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湖保俶塔的“俶”怎么读?
“俶”是个多音字,西湖保俶塔的“俶”应该怎么读?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因为现代的字典辞书都说得很清楚,应该读“chù”。但是,近年有些秀才游了几次西湖后,回去长篇大论地写文章说,现代的字典辞书都不对,应该读“shū”。在杭州,这“俶”字使用的频率相当高,有保俶塔,有保俶路,有保俶北路,有保俶塔学校……,而且笔者的家就在这里,经常要念这字,所以来深入研究一下保俶塔的“俶”究竟应该怎么读,也就不是迂腐,而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事情了。  
杭州地名中的“俶”,都是指五代吴越最后一位国王钱俶。钱俶(929-988),父钱元瓘,母吴汉月,948年—978年在杭州做了30年国王,他在西湖上有许多的建树,因此在西湖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是钱家“弘”字辈,其众多兄弟名字都有一“弘”字,所以初名弘俶。据《吴越备史》卷四等,960年北宋建立,为避赵匡胤父赵弘殷的讳迅速主动改名为钱俶,时年31岁。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钱俶全家去开封,不能再归,虚年60岁(988年)生日这天去世。
对于保俶塔的“俶”字,本地广电媒体讲普通话时都读为chù,现代众多的权威字典辞书,如《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都认为应该读作chù。《汉语大字典》虽然认为“俶”意思为善的时候读shū,但仍然特别指出“保俶塔”的“俶”应该读为chù。“俶”从字义上说,还有始、厚、作等多种意思,都读作chù。另外又有联绵词“俶傥”(即“倜傥”),“俶”读作tì。——读作tì时,“俶”字不能离开“傥”字,明显与保俶塔、钱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到西湖边说什么“保tì塔”,就非常荒唐,十分可笑,因此本文就不深入讨论了。(详细理由请见注解1)
或有人认为钱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意思是“善”,所以应该读为shū。他们有什么确凿的根据呢?没有,只有些一厢情愿的想象。钱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意思是什么,乃家庭私事,要考证出来,也太玄乎了。既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无证无据的,就太难说了。——说钱俶他父亲的意思是“善”,能证据确凿吗?为什么就不能是“始”、“厚”、“作”等呢?“始”(万始更新)、“厚”(厚德载物)、“作”(有所作为)不也都是含义很好的吗?百度文库《中国人名怎么读》第36“钱俶的俶怎么读”,也没有根据地说:“弘俶当为弘善之义,俶取善义,有shū、chù两读。”——“弘俶当为弘善之义”,有何证据?“俶取善义,有shū、chù两读”,依据何在?——考证要讲究证据,证据要讲究可靠,无证无据,谓之想当然,不足信也。
既然如今秀才们的说法不足信,我们就只好自己去查考历史资料,各种古今字典辞书,包括人名词典,——最后,笔者体会到现代众多的字典辞书,都认为保俶塔的“俶”应该读成chù,并没有错误,而是认真研究后才作出的正确结论。近几年报刊、网上有些文章,提出“俶”应该读成shū,其实是一知半解、牵强附会,完全不能成立。
因为钱俶的“俶”读什么,关键要看钱俶那个时代这“俶”字读什么音,也就是五代、北宋时候,这“钱俶”人们是怎么读的。宋真宗时编的《宋本广韵》,是本权威的北宋官编音韵字典,该书“入声卷第五”里,有“俶”字的字义和注音。
《宋本广韵》在钱俶的“俶”的读音问题上,所以具有权威性,还因为钱俶在北宋是个大名人,在北宋初年,他既是吴越国王,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他的名字天下皆知。在今天,钱俶的“俶”是个冷僻字,可在北宋的时候却不是,作为当时的重要政治人物,官编《宋本广韵》注解“俶”字,绝对不会掉以轻心,随随便便。所以,《宋本广韵》中“俶”字的字义和读音,显然是非常可靠的。
《宋本广韵》告诉我们,在钱俶那个时代,这“俶”字,字义只是四种:“始也、厚也、作也、动也”,那时的“俶”字已经没有“善”的字义(注2)。所以现在如果有人以为钱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意思是“善”,那不过是假想,不过是自作多情,根本不可能是历史事实。因此,在钱俶时代,钱俶的“俶”也就绝不会读成shū。
《宋本广韵》里,“俶”的字音是入声,现在普通话里没有了入声,但是江浙一带的吴越方言里保留有大量的古代入声字,《宋本广韵》注“俶”字音为“昌六切”。——“切”,相当于现代的“拼”,“XX切”,就是上字的声母,与下字的韵母相拼,声调同下字。“昌六切”,吴语音如入声“触”。——读成普通话,就是chù。
清代《康熙字典》,注“俶”字音与《宋本广韵》同,也是“昌六切”,并且指出“音埱”,查“埱”字,音也是chù。
因此,钱俶的“俶”读成chù,无疑是正确的,五代、北宋以来,无疑历代相同,可谓古今一致,现在的人已经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再节外生枝,考证出什么新的东西来。
所以,西湖“保俶塔”的“俶”,无疑应该读作chù,而且只能读成chù。
但是如果把该塔,读成或者写成“保叔塔”,也是正确的,现在本地老杭州人的口语,还是大多叫着保叔塔。因为该塔本来并不叫保俶塔,而是叫保叔塔。“保俶塔”是明朝晚期,才由个湖州文人想出来的。所以如果读写为保叔塔,是一点错误都没有的。
该塔初建于五代后期,而不是北宋。历史上有过“宝石”、“保叔”、“宝叔”、“宝所”、“保所”、“保俶”等多种名称,主要是谐音转换而已。“宝石塔”一说,是因塔在宝石山上,“宝石山”之名也起源于五代吴越,——因山而名,最合符事理。
“保叔塔”则是北宋以来民间约定俗成使用时间最长的名字,是因和尚永保师叔咸平年间重修此塔而来,“保叔”就是“永保师叔”的简称。“永保师叔”,双目患疾,募缘十年,使塔一新,精神感人,“土人因号'保叔’焉”(南宋《咸淳临安志》卷82)。——所以,“保叔塔”之名也是很有点来历的。《水浒传》、《警世通言》等说到此塔时,就都写作“保叔塔”。
“宝石塔”与“保叔塔”,在杭州话里,声音非常相近,“石”、“叔”都是入声。“保叔塔”所以叫得响,与“宝石塔”声音近似,也有极大的关系。明朝晚期有人会想出“保俶塔”来,也是因为“俶”与“叔”,字形相近,声音相似。
清朝、民国时期“保叔”、“保俶”两种叫法并存,当代才通行为“保俶塔”。可以这么说:“保俶塔”是塔的今名,“保叔塔”是塔的古名(注4)。
总之,西湖保俶塔,写成“保俶塔”,“俶”就应该读成chù,不能读成shū,因为那“俶”是指钱俶。读成“保shū塔”,就应该写成保叔塔,因为那“叔”是指“永保师叔”。不能想当然,以为现在杭州本地人还大多叫着保叔塔,“俶”就也应该读成shū。一塔多名与一字多音,不可混为一谈。
此塔名称繁多,在正式场合,为避免混乱,我们还是应该使用通行的今名保俶塔。——呵呵,这小小宝塔的历史掌故,就是这样的复杂!
——————————————
注:
(1)钱俶的“俶”不能读作tì的理由:  “俶傥”(即“倜傥”)一词,是双声关系的联绵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不能拆开解释。“俶”只有在“俶傥”这词中才可以读作tì,离开“傥”字就不能读作tì,所以,“俶”读作tì时,明显与保俶塔、钱俶没有什么关系,这道理非常浅显,因此本文没有深入讨论。2011年1月,网上搜到外地某报有篇文章,没有摆出什么可信的理由,却硬说钱俶的“俶”应该读作tì,真是叫人莫名惊诧。
俶傥、倜傥、玲珑、伶俐、蝙蝠、玻璃、葡萄等一类词,在70年代初中《语文》课本上,又被称为“单纯词”,“单纯词”的每个字没有独立的意义,合起来才有意义。——这是一个初中学生都懂的东西。因此,认为钱俶的“俶”应该读shū,不过是一种误解,而如果认为应该读成tì,那就近乎无知无畏了,因为这是没有语言文字学起码知识的表现,连初中生都不如。
我们不能想当然,认为钱俶很倜傥,所以钱俶应该读作“钱tì”。如果硬要说钱俶很倜傥,那么就必须给他改名字叫“钱俶傥”,单独的“俶”绝不可能表示“倜傥”的意思。——古人的名字,是可以随便改的吗?历史上没有“钱俶傥”,只有吴越国王“钱俶”。单独的“俶”绝不表示“倜傥”,所以,钱俶是绝对不可以读成“钱tì”的!
此外,考察地名之类的问题,还要注意入乡随俗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江南著名古镇塘栖的“栖”,也是多音字,官方就是根据当地的传统口语,定音如“西”。保俶塔是杭州西湖的名胜,在杭州本地,无论历史古籍还是现代口语,从来都没有“保tì塔”一说,所以,如果跑到西湖边说什么“保tì塔”,简直就是闹笑话了。——杭州人对游客很友好,但是如果听到说“保tì塔”,也可能忍俊不禁,甚至笑掉大牙。
(2)现代多数字典“俶”字都没有shū音,是有道理的。  东汉《说文解字》:“俶,善也。从人,叔声。”例如《诗·大雅·既醉》云“令终有俶”,这“俶”就是善的意思。但是,后来人们又创造了新字“淑”,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诂》、《毛传》皆曰:淑,善也。盖假借之字,其正字则俶也。淑者,水之清湛也,自淑行而俶之本义废矣。”——也就是说,自从“淑”通行后,“俶”的本义“善”就废了,——“自淑行而俶之本义废矣。”。
自从“淑”字通行,“俶”就失去了“善”这个字义。既然“俶”已经失去了“善”这个字义,又何来读音shū呢?所以,现代绝大多数字典“俶”字都没有shū音,是很有道理的。
《宋本广韵》表明,“俶”的字义在五代、北宋的时候就已经只是四种:“始也、厚也、作也、动也”,没有了“善也”。没有了“善”义,也就没有了读音shū。
文字是发展变化的,并不是越早越古就一定最正确。因此,“俶”字东汉字典虽然有过“善”这个字义,但是北宋字典已经没有了,所以,五代、北宋人钱俶的“俶”的读音,就只能是chù,没有第二种读法。
现在如果有人以为钱俶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意思是“善”,那只能是小说式的假想,根本不可能是历史的真实。那么钱俶的“俶”字的字义是什么呢?那就只能是“始也、厚也、作也、动也”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义,实际上“始也、厚也、作也、动也”含义都很好,尤其是“厚”(厚德载物),与钱俶的字“文德”,相辅相成,配合很好。
(3)关于钱俶是北宋时候的大名人:  钱俶在北宋初期,既是吴越国王,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他的名字天下皆知。988年去世后,北宋朝廷给了许多的头衔:“大宋故安时镇国崇文耀武宣德守道中正功臣、武胜军节度、邓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使持节邓州诸军事、邓州刺史、上柱国、邓王,食邑九万七千户,食实封一万六千九百户,赐剑履上殿,书诏不名,追封秦国王。”(见钱俶墓志铭)同时,他的子、侄都成为北宋大官,且多为文化名人,因此官编《宋本广韵》注解“俶”字,绝对不会掉以轻心,随随便便。所以,《宋本广韵》中“俶”字的字义和读音,显然是非常可靠的。
(4)关于“保叔”是塔的古名,“保俶”是今名:  “保叔塔”之名始于北宋,“保俶塔”之说始于明朝晚期,清朝、民国两种叫法并存,当代才通行为保俶塔。所以说,“保叔”是古名,“保俶”是今名。(下面左图是南宋都城志书的西湖图局部,图上写着“保叔塔”。右图是民国时期的地图,还是叫“保叔塔”,所以说那塔的古名是“保叔”。1949年后官方出版物才通行称为“保俶塔”。因此,从现在的“保俶塔”名字,去寻找千年古塔的来历,就会本末倒置。)
    
此佛塔造于五代后期钱俶为国王时,造塔者是钱俶的臣下。这塔起初绝对不叫“保俶”,想一想吧,古代避讳是个重大政治问题,国王钱俶为了避北宋皇家的讳还要改名,钱俶的臣下又怎么敢用国王的名字去命名一座塔?所以“保叔”才是塔的古名,所以杭州现在还有不少人,继续用着古名。他们说“保shū塔”,是“保叔塔”,并不是“保俶塔”,他们说“保俶塔”,还是读成“保chù塔”的,——不过是如此而已。
有些外地游人没有完全弄清楚这塔的复杂历史,因为听到杭州民间仍然叫保叔塔,就以为“俶”五代北宋时读音“叔”,那完完全全是误会了,这塔起初绝不叫“保俶”!——他们因为错误地以为这塔起初就叫“保俶”,所以对本地人还叫“保叔”感到好奇怪,怀疑“俶”读音现在也应该是“叔”,又查到东汉《说文解字》,很早以前“俶”的确有过“善”义“叔”音,于是就认为现代《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等都错了。为了证明现在“俶”也应该读成“叔”,他们就努力推想钱俶父亲给儿子取名“俶”,是“善”的意思。——其实他们并没有很确凿的史实依据,因此那些小说似的推想也就无法使人信服。——《宋本广韵》表明,五代北宋人钱俶的“俶”,绝对不可能是“善”的意思。
因此,说西湖保俶塔也叫保叔塔,是可以的,说钱俶的“俶”今天也可以读成“叔”,就完全是错误的了。该塔有古名“保叔”,与钱俶的“俶”字今天怎么读,完全是两件事情。
在网上还见过另外一篇仅凭想象,就认为《辞海》不对,武断“钱俶”的“俶”要读shū的文章。那文章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仅仅因为钱俶初名“弘俶”,就断言“弘俶当有弘善之义”,“理由”是“弘”只有与“善”搭配才“融洽”,“'弘’有'弘大’之义,'俶’有'善’义,则'弘俶’当有'弘善’之义”。——哈,这简直是把一厢情愿的牵强附会当作科学论证了。钱俶初名中所以有“弘”,并不是为了表达“弘善之义”,不是为了什么“搭配融洽”,而是因为他是钱家的“弘”字辈,他的众多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个“弘”字,例如吴越第三位国王“弘佐”、第四位国王“弘倧”,等等。
本文前面已经提供过确凿的证据,自从有了新字“淑”,“俶”就没有了“善”这字义。钱俶初名“弘俶”,根本不存在表达“弘善之义”的可能,所以,钱俶的“俶”就绝无可能读作shū。
(4)杭州钱王祠、临安钱王陵园里的工作人员并非“俶”字读音问题的必然权威。  我在一个汉字输入法论坛上,看到一群天南海北的年轻文化人热烈讨论“俶”字应该怎么读。有位说:“钱王庙里,钱俶,杭州人也是念作钱俶(shu)的……我念钱俶(chu),杭州接待方,几次纠正我……”居然有这样的事情!连钱王祠里的人,都弄不清楚钱俶的读法,还去“纠正”客人的正确读音,钱俶有知,一定要生气了。保俶塔的“俶”字应该读什么,不是由钱王祠里的人决定的,因为这是一个学术问题,自有公论。那么多的字典辞书都错误,就现在的钱王祠里人正确?这是不可能的。明清时期的钱王祠,1958-1975年作为动物园,1975年杭州动物园迁虎跑路后,建为园林,改称聚景园,2003年再重建为新钱王祠。——杭州钱王祠消失了四十多年,如今恢复还没有几年,里面的年轻工作人员并非就一定是“俶”字读音问题的权威,这是很显然的事情。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弄不清,把一塔多名与一字多音混为一谈,也完全是可能的。
在网上还看到有人说,“为了核实保俶塔的读音,特意致电杭州市临安钱王陵园,请教(钱弘)俶的读音,回答是应该读shū。”——临安钱王陵园在“俶”的读音问题上,也没有什么必然的权威性。须知吴越国归地于北宋,据《宋史》记载,钱王直系子孙全部都得离开故乡临安,现在临安那里并没有钱王直系子孙,钱王陵(钱俶祖父的陵墓)虽然一直在,但是现在的王陵公园是“文革”后新修的,那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新人,怎么就都能成为“俶”的读音问题的裁判了呢?——他们也不过是自以为是,随便说说罢了。
总之,保俶塔的“俶”字应该读什么,不是由钱王祠、临安钱王陵园里的工作人员随便决定的,也不是某些才子想当然可以改变的,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必须有理有据,必须讲出切实的道理,才是可信的。
(5)关于钱俶的名字   “弘俶”是钱俶的曾用名,今天我们应该叫他“钱俶”而不是“钱弘俶”,这我在《关于钱俶的名字》(点题可见)一文中已经作过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6)研究西湖保俶塔,研究“俶”字应该怎么读,似乎有点儿像孔乙己钻研“回”有几种写法。但是,孔乙己如果不是中科举的毒太深,不是迂腐到不知生计,而是只在暇闲的时候,玩弄玩弄古文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孔乙己的爱好,比较男盗女娼,总高贵些吧?虽然他把自己知道“回”有几种写法,拿到小P孩面前去卖弄,算不得“砖家”,可他的心地并不肮脏。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回”有几种写法这类东西,不可一棍子打死,因为它们并不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在特殊情况下,这些牛角尖里的学问,还是会很有用的。
笔者无关名利,三十多年前就留心研究此塔(有80年代初发表在《浙江学刊》上的《杭州保俶塔初建于何时》为证)
钱镠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1] ,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他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由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2] 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3]
本    名
钱镠
别    称
钱婆留、吴越钱王
字    号
字具美(巨美)
所处时代
五代十国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杭州临安
出生时间
852年3月10日
去世时间
932年5月06日
主要作品
《巡衣锦军制还乡歌》等
主要成就
割据两浙、建立吴越国
封    号
越王、吴王、吴越王
庙    号
太祖[5]
谥    号
武肃王
目录
人物生平
▪ 早期事迹
▪ 跟随董昌
▪ 攻入越州
▪ 占据浙西
▪ 讨平董昌
▪ 徐许之乱
▪ 建国吴越
▪ 尊崇中原
▪ 晚年生活
主要成就
▪ 为政举措
▪ 家训传世
轶事典故
▪ 贵人出世
▪ 计退黄巢
▪ 衣锦还乡
▪ 警枕粉盘
▪ 妙语弭谤
▪ 陌上花开
▪ 穿眼斫头
▪ 任用罗隐
▪ 出妾正法
▪ 重赏门吏
▪ 贯休献诗
▪ 钱王射潮
▪ 知我罪我
历史评价
个人作品
▪ 诗作
▪ 文章
▪ 书法
家族成员
▪ 父母
▪ 兄弟
▪ 妻妾
▪ 子女
史籍记载
后世纪念
▪ 陵墓
▪ 钱王祠
▪ 祭祀
艺术形象
▪ 文学形象
▪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唐朝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852年3月10日),钱镠生于杭州临安县石镜乡大官山(现称功臣山)下的临水里钱坞垅。相传他出生时突现红光,且相貌奇丑,父亲钱宽认为不祥,欲弃于屋后井中,但因祖母怜惜,方得保全性命,因而取乳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义)。而这口井后来也被称为“婆留井”。[6]
钱镠自幼学武,擅长射箭、舞,对图谶纬书也有所涉猎,成年后以贩卖私盐为生。[7]
跟随董昌
钱镠半身像
乾符二年(875年),浙西镇遏使王郢拥兵作乱,石镜都镇将董昌招募乡勇平叛。钱镠时年二十四岁,应募投军,被董昌任命为偏将,随军平定王郢之乱。[9]
乾符五年(878年),宣州(今安徽宣城)、歙州(今安徽黄山)一带群盗蜂起,有朱直管、曹师雄、王知新等数股势力,都聚兵劫掠。钱镠率军一一讨平,因功被授予石镜镇衙内知兵马使、镇海军右职。[10]
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劫掠浙东,进犯临安。钱镠分析形势,采用伏击与虚张声势等战术,以少胜多,击败起义军先头部队,而后又设下疑兵计,使得黄巢不敢进攻杭州。淮南节度使高骈听闻,对钱镠称赞不已。[11]
广明元年(880年),董昌聚集杭州各县乡兵,组建八都兵(即临安县石镜都、余杭县清平都、于潜县于潜都、盐官县盐官都、新城县武安都、唐山县唐山都、富阳县富春都、龙泉县龙泉都),并以钱镠为石镜都副将。不久,高骈召董昌、钱镠前往广陵,并对诸将称赞钱镠,认为他将来的成就必能超越自己。后来,董昌见高骈没有平定起义军的想法,便辞返杭州。高骈表奏董昌为杭州刺史,钱镠为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12]
攻入越州
中和二年(882年),越州观察使刘汉宏与董昌矛盾激化,命其弟刘汉宥与都虞候辛约进驻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北),欲吞并杭州。钱镠率八都兵渡过钱塘江,偷袭刘汉宥,火焚其营寨。刘汉宏又命部将黄珪、何肃屯兵诸暨、萧山,而后亲自率军督战,但都被钱镠击溃。何肃、辛约战死,刘汉宏扮作屠夫逃回越州(今浙江绍兴)。[13]
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以宦官焦居璠为杭越通和使,命董昌与刘汉宏罢兵和解。二人都不肯奉诏,仍继续交战。刘汉宏命朱褒、韩公玫、施坚实等率水军屯驻望海(今浙江镇海)。[14]
光启二年(886年),董昌命钱镠进攻越州,表示自己占据浙东后会将杭州授于钱镠。钱镠遂率军出平水,开山路五百里,直趋曹娥埭(今绍兴东南约四十余里),收降浙东将领鲍君福。他屡破浙东军,进屯丰山,而后攻破越州。刘汉宏败走台州(今浙江临海),被台州刺史杜雄生擒献于钱镠,最终被斩于会稽。董昌占据浙东,遂自称“知浙东军府事”,移镇越州,将杭州让于钱镠。[15-16]
占据浙西
钱镠彩像
光启三年(887年),董昌被正式任命为越州观察使,钱镠则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不久,浙江西道淮南道先后发生兵变。镇海节度使周宝被部属刘浩、薛朗驱逐,逃到常州,治下的苏州也被六合镇将徐约攻取。淮南节度使高骈则被部将毕师铎囚禁。钱镠命成及杜棱攻破常州,将周宝接到杭州,但周宝不久便因病而死。杜棱又攻取润州(镇海军治所,今江苏镇江),逐走刘浩,俘获薛朗。[17]
文德元年(888年),钱镠处死薛朗,以祭奠周宝,而后命从弟钱銶击破徐约,被唐昭宗任命为杭州防御使。与此同时,庐州刺史杨行密也起兵攻入淮南道,在淮南、浙西一带与孙儒、钱镠进行混战。经过数年混战,杨行密终于杀死孙儒,占据了淮南道,还夺取了浙江西道的润州、常州。苏州则被钱镠占据。[18] 此外,钱镠还收编了孙儒部分残部,组建武勇都,提高了属下军队的战斗力。[19]
景福元年(892年),唐昭宗在越州设置威胜军,任命董昌为威胜军节度使、陇西郡王;又在杭州设置武胜军,以钱镠为武胜军都团练使。[20] 此时,钱镠占据浙西数州之地,任用杜棱、阮结顾全武沈崧皮光业林鼎罗隐等文武人才,势力逐渐壮大。[21]
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升任苏杭观察使,并征发二十万民夫以及十三都(原杭州八都再加紫溪、保城、龙通、三泉、三镇)军士,修筑杭州罗城。[22] 不久,唐昭宗又拜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承认了他对浙江西道的统治权。乾宁元年(894年),钱镠又获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成为使相。[23]
讨平董昌
乾宁二年(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为帝,建立大越罗平国,改元顺天,并任命钱镠
钱镠
为两浙都指挥使。钱镠致信劝谏道:“与其关起门来当皇帝,与九族、百姓同受涂炭,不如当一个节度使,能得终身富贵!”董昌不听。钱镠率三千兵马前往越州,亲自面见董昌,再次劝说。董昌只得向朝廷请罪。[25] 同年五月,唐昭宗削除董昌官爵,又封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彭城郡王,令其讨伐董昌。董昌命部将陈郁、崔温屯兵于香严、石侯,并向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求救。[26]
乾宁三年(896年),杨行密派部将安仁义援救董昌。钱镠命顾全武进攻越州,斩杀崔温,击败徐珣、汤臼、袁邠等将。不久,顾全武攻破越州,俘获董昌。董昌在押赴杭州途中,于西小江投江自杀。同年十月,唐昭宗改威胜军为镇东军,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又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其九死。[27]
乾宁四年(897年),钱镠前往越州,正式接受镇东军节度使的任命,而后返回杭州,以越州为东府。从此,钱镠基本控制了两浙,形成割据势力。光化元年(898年),钱镠将镇海军治所由润州(一直被杨行密占据)迁到杭州,并加检校太师。唐昭宗还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并改其乡里为广义乡勋贵里、衣锦城。[28]
徐许之乱
钱镠在平定了两浙内部的敌对势力后,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征讨。但由于三面受敌,仍经历了多次边境保卫战,主要对手就是淮南节度使杨行密。[29-31]
天复二年(902年),钱镠进封越王。不久,武勇都左右指挥使徐绾、许再思趁钱镠出巡衣锦城,起兵叛乱,攻打杭州内城。钱镠偷偷潜入杭州,派马绰、王荣、杜建徽等人分别防守各城门,又命顾全武前往东府备变,以防叛军占据越州。顾全武则担心叛军会向淮南求援,建议钱镠与杨行密联姻。钱镠遂让第六子钱传璙随顾全武前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向杨行密求婚。而徐绾果然向淮南将领田頵(时任宣州节度使)求救。[32]
顾全武到广陵后,游说杨行密道:“若使田頵得志,必为大王心腹之患。大王若召回田頵,钱王愿以儿子钱传璙为质,并与您联姻。”杨行密遂将女儿嫁给钱传璙,命田頵回军。田頵只得带着徐绾、许再思返回宣州,但却将钱镠的儿子钱传瓘留为质子,又索要二十万缗犒军钱。[33] 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反叛,结果被杨行密镇压。徐绾被淮南军俘虏,随即被杨行密装入槛车,送交钱镠。钱镠命将徐绾处死。[34]
建国吴越
主词条:吴越国
天佑元年
钱镠
(904年),钱镠上表朝廷,求封吴越王,却被朝廷拒绝,后因朱温斡旋,被改封为吴王。[35] 他建立功臣堂,将五百名宾佐将校之名刻于碑上,以纪其功。[36]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钱镠不愿错过这个做孙权的机会,不听属下官员“拒梁命”的建议,接受了梁朝册封。[37]
开平二年(908年),朱温又加封钱镠为守中书令,将其故乡临安县改为安国县。开平三年(909年),钱镠又加守太保。乾化元年(911年),钱镠加守尚书令,兼任淮南、宣润等道四面行营都统,并于衣锦军建立生祠。乾化二年(912年),郢王朱友圭弑父篡位,尊钱镠为尚父。[38]
贞明元年(915年),均王朱友贞发动政变,夺取帝位。贞明二年(916年),钱镠派安抚判官皮光业入贡中原,被加封为诸道兵马元帅。[39] 贞明三年(917年),朱友贞又加钱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准其设立元帅府,辟置官属。贞明四年(918年),淮南节度使杨隆演派军夺取虔州(今江西赣州),阻断了吴越北上中原的陆路交通。钱镠只得改由海路入贡京师。[40]
尊崇中原
龙德元年(921年),钱镠又获赐殊礼,可“诏书不名”。[41] 此时,西川(前蜀)、淮南(南吴)、岭南(南汉)、福建(闽国)等地统治者先后建国称帝,都劝钱镠据吴越称帝。钱镠笑道:“这些人自己坐在炉炭中,还想把我也拉到上面。”钱镠虽然拒绝了他们的劝说,但各国君主仍然都像对父兄一样对待他。[42]
龙德三年(923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正式建立吴越国
钱王铁券
。他改府署为朝廷,设置丞相侍郎等百官,一切礼制皆按照皇帝的规格。[43] 不久,晋王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后唐,改元同光。钱镠又遣使进贡,并求取玉册郭崇韬等大臣都极力反对,认为只有皇帝才可以用玉册。但李存勖最终还是赐予钱镠玉册、金印。新罗、渤海等海外诸国皆接受钱镠册封,尊其为君长。[44]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即位。中原局势混乱,朝廷诏命难以到达吴越。钱镠遂改元宝正。[45] 关于钱镠改元一事,因后人尊奉中原正朔,对此颇有讳言。[46] 而洪迈所著《容斋四笔》则称,钱镠在宝正年号之前,还曾改元天宝、宝大。[47]
晚年生活
天成四年(929年),后唐供奉官乌昭遇、韩玫出使吴越国。韩玫与乌昭遇不睦,回国后称:“乌昭遇面见钱镠,称臣拜舞,称其为殿下,并私下向钱镠透露国事。”枢密使安重诲与钱镠有旧怨,于是上奏朝廷,将乌昭遇斩首,并削除钱镠官爵,勒命其以太师之职致仕。钱镠命儿子钱元瓘等人上表诉冤,但朝廷都未予理会。[48]
长兴二年(931年),安重诲因罪被诛,其中一条重要罪名便是“绝钱镠”。[49] 李嗣源重新任命钱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吴越国王,并命监门上将军张篯前往杭州谕旨,称昔日命他致仕乃是安重诲矫诏。[50]
长兴三年(932年),钱镠病重,召集臣下托付后事,他道:“我的儿子们大多愚蠢懦弱,只怕难以担当大任。我死后,请你们从中择贤而立。”臣下都推举钱元瓘。钱镠于是立钱元瓘为继承人。不久,钱镠去世,终年八十一岁。朝廷得知后,废朝七日,赐谥号武肃,并命工部侍郎杨凝式为其作神道碑文。[51-52]
应顺元年(934年),钱镠被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后又建庙于越州。[53]
主要成就
为政举措
钱鏐在内政建设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修筑海塘和疏浚内湖上。
钱王陵中的钱镠坐像
开平四年(910年),钱镠动员大批劳力,修筑钱塘江沿岸捍海石塘,用木桩把装满石块的巨大石笼固定在江边,形成坚固的海堤,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并且由于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使得江边农田得获灌溉之利。[54]
钱镠命兵卒民夫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巨石;取名大木长数丈,植之横为塘”;“内又以土填之,外用木立于水际,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称为“混柱”,奠基作成石塘。“筑塘以石,自吴越始”。这条捍海古塘,从六和塔筑到艮山门,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外加土塘,内筑石堤,费时两个多月,耗资十万九千四百四十,近一亿一千钱。
此外,钱镠设撩湖军,开浚钱塘湖,得其游览、灌溉两利,又引湖水为涌金池,与运河相通。钱镠还在太湖地区设“撩水军”四部、七八千人,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使得苏州、嘉兴、长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55]
家训传世
钱镠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又
钱王墓碑
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十训”即钱鏐临终前向子孙们提出的十条要求,遗训中虽然包含一些封建思想,但是大部分是饱含人生智慧的。“武肃王遗训”代代相传,世世因循,一直激励着钱氏后人。遗嘱称:
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
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余理政钱唐,五十馀年如一日,孜孜兀兀,视万姓三军并是一家之体。
戒听妇言而伤骨肉。古云: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犹可新,手足断难再续。
婚姻须择阀阅之家,不可图色美而与下贱人结褵,以致污辱门风。
多设养济院收养无告四民,添设育婴堂,稽察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
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人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
吾家世代居衣锦之城郭,守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家为国,子孙后代莫轻弃吾祖先。
吾立名之后,在子孙绍续家风,宣明礼教,此长享富贵之法也。倘有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呜鼓而攻。[56]
遵循钱镠的遗训,后世诸王始终贡奉中原王朝,末世钱弘俶顺应时势“纳土归宋”,使国家“不被干戈”实现和平统一。钱镠父子开创吴越国,连续三代五主均受中朝封为国王,成为王族。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这个家族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宋朝皇帝称 “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因而吴越钱氏家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57]
钱氏家规由
钱镠塑像
“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三部分组成。“武肃王八训”是武肃王钱镠于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正月亲自订立。家训以晋代以来大族衰亡为鉴,“上承祖祢之泽,下广子孙之传”,体现了“金书铁券”的免死牌下的严格家教。钱镠辞世前又作十条“遗训”晓谕子孙。而现在半白半文版《钱氏家训》,是清末举人钱文选采辑整理过的,与“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一起收录在1925年出版的《钱氏家乘》中。《钱氏家训》是一部饱含修身处世智慧的治家宝典。《家训》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钱氏家族的珍贵历史遗产,也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传家宝。[58]
轶事典故
贵人出世
钱镠年轻时,常与临安县录事钟起的几个儿子一起喝酒赌博,钟起为此很不高兴。后来豫章有相士发现钱塘地界有王气,于是便到临安暗中查访。钟起与这个相士认识,便宴请县中贤豪之士,请相士观察,可惜都不是。后来相士路过钟起家,恰好钱镠前来,相士看到后道:“此真贵人也!”又对钟起道:“你以后的富贵,就靠此人了。”从此,钟起不但允许儿子与钱镠交往,还时常接济他。[59]
计退黄巢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掠浙东,打算攻打临安。钱镠分析形势后,率领二十余人伏击起义军的先头部队,然后撤退到八百里(地名)。钱镠告诉路边的老妪:“等会有人来,你就告诉他临安兵屯八百里。”追兵到来后,老妪将钱镠的话告诉他们。黄巢不知道八百里是地名,还以为临安兵马扎下了八百里的营地,说道:“刚才就十几人都打不过,何况现在有八百里的兵马。”于是,退兵而去。[60]
衣锦还乡
钱镠幼年时,常与一群小孩在里中一棵大树下玩耍。他一统两浙后,衣锦还乡,大宴家乡父老,以锦缎覆盖山林,并将幼时戏耍的那棵大树封为“衣锦将军”。[61]
钱镠还在临安故里建造豪宅,每逢回乡都前呼后拥,排场很大。其父钱宽对此很不满意,每次听闻他来,都有意避开。钱镠遂步行回家,向父亲询问原因。钱宽道:“我家世代以田渔过活,从未出过如此显贵之人。你如今为两浙十三州之主,周围都是敌对势力,还要与人争利。我怕祸及吾家,所以不忍见汝。”钱镠哭着拜谢父亲,从此小心谨慎,力求保住基业。[62]
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后,回乡祭扫坟墓,延请故老。八十岁以上者用金樽,百岁以上者则用玉樽。钱镠亲自执杯,高唱《还乡歌》:“三节还乡兮挂锦衣,吴越一王驷马归。临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爱曰辉。父老远近来相随,家人乡眷兮会时稀。斗牛光起兮天无欺!”他见乡民不懂歌中之意,便再用土语高唱:“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歌罢,满座叫好。[63]
警枕粉盘
钱镠长期生活在混乱动荡的环境里,养成了一种保持警惕的习惯。他夜里睡觉,为了不让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滚圆的木头做枕头,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着它休息;如果睡熟了,头从枕上滑下,人也惊醒过来了。为了防范侍卫夜间贪睡失职,钱镠还常向城墙之外发射弹丸,以期他们提高警惕。此外,钱镠还在卧室里放了一个盛着粉的盘子,夜里想起什么事,就立刻起来在粉盘上记下来,免得白天忘记。[64]
钱镠睡警枕的故事,在流传中竟演化为整宿不睡觉,以致得了“不睡龙”的绰号。后晋年间,契丹使团出使中原。一个判官曾问负责接待的近侍李泳:“吴越的钱镠怎么样了,还是整宿不睡吗?”他见李泳不解,便解释道:“我曾听五台山王子大师说,'浙中不睡龙,今已归矣!’我就想确证一下。”其实,钱镠这时早已逝世,只是由于消息闭塞,契丹人尚不知道。[65]
妙语弭谤
钱镠被封为吴越国王后,大兴土木,昼夜不停,士卒皆有怨言。有人在晚上在大门上写道:“没了期,侵早起,抵暮归。”钱镠看到后,不怒且喜,命小吏在旁边又加了一句:“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怨言顿时消失。[66]
陌上花开
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甚爱自己的王妃庄穆夫人吴氏,王妃每年春天必归临安,钱镠甚为想念。一年春天王妃未归,至春色将老,陌上花已发。钱镠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慢慢归来了吗?[67]
后来苏轼根据这个故事做了三首题为《陌上花》的绝句。[68]
穿眼斫头
钱镠统一两浙后,主要对手便是杨行密。二人屡动干戈,互相视为仇敌。杨行密让人用大索做成钱贯(穿钱的绳子),称之为“穿钱眼”。钱镠也不甘示弱,每年都让人用大斧砍柳树,称之为“斫杨头”。直到武勇都之乱,钱杨联姻,穿眼斫头之举才被停止。[69]
任用罗隐
罗隐在中原郁郁不得志,晚年返回家乡杭州,依附钱镠,曾作诗一首送于钱镠,其中有两句:“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他以祢衡自比,想试探钱镠是不是不能容人的黄祖。钱镠大笑,当即回诗道:“仲宣远托刘荆州,都缘乱世;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他给了罗隐极高的赞誉,并加以重用。[70]
钱王陵
钱镠喜欢吃鱼,曾命西湖渔民每日都要向王府缴纳数斤鱼,名曰“使宅鱼”。罗隐知道后,借为钱镠的《蟠溪垂钓图》题诗的机会,作诗道:“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何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他的意思思是说如果姜太公来到西湖垂钓,也得每天给钱镠送鱼,这显然是在讽谏钱镠。钱镠不但不怒,反而下令取消了“使宅鱼”。[71]
后梁建立后,进拜钱镠为吴越王,并征召罗隐为谏议大夫。罗隐拒不应召,并劝说钱镠起兵伐梁,道:“大王乃是唐朝之臣,理应进兵北伐,纵然不能成功,也可退保两浙,自立为帝。绝不能向贼梁称臣,遗羞千古。”钱镠虽没有采纳罗隐之言,但却对他更加敬重。[72]
出妾正法
钱镠有宠妾郑氏,其父犯了死罪,左右都为之求情。钱镠却道:“岂能因一妇人而乱我法度。”他当即休掉郑氏,并将其父斩首。[73]
重赏门吏
钱镠曾微服出行,只到城门已闭方才回城。他在北城门外高喊开门,但守门小吏却毫不理睬,还道:“就算是大王来我也不会开启城门。”钱镠无奈,只得改由别的城门入城。次日,钱镠召见北门守吏,对他加以重赏。[74]
贯休献诗
晚唐僧人贯休雅好吟诗,有诗僧之称。据《唐才子传》记载,贯休曾在钱镠称吴越王时,前往庆贺,并献贺诗一首。这首诗名为《献钱尚父》,其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镠大加叹赏,但却要他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答道:“州难添,诗亦难改。我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说罢便拂袖而去。[75]
但据学者傅璇琮考证,贯休谒见钱镠应在乾元二年(895年)夏季赴荆南之前,非在钱镠封王之后。而钱镠讨伐董昌之战在当时刚刚开始。贯休的“一剑霜寒十四州”实际上是在预祝钱镠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是表明钱镠已占据十四州之地。而诗末的“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时万户侯”更表明本诗是预祝之词。[76]
钱王射潮
钱镠治理杭州
钱王射潮雕像
时,修筑海塘。因为涌潮汹涌,钱塘江海堤修筑不成,部下都认为是潮神作怪。钱镠于是在八月十八在钱塘江前布置一万名弓箭手,并声称“假如潮水再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速滚来,钱镠命万箭齐发,直射潮头。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直到今天,江水还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因此后人又叫这个地方为“之江”。[78]
知我罪我
钱镠晚年与僚属们谈起杭州城的变化,众人盛赞杭城邑屋繁会,江山雕丽,湖海形胜,为天下稀有,全都是大王数十年精心治理之力也。钱镠却很清醒,他说:“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79]
历史评价
吴越备史》对钱镠评价比较高,称赞道:
武肃王钱镠像
王少时,侗傥有大度,志气雄杰,机谋沉远,善用长槊大弩,又能书写,甚得体要。有知人之鉴,及通图纬之学,每处众中,而形神有余。纯孝之道禀于天性,每春秋荐享,必呜咽流涕。
王挺命世之才,属艰难之运,奋臂起义,所向披靡。以寡敌众,黄巢不犯其封;仗顺伐逆,汉宏至于授首。诛逐帅之薛朗,遂申属郡之礼;平作伪之董昌,不违本朝之命。加以御淮戎以耀威,奉梁室而示略,回江山之深险,致都邑之宏丽,七德克备,五福是臻。故八辅地图,三授天册,总四海之戎柄,为一人之父师,威名赫然,霸业隆矣。然后内敦恭俭,外正刑赏,安民和众,保定功勋。文台崛起于江东,玄德雄据于巴右,比之全德,固不足同年而语哉!
旧五代史》认为钱镠不是节俭之人,但还是承认钱镠的功绩:
镠在杭州垂四十年,穷奢极贵。钱塘江旧日海潮逼州城,镠大庀工徒,凿石填江,又平江中罗刹石,悉起台榭,广郡郭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镠学书,好吟咏。……镠虽季年荒恣,然自唐朝,于梁室,庄宗中兴已来,每来扬帆越海,贡奉无阙,故中朝亦以此善之。[80]
自唐末乱离,海内分割,荆、湖、江、浙,各据一方,翼子诒孙,多历年所。夫如是者何也?盖值诸夏多艰,王风不竞故也。洎皇宋之抚运也,因朗、陵之肇乱,命王师以遄征,一矢不亡,二方俱服。遂使瑶琨筱□,咸遵作贡之文;江、汉、雎、章,尽鼓朝宗之浪。夫如是者何也?盖属大统有归,人寰允洽故也。惟钱氏之守杭、越,逾八十年,盖事大勤王之节,与荆楚湖湘不侔矣。[80]
新五代史》认为钱镠严刑酷法,对其评价非常片面:
钱氏兼有两浙几百年,其人比诸国号为怯弱,而俗喜淫侈,偷生工巧,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凡一簿所负,唱其多少,量为笞数,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犹积数十,多者至笞百余,人尤不胜其苦。又多掠得岭海商贾宝货。当五代时,常贡奉中国不绝。[81]
盖其兴也,非有功德渐积之勤,而黥髡盗贩,倔起于王侯,而人亦乐为之传欤?考钱氏之始终,非有德泽施其一方,百年之际,虐用其人甚矣,其动于气象者,岂非其孽欤?是时四海分裂,不胜其暴,又岂皆然欤?是皆无所得而推欤?术者之言,不中者多,而中者少,而人特喜道其中者欤?[81]
后世一般对钱氏评价比较高,认为他任用贤才,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保障了民众安居乐业的局面。
钱镠像
赵抃:时维五纪乱何如?史册闲观亦皱眉。是地却逢钱节度,民间无事看花嬉![82]
苏轼:三世四王,与五代相终始。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孑遗。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表忠观记》)[83]
文天祥:武足以安民定乱,文足以佐理经邦,实有大臣贤者之风。阅其谢表、八训、遗嘱及致董昌之札,并覆邗江杨氏之信,义正词严,凛不可犯。一片忠君爱民之诚,流露于翰墨间。奄有十三州、一军,可谓兵强国富矣!而犹贡献相望于道,四十余年如一日,克守臣节…洵堪为百世之模范。钱王之功德可为大矣!(《武肃王传》)
朱国桢:① 钱立国,置营田数千人于松江,辟土而耕,…民老死无他缠累,且完国归朝,不杀一人,则其功德大矣!② 宋虽减为一斗,而衙前各役之费,多至破家;钱虽三斗,而一切差役俱免。
冯梦龙:用人如韩滉、钱鏐,天下无弃才,无废事矣。[84]
马荩臣:武肃王始以二十骑,却黄巢百万之众,提八都兵,斩汉宏连州之雄,遏董昌之乱。略扫录儒之凶残,怜婺民而谕王坛,示藏垢而纳卢约,未尝无故动兵。而海塘之筑,万世永赖。(《吴越世家疑辨》)
张岱:① 扼定东南十四州,五王并不事兜鍪。英雄球马朝天子,带砺山河拥冕旒。大树千株被锦绂,钱塘万弩射潮头。五胡纷扰中华地,歌舞西湖近百秋。(诗作《钱王祠》)② 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志在顺天,求真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吴越一家。(钱王祠柱铭)[85]
汪由敦:朱门古殿明湖曲,玉座凝尘舞蝙蝠。三世五王同一堂,一一英姿耀冕服。斗牛占象霸图开,市中术者豫章来。劲旅摧巢八百里,都兵破越穷天台。闭门天子孽自作,妖鸟罗平扫如箨。铁券功名衣锦城,丹青图画凌烟阁。《杨枝曲》罢天亡唐,江东端不失孙郎。打球御马于阗带,英雄意气何堂堂。枕畔金铃惊五夜,罗刹奔潮千弩射。玉册金符尚父名,新罗渤海纷相下。五百功臣息战尘,三楼画栋照千春。牢盆海上横戈日,何意江山作主人。奕叶依然承土宇,宫殿排云事歌舞。卵鷇家家按籍来,器服年年输内府。八十年来王气消,石镜尘昏大树凋。箧书虽满客归国,折简无烦又入朝。子阳季孟空雄壮,自作安丰甘退让。居人生不识干戈,父老至今思保障。陌上花开缓缓归,歌声已断昔人非。青蘋无复村农荐,芳草空留羽士悲。龙山突兀余残照,可怜异代还祠庙。阶墀赑屃立丰碑,句奇语重褒忠孝。剔藓扪碑一慨然,短墙邻并玉津园。江外冬青缠野草,珠帘何处问通天。(诗作《表忠观》)[86]
乾隆帝:① 三世五王爵,同堂秩有伦,对朝旅故里,白水识其人,子孙仪刑永,春秋俎豆新,苏碑余腕力,亦敌弩千钧。(诗作《表忠观》)② 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障。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钱王祠楹联)③钱王有兴王定霸之才,追溯生平,开门节度,独能缮牧圉,修塘场,大利说农桑,综十四州齐萌,至今受赐;抱保境安民之志,流传佳话,衣锦故乡,允宜崇庙堂,明飨祀,威灵弥海宇,诵千余年往史,私淑在兹。
袁枚:武肃王有七事不可及者:王除夕鼓琴,戒酣长夜。深宫易帐,费省青缯。其他雄略用贤,惠下豪宕,识量家法等事,尤为难能。
谭其骧:唐末五代是一个干戈扰攘、四方鼎沸的时代,独两浙在钱氏保据之下,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两浙既然是当时唯一的乐土,因而杭州就成了乐土中的天堂。(1947年《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演讲)[87]
个人作品
诗作
钱镠塑像
巡衣锦军制还乡歌》[88]
没了期歌》[89]
《青史楼引宾从同登》[90]
《石镜山》[91]
《筑塘》[92]
《九日同群僚登高》[93]
《功臣堂》[94]
《西园产芝》[95]
《造寺保民》[96]
《秋景》[97]
《上元夜次序平江南》[98]
《罗汉寺偶题》[99]
《和高僧惠韵》[100]
《百花亭题梅二首》[101-102]
《和太师蕴让韵》[103]
《题罗隐壁》[104]
隐岳洞》[105]
文章
全唐文》收录有钱镠的奏疏、表记等文章十五篇:《赐童頵拜西扇都岩将诰》、《谢铁券表》、《钟廷翰摄安吉主簿牒》、《授张蕴江阴令牒》、《刘仁规等改补节度散子将牒》、《大宗谱序》、《钱氏九州庙碑记》、《罗城记》、《天柱观记》、《镇东军墙隍神庙记》、《开舜井得重华石记》、《新建风山灵德王庙记》、《真圣观碑》、《建广润龙王庙碑》、《投龙文》。[106]
书法
钱镠晚年习书法,擅长隶书,传世书迹有《题钱明观桥记》、《慈云岭题名》、《墨帖》等。[56]
家族成员
父母
婆留井
父亲:钱宽,追赠礼部尚书、守太师、中书令,后梁时期追封英显王。[107]
婆留井高清组图(2张)
母亲:水丘氏,历封河南太君、吴兴郡太夫人、秦国太夫人,后梁追封赵国太玄太夫人。[107] [108]
兄弟
根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排行最长,有四个弟弟。[109]
钱锜
钱镖,曾任湖州刺史,后叛投南吴,官至右龙武军统军。[110]
钱铎,官至睦州刺史、安南军节度使。[111]
钱铧,自幼由钱镠抚养长大,官至顺化军节度使,封楚国公,死后谥号忠简。[112]
妻妾
庄穆夫人吴氏,浙西观察判官吴仲忻之女,生钱传瑛等十三子。历封燕国夫人、晋国夫人、吴越国正德夫人。[113-114]
昭懿夫人陈氏,生子钱元瓘,追赠晋国太夫人。[115]
庆安夫人胡氏,生子钱元玑。[116]
济南夫人童氏,生子钱传(王瞿)。[117]
李氏,生子钱元懿。[118]
郑氏,因父亲犯死罪而被休。[73]
子女
儿子
十国春秋》记载,钱镠共有三十八子。[119] 但见诸史册的只有三十五人。(钱镠的儿子原为“传”字辈,钱元瓘继位后改为“元”字。[120] 因此,下列名中作“传”字者应皆先于钱镠而死。)
吴越钱氏世系表
钱元玑,次子,官至宁国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傅,封宛陵侯,后晋封宁国公。[116]
钱传瑛,第三子,曾在武勇都之乱中立有战功,官至两浙副大使。赠太尉,追封云国公。[114]
钱元懿,原名传璹,第五子,官至清海、武胜等军节度使,太师、中书令,封金华郡王,谥号宣惠。[118]
钱元璙,第六子,娶吴王杨行密之女,屡立战功,官至中吴、建武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中书令,封彭城郡王。死后追封广陵郡王,谥号宣义。[121-122]
钱元瓘,第七子,第二代吴越国王,谥号文穆,庙号世宗。[5]
钱传(王瞿),第八子,官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司空明州刺史,封余姚侯。[117]
钱传球,曾任明州刺史,封大彭县侯。[124] [125]
钱元㺷,官至静江军节度使、中书令,封扶南侯,后以谋逆罪被钱元瓘处决。[126]
钱元珦,娶闽王王审知之女,官至顺化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淮阴侯,后以谋逆罪被钱元瓘处决。[126-127]
钱传璛,第十四子,娶楚王马殷之女,官至湖州刺史、太傅,封新安侯。[128]
钱传璟,第十五子,曾被唐哀帝选为驸马,官至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霅国公。[129-130]
钱元琳,第二十三子,官至右千牛卫大将军。[131]
钱元璝,第二十八子,官至“知福州彰武军事”,追封宁明王。[132]
钱元弼,官至秀州刺史。[133]
钱元璲,曾任温州刺史,封永嘉侯。[124] [134]
钱传㻑,封金华侯。[134]
钱传琰,曾任峦州刺史,封钱塘侯。[134]
钱传珎,后梁驸马都尉。[134]
钱元佑,官至静海军节度使。[134]
钱元琏。[134]
钱元(王亢)。[134]
钱元琢。[134]
钱元璞。[134]
钱元珰。[134]
钱元珣。[134]
钱元玧。[134]
钱元琛。[134]
钱元瑾。[134]
钱元裕。[134]
钱元璠。[134]
钱元勖。[134]
钱元禧。[134]
钱元邧,官至温州刺史。[134]
钱元珪。[134]
钱传蒨,官至苏州刺史。[124]
女儿
钱镠见诸史册的女儿只有一人:
钱氏,嫁成及之子成仁琇。[135]
史籍记载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80]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吴越世家第七》[81]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吴越一·武肃王世家上》[136]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137]
《吴越备史·卷一·武肃王上》[138]
《吴越备史·卷二·武肃王下》[139]
后世纪念
陵墓
钱王陵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墓地,位于浙江临安市锦城镇太庙山南麓
钱王祠
。[140]
钱王陵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临安市“红色之旅”景点。[141]
钱王祠
钱王祠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岸柳浪闻莺公园内,始建
钱王祠高清组图(39张) 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供奉钱氏三世五代国王,原称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1957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被毁。2003年重建,占地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2003年重新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42-143]
祭祀
元宵钱王祭是杭州特有的元宵习俗,是钱氏家族后
元宵钱王祭(7张) 裔对其先祖在元宵节举行的祭典。古吴越国国主钱镠因其在疏浚西湖、兴修钱塘江捍海石塘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为后人所纪念,民间流传在元宵节的最后一天——正月十八举行“元宵钱王祭”这一特别的祭祀活动。杭州的钱氏后裔们于2008年起恢复举办中断了140年的“元宵钱王祭”活动,并已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杭州特有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也是每年杭城欢度新春系列活动的压轴节目。[144-146]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讲述钱镠贩卖私盐、从军退黄巢,击败刘汉宏,平定董昌之乱,最终封王建国、衣锦还乡的故事.
吴越钱氏家族
吴越钱氏家族是指吴越国开创者钱镠(Liú)及其后裔,钱镠为五代时吴越国的开国国王,对杭州和江浙一代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子孙代代有名人,如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当代政治家和学者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皆是其后裔。主要生活在现在的浙江、江苏东南部、上海等地。
本    名
钱镠
别    称
吴越王、钱王、武肃王
字    号
字具美,小字婆留
所处时代
五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临安钱坞垄
出生时间
852年3月10日
去世时间
932年5月06日
主要成就
吴越国开国国王
吴越钱氏家族
吴越国开国国王钱镠及其后裔
目录
概况
钱氏后裔
历代名人
研究所成立
概况
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统一了吴越两浙以后,保境安民,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修筑海塘,开拓海运,发展贸易,其功绩显著。
当年赵匡胤南征北战,建立北宋时,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吴越因为富庶强盛而未被消灭。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吴越国王钱镠的孙子钱弘俶,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做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中国于是和平统一。
北宋时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由于赵氏为帝,所以“赵”姓排在第一位;“钱”姓排在第二,却是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中国而做出的抉择。
钱镠的后人不仅人才辈出,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镠曾立有家训,在临终前还给子孙留下“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遗嘱,这些家训和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
钱氏后裔
钱氏后裔,英才辈出
钱镠五代吴越国开国国王,浙江临安人,是一位很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在唐末平定战乱时立下赫赫战功。在距今1100年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钱姓王国,建都杭州。虽然他统辖的只有江浙、闽十三州之地,但经过三世五王,近百年的精心治理,使江南地区富甲东南。被称为打造苏杭天堂的巨匠。“更令人称奇的是,中国历史上500多位皇帝,大多凶死、短命、绝后,惟有钱氏家族源远流长,繁衍至今。
到21世纪,子孙已有数百万之众。且代有名人,如科技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近今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以及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等,皆为钱镠后裔。
历代名人
宋末:钱选
明代:钱德洪钱谷
清代:钱谦益钱曾钱大昭钱大昕钱松钱杜钱棨
现代:钱穆钱复钱基博钱钟书钱崇澍钱家治钱学森钱玄同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渠钱永健钱思亮钱家骏钱其琛钱泽南钱存训
研究所成立
吴越钱氏家族
此次成立的 “吴越钱氏家族研究所”,以五代吴越国钱镠及其后裔为研究对象,依托于杭师大重点学科古代文学学科(古代文学研究所),并聘请两院院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和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为总顾问,包括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先生在内的二十余名学界名流为顾问。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最欣介绍,成立研究所有三个目的,培养学生、服务政府和服务经济。
届时,将用钱镠及其后裔的务实、发展、奉献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塑造学生的人格;用乾嘉学派的代表钱大昕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来端正当前学界的浮躁学风,来引导学生进入治学之正轨;用钱钟书的博通来纠正专业狭小的弊病;用科学界钱伟长钱三强等人的事迹来引导学生、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的经世致用思想。
对此,杭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周膺认为,成立该研究所其实是开辟了学术新领域,以研究家族角度出发,来开展杭州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钱镠是谁 钱镠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怎么死的
钱镠是中国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的一个皇帝。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却不太懂得体恤百姓,而且偏安在东南一带 ,在古代的帝王中不是特别突出,千年以来,两浙的人民甚至记不得钱镠的真名,但他“海龙王”的雅号却都知道。到底钱镠是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波光粼粼的杭州西湖边上,矗立着一排轩昂的牌坊群,绕过这组牌坊,是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红色的粉墙围起的山门上,“钱王祠”三个大字朗然醒目。祠内供奉着五代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镠和他的四个子孙,即五位吴越国王的塑像。按理说,吴越只是五代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历时不过七、八十年而已。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它毕竟还是中央政府,时间也比吴越国长得多。为何南宋王朝的遗迹赫然可见的不多,多数已湮灭于地下,而吴越王钱镠的纪念祠、塑像千余年来后人却是屡次修葺,至今巍然矗立于西子湖旁?这其中定有原因。
钱镠(公元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出生于临安(今临安市)钱坞垅一户世代以打渔为生的贫民家庭。父亲钱宽,是个老实巴交的渔民。钱镠出生时相貌丑声音野,其父钱宽认为不祥,欲弃之屋后井中,但因其祖母怜惜而留下,最后得以保全性命,因而取奶名“婆留”(“阿婆留其命”之义),而这口井后来也被称为“婆留井”。 钱镠这个名字是他长大后取的,去掉“婆”字,以同音“镠”字替代“留”字。
钱镠自幼学武,擅长射箭、舞槊,又稍通图谶、纬书。钱镠15岁时祖父、祖母相继去世,家道渐贫。第二年,他就开始贩盐挑米,侍奉父母。当时贩卖私盐是既赚钱又危险的事。虽然唐王朝严禁私人贩盐,对私盐贩处以重刑甚至极刑。但由于盐价过高,私运有非常可观的利润,铤而走险者仍然大批涌现。官军的围剿、追捕,使私盐贩子的反抗力度也不断提高,他们组成武装,“多结群党,兼持兵仗劫盗及贩卖私盐”。钱镠因为具有非凡的组织、指挥能力,史书中称钱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这样的人长大后被私盐贩子看重,推举为领袖是很自然的事情。凭借自己头脑敏锐,处事干练,在私盐商贩中有号召力者更是成为重要的政治人物。
名气大了以后,很多人愿意追随他。钱镠17岁时奔走两浙,贩运私盐,目睹乱世,深知习武才有出路。他在贩卖私盐之余,亦不忘练弩戟,读兵法,而且在贩盐途中,广识民情,熟悉地形,这为以后在此行军作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征北战后终于从盐贩子一跃成为了皇帝。登基后的钱镠为两浙人民兴修水利,专门设置了都水营使,来管理各项事务。都水营使手下有撩浅军,专门用来治河筑堤,百姓遇旱时便运水种田,有涝时就将水引出农田。钱镠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他的一生拥有许多传说与轶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陌上花开。这个故事与他的英武刚强无关,而是说他对女性的绵绵柔情。
钱镠说过一句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是他写给自己夫人吴氏信上的一句话。夫人家乡在横溪(今临安市锦城街道)郎碧村,夫人对父母一直非常孝顺,即使富贵后每年岁尾也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看望并侍奉双亲,待来年开春后回到杭州。
钱镠与这位糟糠之妻感情甚笃。尽管身边珠翠环绕,曲意承欢者甚多,他也不会转移对原配夫人的情感,夫人离开不久,便要写信给她,以示思念之意。 一年春天夫人未归,春色将暮,陌(道路)上已是桃红柳绿,百花争艳。钱镠写信给王妃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夫人接书后不觉恻然,道:“王爷迈,既有信来,命我归去,安可有违?”遂传谕即日登程,速返杭州。虽然《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和《吴越备史》都不见记载,但是却足以显示出钱镠的柔情。
932年(长兴三年),钱镠病重,召集臣下托付后事并道:“我的儿子们大多愚蠢懦弱,只怕难以担当大任。我死后,请你们从中择贤而立。”臣下都推举钱元瓘,钱镠于是立钱元瓘为继承人。不久,钱镠去世,终年八十一岁。朝廷得知后,废朝七日,赐谥号武肃,并命工部侍郎杨凝式为其作神道碑文。公元934年(应顺元年),钱镠被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王祠丨千年兴盛不衰的钱氏家族
吴越国的简介
五代十国-----十国之“吴越”
家路历程 1——榆次源涡钱氏家族简史
东南佛国:喻皓造塔
杭州古涌金门和钱王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