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安排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项习惯培养,并能从整册教材编排及教学实施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入选的24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分7个主题单元安排,分别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并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本册教材所编写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文内涵丰富。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孔子游春》,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如《学会合作》;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读书要有选择》,有的课文则引领我们走近名著,如《三打白骨精》等。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词、故事、说明文等。从单元主题线性串联来看,第七单元是“师恩难忘”,尤其是《明天,我们毕业》最后一篇课文,既符合毕业前夕六年级学生当时的心理情感实际,又是对学生感谢师恩情怀的启迪教育。而习作教材及综合练习(各7个)仍然单列,编排体系依旧。

整册教材这样编排,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又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真正使大语文教育观得以有效渗透。课后众多的练习安排,能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品评中增强语感。

二、对教材的研读把握: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很明显地就是为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启下衔接”:

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实际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裨益,而且对今后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站在“向学生负责,向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并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渗透。

其次研读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你会敏锐地发现,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更重视强化渗透学生品悟赏析、深度思维等提升性语文素养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而且能从不同体裁的课文中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法的无痕引领。

再次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本册习作教材七次习作只有两篇例文,重视学生习作逐渐由“模仿”到“借鉴”,由“仿”到“创”的循序渐进过程。学生学习范文的方式,主要不是低层次模仿,而是借鉴。六年级习作,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方借鉴主题单元中的“范文”信息,相似激活;又要重视仿效“例文”,由仿到创。本册作文注意联系旧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作文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作文训练,除了一贯练习的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本册要求学写读后感和常见的应用文——书信。而且习作与活动相整合,其中重视学生探究发现、调查统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其作文训练面广,有深度,是对全套教材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作文教学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

最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除了秉承一贯的“生活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更是体现了与课文的“同步性”。如:第一单元课文主题为“壮丽山河”,口语交际安排了“我来当导游”;第四单元课文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口语交际则安排了“漫话奇思妙想”。而本册综合性学习“学与做”以“我的成长册”为主题,一方面既是对学生六年小学生涯的一个回顾追忆式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研究活动又切实培养了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再次应征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渗透。

总之,本册教材,全方位地、渗透性地对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做好了“承上启下”式的“衔接过渡”。

三、对教材的实施定位:

基于教材以上特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把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

1、从主题单元整体备课入手,抓住单元阅读教学重点切实加强“双基”训练。

结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①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②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③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④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在教学中,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务必要集中力量,认真抓好上述四项重点。

1)、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

在教学中,除了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文后安排的此类专项练习,更要敏锐地从文中发现可供训练的语言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品味“一路迎着溪流。”句中的“迎”字用得好在哪儿;《半截蜡烛》一文中比较“绝密”和“绝妙”的用法;《夜晚的实验》一文中分辨“灵活”和“灵巧”是不是同一意思。    

2)、抓篇章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文章的表达方法不同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是知识性的,表达方法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可以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实现以读促写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要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章写“ 景 ” 的同时也写 “ 人 ” , “ 景 ” 与 “ 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总——分——总 ” 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并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训练力度。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生的视角从美丽的图画转移到优美的文字,在与文本的对话及同学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适时移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教学《长江之歌》,学生熟读课文后,可要求学生边看图,边读文,边思考,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长江之歌》。” 也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岸边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想到大江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样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前进。”还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的源头 —— 雪山。想到她浩浩荡荡地流经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流入东海。这是一条母亲河啊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捕捉图文连接点,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自主驰骋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4)、加强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可借鉴作者的写法,观察日落的过程,并做一次小练笔。当然,还可以推荐阅读同主题的相关课文,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角度及用词的生动形象。又如学习《烟台的海》后,开展“我是一名小导游”实践活动,介绍家乡一处景点。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  

5)、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样,就能避免不同文体的课文教法大一统、抓不住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局面。当然,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则要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的课文,课文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2、重视常态阅读教学的写法渗透,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积极改进实施单元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不仅仅是单元习作教学的事儿,更离不开平时阅读教学中写法的无痕渗透、借鉴、迁移以及平时“读写结合”、“日记练笔”等的巩固性训练。因此,习作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实施:

1)、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典型的句、段,续写结尾等,体现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经常练笔,以日记形式随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提高写作水平,积累写作素材。

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读写笔记,使读写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3)、长短课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有的习作话题可以当堂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课堂上即时反馈、修改;有的习作话题可以预先布置相关的家庭活动、户外活动,然后当堂完成;有的习作话题,则可以先在课堂引导,学会讨论、观察、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再组织实践,在活动后动笔,一周后,再在习作课堂进行反馈、修改、加工、评价。  

4)、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

对于学生写下的日记及单元习作,教师要定期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展示机会,如学习园地展示、黑板报刊登、向校园电视台及各级刊物推荐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交流,与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不定时的评讲一些典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内容上不断创新,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踊跃投稿。  

3、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扎实做好“小升初”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

本学期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围绕全套教材提出的“双基”总目标,以“注重基础,注重积累,利于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规律,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为原则,扎实做好即时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工作。

4、教学材解读和教学建议。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让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多种途径,养成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多体验善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2.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让学生了解展示语文素养的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阅读

第一单元:歌颂壮丽山川

让学生了解祖国山河、海洋的壮美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热情。

第二单元:宣传正义必胜

让学生了解正义的力量是无穷,坚持正义,维护正义的人性美是永恒的。

第三单元:经典篇章集粹

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阅读

第四单元:鼓励探索发现

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发现生存规律的兴趣。

第五单元:感悟人生哲理

让学生感悟人生哲理,体验人生智慧,树立学生豁达的人生态度。

第六单元:体验借物喻人

 

让学生体验事物特性中蕴涵的独特精神,并让学生了解咏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第七单元:宣扬师恩难忘

让学生明白教师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对每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激发学生尊师重教的热情。

习作

第一单元:童年趣事

让学生学会将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第二单元:写一件老师不在场时发生的事

让学生通过认真审题确定主题,拟定题目,并根据主题将事件描述具体。

第三单元:写读后感

注意让学生针对一本书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并拟定题目。

第四单元:写一次实验

让学生注意观察,然后按一定顺序把实验的经过、结果写清楚,注意做到详略得当。

第五单元:成长的烦恼

鼓励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注意感情真实,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第六单元: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能通过有序的调查,正确的统计,然后制作统计报告,并根据统计数据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七单元:写给老师的信

让学生回忆小学六年老师给他们的难忘事件,然后把它写生动,写具体。

自主定题:写一个有独特品性的事物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17-2.21

课文1、课文2、课文3

7

 

2

2.24-2.28

课文4、习作1、练习1

7

 

3

3.3-3.7

课文5、课文6、课文7

8

 

4

3.10-3.14

习作2、练习2、课文8

6

 

5

3.17-3.21

课文9、课文10、课文11

8

 

6

3.24-3.28

习作3、练习3、课文12

6

 

7

3.31-4.4

课文13、课文14、习作4

7

 

8

4.7-4.11

练习4、课文15、课文16

7

 

9

4.14-4.18

课文17、课文18、习作5

6

 

10

4.214.25

练习5、课文18、课文19

7

 

11

4.28-5.2

课文20、习作6、练习6

7

 

12

5.5-5.9

课文21、课文22

6

 

13

5.12-5.16

课文23、课文24

5

 

14

5.19-5.23

习作7、练习7

5

 

15

5.26-5.30

总复习

 

 

16

6.2-6.6

总复习

 

 

17

6.9-6.13

总复习

 

 

18

6.16-6.20

总复习

 

 

19

6.23-6.27

毕业考试

 

 

20

6.30-7.4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二)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

  三、教师小结

  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

  1、自由练习

  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

  1、第一行两幅

  (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3)班级交流

  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

  第二行右图:(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

  (3)教师总评

  3、第三行左图

  (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

  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

  (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

  4、左上图

  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

  5、右下图

  (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三、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在这次习惯培养上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课下我还提议让学生做阅读简报,进行评比,学生积极性很高。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共有4篇课文,以写文记事为主,兼有诗歌。

第一课《长江之歌》是一首诗,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第四课《古诗两首》是阅读课。

一、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1、教材所造课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标准》非常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必然要求语文教材要有文化含量。因此所选课文特别注意: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应该十分重视语文教材对学生的陶治作用,注意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材料都应该注意确立价值导向;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这两个单元的七篇课文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重陶,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2、丰富的文化积累

语文教材要承担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要有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文化。教材从多角度思考这种文化的构成,如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多种价值观特别是现代价值观、情感、理性等。

二、单元训练语文知识点的联系

1、加强读背训练,注重积累

《语文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这两个单元特别加强读背训练,注重语文的积累,课后练习第一题都是对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播放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六篇讲读课文中,其中有四篇有背诵的要求。

2、注重联系,强调感悟

课后练习最后一个题目都是对重点词语或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练习中加强启发性,鼓励独立思考,发表创新。这种安排,很好地体现了课标对于阅读方面的要求。比如课标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出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联系课后练习谈如何推想)所谓推想,是一种猜测推断。这种猜测推断是建立在学生初步感受理解基础上的,这科推想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值得提倡和学习。另外,课标对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在课后练习的中均有所休现。

    3、注重读写结合,提高习作水平

本册课文不再是主要按思想内容而是主要按写人、记事、描景、状物进行单元组合,每次习作课的训练内容也与此紧密紧结合。习作教材不再每课都安排例文。这样编排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读写结合,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而课标中提出了“揣序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要在弄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么写的问题,因此要切实指导学生领会有关习作知识与要领,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习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借鉴的艺术规律,既要充分发挥课文在写人、叙事、描景、状物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言语交际的实际进行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达到在毕业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出500字左右文从字顺的习作。如第七课课后练习第5题。

 

 

 

 

1、长江之歌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       功在千秋                  灿烂的未来

宏伟气势        赞美之情                  崇敬的情感

悠远久长         依恋之情                  热爱的情感

课后反思:《长江之歌》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播放这首歌,并教会他们唱歌,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美文朗读比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诗歌的含义;讨论喜不喜欢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2、三亚落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小黑板。

2、布置预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板书:三亚落日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⑴指名读。

⑵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四、精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

(板书:真有诗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试读。

⑵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⑶范读、齐读。

五、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板书:热带风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

(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

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6、指导背诵。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二段。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1、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日落的画面?

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⑶体会作者喜爱之情。

第二幅: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齐读这一句。

⑶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硕大无朋”。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解“涨溢”)

⑹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⑵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

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5、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

出示填空。

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

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

8、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发出赞叹。

齐读第五自然段。

9、背诵第三段,愿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

三、总结课文。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

板书设计: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像灯笼       真有诗意

像跳水员

课后反思:教学这一课,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来展开教学。通过“在三亚看落日如何有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的教学。第二段虽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但学好它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为三亚的景象样样都美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看落日也会别有一番情调的。在学第二段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三亚的美,我也用美丽的语言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边读边说,三亚美在哪儿?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孩子们对三亚的喜欢。那么有了这种喜爱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的必定是无限的向往,把握住他们的感情,引导着他们好好地读一读,美便成为孩子们的了。

                     

 

    

 

 

 

 

3、烟台的海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 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

  (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

   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1 抄词。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四、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 背诵第14自然段。

   3 造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1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

      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五、作业:

   1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画”“背景”“舞台”〈————〉“活剧”

课后反思:课文最后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对这句话的理解既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点大多数同学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说它是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为什么说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绝大多数的同学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在反复阅读教材后,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备课时,我就想,能不能尝试一下,将景与人分开来学习,也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那么一丝不舒服的感觉,然后我扣紧这一丝感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烟台的景与烟台的人之间的关系,景离不开人,人离不开景,没有这景,人便失去了生存的依托,没有了人,景也少了许多的生气。从这一个角度尝试的突破了最后的难点。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课后记: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另外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了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

 

 

                             

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习作讲评: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作文讲评,学会把事情写具体。

2、学会运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的方法,能对他人的作文进行正确的点评。

教学重点:学习作文点评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要求进行作文点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讲了这篇习作的写作要求及格式,谁来说一说?

1、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3、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二、精彩片断

    和每次作文一样,虽然佳作不是每个同学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习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精彩之笔,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些同学作文中的精彩片断。

学生听完后随机说说这些片断好在哪里。

三、请你评改

1、出示要修改的例文。

2、小组为单位按要求点评例文。

3、每小组选派代表指出优缺点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总结作文讲评的方法

1、学生讨论。

2、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

  1)段落是否分明,层次是否清楚;

  2)句子是否完整、连贯、通顺;

 3 词句用的是否准确、搭配的是否得当;

 4)字是否写的正确;

5)标点用的是否恰当。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

六、修改作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想你们一定能把自己的习作改得更好的。课后,请你们再找同学帮你提提建议,然后自己再仔仔细细地修改,认认真真地誊写。相信这次习作你会完成得很好。

 

 

 

 

练习1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课后记:《语文与生活》,目的是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能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学第一部分时,我重点让学生比较了比喻与拟人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听别人说一说自己写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诵读与积累》部分,通过自读——竞赛背诵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在学习了这些描写冬季的词语之后,我们又补充了有关春季、夏季、秋季的成语,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是《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三篇课文都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卢沟桥烽火》描述了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仅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侠骨柔情、菩萨心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体现了编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学习这一组文章,不能把情感目标狭隘的定位在激发仇恨日军、日本的心理上,“落后意味着挨打”“今天的平和生活是幸福的”

“世界和平我的责任”,应该让这些正面的情感充盈学生的心灵。

 

5 卢沟桥烽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课后记:我在教学这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上课时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二战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侵略我国本质和原因,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对他们的侵略行为表示愤慨,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6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 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板书设计:

              送情报 ( )

      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课后记:本课我重点让大家比较文中三个英雄谁的方法更巧妙,你有没有比她们更巧妙的方法?大家踊跃发言,互动中弄清了:本来伯诺德夫人的方法最好,可因为天太黑,多一盏灯总比少一盏好,所以没成功。杰克的方法也不错,可是端走蜡烛明显得变暗了,所以还是没成功。杰奎琳成功的理由是少校家里也有一个同年纪的小女孩,喜欢小孩人同此心,所以成功。并不是她的方法更好。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巧妙,那就更热闹了。有的说,天冷没事干,不如玩游戏,吹灭蜡烛捉迷藏;有的说,小杰克去抱柴火时,故意点燃一些柴火,假装说失火了,把德国人引走;还有的说,假装为德军官取乐,用变魔术来换掉蜡烛;甚至有的同学还想出带德军去看电视引开德军。但马上就有同学反对说:“没有电,哪来电视?”“如果有电,还用点蜡烛?”可见同学们已懂得设身处地,投入当时的环境了。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

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写有生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4、介绍故事背景:

  1940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

  惊恐  残忍  照料  至仁至义

  无辜  和善  抚养  有始有终

  小勺  拽着   聂荣臻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残忍:凶恶、狠毒

  无辜:辜,罪。没有罪的意思。(查字典)

  照料:照顾、料理

  惊恐:惊慌、恐惧

  和善:和蔼,温和善良。

  拽着:拉着(看图做动作)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抚养:爱护并教养(扶养:养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板书:救出孤女

  关心孤女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思考:课后习题4

3、默词(家作)

4、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抓住课后习题4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聂将军的为人。

2、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3、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课文: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交流、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

 (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从“一定要”、“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

  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A、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

  B、指导朗读

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总结全文: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练习背诵:

  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

  如“…先抱起…然后…开饭…几天以后…”

  2、分层逐句练背。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词义: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2、写出近义词:

    残忍( )  照料( )  惊恐( )

    和善( )  拽着( )  抚养( )

  3、加标点:

    这个女孩叫美穗子 她不会说中国话 只是不停地说 妈妈死了 妈妈死了 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恐惧的神色 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 和蔼地说 这梨洗干净了 吃吧

  4、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家作)

板书设计: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课后记:在教学第二课时,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加简单,一节课只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教学:“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语文课要上得简单,目标不要太多,一多就让我们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老师累得不轻,学生学得也是云里雾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在交流的时候,学生把重点段落都找到了,比我领着他们一节一节学习的效果好得多。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而且很深刻。

《习作2

  教学要求: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
   2 交流
   3 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1 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2 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 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习作讲评:

(一)回顾本次习作要求,简要小结本次习作情况:
        1.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上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生: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班级发生的故事。
        2.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生:要求我们说真话,抒真情,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师:这次习作,由于大家有亲身的体验,因而内容具体,感受真实,描写也很细致。
(二)习作讲评:
        1. 优秀片段欣赏
        ①“随着班长王雨烟一声令下,一场‘大战’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讲个不停。大家都把王雨烟忽视了。”
        ②此时,我们班的“午间交响曲”便开始了。别急别急,听我一一道来。男高音——,女高音——,男女高高音——
        1)请习作者读读自己的习作。
        2)谈谈自己这样写的感受。
         生:我这样写是为了从整体上写出同学们的表现。
         生:我是从男女同学身上着手写,抓住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进行描写,这样大家的印象就比较深刻。
  (3)其他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师:是呀,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将画面写下来,就很具体很形象了。
         2.读读自己的习作中,有哪些写得好的地方?
         3.对自己的习作不满意的地方修改修改。
         4.组内交流习作,评议再修改。对话。

(三)誊抄作文。

练习2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协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写下他们的用途。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
   2、写好钢笔字。
教具准备
   音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关注当前热点问题。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2、读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
  4、交流话题
  5、选择奥运会的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辨析
  3、练习

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首先让学生去阅读相关报纸杂志,搜集当前热点话题,比如: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温家宝第三次人大常委会记者问答等等。有了材料,再指导学生如何把话题说清楚,说得有条理,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白这样说,同学听得清,听得明白。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以“ 诗文精粹 ”这一主题建构。

《三打白骨精》选自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通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也教育人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

《读书要有选择》介绍了如何选择读物以及掌握这种本领的益处,让学生学会选择读物。

关于练习分析:单元练习构成了一种综合的、实践的、开放的、灵动的训练特质,同时又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语文与生活”板块,仍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将语文与生活、与人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巧妙整合,突显主题。“语文与生活 ”这一板块中的训练题,分开看各自相对独立,单独成题;整体看来,各道题又互为依赖,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合认识规律的练习体系。每一个练习体系都暗含着一个训练主题,使之从目标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如《练习 3 》:

《红楼梦》里,有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十分精彩。同是写笑,笑的神态各不相同。仔细读读有关句子,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有各种各样的笑,下面四个句子中该是什么样的笑?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然后选词填空。 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这三个小练习都围绕“ 笑 ”这个主题来做文章,它们是“亲亲热热、甜甜蜜蜜的一家人 ”。这样的训练内容,无不体现着编者整合的智慧。

 

 

8 三打白骨精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分段,精读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1.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1)指名读。
    2) 要求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
    3) 注意读准:僧,平舌音;竖,翘舌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涧,后鼻音:僧
   2、 词语。
    1) 学生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
    2)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3) 重点理解词语:挑拔、索性、慈悲、诡计多端。

    ②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

  2.分段讨论:

    可以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四、精读第二段。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分别画出描写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词句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嗅、凝视、吆喝、举、打、识破、追赶)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主要写孙悟空。

  5.按三步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指名三人各读一层。

  6.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7.总结学法:

   ① 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② 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 分层次一按三步分三层。

   ④ 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完成作业题123

  2.熟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三、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徒弟、诡计、妖怪、金箍棒、识破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四段。

  (1)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2)给三、四段划分层次。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语句),读后评价。

  3.分四人小组轮读第四自然段。小组内互相帮助。

  4.指名三人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5.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诡计多端、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哪里? (本来意思是: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店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不应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学习第五段。唐僧不但认不出妖怪,反而把敢于打妖怪的孙悟空怎样了?齐读课文最后—段。

  四、作业。

  1.作业本56题。

  2.读熟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回答课文第1题的几个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按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性命索性慈悲诡计多端腾空而去毛发直竖

二、指名读课文(5人每人一段)

  读后回答课后题13个小题目。

三、按照课后第3题的提示,简要地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复述“—打”经过。

  ①复述的要求:

  (1)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

    妖怪想吃唐僧,变成村姑。

   一打:悟空识破妖怪,打妖怪,妖怪逃。

    唐僧责怪悟空。

  ②语言简洁(说得具体在这儿不作要求)

  ③语句通顺,用词得当。

   学生试着复述。师生评议。

  2.复述“二打”经过。

3.复述“三打”经过。

总结;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8、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机智勇敢 本领高强

        唐 僧:心地善良

        白骨精:诡计多端

教后记:这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打”打斗中所用的词句不同这一特色。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骨精的“三变”。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分析人物的特点。当学生在“三变”“三打”的交流中,在对语言的品味分析中感受了白骨精和孙悟空的特点后,学生凭借原有经验和本课所学,通过发现“三打”与“三变”的关系,对“反衬”写法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词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教后记:《如梦令》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

  文中的挂图,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明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教后记:出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许多学生急急忙忙地拿出“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把诗词的解释等抄录在课本上,忙得不亦乐乎。交流的时候,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来源于“参考书”。这种情形值得警惕,学生的“自学”过程,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的角色,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这是教师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深思。

10  螳螂捕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后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11  读书要有选择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

重点、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泛读》。

  这些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根据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学习新课。

 1. 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使什么,并结合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章。

 3. 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点意思,可以分为几段?

 4. 评议课文使怎样写的。

  以问题作过渡,总领下文,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选择读物的范围和选择读物的好事。

三、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选择读物。

板书设计:

               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取更多知识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科普类书

               工具书

教后记: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去解决问题的答案。我直接指导学生从抓段落中心句的方法入手。学生很快地找到了“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读书时要选择哪些书?”、“选择书的时候要采用哪些方法?”“选择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通过老师的板书,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作3》

设计理念: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作前准备:
  收集古今中外名人惜时、勤学的事例或找一些具有感人事例的小故事。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文章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语
   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文章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文章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
   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板书设计:
              读后感“读”“感”

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二、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三、文后指导。
1
、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
、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四、修改作文。
五、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读后感“读”“感”

 

《练习3

教学要求
 1. 语文与生活:阅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断,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笑的不同形式。
 2. 写好钢笔字:注意行楷运笔的活泼,简洁与保持字体工整、端正的关系,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
 3. 诵读与积累:积累12个描写《西游记》种孙悟空形象的词语。
 4. 口语交际:拓宽阅读《三国演义》,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描述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
 5. 学写毛笔字。

重难点、关键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和生活:通过《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断,认识笑的各种形式,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填写。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阅读《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断
  1、阅读《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十分精彩。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说说文中所描写的各人笑的形态。
  2、读后交流
  3、同样是笑,笑的形态各不相同,仔细阅读有关句子,你能想像出当时的情景吗?
  4、有感情朗读片断,脑中再现当时情景。
二、选词填空
  1、指名读题,明确题义。
  2、“讥笑、狞笑、微笑、冷笑、哄笑、大笑、苦笑”分别是怎样的笑?集体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填空。
  4、交流订正:(1)大笑(2)哄笑(3)微笑(4)讥笑
  5、齐读句子。
三、照样子写词
  1、审题。
  2、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填写。
  3、集体交流。
  4、总结:笑有如此多的形态,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笑时多观察多用心,把笑写得生动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4)诵读与积累和齐天大圣孙悟空有关的12个词语。
  (5)写好钢笔字。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读一读这段文字,从整体上观察一下行款布局,看一看每一个字的字形。
  3、从这段话中找出难写的字,如“选、领、掌、能、帮、获”,讨论一下怎么写才好看。
  4、描写钢笔字,要一边描红一边记忆,一气呵成,注意字距、行距的安排,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
  5、反馈。
二、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凭借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3、交流,利用《西游记》的有关情节,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词语的大体意思。
  4、整体吟诵,熟记成语。
  5、用学习过的12个词语填空。
   孙悟空本领高强,会使筋斗云、()、();拥有七十二变,()、();一双()可以()。他曾经(),赢得了“()”的美誉,后来保唐僧去(),()。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
  2、学写毛笔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事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并选择好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英雄作重点准备。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课前,老师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或重温看过的三国故事的电影、电视,并选择好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英雄作重点准备,说说三国英雄,做好准备了吗?
  2、课堂交流,漫谈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要注意听,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生动?
  3、评一评,谁漫谈的人物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4、读一读《三顾茅庐》中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一段对话,边读边分析、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5、讨论、交流一下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分角色表演。
  6、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评议。
  7、小结:《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走进了“三国”,漫话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希望大家回去后再认真研读《三国演义》,更加了解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
   “画”字的三框儿呈下包上之势,“画”字的中间部分,须向下、向中间靠拢,外框取上展下收之势,位置不要太高。
  “闹”字呈立长形,“门”呈上包下状,“闹”字形稍阔,半包围的下部略有向外展开之势,“门”内部分须向上靠拢。
  3、练习临写。
  4、反馈。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漫话三国英雄
             关羽  曹操诸 葛亮等
   
课后记:首先,在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时,我努力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将学生对于笑的词的积累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并让学生明确词语该用在什么地方,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当然,教学中,我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孩子们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本次口语交际课是《漫话三国英雄》,因为孩子们对《三国》故事很熟悉,也很感兴趣。所以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了交流中,在发言时,其他的同学听得聚精会神,也及时恰当地做了补充说明,最后,学生还都对自己喜欢的三国英雄下了恰当的判词。但是不足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还有待训练。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安排了《夜晚的实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学会合作》三篇课文及习作4、练习4

 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夜晚的实验》这样的文章,语言平实,学生一读就懂,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还是比较难找的;同时它又是一篇有着科学性的文章,如果上不好,就会使语文课走样,成为科学课。那么这篇课文如何来教?依我的拙见,就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下工夫。

《海洋——21世纪的希望》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只是起引导、组织作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文主要以朗读与感悟相结合,正确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会合作》我认为教学本文可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在教学时可遵循作者的思路,从审题质疑导入,引导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自读探究。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怎样与他人合作”这一块上。教学的难点我认为是放在如何让学生明理后践行。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逐步学会合作,真正体现生活中处处需要合作,对如何合作有切身的体会。

本次的习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因为他们在科学课上做过好多试验,关键在于怎样指导学生把整个实验的过程写具体上下功夫。

12  夜晚的实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导入: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板书课题: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

 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4.指导分段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第—段(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三部分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为什么?

三、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很崇拜科学家,老师也是一样。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是总是觉得科学实验是一个特别悬乎的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认识是不是有了一些改变呢?

2、我想我们这节课应该至少解决两个问题:(出示)

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通过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才能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有所了解,才能走进这位科学家;我们了解了斯帕拉捷,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实验的魅力。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

2  指名读。

3  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

4  可能我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大家帮助解答:我想街道上、树上栖息的动物会不少,可是他为什么对蝙蝠这么感兴趣呢?

三、学习课文二-六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尝试着填表。

实验顺序

 实验设想

 实验想象

 实验结果

 实验后反思

2、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

3、我们发现有的可以内容可以通过读书直接填写出来,有的不能光看就清楚的。先说第一次吧。这一次书上写的比较详细。

4、指名回答。

5、我们是概括的回答,课文中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实验猜想,一个是实验后反思。

6、请一个同学把实验猜想部分再来读一读。他读完了,我再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发现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在读的时候故意漏了一个“总”字),发现什么?一个“总”说明什么?

这是人的常态思维,可能和斯帕拉捷同行的人也可能产生过疑问,但是大家也许就会根据常理认为蝙蝠就像猫一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而斯帕拉捷——(启发学生说下去)

7、请同学把实验的过程读一读(即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个词了—— “轻盈敏捷”?能不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它们是如何“轻盈敏捷”的?

8、斯帕拉捷不由得——惊叫起来。谁来读一读斯帕拉捷的反思。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来表达?(只要学生说的有理则行)

9、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过程,作者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面面俱到。认真地读四到五自然段,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部分通过自己的想象填写出来。大家可以先看看第一次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对你写有帮助。

10、指名说,只要说得有理就可以了。

11、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一起读第六自然段。

有没有发现这个“啊”字呀!这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说说看,在这个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12、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这几个部分能不能调换次序?

13、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说说看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14、科学家能够与众不同,就是在于他们能够抓住细微之处,并且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道尔顿有一次为孝敬老母买了一条长筒袜子送回家里,不想老母一见立即不悦道:“孩子,就算你有孝心吧,也不能让我这样的年纪穿这樱桃红的艳色袜子去教堂作礼拜吧。”这一句话把道尔顿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说:“这明明是正合你老人家穿的深蓝色嘛,怎么会是樱桃红呢?”在场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后来道尔顿又拿各种颜色纸让他的学生去认,终于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色盲的人。于是他专门就此写了论文,并且留下遗嘱,死后请将自己的眼球拿去解剖,好探清色盲的原因。

四、学习七-九自然段。

1、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看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2、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理。

3、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复述课文,完成练习。

一、复述课文。

1、能不能按照上节课所填写的图表说一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

2、小组合作,练说。

3、班级展示。

二、拓展资料:

1、这里也有一篇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文章,读一读,看看跟《夜晚的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完成练习

1、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板书设计:

蝙蝠   凭什么  蒙眼睛    奇怪      堵鼻子

斯帕拉捷   实验   涂油漆        猜想

堵耳朵    发现    促进人们进一步思考

           带来巨大的恩惠

教后记: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这样的文章,语言平实,学生一读就懂,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还是比较难找的;同时它又是一篇有着科学性的文章,如果上不好,就会使语文课走样,成为科学课。那么这篇课文如何来教?就是在人文性上下工夫,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课后有一个基本要求是复述课文,在体会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设疑——假设——实验——结果——再反思……”的顺序说一说,重组文章的结构。这样一来,虽然打乱了文章的结构,缺少了几分文学性,但是对于阐述实验过程,能够让学生清晰的了解课文内容,对于训练学生语言还是有帮助的。

13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生词,会用“由于”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教学难点: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你亲眼见过海洋,了解海洋吗?

   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读题: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3、质疑: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词

 2、学习生词: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理解词义:

   回眸:眸:指眼睛。是回过头来看的意思。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匮乏:缺乏、贫乏的意思。

   慷慨:本课指很大方,不吝惜的意思。

   低廉:(价钱)低,便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望洋兴叹:本课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指导分段: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1)生读文分段

 (2)交流分段及段意

三、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的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读一读,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食盐。”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热爱海洋)

   (2)“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敬畏海洋)

  4、师生接读第一段:

   生说说对“喜怒无常”和“望洋兴叹”的理解。

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读课文:思考习题5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精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2、齐读第一段:

  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学习第二段:

 1、出示: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了开发、利用?

 2、生自学课文第二段:

 (1)思考上述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用括号标出来)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写在有关语句边上)

 3、交流:

   “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一座座……已矗立……”、“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1)生说体会

 (2)点拨:人类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

 (3)生概括板书: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4)指导朗读

   “由于……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1)方法同上

 (2)板书: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潮汐……、海水温差发电站……,……电力。”

 (1)方法同上

 (2)板书: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用海水淡化的方法……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生存空间。”

 (1)方法同上

 (2)板书: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4、齐读第二段:

    根据板书综合回答: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学习第三段:

  1、齐读

 2、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

三、总结: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所以我们要保护、珍惜海洋资源。  

板书设计: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教后记:在预习中,让学生搜集有关海洋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在上第一课时时,学生已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争相交流手重的资料。我没有想到学生对大海了解得还真多。什么是“蓝色宝库”,可在还水中提取大量的矿物质,及稀有物质;什么海洋是生物的起源;海洋分“海”与“洋”两部分……交流时一改以往看着资料进行读资料,这次都脱稿“演讲”。有些没轮到交流的还不开心呢。看来,在教学中,遇到学生赶兴趣的,还要利用各种活动课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活动与互相交流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14 学会合作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合作的原因和怎样合作,激励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合作。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人们为什么要合作?

  怎样才能与别人合作成功?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词语。

  钥匙嘴唇倾泻协作瓶子牺牲一幢顾名思义情不自禁

  (2)指名读,注意读准带点的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分自然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人新授内容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一段。

  激发思考:作者围绕合作,首先谈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论……也不论……都……”

  “只有……才能……”

  “小……小……大……大……不……就……”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归纳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小结:这一段说明了人生活在世界上,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2、理解第二段。

  过渡: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1)理解第4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个事例,随后播出一段交响乐录音,学生置身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之中。乐止,介绍交响乐是由上百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而成,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呢?

  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作”的什么?(合作的“完美”与“和谐”)

  从这个事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2)理解第5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联系课文想想“依次”是什么意思?

  外国专家是怎么说的?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从这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3)理解第6自然段。

  读读,想想: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小结:文章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提问: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只举前一个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只有举两个例子,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

  3、理解第三段。

  自由读,谈谈你对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的体会。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学生练习演讲

  五、作业

  练习演讲

学写一篇演讲稿。并在班里进行演讲。

板书设计:

    8、学会合作

       统一目标

      协作精神     取得成功

     自我牺牲精神

教后记:《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更应该学习这种可贵的品质。在第一课时,我破题入手,问:围绕课题,文章该写哪些内容?学生看题生疑: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找到答案的同时,文章的思路也弄清了。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重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及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学习运用。而在教学“怎样合作?”时,我紧扣“卓有成效”一词展开,学习两个事例真正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和协作精神”还需要“心怀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这两个事例,前后有序,既不能舍弃其一,也不能颠倒顺序。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我们的合作才可能“卓有成效”。

习作4

设计理念:
  观察是我们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教案中重视写作前的作文活动设计,这样让学生学习观察、摄取和感悟,使作文教学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应是“有趣”,如何写出当时的有趣,是一个难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学会观察。
作前准备:
  观察小蚂蚁的生活习性,以及用樟脑丸做一些小实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增强持续观察的意识;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表达,在语言表达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题,引导探究乐趣。
  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许多实验,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你们做过哪些实验,还记得吗?谁愿意说给其他同学听。
二、组织活动,摄取习作素材。
  1、我们现在到外面去做一个小实验,愿意吗?
  2、组织学生到门口选好的树下找一只小蚂蚁,用樟脑丸在蚂蚁的前面划一道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如果蚂蚁穿过这道“防线”,就在蚂蚁前面再划一道线,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等小蚂蚁跑累了,就在它的周围划一个圈,这个圈呀稍微大一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圈子逐渐缩小,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下,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3、教师做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三、创设情境,交流活动发现。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回到教室,教师采访学生:小摄像师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3、口述练习,随机指导。
四、自主表达,拟定个性文题。
  1、自主拟题。
   如果以这次实验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你的心情变化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这节课为题,怎么拟订?
   ……
  2、学生自由习作,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五、互批互改,提高习作素养。
                 板书设计:
          有趣的实验  先……再……后……

                      
习作讲评:

一、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自己修改作文时的步骤:强调大声读,不读就不能发现问题

第一遍: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第二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二、小组合作评改

同桌交换作文,小声读。

第一遍:勾出写得优美的词句;

第二遍:与同桌讨论文章的问题,并作修改。

[评: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完成初稿后,学生在自改、互改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习作要求,在遣词用句上也更有心得。]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四、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五、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六、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练习 4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解释;并能查字典,准确理解加点字的意思;能过运用这种方法,预习课文,弄懂不理解的字与词。
 2、诵读与积累:熟读并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3、写好钢笔字:描红《学会合作》,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旨在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并能勇敢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5、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医”“匪”,注意字。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投影或小黑板。
课前先学:
  预习习题,并能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向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对于科闻的一些词语我们甚至可以不查字典,直接联系课文内容就可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更好的学习和运用。
二、语文与生活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为“鉴往知来”中的“鉴”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引导学生通读这段文字,整体感知着段文字的意思。
  ②品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同桌互相讨论,师引导学生理解。
  ③引导学生细读课本中“鉴”的解释,联系上面句子的内容理解“鉴”的意思,选择自己所要选的义项,再细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这句话加以品味。
  ④交流:指生说出选择,并说明选择该义项的理由。
  ⑤师总结,生再读句子理解。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弄懂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款款、徐、拂、隅、鲜。
  ①要求学生先默读这几句话,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标出音节,再读一读加以理解。
  ②讨论对这句话,这几个字词的理解,并能结合字典中对这个字的多种解释,联系上下文加以选择。
  ③交流:师引导学生先读句子,再说出加点字的意思。
  ④师及时予以补充。
  ⑤生齐读句子,进行巩固性理解。
 3、预习即将学习的课文,用这个方法弄懂不理解的字或词。
  ①初读《天游峰的扫路人》,快速地进行字词的质疑。
  ②引导学生用上面以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师总结。
三、诵读与欣赏
 1、自读《古今贤文(真理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并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
 2、检查朗读情况,指生读,即时正音。
 3、生再读文章,进行讨论文章的意思。
 4、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对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师可适当予以补充,并再次朗读文章。
 5、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快速记忆。
 6、指导背诵全文,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记忆法。
四、总结
  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饿,要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仅通过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经常运用它。
五、布置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前一节课的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2、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学会合作》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4)以“满”,“竞”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
  (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在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
三、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医”“匪”。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书写作业。
 5、学生再次练写。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并布置口语交际的预习。
  表扬写的好的同学,鼓励一些写得不够好的同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正因为有了奇思妙想,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们,面对未来,你们一定有过许多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愿意把你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想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教学后记:
在学习第二题时,还没等读题的学生把题读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翻字典查阅了。我默默注视着学生埋头翻阅字典的身影,静静聆听着翻动字典的“沙沙”声,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如果学生能天天如此亲密地和字典打交道,那该多好啊!

高斯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正是有了奇思妙想,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作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可贵的资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然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个话题进一步探讨,让学生围绕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具体地展开想象。学生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他们的想象一定会很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下语文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