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来人说广告(一)

        …………………………
   历经四省,抗战八年
   写过文案,做过策划
   跟过项目,当过枪手
   至今游走在广告边缘
   一路跌跌撞撞从乙方混到甲方
   在尊严和专业之间痛并快乐着
   只希望能与同行分享经验教训
   ………………………………

 


 

甲方乙方
   隐约记得读书的时候读过经济法、商业合同之类的课程,可由于逃课太多,商业合同里面对甲方乙方的规定,终究现在也没搞明白。似乎出钱下单指挥别人干活,权力多义务少的就是甲方,而拿钱干活,权力少义务多的就是乙方。相关的法律文献没去翻,反正做了几年广告就得出这么一个说出来可能挨扁的结论。      
  往大里说广告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行业,是客户至上的行业。除了凭真功夫、真刀实枪外,服务水准可是衡量广告公司的首要指标。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谁都明白,只有把客户伺候的舒舒服服,对客户服服帖帖,提案、比稿、定稿、回款等大事才会顺顺当当。很多客户部的新人,一进公司往往被灌输“第一,客户永远是对的;第二,如果发现客户错了,请参照第一条”类似的思想。于是悲剧便不可避免了,多少对广告充满万丈热情的血性青年,在神圣的客户部均被改造成了带有奴性的客户的传声筒,录音机,反正顶撞客户,冒犯客户,做丢了客户统统都是死罪。   
   体会最深的,当然是客户部的同仁们,作为广告公司与客户的对接部门,往往也是最先、最容易、最直接受到客户的摧残与折磨的。准备提案、开项目会、进度跟进、内部协调、外部合作、签合同、催回款……哪一项客户只要不爽,随便折腾点什么,可能几天功夫就白费了。当然其它部门也难逃此劫,只要是客户不满意,文案就得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案,设计就得没日没夜地对着Apple折腾,媒介就得不知疲倦地调整媒介策略、排期、预算……总之,负责这个Case的所有的人都跑不掉。更郁闷的是可能只因为客户负责人的前失恋情人喜欢穿红色衣服,你加了两个通宵做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稿子,就会以莫须有的罪名给灭掉。    
   所以,很多在广告公司深受迫害的广大广告人,纷纷想方设法去企业工作。一旦得逞,便可以邀三五还在水深火热中的兄弟,好好撮一顿,很有翻身做主人的自豪与欣喜,“怎么说咱现在也是甲方啊”!    
  做了甲方,能够把熟悉的广告作业的流程,与企业现状很好地结合起来,做些对企业、对自己、对乙方都有利事情和尝试,是值得敬佩和欣慰的事。如果该君想着把这些年在乙方那受的气,现在连本加利还给自己现在的乙方,那就只能是比较悲哀的事了。往往这个由甲方转为乙方的人,越深谙广告之道,越了解各块面的流程,甚至是价格,那服务他们的兄弟就越提心吊胆。想想如果一个在广告圈摸打滚爬了数年,而且水平还不凡的人做你的客户,那日子可想想就觉的不踏实啊。而那位刚刚灭了你几个通宵赶出来的一次提案的哥们,可能在梦里正开心地说,“做甲方的感觉真他妈爽!”


少年文案的烦恼
  文案在广告行业是个非常特殊的职位,也是这个行业人才稀缺的职位,同时又是进入门槛极低的职位,但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文案,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并非易事。
  
  首先,目前国内没有一所大学开设文案专业,业内名声显赫的厦大、北广等也只是设有广告专业,并没有专门培养文案的专业,所以大多文案都是自学成材的。而不象做策略、做客户、做策划、做设计的,都有专门或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专业来培养,毕业后还可以通过师兄弟、师姐妹,或者师兄妹,师姐弟等同门关系,顺利进入广告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案是个找不到组织的行当。
  
  既然没有文案专业,所以进入文案这个行当的门槛,自然就放低了,所以文案水平的高低,与过往工作经历无关,与专业无关,甚至与学历也无关,曾经被誉为广州四大金牌文案之一的那位做过丽江花园的文案高手就是明证。一般地说,你所读的专业与经济多少有点关系,文笔尚可,基本就已经达到了进入广告公司做文案的初级要求了。至于很多公司喜欢用中文系的毕业生,我个人到是觉得,培养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去写东西,比培养一个文笔好的人去学经济理论要容易的多。
  
  其次,真正资深的优秀文案太少,这与国内广告界人心浮躁的大环境有关。国外做文案的一般要经历见习文案(或实习文案)、初级文案、文案、高级文案、资深文案(或撰文指导)等几个阶段,而这一轮下来一般要有二三十年。而国内淘汰率一般较高,干上个两三年,得过个什么奖便可摇身一变成什么监,要么自己拉几个哥们另起炉灶,做起甘苦自知的小老板,要么干脆改行,逃离这个行业,所以,一般广告公司文案可能一大帮,真正能干点实事儿的就屈指可数了。
  
  另外,很多中小公司,在文案前面往往再加上策划二字。那意思就是文案除了要写创意文案外,还要写策划书,希望文案能身兼两职,结果往往两头都耽误。
  
      所以在文案这个行当里,新入行的少年文案们,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水平,摊上个好上司,可以言传身教,授之以渔,如果遇上个脾气古怪,或自私刻薄的上司,那就只能靠自己的悟性,自生自灭了。

 


广告名人出书热的冷思考
      这年头流行出书热,唱过歌的,跳过舞的,拍过戏的,当过主持人的,祖上是什么名人的,或者跟某名人同过学结过婚上过床的(包括自个儿假设上过的),甚至被别人偷拍过什么隐私的,都可以随便写点儿,一不留神就成了畅销书。除了版税等钞票大大地有,还能混个脸熟,出出名,拍拍广告什么的。
  说到广告,这几年广告名人出书热,也算是广告圈里的一大现象了。本来出书给别人看,增加与同行的交流与学习,好了还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挺好一事,可就有人把这事儿给折腾的群情激奋了。
  本来,很多广告泰斗,积半生经验与感悟,在退休闲暇之余写写,给晚辈们一些启示与帮助,很有必要,如大卫·奥格威、克劳德·霍普金斯等;或者一些这个行业的精英(即已是公认的大师级人物或某方面的确功力深厚),给同行分享分享自己的心得,也挺受欢迎,如乔治·路易斯、孙大伟、莫康孙、林俊明、黄文博、黄沾等;再或者一些优秀的公司,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版,对推动行业发展也是功劳一件,如奥美、麦肯等。当然有些已经属于广告边缘人的出书,也带给我们很多很特别的东西,如黄春明、廖辉英、几米、黄威融、李欣频等。
   但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于是乎就还真有有些好象还不怎么出名的哥们,就开始忙活着出书了,当然出了书,即使大伙都来骂骂不就出名了吗。这伙人本来就自己积累不够,功力没到那份上,就象内力尚浅便开始练高深的武功一样,搞不好就走火入魔了。
  这帮哥们的操作模式一般是这样的,自己折腾过什么案例的,只要当时还弄的不是太臭,就敢改改往上排,反正客户是不会提什么意见的;自己没有也不要紧,借吗,在这个圈子混了那么多年,总还有几个同事朋友干过点正事吧,另外也可以直接找到某正需要炒作自己的公司,由自己组稿执笔,公司提供案例,事成之后几几分成就是了;最后,还可以把某知名公司的牌子借来用用,不用搞什么案例,只需把其工作单、流程表、会议记录的格式等整合一下就有人买帐了。剩下的就是买个刊号,找个哥们作序,联系印刷厂了,当然如何炒作热销,可就是广告人的强项了。
  值的思考的是不少这样的书,都成了广告人书店的积压品,打折都卖不掉,甚至刚出版,就以赠品的形式派发,似乎有点出乎作者的预料。可您老也不能老低估我们的智慧啊,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
  只是这名人出书热方兴未艾,冷水泼了也没用,毕竟这是暴利的买卖,而且可以名利双收。只是大伙再逛书店时,您可瞅准了,看今年又有什么新书来考验大家的眼睛了。

 


 

猎头的买卖

   猎头绝对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而且竞争越激烈的行业,猎头越关注。近些年广告人的流动性越来越高,与猎头的推波助澜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利于行业发展,毕竟不断有新鲜血液涌进,有不同公司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对不断求新求变的广告公司来说,总是件好事。
    
   可要找到合适的人,对广告公司来说并不是件易事。首先,找人的渠道,一般通过报纸、网站刊登招聘广告,但效果不好,一般来应聘的往往合适的不多,以刚入行的新人居多,光是接待这些应聘者也颇费时间,另外,支付媒体费用往往也不菲。其次是通过公司内部的朋友介绍,很多国际4A很喜欢以这种方式找人,前提是那些4A都炙手可烫,平时不缺人也总能收到那些热血广告青年们热情洋溢的求职信,所以他们压根就每必要大张旗鼓打着灯笼去找人,除非有其它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具体到一般中小型公司,既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本身公司规模限制,也没那么多有料的朋友,加上朋友也大多不喜欢跟朋友在一起工作,尤其是同行。另外,一般公司也不愿频频登招聘广告,因为大伙都明白,不是这家公司新接了什么大客,就是刚刚有一批人集体出走,准没什么好事,而且以后者的情况居多。所以很多公司都会低调找人,打枪的不要。
  
  这种情况下,猎头可以说顺理成章地成了最佳方式。首先,猎头会对广告公司所要求的人具体把关,严格限定各种条件,极大地提高了成交率;其次,猎头的收费是以人来计的,一般为选定的人的一个月的工资为标准,当然如果是大腕级的老江湖,会提高到一个半到两个月,而对求职者则完全免费,所以很多求职者也乐意配合。通常,对广告公司来说,这比起通过媒体找人来说似乎更划算。
  
  本来这挺好的一事,对找人的公司,对求职的个人来说,都省却了很多麻烦。可近几年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出现了。那就是不少猎头公司,为了提高人才买卖成交率,开始两头蒙,给求职者说那家公司如何如何有实力,老板如何如何好云云,给找人的公司说我们推荐的这个人如何如何牛B,人品如何如何好等等,可一旦猎头拿到钱,人员到位后,总有一方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或者双方都有。
  
  最有意思的是,过不了一个月,他又打你电话,“在这儿怎么样,感觉不好的话,我再帮你找个更好的……”你说这猎头的买卖怎么让人信,只是那些委托他们的广告公司都莫名其妙地做了冤大头。


否定4A之否定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地恨”。毛主席的这话,的确有道理。
  
  先说爱吧,那么多的广告热血青年,对4A趋之若骛,可以几年如一日地写求职信,似乎对男女朋友都没这份耐心,倒也情有可原。毕竟4A对广告界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4A的种种诱惑也是无法抗拒的,薪水奖金、保险福利、办公条件、广告偶像、个人的虚荣心等等都可以一一满足你,而且,在4A镀过金,再出来混,所有的都可以鸟枪换炮了,职位可以向上平移一到三个单位,薪水则可以向上翻个几倍。还可以动不动装作很不经意地提起,“当初我在O&M(可任意换作任一外资4A的英文缩写)的时候,想到过这个Idea……”,感觉多好。
  
  至于恨吗,一类是无论怎么想辙,都无法混进4A的人,另外就是那些被4A抢光生意的公司,自命不凡的老板,跟4A比稿屡战屡败后,便横下一条心,誓死要将4A拉下水。反正“人非圣贤”,再牛的公司也会犯错误,再说了,真心想你挑毛病,这还不容易。于是某些公司通过精心策划,狂扁了一些知名的国际4A后,便象民族英雄样的走红了。多少有点象那个说与某名导有一腿的某名模,或者那个说有个演皇帝的人想非礼她的那个谁。总之,我个人觉得这样否定4A炒红自己实在有点那个。
  
  其实我对那些过分迷信4A的人也觉得挺没劲的,因为咱犯不着窝气,更不用仰视谁,讲白了,就是没有可比性,因为,国际与本土,有太多的不同之处。首先文化背景差异很大,发展道路不同,发展规律不同,最根本的二者的发展起点不同,所以面临的课题自然不同。
   国外广告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国外的企业也一样,在找到广告公司前,说不定已经找了几十家象盖洛普、麦肯锡、尼尔森、波士顿之类的调查、咨询、顾问公司,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规划、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策略、推广渠道,甚至人员培训等都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了,找到广告公司,只是让这帮哥们想些跟消费者直接沟通的新花样罢了,其它的你想管可能都管不了。所以4A大多视创意为生命,创意就是广告的灵魂,创意就是一切,大家所熟悉的猛人也大多是创意出身,大多广告讲座也都以看几条CF,分析几个平面而已。
  
  而国内广告公司面临的问题呢?有时真的是一言难尽啊。可能企业找到代理商的时候,自己还懵懵懂懂,以为广告公司一切都可以搞定、摆平。可实际情况呢,不用多说了吧。
  
  其实真的,我们完全没必要过于仰视4A,当然一概否定似乎也不妥,关键是想想清楚,自己的路到底在哪儿。否则撞了南墙,别说我没提醒您啊。

广告地理说
  说起国内广告的地理分布,首先无可回避的就是京沪穗三地了。三地是国内广告的发源地,桥头堡,领头羊,大本营,聚集了各路英雄,代表了目前广告的最高水平。但这三地又因其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不同,各有其特点。
  
  先说北京,最强的当属媒介和公关。可以说北京广告的兴起,多少是占了天时,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几千年文化的底蕴,造就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大都市。全国一流的媒体,不管是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均集中在北京,从这个意义上似乎又占了地利,但不管怎么说,做媒体,想跟北京抗衡,基本上没戏。当然象白马、风弛的成功,则属于资本运作的成功,另当别论。北京人大气,够哥们,但也够贫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样样关心,所以北京的广告人也大多特能侃,提案水平高。但由于离皇城根太近,总让人感觉,北京的广告氛围也官僚作风严重。
  
  再说上海,最强的当属策略。上海强项的形成,多半是占了地利。没办法那一堆的跨国企业的总部一窝蜂样地扎在上海滩,加上上海本来就是商业中心,绝大部分外资广告的总部也基本都在上海,再加上上海人天生的精明,会精打细算,目光长远,所以自然而然就造就了一批优秀策略高手。上海的广告圈透着精致、现代感、时尚感的大都市氛围,但上海是个讲秩序的城市,学历、背景、职位、房子、车子都会成为相互攀比的对象,加上固有的排外观念,虽然近些年变化很大,可总让人感觉挥之不去,所以那些喜欢天马行空的广告人总觉得上海的空气让人压抑、不爽。
  
  说到广州,当然是讲创意了。最近不少媒体纷纷比较三地,广州的印象最模糊,最说不清。但毫无疑问,广州的空气最自由,空间最大,包容性最大,规矩也最乱,当然机会也最多,所以很多广告热血青年的广告生涯,最初都选择在广州起步。这与广州城市的氛围有关,各行各业都差不多,只要你有料,就有机会,而且英雄不问出处,所以出了很多传奇人物。最让广州广告自豪的是,广州的本土广告,北京上海两地的本土与外资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广州几乎看不出太大的差别,十几人小公司,也敢拿国际大奖。但广州受珠三角文化的影响,象当地的很多民营企业一样,目光有些短浅,出不了好的策略,很多都是应急的招。所以广州广告圈人流的最快,企业换代理商的速度也最快。
  
  再往细处说,目前很多二线城市的广告也做的渐渐风生水起了,比如西安、桂林、昆明、沈阳、青岛、杭州、长沙等地,近些年不少优秀的人才从一线城市转战二线,但也不乏很多在一线城市混不转的主儿,跑到内陆来招摇撞骗,但主流还是好的。
  
  长远来看,最有希望的,未来的中国广告之都,当然还是上海。因为谁也改变不了广告的价值规律,广告必须是与具备以济条件的地方还有媒介比较密集的地方连在一起,美国广告中心为什么不在华盛顿,英国为什么在伦敦,哪里商业最发达就在哪里。

过来人说广告(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甲方在做生意,而乙方在谈手艺
别怕,迷茫总会过去,梦想总会被照亮在某个角落
消失的猎头电话:只想着眼下的日子,未来真的有点悬
甲方回复做成了广告和文案,你中枪了没有?
「复工文案」扎心了
看完全联的文案,知道自己为什么穷了 @广告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