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经·卫风·竹竿
 第一二六讲:QQ群讲座稿:《诗经·卫风·竹竿》(2015.04.26

请把《竹竿》及其诗序先阅读三遍:

诗序:《竹竿》,卫女思归也。异国而不见答,思而能以礼者也。
第一章:籊籊(音替)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第二章: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音航),远兄弟父母。

第三章: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音搓),佩玉之傩(音挪)

第四章:淇水滺滺(音优),桧(音贵)(音吉)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一、题解及诗序讲解:

前一篇是《氓》,所写的是“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通配】偶”,然而,因为能知淫泆之害,能知复归于正道,所以《氓》是为了“美反【同返】正,刺淫泆”,这是希望之所在。

接下来的一首为什么是《竹竿》呢?《氓》所写的虽然是“氓”无礼,而实际上却是因为“我”没有守礼,所以才会造成后来的“困而自悔”;《竹竿》所写的则是虽然他人无礼,而“我”能守礼。他人是否有礼,是他人之事;君子淑女所重,在于自身守礼。

为什么此诗以“竹竿”为题呢?《毛传》没有解释。从诗的第一章可知,这里所指的是用“竹”做成的“钓鱼竿”,结合《诗序》所言,不难理解,这里所取之义,是竹有节、人有礼。如果人不能以礼自节,则难免伤己伤人。

《诗序》说:“《竹竿》,卫女思归也。异国而不见答,思而能以礼者也。”《毛传》对此也没有任何解释。所谓“卫女思归”,是卫国的某个女子,出嫁到了其它诸侯国,想要回到卫国。“思归”,只是想要回卫国,而不是真的回到卫国。

为何此女要回卫国呢?因为她“异国而不见答”。所谓“适异国”,是说出嫁到了其它诸侯国;所谓“不见答”,是说没有得到男子以礼相待,亦即男子不以待妻子之礼待她,反而疏远她。在此情况下,此女才会想到回到卫国。

为什么说此女“适异国”呢?应该是此诗中的女子之实情,不过,从“思而能以礼”来说,不论是嫁给本国之人,还是嫁给外国之人,都是一样的,这是人心之所同。有的人会带他人无礼,却都不会希望别人对他无礼,男女无不如此。

只希望他人以礼待自己,而自己不以礼待他人,此非君子之道;因为他人对自己无礼,因而自己也不再以礼自持,也非君子之道。《礼记》中说:君子“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所以,学习君子之道者,必须以礼约己,绝不因为他人之无礼而自己失礼。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仁在于己而不责于人,智由乎己而不在于人,敬出于己而不因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反求诸己”而已。

二、第一章讲解:

原文:籊籊(音替)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毛传》说:“籊籊,长(音常)而杀(音晒)也。”“籊籊竹竿”的意思是说,竹竿很长而又越来越细。这里的“杀”意味着“削减”,也就是渐渐变细。“以钓于淇”的意思是说,这根细长的竹竿被制作成鱼竿,拿到淇水边来钓鱼。

竹竿有节,手持竹作鱼竿之人也应该知晓做人要有礼有节;《毛传》说:“钓以得鱼,如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也就是说,钓鱼需要用鱼竿,相当于说,婚姻需要有礼仪。不过,这个说法,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第一,有人用鱼钩钓鱼,总会伤害到鱼,甚至可以说为了得到鱼而不惜伤害鱼,而且得到鱼之后也无外乎养着观赏或者吃掉;第二,只有被鱼饵诱惑的鱼才会被钓上钩。如果用“钓鱼竿”来比方“婚礼”,那么,这样所谓“婚礼”绝非圣人、先王之“礼”。

如果不深入探究,那么,直接认可《毛传》之说就可以了。可是,既然已经有了以上的想法,就不能不探究明白了。“婚礼”是成就男女双方的,而不是伤害任何一方的,更不是伤害双方的,但是,当婚礼不再是圣人、先王之礼时,就难免有弊端甚至危害了。

此诗所写的女子异国而不见答,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婚姻不合乎礼。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无法得知,但是,可以推断,应该是男方之家虽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他们却是以此作为“钓鱼竿”,又用“鱼饵”诱惑女方的家人。

即使是圣人、先王之礼,也有被人“利用”来谋求私利的。试想,如果此诗中的婚姻如果不是“利用”婚礼,或者所用的所谓“礼”不是圣人、先王之礼,怎么会造成此女异国而不见答”的情况呢?所以,无德无位则不可制礼乐,人也不应利用礼乐谋私利。

所谓“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意思是说,此女不是不想与那位男子成为夫妇,但是,既成婚姻之后,男子却疏远此女,根本不接受她,以至于无法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妇,即使想要守妻子之礼,而男子却不把她当做妻子。

在此,此女没有怨恨双方的父母,没有怨恨媒妁,也没有怨恨那位男子,这是此女之德;但是,此诗却在告诫制礼者,制礼不可不慎之又慎;在告诫父母、媒妁,一旦用心不诚、不仁,则会伤害子女。无诚,不足以成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三、第二章讲解:

原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音航),远兄弟父母。

所谓“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毛传》说:“泉源,小水之源。淇水,大水也。”我们按照《毛传》此说来理解,不按《郑笺》理解。“泉源”既然是“小水之源”,应该是指此女的出身;所谓“在左”,应该是指出身卑下。为什么说出身卑下呢?

因为“左右”之中以“右”为贵,而且又是“小水”。“泉源”本来就应该是从此女的出身而言。“淇水”是“大水”,应该是说男方之家高贵而富有。可是,既然此女所嫁的是异国之人,为什么却说“淇水”呢?只是就自己所熟悉的河流作比而已。

另外,既然“泉源”是“小水之源”,也就意味着这个“泉源”不是“淇水”之“源”,因此,也意味着此女不是流入“淇水”,而是流向他方,意味着此女嫁道异国,也意味着此女不被所嫁的男子所接受,亦即“不见答”。

所谓“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曾经在《邶风·泉水》中出现过,所不同的只是后一句是“远父母兄弟”,不过,意思都是说,生为女子,就要遵循女子之道,不能不出嫁,因而远离父母兄弟。意味着生为女子,按礼就不能不出嫁,犹如泉水既出就不得不流向他方。

《泉水》之说与此所说的意思,恐怕也不是完全相同。因为《泉水》和《竹竿》虽然都是写“卫女思归”,《泉水》之女却是卫国国君之女嫁给异国诸侯,而《竹竿》之女却未必是嫁给异国诸侯,而且自己出身卑下。

由此来说,《竹竿》之中的女子,毫无贪恋男方富贵之意,其同意嫁给这位男子,也是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这位男子疏远她,她却依然是为了守礼,也毫无贪恋富贵之意。人难免会遇到无可奈何之事,但是,守礼却是自身之事。

四、第三章讲解:

原文: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音搓),佩玉之傩(音挪)

第二章说的是“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此章却颠倒过来,说的是“淇水在右,泉源在左”,这种颠倒意味着什么呢?第二章是从女子之家说到男子之家,侧重于女子的出身及其品德;此章却是从男子之家说到女子之家,侧重女子所嫁之夫及女子的仪容德行。

依据什么这么说呢?依据的是跟随在这两句后面的诗句。同样的诗句,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必然会有所不同。从“淇水在右”而说到“泉源在左”,其中也含有“卫女思归”之义,意味着身在异国,而不忘娘家。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毛传》说:“瑳,巧笑貌。傩,行有节度。”耐人寻味的是,《说文解字》说:“瑳,玉色鲜白。”为什么用“玉色”来说“巧笑貌”呢?同时,“傩”字的本义是“驱疫”,怎么引申出来的“行有节度”呢?

“巧笑”是笑容可掬的样子,然而,女子之笑有令男人着(音招)迷的,此女之笑用“瑳”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玉色鲜白”,表示“鲜白”是“玉”之“正色”,以此来说“巧笑”,则意味着此女之笑端正而不迷惑人,因为其心正。

在世俗看来,“佩玉”是华贵之貌,但是,君子淑女则是以“佩玉”而提醒自身的德行修养。身有“佩玉”,为什么后面却用“傩”字呢?既然“傩”的本义是“驱疫”,那么,“佩玉之傩”也就意味着自身德行既正,而又能避邪而不受邪淫侵犯。

此女有如此之德行、仪容,然而不被男子所接受,反而受到疏远,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无法得知其事情如何,但是,可以推论。在当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的情况下,男子或女子有以“情”成婚姻而不以“礼”成婚姻的,而且择偶由自己而且未必“以德相配”。

这种“情”,可能是“生死不渝”的“真情”,但是,当这种“真情”不顾道德礼义、不顾父母、不惜伤害他人的时候,就只能是“私情”。这种“私情”所造成的与道德礼义、父母家庭、相爱之人的冲突、激荡,是最易“动人”的,因此是“世俗文学永恒的主题”。

五、第四章讲解:

原文:淇水滺滺(音优),桧(音贵)(音吉)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淇水滺滺”,《毛传》说:“滺滺,流貌。”从“”字之中的“水”来说,“滺滺”是水流动的样子;从“攸”来说,是水在其应在之处流动而不泛滥;从“心”来说,则意味着心情的波动。无论是“水”还是“心”,虽然可动,但都不能无所节制。

“桧楫松舟”,意思是说,用桧木做成的船桨,用松木做成的舟船。《毛传》说:“桧,柏叶松身。楫,所以棹舟也。舟楫相配,得水而行,男女相配,得礼而备。”这里的“桧楫松舟”是从船与桨来说的,两者不可或缺,犹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唯有“柏叶松身”的桧木做成的船桨,与松木做成的舟船,两者相配,才可以“白头偕老”。这是诗中这位女子的期望,也是天下人人内心必有的期望。如果说“桧楫”是男子,“松舟”是女子,两者相配固然合宜。

如果“松舟”所配的不是“桧楫”,那么,“松舟”也不能因此而变为“杨木之舟”、“桐木之舟”、“朽木之舟”。德在于己,守礼也在于己。君子淑女,不因外在因素而放弃自身之德、应守之礼。所谓“舟楫相配,得水而行”,是为了引出“男女相配,得礼而备”。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意思是说,我要让人驾起船,到外面去出游,以此了疏解内心之忧。女子既已出嫁,虽“思归”而不得归,却又有“思归”之意念,因此,内心之忧无以疏解,才要乘船出游。实际上,这也未必是真的乘船出游,而是一种想法而已。

重私情而无礼,其害究竟有多大,无法说清。即使所危害的只是一个人,那么,对这一个人来说,这种危害可以说是无限大的。人们或许愿意看文学作品中的“私情”纠葛,愿意看文学作品中有“私情”而来的悲剧、喜剧,但是,更应该注意“私情”之害、“礼义”之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雨读诗经(59)竹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竹竿
诗补传  卷五
习《诗经》之《国风·卫风·竹竿》
《詩經·國風·衛風·竹竿》
《诗经》(国风·卫风)《竹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