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录片|《何以中国》——中华底气与中华文脉

“我们自秦汉溯源,探寻何以中国”

《何以中国》大型纪录片立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研究成果,系统性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发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全方位解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纪录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溯源至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先民走向农业定居,组成家庭和社会,建立早期信仰与文化审美,饱蘸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呈上了一份宏大、深邃又生动的时代文化答卷。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我们的中国正从远古混沌中渐渐清晰。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拾升形成了中国三级阶梯式得基本地理格局。自此,大江东去,日月西沉疾风地北,烟雨江南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

第一集:《秦汉》


“秦汉一统,四方攸同” 纪录片首集《秦汉》,依托百年中国考古发现,解析史料、透物见人,锚定大一统气势点,解码秦汉王朝统一的历史进程,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史答案。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作为国家名称开始出现并沿用至今。

洪波高涌,碣石为阙,此为秦之国门。临碣石而东望,日升月落,天旋海沸,终至陆地之极,身后是万里河山。


第二集:《摇篮》


万年前,无边的黑夜令我们的先祖们畏惧,猛兽、 寒冷 、饥饿,也总是一再侵袭。我们的祖先在天地间勠力生存,他们制造石器、传递火种、埏埴陶器、建筑屋舍、发展农业,创造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为了生存,他们一次次走向更远的远方,创生出中华文明的深固根系。

如果说纪录片首集《秦汉》为“序章”,第二集《摇篮》则将观众带回数千年乃至万年前先民所生活的时代,从定居与农耕文明起源的脉络出发,展现文明诞生的“摇篮”。平原、山地或是丘陵、海岸,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聚族而居,生生不息。从此这片苍茫大地上,夜空深邃,群星闪耀,不再惧怕黑夜的人,终于能抬头仰望星河。



第三集:《星斗》


《星斗》得名于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

尊贵的玉器在南北之间广泛传播。这星斗闪耀的时代,各地的人群彼此认知、交汇凝聚。青年工匠在低饱和度的黄色或红色素地上,以黑彩、白彩或红彩描绘纹饰,通过连续、 反复、对称、共用的手法,实现了写实与抽象的意象表达,阴纹与阳纹的相互映衬,平视与俯瞰的视觉效果。此时简朴实用、多元开放也渐渐成了中原文化的特质。



第四集:《古国》


古国,即远古之国。距今5000年前后,蜿蜒清翠的天目山向着街接于东麓的杭嘉湖平原,伸出两支余脉,如一成臂膀环拥着余杭山水。三四百年后的这里渐渐成为方圆百里问的中心,良渚古城拔地而起。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也走上了快速的发展道路。

在漫长的时光中,水滋润着长江下游这片丰腴的土地,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洗练出自马家浜始,经凌家滩、崧泽至良渚这样数千年间一脉相承的区域文化。而良渚古国也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探索治理复杂社会的机制,成为东亚最早出现的区域性王权国家。然而,水也曾一次次化身为惊涛和洪涝,阻断先民迈向文明的步伐。



第五集:《择中》


考古学所见的龙山时代,风云竞涌,古国林立,正与文献中记录的“英雄时代”万邦林立的澎湃、盛大的格局吻合。《择中》一集以陶寺、石峁、二里头为叙事主角,展现循古国时代的万千气象、建立夏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的壮阔历程。“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阙子孙。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黄河九曲,天矫如龙。九州共望,国之在中”。在《何以中国》的追问中,二里头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华民族不惧艰难险阻,以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创造照耀时代的物质成就与文化遗产,完成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蝶变,开启了以铜礼器为核心,政治权力与伦理秩序合一的夏商周三代文明。

二里头的崛起,是中国这个文化共同体内第一次出现超强的政治文化核心,其影响所及,超越良渚、陶寺和石峁等各个时期的代表,呈现融合集中的王朝气象。这一文化核心正处于周人所称的中国,影响波及四方,确立了中华文明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点。从此历经沧海桑田,永不高散。



第六集:《殷商》


一片甲骨惊天下。从大行山中到冀南豫北平原,历代先祖经历几多艰险,几多征战,才由弱变强。作为玄鸟子孙,成汤得天命,自奋蹄。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各地文化异彩纷呈,而又交融汇聚。第六集《殷商》从青铜礼制、文字体系、思想信仰、治理方略等角度,阐释商王朝如何建构及运作。今时今日,借由考古发掘,商人创造的丰富绚烂的青铜文明得以重现于世。注视着那些表面满布狞厉的饕餮、蜷曲的夔龙、昂首的凤鸟、重生的蜕蝉等复杂纹饰的青铜礼器,观众可以透物见人,想象商人浩荡而深窈的精神世界。云破天青,阳光漫照在平畴绿野、丘垄山林、民居王宫间,城内外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殷墟考古中各个时期的墓葬数量以帝辛时最多。各族遗遗址中发现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及车马坑也多见于帝辛时期。这表明王朝人口的莲勃增长和国度的空前繁荣。但帝辛終未能改变商的命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商人好问,他们问天问神问祖先,凡事他们都要问卜。直到有一天,神不再应答。

不过,来自商的祖先无意中还留下了他们的样子。这尊陶土塑成的比心还小的脸庞,他是谁?他是为主人陶葬的取手,他是向命运素取答案的克人,他是顾着江河溧泊的青铜匠人。他望着我们,仿佛有很多话要说。那是甲骨文,也无法言传的一个人,平凡的悲欢离合,而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出自荣狄之间的周人已经蓄勢待发。他们将带着我们的中国走向闪烁人性光芒的家国天下。



第七集:《家国》


矢其文德,洽此四方。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封邦建国成就“天下国家”。周人通过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构建,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基调,在随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华夏这一文明体的概念自此确立,并开启了一种内含天下结构的政治共同体形成模式。从此,不论是何种语言、文化或生活方式的族群,不论从何处发源,只要在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生活,通过不断的调适认同基础,终将能融入这套无外的天下秩序里。那最初在伊洛之间的中国,势必如滚雪球般,生长成一个灿烂而盛大的政治共同体!

探寻“何以中国”,绕不开一方“何尊”。其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的记述,是目前看到最早的、以文字书写的“中国”之名。分封制构建的家国体系、以德配天的政治理念,被寄寓在以鼎、簋为代表的青铜礼器中,物化成为“礼制”。本集纪录片《家国》聚焦西周时期,从疆域治理、家国体系、族群融合、礼制确立等视角,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第八集:《天下》


天下远近,小大若一。《天下》一集的叙事脉络,从东周延续至秦朝。东周数百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中华文明以兼容并蓄的姿态成为天下视野的轴心。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经济与文化蓬勃发展,四方渐为一体,孕育出天下大一统的基石。

曾有人在黑夜里,攀起天地问的第一族火种,曾有人在漫天星斗下,隔着山川湖海遥堂。人聚成邑,邑聚为国,曾有古国在大江大河间初铸辉煌,白九州之中,酿就四方众望、人心所向的风湖。经夏商周而立秦汉,生长在世界东方的古代中国文明,跋涉数千年岁月而来,穿梭在生死枯荣的古文明之林间,历风生箱雪而初心未改。路瞠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道路,创造出灿烂盛大的中华文明。

《何以中国》从始至终,亦是站在考古学搭起的阶梯上,向千百代来成就今日之中国的祖先们致敬!白先人起,便未更改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对于和平与统一的刻骨记忆,让我们在这片祖先们曾守望过的天下,携手同心,去往那光明盛放的前方!

注:本文全部素材来源于国家文物局公众号及《何以中国》纪录片解说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片】《何以中国》1-8集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他们曾在不知觉间,成为今日中国的奠基'
《何以中国》
【纪录片】博物馆之夜 第95集 秦汉文明
《中 华 赋 》——亢耀勋
从春秋战国和秦汉帝国到满清帝国的“中华天下两制”(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