穿整个修行各种法脉的主线也是这两条:身与心。

3. 面对修行,首先要有的态度就是两个字:认真。

4. 解脱生死,是指智慧解脱,是对“我”的彻底了知与体证。

5. 普通人如何评价一个修法:修行者的呈现,修行者身边人的感受。

6. 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修行路:法缘,用心感知与相应。

弘扬禅文化精髓

开解人生烦恼障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慧传奇(之)──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连载十一)
逍遥优眠创立缘起
早课 | 只要相信,就会有路
中论白话文讲义25
证悟时,必须是自知自证
禅联匆匆读 智慧无穷尽 仙客解读顺口溜五十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