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快完善杭州“五水共治”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自我省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以来,市委市政府迅速而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初步成效明显。“五水共治”倒逼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了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两美”浙江的建设。市决咨委“五水共治”课题组立足我市现有实践和经验,以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为理念,从协同机制、法治完善、资金保障、产业转型、科技支撑、文化自觉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探究,提出构建杭州“五水共治”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共管共治的协同机制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五水共治”中的主导作用。“五水共治”是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公益性特点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些内在特质决定了政府是重要的行动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要通过规划计划和政策制度,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治水工程项目,强力实行空间管制制度、总量控制制度和标准控制制度“三制并举”,对“五水共治”整个推进全程绩效与过程进行掌控与监督。同时要加强市县、乡镇各级政府之间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特别是一些跨县、跨乡镇、跨部门的项目,建立人员、资金、组织的协调机制。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五水共治”中的调节作用。要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要加快环境资源价格市场机制改革步伐。杭州市可全面开放环保基础设施运营市场,涉及污染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原则,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积极投入环保产业和企业,形成污水处理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第三方治理机制。二是要创新污染治理市场机制,在水污染治理领域引入“特许经营”模式,将污染治理特许权进行招标、拍卖或委托给的专业化污染治理公司,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三是要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制度,加大补偿力度,促进水环境流域治理成果巩固。

   (三)充分发挥社会在“五水共治”中的协同作用。“五水共治”是一项事关全社会福祉的公益性社会工程,需要协同政府、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社区及全体城乡居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协同治水。通过联户整体承包、分段承包到户等手段,将居民纳入“五水共治”具体活动;可通过有奖节水、有奖打捞水面垃圾等“五水共治”微型活动,将“五水共治”信息、知识普及到城乡居民个体,并提升居民的环境意识,改变居民的环境行为。建构网上网下畅通无阻的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平台,鼓励社会公众的监督、参与,形成“人人关心五水共治、家家参与五水共治;五水共治大家治、五水共治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完善依法治水的法治体系及其机制

    (一)修订完善治水专项法规规章。深入贯彻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加快推进企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专项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升环境监管的效能。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

    (二)落实政府环境责任的问责机制。将水环境指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指标体系,以2014年新修订《环境保护法》为法律依据,通过问责机制推动地方各级政府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规范排污行为。对于未完成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的,由上一级政府或者监察机关,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或者通报批评;不能尽职尽责,使辖区内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主要负责人应实行严格的“引咎辞职”制。

    (三)优化涉水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法律机制。根据“五水共治”的现实需求,将水污染调查与处理程序的现场处理、调查和报告,依法处理、结案归档等程序进行合理优化,通过执法联动、信息互通等措施,简化审查环节,缩短审理期限。从重从快打击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对水环境造成重大污染,以及偷排废水、废液、污染河流和地下水资源等严重破坏水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严格控制对水污染犯罪分子的缓刑适用,一般应判实刑,形成强有力的威慑;严肃查办在环境项目审批、水污染防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为“五水共治”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拓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对相关职能机关在水环境监管中存在的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以及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通过检察建议、纠正违法等手段开展行政执法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达到移送条件的案件必须移送公安机关,严禁以罚代刑;检察机关应加强对环境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严防出现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现象。

    三、探索多元化筹措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建议设立“五水共治”专项资金。目前“五水共治”资金主要分散在各部门,为了资金整体使用效果,建议进行优化、整合、归并,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整治以及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优先保障“五水共治”项目建设。政府可以设置“五水共治”财政专项基金,多元化筹资,专款专用,建立健全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二)利用水价调整补充建设基金。“五水共治”是一个巨大的民生工程,惠及杭州市民,可提高水价以及设置调整阶梯水价来筹措和补充基金。目前是调整水价较好的时机。建议可在阶梯水价调整的基础上完善水价调控机制,若每单位立方米提高0.5元,按2013年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滨江区)售水价格总量初步框算,可增加水费收入约2亿元。若把萧山、余杭、滨江区以及各县市用水价格普遍上调,则可增加更多的治水专项经费。

    (三)发行债券等其他筹措资金的新机制。一是利用杭州民资丰裕的特点,积极探索向社会发行有一定收益率的用于治水的短中长期政府债券。为了便于发行以及考虑偿付成本,可考虑收益率与一般债券利率水平相当,发行一年、三年、五年等多种期限的杭州“五水共治”债券。二是争取各类金融机构低利率支持。政府可设立污水处理的专项担保基金,促使银行低利率贷款向企业贷款,推进环保工程尽快的实施。三是充分发挥好财政税收和补贴政策的杠杆作用。对区、镇(街道)、村、企业“五水共治”工作实施财政政策引导,并制定相应减免税率、低息免息贷款、“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激励企业、村集体、个人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四是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治水。创新投融资方式,选择合适项目,借鉴一些地方“五水共治”中PPP融资的经验,开展PPP融资来支持”“五水共治”建设。

    四、加快形成杭州工农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一)优化工业、农业总体布局和综合规划。要进一步对杭州市工业、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加快工业的园区化进程,加快杭州一级水源保护区上游的污染企业进行搬迁。对农业养殖业进一步明确禁养区、限养区以及加快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场进园区的步伐,扎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二)完善工业、农业转型升级的奖惩机制。要加大政府对工业污染治理技术的投入与支持,设立项目资金推进工业、农业产业主体采用新技术,促进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要对遵循政府倡导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奖励支持,在信贷、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促进工业、农业减少污染排放;要完善提高污染防治标准的政策法规,并加强工业、农业的执法力度,严厉处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行为。

    (三)健全工业、农业污水的监管监测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区、县(市)工业、农业污水排放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要重点在印染、造纸、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建立信息联动的溯源体系,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动态信息,在农村加快建立土肥检测信息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监测工作。

    五、加快促进科技创新驱动“五水共治”的机制

    (一)做好控源截污疏浚调水系统治水。一是控源:着力消减工业污染源,促进企业清洁生产。控制城镇及广大农村面源污染,着力提高废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及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二是截污: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城镇及农村污水纳污接管率,改造城市纳污管道,减少渗漏现象。三是疏浚:有效处置河流底泥,要避免淤泥的不当堆放造成水系以及土壤等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四是调水:加强科学调水,将涝水、洪水变为资源。适当从水质较好的钱塘江等水系调水,增大污染水系的净污比,稀释污染物,改善水质。

    (二)探索在杭高校的治水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目前,大多数环保企业松散、规模较小、聚集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大量水处理技术研究形成的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受到制约。为此,要利用在杭高校的科技优势、人才资源,组建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有机结合,探索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改良,形成产业集群,推动杭州治水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本地环保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三)切实完善治水科技成果研发推广应用机制。在立项环节,围绕“五水共治”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科研机构和水处理企业加快推进黑臭河治理、饮用水深度制水工艺改造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在研发环节,建立环保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转化应用环节,建立多方参与的中试工程化机制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全面推进科技治水。积极推进各种治水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如城镇河道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竹林固碳与环境修复技术、淤泥的集中处理、堆肥和固化焚烧技术等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应积极推广运用。

    (四)建构高层次治水专业人才的培育机制。紧扣杭州市对“五水共治”人才的长期需求,多方式多渠道引进和培养治水科技人才,打造治水创新团队。对在杭治水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机构和人员,纳入市科技进步奖给予奖励。通过治水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为杭州“五水共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六、加快建立杭州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机制

    治水是一场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要以确立人水和谐的理念为核心,以加强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现代先进水文化的创新、弘扬为抓手,积淀杭州水文化,讲好杭州水故事,全面强化杭州“五水共治”的文化自觉功能。

    (一)传承保护杭州水文化。杭州要加强关于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杭州西湖和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水文章。要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将工程建设与展示水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使水工程充分体现杭州特色,成为集文化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靓丽的人文景点和精品工程。建议成立杭州水文化研究院,开展水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步构建当代杭州水文化体系。

    (二)凝炼弘扬杭州治水精神。杭州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治水精神。建议在杭州区域开展征集“杭州治水精神”的活动,收集、归纳、提炼出符合新时代杭州“五水共治”的精神,培育水生态文明,并为广大治水工作者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行动,激励、影响广大市民,从而发挥文化的自觉功能。

    (三)建立杭州水文化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一是继续通过报纸、刊物、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多角度宣传杭州“五水共治”,推动杭州百姓对“五水共治”的再动员、再宣传、再认识,加强杭州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使“五水共治”成为杭州的一种新常态。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水文化主题活动,普及水文化知识,弘扬水文化精神,营造杭州全社会水文化氛围。三是加大校园治水和水文化教育。在杭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设置水文化课程,培养学生水资源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等,提高学生对水文化的认知度,将治水节水内化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自发行动。

 

(市决咨委生态组)

课题负责人:  周国模(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教授)

课题主要成员:沈满洪(浙江宁波大学校长、教授)

             包志毅(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院长、旅游与健康

                    学院院长、教授)

             谭湘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总工、教授级高工)

             朱利中(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副主任、教授)

             鲍健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宋建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董  鸣(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水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研究
一张图了解“水十条”,解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亮点纷呈
加大农田水利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十三五”规划后,农村将有什么改变?必看
五措并举加强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