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
林建宁
(漳州开发区统计局,福建 漳州 363000)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甚至超过工业,成为拉动岛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服务业成长速度减缓,对台湾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创造的贡献度开始减弱。本文认为要保持台湾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强海峡两岸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台湾;服务业;知识服务产业
一、台湾服务产业发展概述
服务业也称为第三产业。前者相对于农业和工业而言,后者则是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由于它由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行业构成,第三产业在开始分类之初也叫混合产业、复合产业或异种混成产业。”[ 1 ]近十几年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兴服务业,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也时有调整更新。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1996年12月第6次修订的行业标准分类,台湾服务业可概分为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工商服务业、社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公共行政业、其他不能归类的行业等7大类。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11大类,包括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2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台湾岛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革,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而农业及工业比重逐步减少。具体变动见表1。从表1可看出, 1980年代末至今,随着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相继外移,台湾第一、二产业呈逐步萎缩之势,而现代服务业则迅速崛起,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198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50%后, 1995年又突破60%,而据台湾“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比重甚至已高达73. 6%,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性。
表1 台湾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化表
单位: %
产值构成
年份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81
8. 7
45. 5
44. 0
1986
6. 6
47. 1
44. 8
1991
4. 9
41. 1
52. 3
1996
3. 5
35. 7
57. 5
2001
2. 0
31. 1
67. 0
2002
1. 9
31. 0
67. 1
2003
1. 8
30. 4
67. 8
2004
1. 7
29. 5
68. 7
2005
1. 8
24. 6
73. 6
资料来源: (1) 1981 - 2000年数据根据台湾“主计处”资料计算整理( http: / /www. dgbas. gov. tw) 。( 2) 2001 - 2005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出版) 。
综观最近20多年来台湾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可看出,其与台湾当局不断制定的各项推动服务产业发展政策是分不开。早在1986年当台湾经济逐步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过渡时,台湾当局就曾拟定“推动策略性服务业发展方案”,选择那些产业关联度大、市场潜力雄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如超级市场、速食餐厅、连锁商店、商品及包装设计、征信及保全服务业、顾问服务业、资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以及机械设备租赁等14项策略性服务业作为重点扶持行业,在融资、投资奖励以及市场行销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服务业的成长与壮大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1988年,为加速台湾服务业发展以及扩大内需的需要,台湾“行政院”经建会又出台“服务业发展推动方案”,选定工商服务、资讯服务、工程顾问、现代化商业、休闲娱乐业、环境服务、医疗卫生等七大类为“重点发展服务业”。1993年,台湾当局又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四大重点,希望通过健全金融体制、建立台北国际金融中心、建立西太平洋国际转运中心、推动商业现代化等,来提升台湾服务业发展层次。近年随着台湾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减弱,台湾经济一直徘徊于低谷,台湾当局寄希望于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以再创台湾“经济奇迹”,遂于2004年9月,由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与相关部会推出了台湾“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该方案以“让台湾笑得更灿烂”为服务业政策的识别标志。其内容包括人才培训、法规松绑、建立有利服务业发展的机制、统合相关部门功能、投资奖励,国际化、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及拟定旗舰计划等八大发展策略;以及推动金融、流通、通讯媒体、医疗保健及照顾、人才培训、人力派遣及物业管理、观光及休闲运动、文化创意、设计、资讯、研发、环保、工程顾问等12项服务业发展措施。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服务业进一步确立了在岛内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对台湾经济及就业的贡献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二、台湾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台湾主导产业的加速外移,岛内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台湾服务产业逐渐承担起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的众多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首先,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台湾GDP中占较高比重的服务业部门依次为批发及零售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及租赁业、运输及仓储业等;而且除批发及零售业所占比重有逐年提高外,其它三部门占比均较为稳定。但是台湾当局近年一再鼓励扶持的高附加值、高层次的新兴服务部门,如金融、流通、通讯媒体、医疗保健及照顾、人才培训、人力派遣及物业管理、观光及休闲运动、文化创意、设计、资讯、研发等部门发展却较为迟缓,至今无法在台湾服务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台湾服务业对岛内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创造等未能发挥关键性作用。美国经济学家R. K. 谢尔普在《服务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 4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服务业取代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之后,必然要对一国经济发展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随着台湾制造业外移的速度日趋加快,作为岛内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服务业本应承担起火车头的作用,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带领台湾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服务业却呈现出增长速度减慢的趋势,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明显下降(见表3) 。
表3 2000年以来服务业对台湾经济的贡献
年份
GDP成长率(% )
服务业成长率(% )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 )
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 )
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
2000
5. 8
5. 9
3. 8
65. 4
55. 0
2001
- 2. 2
- 0. 06
- 0. 04
67. 0
56. 3
2002
3. 9
3. 0
2. 0
66. 8
57. 3
2003
3. 3
2. 9
1. 9
67. 8
57. 9
2004
5. 9
4. 8
3. 1
68. 5
58. 3
2005
4. 1
3. 8
73. 6
58. 3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国民所得统计》, http: / /210. 69. 121. 6 /gnweb / statistics01 / reports.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服务业对经济成长、就业机会创造、政府税收增加、减缓景气波动等均起到重要作用。以2002年为例,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比率均达2 /3,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甚至高达72% ,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比率超过2 /3,有的甚至高达3 /4 (如美国、英国、瑞典、挪威等) 。[ 3 ]相比较来看, 2005年,台湾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高达73. 6%,对于人均GDP为1. 3万美元的台湾地区来说,该项指标并不低,高于韩国、新加坡及日本的水准,后三者分别为57. 2%、65. 7%及59. 1%。然而反观台湾服务业在台湾经济中的地位,与上述国家尚有相当的差距。当年,岛内服务业的就业比率仅58. 3% ,二者相差15个百分点,后者对前者的比率仅为0. 79,反映出台湾服务产业创造的工作机会不足。若与第一及第二产业对照,后二者产值占GDP比率仅26. 4% ,但就业人数却占总就业人数的42. 7%。这说明台湾服务业的实质成长远低于整体经济,同时也显示其无法填补第一、第二产业外移后所留下的空间,尤其是外销与吸纳失业人口的能力。
再次,台湾服务业劳动生产力成长率较低,行业竞争力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台湾产业政策过度重视制造业轻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过度强调外销产业轻忽内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过度保护与限制金融服务业,阻碍了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据台湾学者分析,在1993年以后,台湾服务业的劳动生产力成长率开始持续下滑,至2003年降至2. 4%的低点;其总要素生产力的成长也呈减缓的趋势(由1991的3. 9%降至2001年的1. 1% ) [ 5 ] 。从而导致2002年以来服务业实质增长率均低于制造业的局面,因此,台湾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主要是由于台湾制造业的日益萎缩(据表1数据显示,已从1991年的41. 1%下降到2005年的24. 6% )以及依靠当局保护的作用,而非台湾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从根本上说,台湾岛内服务业竞争能力仍然比较低下,仍未达到国际水平。
此外,受岛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台湾服务业发展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从供给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当局的产业政策多以制造业为主,对服务产业租税优惠与补助相对不足,甚至对其发展并不重视,以致服务业在筹资管道、融资或人才招募方面较为困难;二是岛内人才教育偏重高科技制造业领域,以致服务业高阶研发人才、具有创新性、跨领域整合与管理实务历练的人才相对缺乏;三是岛内研发市场诱因不足,技术交易相关产业未能健全发展。
从需求面来看,台湾的服务业是典型的内需型产业,岛内市场规模狭小,产能不易达到规模经济。90年代开始的泡沫经济破灭以及人均收入增幅的趋缓,岛内民众消费扩张速度减慢,相应减弱了服务业扩张的动能。此外,随着制造业主导部门的加速外移,过去服务业所服务的对象不断流失,服务市场需求呈现萎缩。但岛内多数服务业者未有国际化水准,并未能追随外移的客户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从环境面来看,首先,当局对服务业仍持管制心态,规定限制严格,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对特许行业的核准,以及政府机关间相互协调及横向联系不足,有碍于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其次,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育及留任亟待加强,专业人才难觅、员工流动率高、人才教育培训不易等问题较为严重。再者,服务业投资动能不足,台湾服务业的投资率,即固定资本形成占其追加价值的比例或占整体固定资本形成的比例,自1996年之后便明显地下滑,从1995年26.5%下降到2003年时的14. 4% ,足见服务业投资动能低微;而对于产业发展来说,资本形成是最重要的因素。此外,两岸政策的不确定性,阻碍服务业拓展祖国大陆市场。
三、台湾服务业未来发展前景及努力方向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总是从低级到高级演进,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主要部门。但是从台湾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如果服务业无法加快产业升级、增加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大陆市场,以增加新的发展空间,则很难起到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导致台湾经济增长停滞。具体而言,台湾服务产业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知识服务产业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激发、扩散和应用上的经济,在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之外,使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成为支撑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所谓“知识服务产业”是指可以提供一定专业服务性质的产业,凸显其能够藉由经营知识的汇集,创造出经济利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生产者,而不是直接对政府部门或消费者提供服务。2000年10月,民进党当局提出“发展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布局”,作为施政的五大目标之首,发展知识型服务产业也就成为一项共识受到高度重视。2001年初,台湾行政部门推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有关“知识型服务业”在整体规划中具有相当关键的角色地位。目前台湾“经济部”积极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其筛选标准一是要符合“具有国际潜在竞争优势”及“产业参与配合度高”等两项前提要件,二是要符合“高创新效益、高附加价值、高成长潜力”及“产值大、创造就业机会大、产业关联大”等“三高三大”之服务类行业或服务业型态。根据这一标准,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设计服务、资讯服务、研发服务、环保服务、工程顾问服务等12 项重点服务业,将优先纳入施政重点,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但是,近年来随着台湾经济成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知识服务产业发展也随之减缓,主要表现为工商服务业表现与整体景气之兴衰正相关;金融保险业由于长期受到制度与当局政策限制而竞争力不足;通讯业为新兴的发展较快的部门, 1998年产值超过工商服务业,但近年来成长渐趋缓。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累积相当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服务其他企业的智慧资本,知识型服务产业才能够发挥其竞争优势。考虑岛内原生知识不足的现实情况,为了鼓励业者投资服务科技研发及知识产权相关的服务产业,台湾当局应当积极为此创造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应当修改法规以因应,另一方面则应以行政指导的方法给予鼓励。
2、针对国际市场,发展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
一是可以依据台湾自然及人文的优势条件,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这将惠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旅馆、餐饮、交通及礼品商店等行业,以及与之间接相关的旅馆建筑、建材、装潢业等行业。境外观光旅客的增加,将会带动经济发展,并引致航空、餐饮等旅游观光工作职缺,从而降低岛内失业率。据估计, 1名旅客可以造就2个就业机会,台湾如果对大陆居民来台旅游解禁,做好感情旅游牌,将对台湾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目前由于台湾对大陆旅客仍采取严格的限量开放办法,预计一年只开放36. 5 万人次(即每天1000名) ,因此对台湾经济作用还不够显著。
二是可以利用高雄、基隆等港口优势,发展国际物流业。吸引国际级的物流业、运输业来台设立营运总部,或是协助台湾企业发展成国际级的物流、运输业,将台湾建设成亚洲的“物流及转运中心”,使台湾的仓储、运输、装卸承揽、报关、保险、金融等相关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是台湾利用自身地理优势条件,提升台湾经济、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的最佳策略。
三是要利用加入WTO契机,开放台湾金融等服务市场,建立国际资本市场,逐步放松外汇管理,放宽设立外商银行及业务限制,努力将台湾建设成“东亚金融中心”。
3、加强海峡两岸服务业合作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鉴于台湾地域狭小的先天劣势。新世纪台湾服务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广袤的区域经济版图为平台,必须以积极推动区域经济整合的态度为台湾服务业争取新的发展空间。从台湾周边环境来看,加强同祖国大陆的合作岛内服务业发展的最佳选择。首先,在服务业领域,大陆对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扩大,前景广阔,台商在交通、物流、金融、信息等面向生产的服务领域以及商贸、旅游等面向消费的服务领域,都能够有长足的发展。而其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生产基地外移的主要地区,无论从经济地缘关系还是两岸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台湾服务业欲拓展外部市场,都无法离开祖国大陆的庞大市场支撑。其次,在未来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加快势头下,台湾欲摆脱边缘化的危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利益优势,通过加强与祖国大陆的经济整合来提高在亚太地区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并通过制造业向研发、创新及增值性服务的升级,建立起台湾在发达国家和祖国大陆间的技术、服务中介者角色。
台湾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是否能持续稳定进行,“台湾服务”能否享誉世界,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在于两岸关系能否正常发展,两岸经贸交流能否进一步深化。没有稳定的两岸关系作为发展的大环境,没有祖国大陆广袤的市场和丰沛的资源为依托,台湾服务业未来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具体分析每一项方案就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服务业方案中“区域金融中心”,还是设计服务业中的“亚太区域设计重镇”,还是物流服务业方案中的“无缝运输流程”等等,台湾的服务产业要扩张,离开大陆的腹地支持都只能是空谈。因此,两岸关系的发展维系着台湾服务业的未来。
参考文献:
[ 1 ]秦宝华. 台湾服务业因应入世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J ]. 信息窗, 2001, (4).
[ 2 ]吴家声,吴惠林. 台湾的服务业与经济发展[A ].台湾服务业发展论文集[C ]. 台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5.
[ 3 ]徐剑锋. 台湾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J ]. 台湾研究,2001, (3).
[ 4 ]李非. 台湾经济迈向服务产业时代[ J ]. 亚太经济, 1994, (4).
[ 5 ]赵文衡. 重新检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定位与策略[ J ]. 台湾经济研究月刊, 2005, (6).
[ 6 ]舒萍. 台湾服务业发展评述[ J ]. 台湾研究,2006, (2).
[ 7 ]饭盛信男(日). 第三产业[M ].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
[ 8 ]李瑞珠.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策略之探讨[ J ].台湾经济论丛, 2004, (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城市竞争力
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 十八子l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浅谈基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提升的服务管理产业优化发展研究
​你认为娄底市服务业发展怎么样?
台湾经济发展三大转型
关于加快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