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宗义 || 哺育教养(大伯父7)
(后为作者大伯父遗像,前排左起作者,作者大姐、二姐)

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农村缺医少药。村里老中医对慢性病开药方、熬草药,尚可调理。遇到急性病则束手无策。西药在广大农村只听人说,大多数人没见过。一支青霉素一斗麦。一个精壮劳力后来到生产队,每天从早到晚干一天活的劳动日值一毛两毛。就是说,一个男劳力苦力活干二至五个月的劳动价值才能换来一支青霉素。那时流行病极其恐怖,得一次天花死一个孩子,坐一个月子死一个媳妇,屡见不鲜,司空见惯。我大姐的母亲在月子里带着婴儿撒手人寰,留下我大姐不满四周岁。

有一天,大姐进门,听见大哥爽朗地叫妈,大哥的母亲很高兴很亲切地应声,其乐融融。第二天进门又听见大哥叫妈时,就条件反射性地或鹦鹉学舌一般跟着大哥叫妈,没听见应声,就露出乞怜的眼神,抬头相望。祖母听了,既心酸又惊喜。冷静下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叮咛大伯母:听见聪素叫妈,顺口答应一声。意思是不要让这个孤女进门没有妈!大伯母很痛快地接受,很亲和很爽朗地“哎”一声。大姐就撒娇般扑进大伯母怀抱,望着伯母慈祥亲切的面庞,一股甜蜜的暖流美津津的幸福感涌上心头。从此,大姐进门真真切切的有了母亲。大伯母大伯父心里难受的是家里孩子失去了母亲,欣慰的是自己多了一个女儿。

在那苦难岁月里,听一声女儿叫妈,很轻松很愉悦,要抚养她成长成人,就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了。大伯母视如己出,大伯父视若掌上明珠。从此,大伯父农忙之后做生意,只要手头有钱,就像杨白劳给喜儿扯红头绳一样,为我大姐扯两件小棉袄的布料,大伯母连夜缝成。集市上回来买一点小糖豆、小零食,一包粽糕,几个油糕,自己舍不得吃,祖母舍不得吃,又舍不得给自己的儿子吃,就专为我大姐这个宝贝女儿吃。

悠悠岁月,陋室空堂。浅浅门巷,寒来暑往。大姐在祖母的疼爱中,在大伯父的手掌上,在大伯母的怀抱里,度过了她金色烂漫的幸福童年,一天天长大。

没过多少年,白天跟着大伯父下地种庄稼。大伯摇耧,大姐牵耧;大伯犁地,大姐剜地角;大伯耱地耙地,大姐打胡基(硬土块)耘田平犁沟;大伯割麦拉麦,大姐抱麦背麦;从小全力协同大伯跟上家人一起摊场、翻场、圈场、拉牲口套碌碡碾场;大伯扬场,大姐掠场。正是风华正茂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昂扬向上青春年华,和男劳力一样朝气蓬勃生龙活虎雷厉风行出力流汗挑重担扛大梁。

有一天,刚下过雨,麦子摊在场里,场湿麦湿,晒不干就不好碾打。大伯父说:“杈生火,锄生水”。意思是:麦秆摊在场里,用木杈挑起来多翻几遍,把摊在下面的翻上来,见到风吹太阳晒,如同火烤,就干得快。大姐明白了这个道理,一股力量涌上心来,手执木杈,头顶烈日,足蒸暑气,挥汗如雨,一直翻个不停……

从此,大姐不但记住了伯父经常给她说的——

人不哄地皮,

地不哄肚皮。

人懒地生草,

人勤地生金。

黄土遍地金,

酬谢勤劳人。

而且就喜欢听大伯父讲农时谚语,学习看云识天气,从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到许多有关收种庄稼的知识。最重要的是都会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人们夸大姐和大伯父一样,是一个年轻的“土专家”、“田秀才”。

晚上围着大伯母搓捻子纺线。大伯父是木匠,打造了比较轻巧的纺线车、织布机。大姐“手摇着纺车,吱扭扭扭,吱扭扭扭,嗡嗡嗡嗡纺线线……”。延安传来《军民大生产》的歌声,激励着大姐,随着纺车的韵律伴奏,大姐嘹亮清脆的童声飘向大伯母大伯父及村人耳畔。

大姐在搓捻子拐线、缠穗子浆线、经纬线打筒、摇纺车织布一系列程序中渐渐长大成人。从小练就了纺线织布的童子功。

进入成年,起早贪黑,每天可纺三两(重)棉线。可织12个穗子。超过了秦腔戏《血泪仇》中王桂花到陕北边区“每天能纺二两半”棉线的历史记录!村里存草姑等一群闺蜜姐妹见人就说逢人就讲,夸大姐在高家河是最快的一个织布能手,前无古人。

然而,后有来者,那是我的三姐。三姐织布,在村里前有古人,那是大姐。村里永远再没有比大姐三姐手快的一个。二姐织布纺线和大姐三姐一样心灵手巧,几乎不相上下,略输利索。却和大姐一样对女工gong刺绣样样精通。说三姐后无来者,大概因为三姐织布纺线已经进入70年代,国家轻工业跨越式蓬勃大发展,西北国棉1、2、3、4、5、6、7、8纺织厂,大批布料进入西北五省区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自己织布少了,大姐三姐织布快手,就历史性的定格在了那个历史阶段。

伯父又将大姐送去学习缝纫,学会了裁缝衣服。既精通传统织布纺线技术,又具有现代机械缝纫技术。

大姐出嫁到林皋村,和娘家一样也是大家庭。几十年间上有老下有小,白天下地忙生产挣工分,晚上织布纺线,和伯母一样摇起纺车把月亮从墙根摇到树梢,从前院摇到后院,摇去了一个个漫漫长夜,严酷寒冬;摇出了黎明前一道道曙光,摇来了一个个明媚温暖的春天,保证全家七八口人冬有棉衣棉鞋,夏换单衣单衫。一家人穿着全凭大姐一人晚上挑灯夜战纺线织布缝纫完成。

远房亲戚中一位姑父在耀县县委当领导,和铜川市一位老干部经常夸奖大姐——

从小练就绣花巧手,纺线织布能手,裁缝衣服妙手,生火做饭擀面蒸馍最拿手,集市来客人包饺子变饭很随手,见了穷人抬贵手,人有困难肯搭手,割麦摘豆剥玉米是快手,种庄稼分析农时气象的高手,干重活与男劳力一样是一把好手,干完地里活干好屋里活间隙垫圈割草喂牲口十分顺手,村人能干的事都挡不住手,精打细算俭省节约过日子的细手,几十年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磨炼出了刻苦耐劳、面对困难决不退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意志和勤劳智慧的一双手。

刚分队分地,集体经济不复存在,农民各户购置牲口农具,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大姐一家商量种西瓜。这在当时是技术活,大伯父义不容辞,当仁不让,挺身而出,发挥他年轻时的技术优势,精心育苗、护秧、培土、压蔓、保墒、打花、掐苔、坐瓜,尽力做好田间管理。晚上就睡在瓜地里,这年,大伯已是70多岁了,让大姐家林皋村好多人为之感动!

大伯父为儿女身体力行,一生刻苦实干的感召力影响力深入儿女心田,大姐始终记着小时候听大伯父说的——

苍天生人有高低,

本事才能撑人气。

会打算盘会种地,

勤苦能克肚子饥。

大伯父刻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深深地刻在了大姐二姐三姐心版上,深深感染了姐姐思想,塑造了大姐们优良的劳动品质,独有的顽强意志。经年累月耳濡目染,受此精神力量启迪、感染、鼓舞、激励,养成大伯父一样刻苦实干的勤劳品质,一个比一个利索,一个比一个刻苦,一个比一个能干,一家比一家日子过得好!

 作者简介: 高宗义,陕西白水人,鲁迅文学院学员,《人民文学》创作班学员,韩城市退休干部,客居杭州市萧山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读书还有什么用?
孟庆国​ | 念母亲
党氏好家风 | 母亲一生留下八个字
叶永华‖大伯小记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我的养父养母
【154】“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陈希瑞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