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管理决策模式分析

                                《易经》管理决策模式分析
                                      邢彦玲

   《易经》是古代哲人的智慧结晶,素有群经之首的美誉。它融合了中国文化在早期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自然与人类生存探索的经验成果,并将之升华为精奥维妙的哲理思想。Katz指出,管理技能随着管理阶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肩负组织发展管理决策的高层管理者,除了技术性、人际性的管理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概念化的技能以及对自我及其所处环境的分析及透视能力。本文拟以现代管理决策学说为基础,探讨《易经》中的管理决策模式。
一、《易经》隐含的管理决策模式
   《易经》早在16世纪就传入西方国家,但欧美各国对《易经》的学术性研究多集中于语言学、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和儒学领域,用于管理领域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有必要从现代管理决策的学术角度来解析《易经》中潜藏的、可与现代西方管理决策比较的思想。由于《易经》多被作为个体进行管理决策的途径,因此本研究选择从个体管理决策的角度出发,分析《易经》中可能存在的管理决策模式,并将之与西方的个体管理决策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易经·系辞上》:“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是以君子将以有为也,将以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致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也。”[
从上段文字可以看出,《易经》主要通过“天感应人、人感应天”的天人合一方式,通达世间万象的变化之道,预知和解释天下万事万物。所谓天人合一,是重视天意和人心的契合。其中天意指自然界的刺激,是“变易”的,而人心也是“变动”的,可以掌握天意,表现出合宜的行为。《易经》本身为讲究变易、变通的理论学说,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易经》中用于决策的八项基本元素即为代表自然界八种现象的八卦,通过重叠交错形成六十四种管理决策结果。在占卜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变爻,以提供现象的可能性变化以及可行方案的变动方向。另外,还要判断该卦象各爻是否符合得位(即阳爻在阳位、阴爻在阴位)、得中(二爻及五爻)和有应(即初爻和四爻互为阴阳爻、二爻和五爻互为阴阳爻、三爻和上爻互为阴阳爻,六爻不可全为阴爻或阳爻)的原则,如有不符,表明该卦象代表的管理决策存在转好或转坏的可能。在如今多变的经营环境中,管理者的决策关键是准确观察外界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专业才能和经营管理经验,随时做出具有弹性和应变能力的决策方案,以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易经》中隐含的管理决策模式的精神,正符合现代管理行为的要求。
   当决策者受限于心智或信息处理能力不足而无法决策时,可通过占卜的方式获得启示。占卜的方式有多种,如龟壳、蓍草、钱币等器物,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被视为来自天意的指引。决策者根据占卜所得的卦象,对照《易经》中赋予的卦名、卦辞和爻辞的解释,进一步的主观诠释,做出最终的决策。而卦名、卦辞和爻辞的编写和释义都是由古人完成的,用于指导后人如何看待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趋吉避凶。《易经》对进行占卜的前提假定或规范为三不占与三不卜,前者包括不怪不占(没有发生异常现象时,不能占卦)、不动不占(没有发生动荡时,不能占卦)和不事不占(没有发生事情时,不能占卦) ;后者则指疑不卜(怀疑卜卦的效果时,不能占卦)、戏不卜(把卜卦当作游戏时,不能占卦)和无事不卜(没有发生事情时,不能占卦)。其目的在于希望决策者在应用占卜之术时,能先确认占卜以助管理决策的必要性,以及在占卜的过程中能专心诚志。
   《易经》决策模式的管理决策步骤可归纳为:决策者确认问题及可行方案并确认依赖占卜协助决策; 进行占
卜取得卦象并对照《易经》中对应的卦名、卦辞和爻辞; 解读古文卦名、卦辞和爻辞的意义,并应用于所面临的问题与可行方案的解释;根据《易经》的建议进行决策。
二、《易经》管理决策模式与西方管理决策模式的对比
(一)西方管理决策模式
   本研究拟通过中西方管理决策方式的比较分析,了解其是否有共同之处,并通过对比凸显《易经》管理决策模式的特点。西方的个体管理决策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完全理性模式、有限理性模式和垃圾桶模式。现简要说明这三种决策模式的前提、适用情况和进行管理决策的步骤。其一,完全理性模式(RationalDecisionmakingModel)完全理性模式是由亚当·斯密提出,并长期被人们认可且流行较广的决策模型,又被称为古典模式(ClassicalMod2el)。主张个体能够完全充分地搜集到管理决策所需的所有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因此个体能做出最为理想的决策。完全理性模式有以下假设前提:个体能搜集到所有相关的信息,并完全排除不确定性;个体清楚地知道各种可行方案与可能产生的后果; 个体的偏好顺序固定,不会因时间而改变;个体的最终选择必定是获益最大的可行方案,也即问题的最佳解。
   完全理性模式的决策步骤如下: 确认并定义问题;确定决策的准则; 找出所有的可行方案; 依据决策原则,比较所有可行方案;选择最佳方案。这一决策模式虽具有理想性,但并不合乎实际。受制于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每个人知识领域的局限性,决策者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信息,更无法找出所有的变通方案。其二,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RationalityDecisionmak2ingModel)Simon认为,由于受到某些限制,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无法达到完全理性状态,因此通过对完全理性模式的批判修正,发展出有限理性模式,又称为满意模式(SatisfyingModel)。这一模式认为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无法形成和比较所有的可行方案,决策者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可能找到的可行方案做出“满意的”或是“够好的”决策。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个体追求的是满意解
而非最佳解。有限理性模式的决策步骤为: 确认并定义问题; 确定最低的决策标准; 找出数项可行方案; 依据决策标准,评估可行方案;找出令人满意的可行方案,即满意解。若无法找到满足最低决策标准的方案,则需重复步骤,直至找出令人满意的方案。其三,垃圾桶模式(Garbagecan Decision makingMod2el)。垃圾桶模式最先由Michael Cohen, James March,JohanOlson等人提出,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最早用来解释“无政府状态组织”的决策过程。“无政府状态组织”所处的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通常具有目标模糊、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方法不清楚和流动性参与等三个特征。垃圾桶模式认为,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就好像一个由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决策机会四股力量交织而成的垃圾桶,决策的形成由一群关系松散的参与者,在某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某个行动方案恰好适于解决某一问题,就做了决定。决策就好像是从垃圾桶里随意抽取出来,完全凭机
会决定。
(二)《易经》管理决策模式与西方管理决策模式的对比
   根据以上对《易经》管理决策假设、过程的分析,并在简要介绍了西方具代表性的管理决策模式之后,本研究将进一步比较分析东西方管理决策模式的异同。在执行管理决策行动的前提假设方面,《易经》类似于有限理性模式和垃圾桶模式,都认为个体无法达到完全理性,在有限理性的状态下,将增加管理决策的难度。在主体的参与程度上,有限理性模式认为决策者可以依过去的经验来选择最终方案,强调的是决策者的主观性,决策者的主体意识参与程度较高。《易经》的管理决策模式则认为,决策者可以通过占卜(即求助于神秘力量),获得相当程度的启示信息,再参酌相应的古人生活与管理决策经验(即卦辞和爻辞) ,以及决策者的个人生活经验、占卜解惑历
练和推理能力,协助认清所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易经》中以决策者意识为主体的参与程度低于西方的管理决策模式。
   在完全理性模式和有限理性模式的决策过程中,决策准则和可行方案是可依决策者的好恶和经验改变的,有较大的弹性;垃圾桶模式的决策过程基本上依赖机率,缺乏弹性;而《易经》的决策模式,在占卜过程中取决于天意,在解释卦象的时候则是取决于决策者对卦辞和爻辞的理解和推演,这也是《易经》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概念。
垃圾桶模式强调最终方案的产生是一种随机过程,这与《易经》的管理决策模式有某些程度的相似,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垃圾桶模式的随机过程中,决策者无法进行操控;而《易经》的占卜却是决策者可通过明确的行为而获得参考结果。《易经》中强调变动,这一主张与西方的管理决策理论有很大不同。《易经》通过动爻位置以及卦象是否符合特定的原则,为决策者提供了最终决定的可能变化趋势,使决策者可以根据预测的可能发展变化的方向,在最终决策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而在西方的管理决策模式中,无论是最佳解还是满意解,都明确地展现个体的最终并且是唯一的决策结果,是不考虑决策的权变性的。权变的可能性反应在个体的理性分析过程,对管理决策准则和偏好的设定以及可行待评方案的选择结果上。
   另外,依西方管理决策模式形成的最终方案,决策者似乎就必须按此解决方案执行。而《易经》除了形成可能的管理决策之外,对卦象的释义可能会因决策者的价值观、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程度等有不同的解读,而作出差异化的决策,因此《易经》在管理决策结果的诠释上弹性要高于西方的决策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易经》管理决策模式与西方管理决策模式在管理决策特性上的异同,可见中国古代的管理决策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决策学说,在立论思想与执行方法、步骤上的独创性和共性。同时,通过这一比对分析,也可以看出华人与西方民族在决策认知过程与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华人重视个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力量控制的,因而相对缺乏自信,遇事需做决断时常无法自行判断而寻求外在神秘力量的帮助。西方民族则崇尚个性和自我,主张独立自主地运用理性来面对和解决问题。《易经》中的管理决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另外,权变管理也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易经》中强调的变动性也有助于现代管理者进行决策时保持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哲学的观点看,研究者应重视和把握《易经》对宇宙万象组成运作的基础哲学框架和逻辑性,以及它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这样才能把《易经》正确地运用到管理上,使之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决策模式类型
现代易经决策原理
简述西蒙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
西蒙及其管理决策理论
行政决策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与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决策有何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