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
从殷商甲骨文字至今,虽然汉字的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汉字自其产生之始,书体形式就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有“八体”:“—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代的书体也很多:“汉兴有草书……时有六书:—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许慎注意到了汉字的书体变化,但秦汉以前的文字材料他见得不多,钟鼎铭文见到一些,甲骨文在当时还未发现.所以只是笼统地说:“以讫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楷书等书体。如果除去特殊用处的书体和形体稍变而形成的书体,描绘汉字书体演变的大脉络,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汉字的书体发展归结为两大阶段五大书体。
一、古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包括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直至秦代的小篆这一历史时期。其间流行的主要书体包括甲古文、金文和篆书。古文字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带有一定的图画痕迹,象形意味比较浓,采用线条化的笔道、还没形成汉字的“笔画”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才被发现,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
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卜辞”。
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
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称为“周原甲骨”。
一百多年来,考占发掘有字的甲骨己累计十多万片,甲骨文单字共4500字左右,其中经研究考释,已经释读的约有1700字,现在古文字学家还在继续研究之中。
2、金文
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因钟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识”,故又称为“钟鼎款识”。
金文略晚于甲骨文,是介于甲骨文与篆文之间出现的书体。
商代的金文遗留下来不多,字体与甲骨文比较相近。人们常将周代的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逐渐过渡到篆书。
3、篆书
“篆书”又称“篆文”,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
“大篆”,是对“小篆”而言的,是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许慎所说的“史籀大篆”,是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魏晋以下此书全佚。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形成“文字异形”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是这次统一文字的积极参与和制定者。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二、今文字阶段
4、隶书
隶书发端于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中出土有木牍两件,上有墨书,字体与大篆有很大不同。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著特点。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用笔也不似篆书的粗细均匀,而是轻重顿挫,已经略有“蚕头燕尾”之势,可以看作隶书之滥殇,是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
隶书之名的由来,有种种说法。《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这是说,因为施用于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另一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所以称其书体为隶书。
至于程邈造隶之说,自古颇为流行。但隶书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上文已经说到,战国时一些文字就有了隶书的笔态,隶者篆之捷,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趋势,应该说,是广大汉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休,程邈可能是曾经对它加以整理规范,而不是独自创造了隶书。
存世的秦时隶书,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其字化篆书的纵势为横势,字形不是长方形而趋于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匀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这种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书法家称之为“古隶”。
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字形扁平、波笔捺脚成为隶书的显著特点。从隶书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
5、楷书
隶书对篆书来讲,是极大的进步,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是今文字阶段的开山书体。其书写比盘曲诘诎的篆书简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仍然不很快捷。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将隶书又加以简化而成的一种字体,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辨识不易,且无统一标准,漫漶无纪。为纠其偏,楷书应运而生。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
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见,其“楷法”也就无从察考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表现出鲜明的半隶半楷的特征,如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谷朗碑》、东晋大亨四年(公元405年)的《爨宝子碑》等,都可以看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
明显痕迹。至隋唐,楷书完全脱离隶法,发展成熟为一种新的书体。
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减省了隶书笔画的波磔,书写更加快捷方便。这种横平竖直的方块形结构,一直保持至今,成为正体汉字的典型特征。
汉字有哲理 “了”字中的无穷韵味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图)
房玄龄注《管子》
现在人们对“以人为本”一词使用较多,但对其来源、出处很多文章却语焉不详。“以人为本”一词可能最早是出自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的《管子》一书。原文如下: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管子·第九卷·二十三、霸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65页)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由刘煦修纂的古代典籍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记载:唐贞观三年(629年),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后被唐太宗委以监察御史重任的奇人——马周,在给唐太宗的奏表中引用了“以人为本”一词:“临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唯在刺史、县令。”(《旧唐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二十四马周》,中华书局,1991年重印1975年版,第2618页)
此后由欧阳修、宋祁等人于宋嘉祐五年(1060年)重新修订的《新唐书》同一篇目中,将“以人为本”一词照搬,只是词句表述略有不同。
1494年,由罗贯中成书的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明代弘治甲寅序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其中第四十一回对“以人为本”一词也有引用:“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三国演义》,长春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326页)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一句成语,不但源自经史子集,而且散见于民间文学作品。
尽管“以人为本”作为一条政见,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政治人物,可以给予不同的解读;但最早诞生时,它的原意和本意究竟是什么,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管子,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政治家。他由好友鲍叔牙推荐任齐国宰相,大力推行各项改革,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且长达四十年,可谓政功卓著。
管仲曾告诫齐桓公:若想成就一番霸业,“则必从其本事矣”。齐桓公赶紧弯腰离开座席,拱手向前追问:“敢问何谓其本?”管仲回答:“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牧民》开宗明义就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所以管仲主张:“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这里的“人”,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除统治者和奴隶之外的所有群体。
管仲把安民、顺民、利民、惠民、富民政策作为治国的核心内容,不遗余力地推荐给一心想成就一番千秋霸业的齐桓公,可谓用心良苦。但其出发点和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呢?管仲当了齐国宰相之后,齐桓公曾多次问政于管仲。桓公问:若想修明政治,利行天下,应该从何做起?管仲明确回答:“始于爱民”。并提出许多具体措施。齐桓公都言听计从,一一采纳。这其中就有最著名的以赡养老人、抚育幼儿、抚恤孤儿、供养残疾、照顾鳏寡、慰问病人、救助贫困、安抚烈属等九项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管子·入国》)例如赡养老人规定,国(国都)和都邑(城镇)要设有专管敬老事务的官员。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个儿子可以免征兵役;政府保证每三个月给他们赠送一次肉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两个儿子可以免征赋税;每月给他们赠送一次肉吃。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所有的儿子都可以免征役赋,保证他们每天有酒喝、有肉吃;如果人死了国家还可以提供棺椁。官员有责任经常教育老人的子女孝敬老人。凡此种种,十分具体。结果齐国实行管仲的这些富民强国的措施没几年,天下归心。诸国的百姓就像潮水般涌入齐国,使齐国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国力日渐强盛,为齐桓公日后称雄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这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前无古人,首次最深刻、明确、丰富地表述了民本思想内涵。尽管当时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伟大历史变革中,应运而生了诸如以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民水君舟”等思想为代表的民本、人本主义思潮,但管仲的以人为本思想,作为这股思潮的先驱和渊源,以其独树一帜的鲜明立场,无情地涤荡着千百年来形成的“君贵民轻”传统腐朽统治思想,开一代历史先河。即使在之后的诸子百家中,也绝无仅有。难怪后来的韩非子也不禁赞叹道:“夫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美之大者也。”(《韩非子·难二》)
尽管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思想的精华,以人为本就比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正确的治国安邦核心思想。当然,它也是需要有具体内容和法律制度保障才能发挥效用的,否则就是一句毫无意义的政治空话。
今天,我国也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变革之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深刻揭示了发展的科学性要求,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科学理论,体现了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科学精神,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赋予了“以人为本”以全新的历史内涵。
“父母官”的说法从哪来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的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力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同时这样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基层的官员,主要是州、县等地方长官,因为他们直接与地方百姓接触,同时又拥有生杀予夺的决定权。
除了上面的含义,在汉语的运用中“父母官”其实还有另一种用法,那就是指家乡的地方官。古人为官起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乡父母官”。当然,这样的父母官也是地方官员,但范围稍大,不仅限于地方行政首长。
“父母官”的两种含义其适用的对象虽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却是有讲究的。前者是百姓对长官的称谓,是对长官的一种敬畏和赞誉,而后者其实是朝中高官对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示,说家乡的小官为“父母官”一来显示自己没有架子,尊重对方,二来县官不如现管,也是希望对方对自己的父母有所照应。
“父母官”的这两种含义决定了它使用上的特殊性,比如:前一种含义的“父母官”应该是他称,而不应该是自称。目前有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常出现:“我作为家乡的父母官……”云云,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用法。而作为后一种含义使用时需更加小心,因为这是高官对比自己官阶小的地方官的称谓,普通人是不能随意使用的,比如在外地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见到家乡的领导来了,如果也称对方是自己的“家乡父母官”,那他的口气也太大了。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越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含有生命之时,每刻都在窃取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外国人的语言(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字就可以说明。细细揣摸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着大局已定,标志着大势已去,画上了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了;梦醒之后,朝夕了;春秋之后,岁月了等等。天大的事,“了”一作结,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圈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楚霸王项羽转世,具有拔山之力道、盖世之气势,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将生命倒回去,重来。人生苦短,庸人也叹,英雄也叹!初品“了”字,告诫我们惜时。
“了”字,也显生命之态,生活的节度尽显其中。它的本义就是一种姿态:两腿相盘而坐(《说文解字》释)。犹如黄河九曲十八弯之形,横亘于我们的生命之躯,将七十二行,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宏观微观,林林总总,囊括其中,冷静地观照着我们前行中的生命。难怪,有友来电,寒暄总是:“喂!最近忙什么了?”细想一下,真是的,忙求学了,忙成家了,忙置业了,忙发展了,忙竞争了,忙功名了等等,均在“了”字中瞎忙着、乐走着。品读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那首朗朗上口的《好了歌》,其现实主义思想也是在“了”字中昂首怒放第一回;其“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人生景象,正是于魅力无限、韵律铿锵的“了”字中,大释其味:了断诸如功名利禄的喧嚣,恩怨情仇的牵扯,得失成败的计较……顺势从物性层面达到向知性层面的跃升。在红尘滚滚中,淡泊明志,走正、走稳、走好,别身不由己。再品“了”字,教导我们学会惜人、惜事,学会思考,真诚地面对生活,善待生命,乐活!
“了”字,又蕴含着生命之味。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所经之事,所交之人,所见之物,或许让你痛、让你哭、让你笑、让你喜、让你惊、让你惧……或许让你流汗、让你落泪,甚至让你滴血……“了”不断,理还乱;那声,或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或余音袅袅,萦绕于心。在心上,永不逝。“了”字,让你长大、让你成熟。或化为一次心灵的洗礼,或化为一个重新的起点,或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三品“了”字,就是告诉我们:善悟,在我们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的时候,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能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来,生命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从而,以一种淡定和从容的姿态,历练生命的精气神,直达生命的至境:至淳、至清、至真、至善。
汉字学习:悌 意 忍 神 爱 廉 義 和 恥 恕
(2011-12-10 13:56:15)
标签: 起名风水668
福音大师
文化
分类: 9起名、改名、测字文化
悌 意 忍 神 爱 廉 義 和 恥 恕 善 依 安 休 忠
<形声> <会意> 字
小篆: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见<说文许箸>。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其义有:
1.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曰悌。如孝悌。又如《孟子·滕文公
下》「入则孝,出则悌」。
2.悌友,兄弟笃爱和睦。如《韩愈·元和圣德诗》「皇帝大
孝,慈祥悌友」。
3.悌睦,友顺和睦。如《高士传》「和门悌睦,隐身修学」。
4.与「弟」通。
5.简易曰悌。如《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
神所劳也』」。
6.发曰悌。见《尔雅·释言》。
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又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由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亦极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自然之道矣!
<形声> <会意> 字
小篆: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见<说文许箸>。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其义有:
1.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曰悌。如孝悌。又如《孟子·滕文公
下》「入则孝,出则悌」。
2.悌友,兄弟笃爱和睦。如《韩愈·元和圣德诗》「皇帝大
孝,慈祥悌友」。
3.悌睦,友顺和睦。如《高士传》「和门悌睦,隐身修学」。
4.与「弟」通。
5.简易曰悌。如《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
神所劳也』」。
6.发曰悌。见《尔雅·释言》。
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又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由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亦极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自然之道矣!
<形声>、<会意>字
小篆:忍,从心、从刃,本义作「能」解,见<说文>;古时因「能」与「耐」相通,故「忍」有忍耐之义。「忍」又作「坚心」解,乃坚其心以应事之义,故「忍」从心。又以刃为刀之最利处,有善断物之意,能在断然中不动摇,故从刃声;亦解为刃入于心为「忍」,其意为能承受艰难之义,乃会意字。
其义为:
1.能也、能耐曰忍,坚心应事之称。如《国语·晋语六》
「过由大,而怨由细,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
2.耐受、含容曰忍。如忍辱负重。又如《论语·八佾》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抑制、克制曰忍。如忍俊不禁。又如《荀子·儒效》
「志忍私,然后乃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
4.忍心。如《史记·周本记》「杀人夫子而君之,吾不忍为。」
5.不慈、不义曰残忍。
「忍」字心上立把刀,犹如利刃刺心,尚能坚心忍受,此之谓忍。又忍的本义为「能」,是人人本具的德能。但因其刃坚利,使此「能」更加难行。
有人误认「忍」是消极、懦弱的表现,是自我的压抑,故凡事皆要争,丝毫无容忍之心,亦无吃点小亏的雅量,故人事不和、冲突频繁。其实「忍」是积极的、是豁达的、是有远见的,有识者才能深切体会到。
人生伊始,「忍」就形影不离地伴我们成长、茁壮乃至终老。出生的刹那,要忍如刀割般的痛苦,方得新生;终老时,更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如龟脱壳般的痛楚,才撒手人寰。学生时代,要坚忍各种学业的挑战、无数个挑灯苦读的日子,才换来亮丽的成绩;步入社会,尚要禁得起风雨的洗礼,面对花花世界要能堪忍诱惑,才不至堕落;成家后,何尝不是学习彼此包容,在宽忍中筑造幸福。
尤其在最难的处世中,人事的和睦,莫不来自相互的宽容与平等的对待;即便是面对伤害和侮辱,智者能反躬自省,在宽恕忍辱中化解怨怼,在磨砺中,永远怀着感恩心提升自己。这一切,皆靠坚韧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能忍、堪忍,最后才登上成功的彼岸。
由是可见,一切法莫不得成于忍,小忍小成就,大忍大成就。故曰:「忍之一字,乃众妙之门。」
细看人生何尝不是在忍中学习、忍中成长、忍中有得……,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忍」的功用,于关键时刻,反而失掉了忍的功夫,铸成大错,一生悔痛,永难弥补。故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从最小的耐心到最大的忍辱,都与我们一生息息相关。
且让我们重新体会这「忍」的妙用,从耐烦于事,耐心于学开始,继而能在生活中,将它淋漓尽致地发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会意>、<形声>字
小篆:神,从示、从申。小篆的「示」上部为「二」,「二」古通「上」字;下部为「三条下垂的线」,义作「上天垂相」解。所谓「上天垂相」就指现代所说的「自然现象」。小篆的「申」形如三个关口,用一条线贯通之。从字的形意上可了知「神」是指「通达明了宇宙自然现象的人」。「神」从「申」声。
其义为:
1. 神智通悟广知曰神。如《素问·八正神明论》
「何谓神?」「神谓神智通悟」。
又如《淮南·俶真》「知人所不知谓之神」。
2. 智慧才能超绝于人者曰神。如《书·大禹谟》
「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3. 德之极高者曰神。如《孟子·尽心下》「圣而不可知
之,之谓神」;又如《法言·修身》「圣人曰神。」
<注>「神,德行也。」
4. 凡事理微妙难穷究者曰神。如《中庸》「至诚如神。」
5. 天神曰神,万物之始。如《说苑·修文》「神者,天
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
6. 五帝及日月星辰曰神。
7. 仙曰神,即神人。如《庄子·天地》「上神同光,
与形灭亡。」
8. 精曰神,精神之称。如凝神、聚精会神。
又如《淮南子·厚道》「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
者何也?神失其守也。」
9. 灵妙曰神。如神效、神医、神机妙算等。
10. 颖异的曰神。如神童。又如《南史·任昉传》
「幼而聪敏,早称神悟。」
11. 变化曰神。如《南史·任昉传》「神之又神,而能精
焉。」
「神」,透过中国文字这一智慧符号,为我们揭示出:「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谓之神」。而这样的人一定是世间最明白的人,最喜悦的人,最无忧无惧的人。面对浩瀚无际的宇宙和纷繁复杂的人生,我们不禁要问:宇宙人生的真相能为人所通达明了吗?
现代太空物理学界,广泛所接受的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论。那么我们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据科学家的推算,爆炸前的宇宙原点,可以在我们一根头发断面直径上排列一百万亿亿亿个!我们目前广阔的宇宙所蕴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于这样小的微粒之中!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星系,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你跟我!这也就是佛在《华严经》中给我们讲的「芥子纳须弥」、「大小不二,大小平等」,和「一多相容」的道理。
试想我们如果能了解此宇宙原点,则宇宙所蕴含的全部信息不是都尽可了知吗?这一想法也正与佛家讲的「识得一,万事毕」的理念不谋而合。中国古人也早有天人合一的理念。
宇宙中大至星球,小至我们身体的细胞无一不源于这一宇宙原点。宇宙原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仅了解此点,就令我们能豁然开朗,了解许多宇宙人生的真谛:
宇宙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其内的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相处的,和是宇宙之道。故,「自私自利」在人群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它违背了自然之道,而「忍让和睦」总为人称颂,是因其符合自然之道。无怪乎,佛家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原来其来由此。生活在宇宙中的我们又怎能违背自然之理,抱住「自私自利」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不放呢?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和谐之道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果能念念如此行事,则我们是化解各个角落冲突和纷争的天使,是带给世界和平的神人。
宇宙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人是宇宙的一部分,爱护自然、维系地球的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要破坏自然,违背自然之道,自然灾害就无从避免,人要真心热爱自然,感恩自然的赐予,风调雨顺就会不期而至。了知此理,我们共同努力,切切实实地爱护地球生态,就是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神举。
宇宙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在这无限浩瀚中有我们太多尚未了知的事物。举例来说,人眼所见的,只在七色可见光范围内,而无限的红外线和紫外线都见不到;人耳所能听到的也是如此。对于我们尚不能觉察到的宇宙内其他形式生命的存在,我们又怎么能不怀敬畏之心?不怀爱护之心?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可言行越发谨慎,对自己尚未了知的事物不会妄加评论和指责,我们的神智也就越发的清醒。
宇宙之道 乃和谐之道 本善之道
神的涵意向我们明示如何
与人相处 与自然相处 与宇宙万物相处
这就是大道教育,是神圣的教育。是人类所需要的。
<会意>、<形声>字
小篆:「愛」,从心、从夂,从兂,作「行惠」解(见说文),是加惠于人之意,亦即怀福人之心,有利人之行。又兂本作「饮食逆气不得息」解,行惠有施之不息意。故「愛」从兂声。
其义为:
1. 恩惠、仁爱曰爱。如《袁宏·多臣赞》「达人兼善、废己存爱。」
2. 仁惠之人曰爱。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
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3. 心所爱者曰爱。如《徐坚·咏王昭君诗》「割爱远和亲。」
4. 亲、亲善曰爱。如《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5. 喜好、爱好曰爱。如爱朗读、爱养花。
6. 重、护持曰爱。如《孟子·尽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7. 怜惜曰爱。如爱惜、珍爱。
8. 特指男女之间的情爱。如《苏武·诗四首》「结发为夫妻,恩爱永
不疑。」
9. 女子之敬称曰令爱。
愛,是「心受」,无论是爱人、还是被爱,都要用心付出和感受。
爱人时,爱出自真诚之心,才有令人动容的无私利人的行为;被爱时,只有用心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了知这爱的真谛。且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充满爱的人间:
骨肉之间,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限的关爱,为他们全身心地付出一生,这,都是真心中自然的流露;在爱心中成长的子女,更要用心去体会父母的深情厚爱,从心底生起对父母永存的感恩和爱戴;
夫妻之间,结发恩爱两不疑。夫妻本是一体,这出自真心的关怀、照顾,温暖着两个人牵手相依的一生,无论富贵与贫贱、无论日丽与风雨。因为这爱中有恩、有义、有真情。
师生之间,老师用自己的修养、学识化为爱雨浇灌着学生,用心血栽培着幼苗;学生也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老师授以光明人生的教诲,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老师心怀感恩和至诚的敬爱。
社会上,从我们吃的一餐饭、穿的一件衣想起,从原料的生产到各道加工、运输程序,有多少人曾经倾注了爱心和汗水。我们可以体悟原来大家是彼此息息相关、融在一起的生命共同体。有了这种正确的观念,我们的心量也随之扩大,从大心中发出的爱的能量,从我传到你、传到他、传遍整个人类。
在地球上,人类与大自然亦是同体。动植物、山河大地、日月光华都在供养我们生活所需,这其中的恩德也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们对自然界怎能不关心,怎能不爱护?愿我们人人都以真诚心,从爱身边的人、事、物做起,平等、理智、没有条件地博爱世间,那么,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恩德之爱的世界里。
<形声> <会意> 字
小篆:廉,从广,兼声,本义作「仄」解,即侧斜之意,见《说文》,乃指堂屋之侧边而言,故从广。又以「兼」从手执二禾,有合二为一之意,廉虽在堂侧而实与堂相连为一,故从「兼」声。
其义为:
1.侧边、侧隅曰廉。如《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台廉
东上」。
2.事物的棱角曰廉。如廉棱。
引申义有:
1.德行高洁之人曰廉。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2.高洁之行为曰廉。如《孟子·离娄》「可以取可以无
取,取伤廉」。
3.直曰廉,即方正。如《庄子·让王》「人犯其难,我享
其利,非廉也」。
4.节俭曰廉。如《淮南子·原道》「不以奢为美,不以廉
为悲」。
5.价钱低,便宜曰廉。如价廉物美。
6.收敛曰廉,引申为拘束。如《上宰相书》(唐 韩愈)
「可进而进焉,不必廉于自进也」。
7.清洁曰廉。如《汉书·申屠嘉传》「嘉为人廉直,门不
受私谒」。
廉,为堂屋之侧边。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从廉所组成的常用词如:清廉、廉洁、廉明、廉正、廉直就可以体会「廉」是指气节清高、品行峻洁的高尚操守。按人之本性,谁不喜清高而恶污浊?但往往有许多人过不了贪欲和私利这一关而身败名裂。事实上,欲海难填,古往今来有多少因欲多而亡者,却未见以无欲而危者。
明智者必以清操为励,以不贪为宝,效仿圣贤虽贫不受贿金,虽渴不饮盗泉。公廉约己,以身作则,即可明达政事;以德化民,廉洁为政,则可民安国治。
<会意>,<形声> 字
小篆:義,从「我」,从「羊」;我谓己,羊谓善祥之意;于我所表现之善祥为义;其本义作「己之威仪」解,见《说文》,乃一己所显现于外的气质、容止等合称之曰义。
其义为:
1.事之宜曰义。如《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2.天理、正路曰义。如《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
3.济困救失之美行曰义。如《史记·信陵君列传》「以君子
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4.准则、法度曰义。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
爵之义,率长幼之序。」
5.礼节、仪式曰义。如《尚书大传》「尚考太室之义,唐为
虞宾。」
6.意义曰义。如字义、诗义、文义。
7.善其义而称美之曰义。如《吴志·孙贵传》「舒伯膺兄弟
争死,海内义之,以为美谈」。
8.平、公正曰义。如《孔子家语·执辔》「以之礼则国安,
以之义则国义。」
9.笃守正义的曰义。如《孟子·尽心》「春秋无义战」。
10.纯尽义务的,公益性的曰义。如义演、义田、义卖。
11.假托名义的曰义。如义母、义齿。
「義」,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组成,意为我善良,深深含着人性本善之义,此正说明「義」乃与生俱有的德行。故《礼记》言「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因为义者,德之宜(道德的准则)、事之宜(立身处事的依据)、天理之所宜(顺乎天道自然的法则)。由此可知「义」乃一切道德之根基。
但应如何取义、行义呢?
《论语》云:「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就是说财物来了、利益来了,权位来了,首先要问「应得吗?该得吗?可得吗?」若非取之有道,恐怕后患无穷,更何况佛家讲「财物为五家共有」。是哪五家?
1.官府(如作担保,财产被政府查封没收)
2.水灾
3.火灾(水火无情,瞬间可吞噬所有财物)
4.强盗(富者,永远有盗贼在暗中虎视眈眈其财物)
5.不肖子女(家财万贯,不肖子女一夕间可挥霍尽)
一生中,若能将多余的钱财嘉惠布施于世,或善用权利,造福乡梓、社会,都是最佳的义行。
又如《左传》中这样的记述:「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举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恶、晓明利害关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就是行义。作为纯正,处处公道,不作私弊,就是义行。
君子一举一动若能合于天理,顺乎伦常就是一位义人。义人就是美善之人,吉祥之人。愿我们相互勉励,个个皆成为义人。
<会意>,<形声> 字
小篆:和,从口,禾声,本义作「相应」解,见<说文>,乃彼此心声相应之意,故从口。又以禾本象嘉谷顺垂之形,兼有相依从之意,相应乃彼此顺而相从,故「和」从禾声。
其义为:
1.睦曰和,亲厚之称。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和谐之声音曰和。如《马融·长笛赋》「心乐五声之和。」
3.不刚不柔之称曰和,恰到好处之义。
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媾和、讲和之称。如《国策·赵》「故不若亟割此求和。」
5.冲和之气曰和。如《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6.和尚,和上。梵文之意译。意为亲教师,为能教人学
戒、定、慧者,乃僧徒之尊称。如《晋书·佛图澄传》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7.和顺、平和曰和。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8.亲、相好曰和。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9.合曰和。如《幼学琼林·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10.调曰和。如《左传·隐公十三年》「臣闻以德和民,
不闻以乱」。
11.应答曰和。如应和,读去声。
12.连同,伴随曰和。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
13.向、跟、同曰和。
「和」,由「口」和俱顺垂之形的「禾」组成,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常听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安和乐利」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而要真正达此安和境地,首先,自己内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心不平,则一切对立、仇恨因而生焉。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和「太和、中和、保和」的说法源于《易经》。其中究竟含何深义呢?兹分述如下:
「太和」:宇宙本来是和谐圆融的整体。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到我们身体外部的五官、四肢;内部的五脏六腑;小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它们无不是和谐互助、共存共荣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将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帮忙。是故,和谐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则。「太和」就表此含义。
「中和」:就是我们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中」――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当今举世的纷争、恐怖灾难,无一不是起因于不和,进而彼此怨怼越积越深造成的。终为两败俱伤,甚或两相毁灭。故欲求人类真正的和平,唯用圣人所教的「和」才能去除不平,化解冲突。
「保和」:是指这与天然「太和」之道相应的「中和」之道,要代代保持下去,其望殷殷,其嘱切切。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则会天下大乱。展阅中国历史,王朝倾覆的原因无不由于「和」不「保」所引起。
和之道,大矣哉!
<形声>,<会意> 字
小篆:恥,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见<说文>,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恥」从耳声。
其义为:
1.羞愧曰恥。如《中庸》「知恥近乎勇。」
2.可恥之事曰恥。如国恥。
3.羞辱、侮辱曰恥。如《左·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无备,
况恥国乎?」
4.羞、可羞曰恥。如《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恶衣恶
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与「耻」同。
「恥」,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叹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恥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恥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恥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恥可以全人之德」。
人人都有知恥良知。明朝提出「致良知」学说的王阳明先生就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此点。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明呢?」王先生要求他们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子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恥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知恥良知」的提倡于当前乱象频生、道德日丧的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能从知恥开始,远离、不做令人羞恥的事,诸恶莫作;继能再接再厉,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则众人期盼的天下太平自致矣!
<形声>,<会意> 字
小篆:恕,从心,从如,本义作「仁」解,见<说文>,乃推己心及人心之意,故从心。又以如本作「似」解,恕在以己量人,爱人如己,故从如声。
其义为:
1.推己及人之道曰恕。如仁恕、忠恕。又如《论语·里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宽宥、原谅曰恕。如宽恕、饶恕、恕罪。
3.推己及人的曰恕。如恕道。又如《北史·杨绍传》「性恕
直,兼有威惠,百姓安之。」
4.几乎,差不多曰恕。如《养生论》「若此以往,恕可以
与义门比寿。」
恕,乃「如心」之意,何谓如心?即「真如之心」,真如就是宇宙一体、觉悟通达之意,是人与生所具有。明白宇宙和我们本来是一体,则慈愍之心、宽恕之心便由然而生。所以我们常说推己及人,就是将心比心,能把他人当做自己来看待。因此,「恕」不仅是待人接物最好的方法,也是古圣先贤笃行的美德。君不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至圣孔夫子不仅自己力行之,也如是教诲自己的弟子:当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继之后,孔夫子进一步推进,诲于子贡曰:「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的确,人能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心怀全体人类的福祉,这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就是行恕道的至高表现!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恕道中大慈爱的发挥!
又「恕」也是人际交往中赢得「人和」的最佳良方。因为,如果我们能常用同理心来关怀别人,设身处地留意周遭的人,就能化解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纾解紧张的压力。其实建立和睦相处、互利互助的人际环境并非困难,就从「恕」字入手,从自己做起,则宽舒的心情、温暖的家、和谐的工作气氛、健康和乐的社会,不远矣!
愿「恕」的宽厚美德能代代承传下去。
会意字
小篆:「善」从羊从誩,羊于中而双言于下,其本义作「吉」解。按羊之本义为美之省,因羊之本性温驯和善,素被视为吉祥动物,故含吉祥美善之意;又二言乃竞言也,相互道祥和之语为善。故善为「吉」义解。
其义有:
1、好人曰善。例:《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2、好事曰善。如善行、善事。
3、优点、长处。如善音乐、善烹饪。
4、交好。如友善。
5、喜悦。
6、济也、成就也。《孟子 尽心》达者兼善天下,穷者独善
其身。
7、亲也。
8、美好的。
9、福也。巧也。
10、快也。……等等。
世间无论何者,举凡「善」的,几乎无有不爱者。试观人一生所追求者,莫不希望是美好、是向上的,故《大学》云:「止于至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试以一帖「四善」方提供参考 —— 心善、念善、行善、言善,此四善若能常保,即是住在「真善美慧」的最高意境了。
再看「善」之结构衍绎,古以「羊」「言」合而为「善」,观其意深而感人。按羊草食、性温,于兽类中极为可贵者,在其懂孝道之理;自幼每受母乳,必屈膝跪地吸吮,故谓羊有跪乳之义。又羊温驯可人,看!其受剪身毛制成裘衣时,毫无抗拒,任人采剪;受挤羊乳时亦无抵抗之意,完全配合;致其殁,全身无一不对人类作献出,此温厚之性灵,可谓纯善至矣!故人怎不视为吉祥、美丽的动物呢?羊虽为动物,然其一生对人所奉献的,人不知感恩否?故古来有许多不食牛、羊者,皆因感恩它们而不忍食之。
又言语是人与人沟通往来最便捷的桥梁;彼此的好言能化干戈、好语能解心意、好话能融洽和睦、好声能动人……等等;反之,一言不合的冲突、祸害,古今更不知酿成多少灾害;而「羊」之下的二「言」,正表示言语相互和谐的重要。毕竟,彼此的包容才能容合不同的族群、人类才能携手迈向幸福和平之道。这就是「善」的道理!
「善」何其重要啊!
<会意> 字
小篆:休,从人依木,人在操劳过甚时,常依靠树木来减低疲乏,休养精神,故休之本义作「息止」解,乃倚于木以暂息之意。
其义有:
1.息,休息。如《白虎通》「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
2.止,停止。如休战,休刊。
3.暇也,休假。如《后汉书 蔡邕传》「长休百日」。
4.毕,完结,终止。如罢休。
5.辞官,退出公职。如休官,退休。
6.福禄曰休。如《左传 襄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
7.安曰休。如<书 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8.吉美曰休。如休咎,又如《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奉至尊之休
德」。
9.喜悦,欢乐曰休。如《国语 晋》「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10.不要,莫去。如休想,休要。
从小篆的休字可以看出此字源于人依靠树木,以休养体力和精神。从古人的造字可以看出树木与人生活关系之密切。树仅仅是自然界的一个代表,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都与人类息息相关,如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一般。因此即使是一花、一木,一草、一虫犹不可伤。如果人人都能爱护自然界的万物,则地球无处不是和乐、吉美的家园。
<会意> 字
小篆:安,从女在宀下,宀音为绵音,其像有如四面有墙,而上有覆盖之屋舍形,本义作「交覆深屋」解,乃交相覆盖之屋,有堂有室是为深屋。
女子适人曰妇,处子曰女,而妇女在应事接物本较从容娴雅,故以女子居于屋中,更含有自在而无虞之意,而古来室家之内,亦由女所安也,故其本义作「安静」解,即清静安稳而不慌张的意思。今引申他义亦多。
其义有:
1.靖,安定、舒适。
2.宁静(国语·齐)「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3.抚,安抚。
4.守,保守,安住。
5.养,奉养、敬养。(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
6.代处所,表疑问(诗经·小雅)「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7.何,焉,表疑问。(左传·宣十二年)「暴而不截,安能保大」
8.止也。
从「安」字的结构,可以意会到屋舍内,妇女能安,家便安。试看一家之中上从婆婆、媳妇、或妻子、妯娌、女儿,这几种角色,如果都能各守其位,发挥女性娴淑、婉约、细致的德性,则其家可治繁荣,必然兴盛,代代出贤子孝孙。故妇女确实有维系一家安定的力量。故古来「男主外,女治内」,诚是非常有道理;因为家庭健全,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富强。今社会结构丕变,妇女纷纷走出家庭,但对于整个家庭而言,确实影响巨大,尤其是年幼的子女,缺少母亲的照护,故亲情淡泊,子女从小的家教亦失去了,细细忖之,妇女离其原来的岗位,对于家庭的确影响至深,吾人看古人造此「安」字,其意深远,仿佛对女子有更深的期许意涵,但愿明了「安」字之义后,亦可从中得到省思与启示
<形声> <会意> 字
甲文:依,从人在衣中,会意。小篆:衣,从人,从衣声;本义作「倚」解,见《說文》,乃依赖之义,每指人之亲附而言,故从人。人依衣以保护身体,衣依人而显效用,故从人衣以会意。
其义有:
1.倚也,依靠。如《左·僖五千年》「谚所谓辅车相依」。
2.恃也,凭恃之称。如《书·无逸》「则知小人之依」;又
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人材足依也」。
3.保,护持。如《东方朔·七谏》「余生终无所依」。
4.遵循,依照。如《论语·述而》「依于仁」。
5.顺从,同意。如《元曲·窦娥冤》「有一事肯依,则窦娥
死而无怨」。
6.助也。如《汉书·礼乐志》「声依咏,乐和声」。
7.仍旧。如《西游记》「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8.依依,不忍离去。
甲文的依字是源于人在胞衣中形,胞衣为胎儿所依托,可见母爱是人生最可靠持久的依托。从「依」字是人与衣组成看,人与衣关系密切,人不能不穿衣,否则如禽兽一般,人也不能穿著不得体,否则有失教养。人身要靠衣服庄严,人心又要靠什么庄严呢?孔老夫子教导我们要「依于仁」,仁爱道德是我们人心所依啊,离开她,则人类社会就会百患丛生,失去安定和平。
<形声> <会意> 字
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 直率地。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汉字学习:人 光 信 愧 儒 圣 礼 顺 孝 仁 廉 義 和 恥 恕
(2011-12-12 16:11:15)
标签: 起名风水668
福音大师
文化
分类: 9起名、改名、测字文化
象形字
解:金文「人」象人侧立曲身垂臂之形,以其为立,古仅见一臂一胫。「人」本义作「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解。而贵乃高意,即天地间之灵性以人所秉赋者较其它万物为最高,故曰人为万物最灵者。
其义有:
万物之最灵者曰人。
与民通,泛指一般人。
贤才曰人。
他人,某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与「仁」通或「仁」也,仁者人也。易经曰:立人之
道曰仁与义。
天、地、人曰三才,人既能与天地同列,则当效法天地之自然,无有分别,淳心仁厚,宽广无际。如《弟子规》所言:「天同覆,地同载」,故人与人之间,当要和睦相处,互助合作,互相包容,平等对待,共存共荣,才能营造一个真正和平的世界。
会意
解:林义光氏以为「古者执烛以入,从人持火」。故以此见光明之意。小篆,从「火在人上」,意即持火在人顶上,则所照必广且远,凡所照及,无不皆明亮。故其本义作「明」解(见说文解字),乃明亮之意。
其义有:
明亮曰光,如与日月同光
光线曰光,如日光、星光、灯光、电光…
明丽之景色曰光,如日月光华
智能、德望曰光,如和光同尘
荣耀曰光,如邦家之光
花用完尽曰光,如花光、用光…
只,仅仅,如不光…
光乃指光明正大,人一生行仪,当光明磊落,如孔夫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果能光明坦荡行事,则能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一生毫无牵挂。
会意字
解:从「人」,从「言」。意谓人言为信,因言乃心声,凡人说话要落实才能见得人,故信之本义作「诚」解,即笃实不自欺亦不欺人。
其义有:
诚实不欺曰信,如信义,信用
听从不疑,如相信
函札曰信,如信函
使者曰信,如信使
消息曰信,如信息
古人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道义,皆显明「信义」的重要。如同《弟子规》所言「凡出言,信为先」。此即告诫吾人说话应三思而行,切勿信口开河,言而无信。
会意,形声字
小篆:愧,从心从鬼;鬼之本义作「惭」解。当心里感有羞意时,才能生起惭愧之意,故从心。又「鬼」字,古之意为人死后之精气所聚,含有其形多变与使人坐立难安之意味,故当人之内心有了愧疚羞惭时,必形色匆匆,惶惶不安;故「愧」字其本义为「惭」。
其义有:
1.惭。如惭愧 自惭
<诗经 大雅>「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书经 说命>「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2.使人羞惭。
<礼记 表记>「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3.罪咎。
古人谓:「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皆在阐明人之心志当要光明磊落。一生中不过数十寒暑,活到八十岁在人间也不过二万多个日子,千万不要愧对良心而遗憾终身!
然而,纵观当前社会风气,似乎「羞愧心」早已失去。放眼天下,芸芸众生的价值观已被「利」字所取代,故道德低落,固守良心的那把尺——「羞耻心」已丧失了。试想,人若不知有「愧心」、不能反思自己的行谊,则任何伤天害理、为非作歹之事焉有不敢作之理。因此,「惭愧心」之有无,对于我们一生迎向光明,或步入黑暗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为,惭愧心能发露忏悔、能改过向善。倘若,自幼就能教导「知愧心」,则将来必是正人君子。
古人造字极富深义,「愧」字的意涵,正是教育着我们做人要坦诚不欺,心中不要有鬼。
<形声> <会意> 字
小篆:儒,从人从需;本义作「学者之称」解。学者乃有道之士,故从「人」。又「需」字,为需要义,学者乃人群中所最需要者。故「儒」从「需」声。又〖扬子法言〗说「通天、地、人曰儒」。
其义有:
1.研究道学及有道德之人。如
〖论语 雍也〗「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人儒」。(为义的是君子儒,为利的是小人儒)
〖周礼 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2.孔子之道。如
〖汉书 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
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3.儒者的,有儒者气质的。如:儒臣、儒将
4.儒雅。气度雍容,学问深湛之谓。
5.柔也。
6.顺也。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治国的经纶,是立身处世典范。其重要代表典籍就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惟近百年来,因为国家动荡,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坏,对许多现代人言:儒学的认知不仅模糊,甚至是一无所知!
而儒学的教育就是伦常,何谓伦常?就是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门伦理,这五种关系与每个人皆息息相关,一伦不好都会牵动其余四伦;故从尧舜时代治理天下,即从教化伦常开始。因为伦常是自然之道,其伦理是维系社会安定的力量,是国家富强之基。吾人从造字的深义中可以明白,原来「儒」是「人之需」啊! 因为儒家教学宗旨就是让我们学「道」,明白「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五伦,至于怎样落实?就是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云:「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无论任何时代,「伦常」永为人类所必需,「道德」永为行为的标准。中国绵延五千年而代代承传者莫不奠定于此。所以,身为华夏子孙,我们焉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不明白圣贤所教为何呢?
会意,形声字
解:小篆「圣」字从「耳」从「呈」。呈之本义作「通」解,(见说文解字)乃指于事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之称。
《白虎通》谓:圣者,通也;闻声知情,故曰圣也。
朱骏声氏谓:耳顺谓之顺,故从耳。
又圣者挺立于世,无不精通事理、通达万物之情,故其能大公无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故曰圣。
其义有:
博通事理曰圣。《尚书·洪范》:[睿作圣]传曰: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道德修养造乎极地者曰圣。如:至圣、宗圣、亚圣……等等。
尊称皇帝的。如圣旨、圣驾。
至高无上的。如圣人、圣者。《管子·内业篇》谓: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精通曰圣。如: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
古人道:读书志在成圣作贤。因为读书能识理、能明辨是非、能变化气质、能克制自己不造罪业。故圣凡之别唯在「觉」「迷」之间而已!何况人生苦短,生命中能清楚的自我掌舵,作个明白的人,确实不易;唯向圣贤学习,亲近仁德之人,契于心,融于行,才能真正做一个通达事理之人。
会意、形声字
解:小篆的「礼」,从「示」从「
」,亦以「
」声。又「示」谓奉祀之神,「
」谓奉祀行礼之器,乃盈满祭器而陈以祀神曰礼,本义作「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之实际行为,乃吾人所当笃实践履者。
其义有:
人类行为之规范曰礼。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
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礼不定;宧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
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馈赠财物曰礼。如年礼,贺礼
威仪也。天理之节文也。《礼记内则》礼率初,礼谓威仪
也。《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以礼相待之仪式曰礼。如礼仪,礼节。
燕食曰礼。
礼遇曰礼。如礼贤下士。聘名士,礼贤者。《礼记月令》
经名。如《礼记》《周礼》《仪礼》三者合称为三礼。
膜拜,如礼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 会秩序乱象常见。若吾人能多点克制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 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祥和,有礼的。
会意 形声字
解:小篆「顺」从川从页。页即面之意,川谓水流意。形容人面之文理如同水流般,温顺自然而丝毫不违逆。
故其本义作「理」解。
按人面乃七情中最易表现之部位;而水流因其有脉络可循,故可井然循之而下。而人心是否温厚顺从,即可从颜面表情而窥见一斑,此乃顺之义也。
刘熙氏以为「顺」循也。循其理也。
徐灏氏以为「人之恭谨逊顺曰顺」。
其义有:
顺理之事曰顺。
例如:「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左传.隐三年》。此六者乃天经地义,顺理之事。
归从、顺从。
不敢违逆
遵循
依从、顺从
承、仰承
服、归服
循其自然
沿着、随着
常言道:相由心生,颜面的表情莫不系之于起心动念上。故子曰:「色难」;人要保持色温而貌恭的确很难,尤其事奉父母最难的亦在于顺亲。仔细想想我们是否父母说一句,而顶了好多句呢?深信,每个人也希望能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因为自古以来孝子是最有福的人。如果我们想一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则当先从事亲开始!
会意,形声字
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
其义有:
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
也。」
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3.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
4.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
人之事者也。」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勿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乃孝顺第一步。
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对父母的教诲,是不是恭敬听受?
小时候,父母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吃;现在,最好的食物,记得请父母先吃了吗?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否敬给父母居住?他们的衣食住行经常关心吗?
父母交待的事情,可曾尽心尽力办好?
父母有病时,能不能尽力侍奉,想方设法减少他们的病痛?
远游在外,已经多久没有向家里问候、回去探望了呢?
……
更进一步,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如欲多明白孝亲的道理,请听德育故事 “孝” 的部分。
会意,形声字
解: 小篆「仁」,从「人」,从「二」。「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乃亲如一体也。按「二」者有两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故能亲。二人能相容相合,故有视人如己之意,本意作「亲」解。孔广居以为:「仁,亲也,人莫亲于父母,故以二人为意。」又「二」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
其义有:
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
爱曰仁。仁以爱人。上下相亲,谓之仁(中庸)
有仁德者亦曰仁
同情爱护曰仁。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仁者人也
仁者心之本体,性也,理也,觉也。如「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德教,德化,善政曰仁
教化曰仁
人若心中永远包含着两种人,一为善,一为恶,则此人心中必有至爱,当能与人和睦相处,化干戈为玉帛。故古人言:「仁者无敌」;或云:「仁者爱人也」。确实人若有恕人之心,容忍之心,则所到之处,莫不如春风化雨般,处处见一片和煦之气象
故「仁」诚为立身处世之根本。
<形声> <会意> 字
小篆:廉,从广,兼声,本义作「仄」解,即侧斜之意,见《说文》,乃指堂屋之侧边而言,故从广。又以「兼」从手执二禾,有合二为一之意,廉虽在堂侧而实与堂相连为一,故从「兼」声。
其义为:
1.侧边、侧隅曰廉。如《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台廉
东上」。
2.事物的棱角曰廉。如廉棱。
引申义有:
1.德行高洁之人曰廉。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2.高洁之行为曰廉。如《孟子·离娄》「可以取可以无
取,取伤廉」。
3.直曰廉,即方正。如《庄子·让王》「人犯其难,我享
其利,非廉也」。
4.节俭曰廉。如《淮南子·原道》「不以奢为美,不以廉
为悲」。
5.价钱低,便宜曰廉。如价廉物美。
6.收敛曰廉,引申为拘束。如《上宰相书》(唐 韩愈)
「可进而进焉,不必廉于自进也」。
7.清洁曰廉。如《汉书·申屠嘉传》「嘉为人廉直,门不
受私谒」。
廉,为堂屋之侧边。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从廉所组成的常用词如:清廉、廉洁、廉明、廉正、廉直就可以体会「廉」是指气节清高、品行峻洁的高尚操守。按人之本性,谁不喜清高而恶污浊?但往往有许多人过不了贪欲和私利这一关而身败名裂。事实上,欲海难填,古往今来有多少因欲多而亡者,却未见以无欲而危者。
明智者必以清操为励,以不贪为宝,效仿圣贤虽贫不受贿金,虽渴不饮盗泉。公廉约己,以身作则,即可明达政事;以德化民,廉洁为政,则可民安国治。
<会意>,<形声> 字
小篆:義,从「我」,从「羊」;我谓己,羊谓善祥之意;于我所表现之善祥为义;其本义作「己之威仪」解,见《说文》,乃一己所显现于外的气质、容止等合称之曰义。
其义为:
1.事之宜曰义。如《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2.天理、正路曰义。如《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
3.济困救失之美行曰义。如《史记·信陵君列传》「以君子
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4.准则、法度曰义。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
爵之义,率长幼之序。」
5.礼节、仪式曰义。如《尚书大传》「尚考太室之义,唐为
虞宾。」
6.意义曰义。如字义、诗义、文义。
7.善其义而称美之曰义。如《吴志·孙贵传》「舒伯膺兄弟
争死,海内义之,以为美谈」。
8.平、公正曰义。如《孔子家语·执辔》「以之礼则国安,
以之义则国义。」
9.笃守正义的曰义。如《孟子·尽心》「春秋无义战」。
10.纯尽义务的,公益性的曰义。如义演、义田、义卖。
11.假托名义的曰义。如义母、义齿。
「義」,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组成,意为我善良,深深含着人性本善之义,此正说明「義」乃与生俱有的德行。故《礼记》言「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因为义者,德之宜(道德的准则)、事之宜(立身处事的依据)、天理之所宜(顺乎天道自然的法则)。由此可知「义」乃一切道德之根基。
但应如何取义、行义呢?
《论语》云:「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就是说财物来了、利益来了,权位来了,首先要问「应得吗?该得吗?可得吗?」若非取之有道,恐怕后患无穷,更何况佛家讲「财物为五家共有」。是哪五家?
1.官府(如作担保,财产被政府查封没收)
2.水灾
3.火灾(水火无情,瞬间可吞噬所有财物)
4.强盗(富者,永远有盗贼在暗中虎视眈眈其财物)
5.不肖子女(家财万贯,不肖子女一夕间可挥霍尽)
一生中,若能将多余的钱财嘉惠布施于世,或善用权利,造福乡梓、社会,都是最佳的义行。
又如《左传》中这样的记述:「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举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恶、晓明利害关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就是行义。作为纯正,处处公道,不作私弊,就是义行。
君子一举一动若能合于天理,顺乎伦常就是一位义人。义人就是美善之人,吉祥之人。愿我们相互勉励,个个皆成为义人。
<会意>,<形声> 字
小篆:和,从口,禾声,本义作「相应」解,见<说文>,乃彼此心声相应之意,故从口。又以禾本象嘉谷顺垂之形,兼有相依从之意,相应乃彼此顺而相从,故「和」从禾声。
其义为:
1.睦曰和,亲厚之称。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和谐之声音曰和。如《马融·长笛赋》「心乐五声之和。」
3.不刚不柔之称曰和,恰到好处之义。
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媾和、讲和之称。如《国策·赵》「故不若亟割此求和。」
5.冲和之气曰和。如《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6.和尚,和上。梵文之意译。意为亲教师,为能教人学
戒、定、慧者,乃僧徒之尊称。如《晋书·佛图澄传》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7.和顺、平和曰和。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8.亲、相好曰和。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9.合曰和。如《幼学琼林·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10.调曰和。如《左传·隐公十三年》「臣闻以德和民,
不闻以乱」。
11.应答曰和。如应和,读去声。
12.连同,伴随曰和。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
13.向、跟、同曰和。
「和」,由「口」和俱顺垂之形的「禾」组成,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常听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安和乐利」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而要真正达此安和境地,首先,自己内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心不平,则一切对立、仇恨因而生焉。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和「太和、中和、保和」的说法源于《易经》。其中究竟含何深义呢?兹分述如下:
「太和」:宇宙本来是和谐圆融的整体。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到我们身体外部的五官、四肢;内部的五脏六腑;小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它们无不是和谐互助、共存共荣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将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帮忙。是故,和谐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则。「太和」就表此含义。
「中和」:就是我们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中」――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当今举世的纷争、恐怖灾难,无一不是起因于不和,进而彼此怨怼越积越深造成的。终为两败俱伤,甚或两相毁灭。故欲求人类真正的和平,唯用圣人所教的「和」才能去除不平,化解冲突。
「保和」:是指这与天然「太和」之道相应的「中和」之道,要代代保持下去,其望殷殷,其嘱切切。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则会天下大乱。展阅中国历史,王朝倾覆的原因无不由于「和」不「保」所引起。
和之道,大矣哉!
<形声>,<会意> 字
小篆:恥,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见<说文>,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恥」从耳声。
其义为:
1.羞愧曰恥。如《中庸》「知恥近乎勇。」
2.可恥之事曰恥。如国恥。
3.羞辱、侮辱曰恥。如《左·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无备,
况恥国乎?」
4.羞、可羞曰恥。如《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恶衣恶
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与「耻」同。
「恥」,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叹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恥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恥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恥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恥可以全人之德」。
人人都有知恥良知。明朝提出「致良知」学说的王阳明先生就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此点。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明呢?」王先生要求他们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子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恥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知恥良知」的提倡于当前乱象频生、道德日丧的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能从知恥开始,远离、不做令人羞恥的事,诸恶莫作;继能再接再厉,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则众人期盼的天下太平自致矣!
<形声>,<会意> 字
小篆:恕,从心,从如,本义作「仁」解,见<说文>,乃推己心及人心之意,故从心。又以如本作「似」解,恕在以己量人,爱人如己,故从如声。
其义为:
1.推己及人之道曰恕。如仁恕、忠恕。又如《论语·里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宽宥、原谅曰恕。如宽恕、饶恕、恕罪。
3.推己及人的曰恕。如恕道。又如《北史·杨绍传》「性恕
直,兼有威惠,百姓安之。」
4.几乎,差不多曰恕。如《养生论》「若此以往,恕可以
与义门比寿。」
恕,乃「如心」之意,何谓如心?即「真如之心」,真如就是宇宙一体、觉悟通达之意,是人与生所具有。明白宇宙和我们本来是一体,则慈愍之心、宽恕之心便由然而生。所以我们常说推己及人,就是将心比心,能把他人当做自己来看待。因此,「恕」不仅是待人接物最好的方法,也是古圣先贤笃行的美德。君不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至圣孔夫子不仅自己力行之,也如是教诲自己的弟子:当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继之后,孔夫子进一步推进,诲于子贡曰:「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的确,人能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心怀全体人类的福祉,这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就是行恕道的至高表现!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恕道中大慈爱的发挥!
又「恕」也是人际交往中赢得「人和」的最佳良方。因为,如果我们能常用同理心来关怀别人,设身处地留意周遭的人,就能化解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纾解紧张的压力。其实建立和睦相处、互利互助的人际环境并非困难,就从「恕」字入手,从自己做起,则宽舒的心情、温暖的家、和谐的工作气氛、健康和乐的社会,不远矣!
愿「恕」的宽厚美德能代代承传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愕字
汉字探源之“七”
收获爱情从懂得这8个汉字开始,原来古人是这样“七夕节”的
汉字趣闻之二十八:徒、跋、降
连载:不无道理(老子解蔽) 李怀乾参悟《老子》十数年心得!
《说文解字》第245课:细说“迪”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