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历史沿革

田子园 李杰 赵乐滢 刘东慧 李洋 刘婕 王景霞

[摘 要]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记载经典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古籍文献,梳理其历史脉络,发现和总结其中的规律,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和处方制剂的研发提供更多参考。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中医古籍文献中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方剂年代分布、药味组成、用药剂量和主治病症。得到有效数据共82条,记录有该方的各类中医古籍文献共63部。整体来看,后世历代医家、医籍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引用、论述都基本遵从《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的组成、用量、主治的原始记载,进一步说明该方组方精当,用量考究,临床疗效显著,方能沿用传承至今。

[关键词] 黄芪桂枝五物汤;经典名方;临床应用

[基金项目] 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共青团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文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历史沿革和临床应用的研究”(201910026010)

[作者简介] 田子园(1997—),女,河北邢台人,本科在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王景霞(1976—),女,河南洛阳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方药系中药教研室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药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074-03    [收稿日期] 2019-09-23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1],由黄芪3两、芍药3两、桂枝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组成,用于治疗血痹证。被收载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4月12日公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2],为首批百首经典名方之一,成为研发处方制剂的重要内容。目前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3]等方面,然而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历史沿革并没有系统和明确的梳理总结结果,而这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作为经典名方研发处方制剂的基础,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古籍文献为基础,对上述内容进行探索,以梳理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历史脉络,发现和总结其中的规律,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和处方制剂的研发提供更多参考。

一、原方出处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原方为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4枚)。治法为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条文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表明其主治血痹证,症见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疼痛,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益气和血,温经通痹。黄芪甘温益气,桂枝温通经脉;倍生姜以助桂枝走表散邪;芍药和营理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五味相伍,温、补、通、行并用,益气温阳,祛邪行痹。[3]

二、研究方法

(一)古籍文献检索策略

通过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V5.0),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同时检索其异名、别名、简称等,如“桂枝五物汤”“黄芪五物汤”“黄耆桂枝五物汤”“黄耆汤”“黄蓍汤”等,必要时查阅原本古籍进行资料收集和内容审校[4]。共检索得到相关结果209条。所有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

(二)古籍文献纳入标准

1.清代以前的中医古籍(包括清朝)。

2.有明确的关于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相关记载,例如涉及黃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主治病症、用量、炮制、用法等信息。

3.以经典名方优先,同一出处者以较早古籍为准,不重复录入。

4.同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以善本为准。

5.该方加减方药味变化不超过3个。

(三)古籍文献排除标准

1.只检索到方剂名称而无其他可用文献信息者。

2.同一医家所著综合性书籍,收载多部医书,则统计综合书籍即可,例如清代吴谦所著《医宗金鉴》,包括《外科心法要诀》,则统计《医宗金鉴》即可;《外科心法》系节录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一书,内容并无新的补充,则统计《医宗金鉴》即可。

三、结果与分析

经检索筛选获得有效数据82条。关于黄芪桂枝五物汤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记录有该方的各类中医古籍文献共63部,涉及本草、方书、伤寒金匮类、综合医书类、临证各科类、养生食疗外治类、医论医案类等各个方面。如南宋综合医书类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5]记载:“黄芪五物汤,治妇人血痹。”明代方书类著作《证治准绳·类方》[6]记载仲景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着痹,即麻木。清代方书类著作《医方集解》[7]记载:“本方(桂枝汤)除甘草,加黄芪三两,名桂枝五物汤:治血痹。”清代临证各科类著作《医学从众录》[8]中将黄芪桂枝五物汤归入“风痹痿”一章,认为其治疗血痹。

(一)方剂年代分析

按朝代分析,汉代、宋代、明代、清代的古籍分别有1,2,3,57本,说明古籍按朝代分布主要集中在清代;按年代分析,12—20世纪的古籍数分别有2,0,1,0,0,14,17,20,3本(其中有5本具体时间不详的古籍未参与计数),说明按年代分布主要集中在17—19世纪。见图1。

(二)方剂组成分析

经统计,记载有黄芪桂枝五物汤药物组成的数据共22条,其中有12条(占54.55%)与《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相同,为抄载的原方。2条仅记载与原方相同的药味,并未标明剂量[8]。7条所用药味相同,但剂量与原方有差别,但多为计量单位的变化,如《长沙证汇》[9]中载为:“黄芪五物汤,芪、芍、桂枝(各三钱),姜(六片),枣(二枚)。”药味剂量比例变化不大。7条数据其中有6条(占85.71%)数据,黄芪、桂枝、芍药的比例均与原方相同,为1∶1∶1,且生姜用量大于黄芪。仅汪昂的《医方集解》中:“再加黄芪两半,名黄芪建中汤。”黄芪用二两半,稍小于用量三两的桂枝和芍药。1条药味发生变化。清代梁廉夫在《不知医必要》中记载:“黄芪五物汤,热补,治半身不遂,或瘫痪不用,其人心清语謇,舌软无力者。[ 10 ]炙芪四钱,当归、白芍(酒炒)、桂枝各一钱五分。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煎。”该方加一味当归,将白芍、桂枝的用量各减为半,用于治疗风中经络的半身不遂或偏瘫。

(三)方剂剂量分析

经统计,记载有黄芪桂枝五物汤药味剂量的数据共20条,其中有12条(占60%)与原方相同,仅有8条数据剂量有所变化。由于历代用药计量单位的差异,本文遵照原文如实记录,不进行度量衡规范和转换,组方相关剂量如下:黄芪用量为三钱的有3条,二钱五的有2条,三两的有2条,二两半的有1条;桂枝的用量也有出入,其中用量为三两的有3条,三钱的有3条,二钱五的有1条,一钱五分的有1条;对于芍药的用量,其中三两的有2条,六两的有1条,三钱的有3条,二钱五的有1条,一钱五分的有1条;对于生姜的用量,三两的有2条,六片的有2条,二片的有1条,六两的有1条,五钱的有1条,四钱的有1条;对于大枣的用量,十二枚的有2条,二枚的有3条,十枚的有1条,四枚的有2条。见表1。经统计发现,后世历代医家、医籍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引用、论述变化不大,都基本遵从《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药味剂量的原始记载。

(四)治疗病症分析

记载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病症的数据共52条,主要集中在痹症、中风、脚气类疾病,涉及血痹、痛痹、痛风、风痹、中风、半身不遂、脚气、痿躄等多个病症。其中痹症有37条(占71.15%),其中又以血痹居多,有28条,其余痹症有痿痹、痛痹、风痹麻木等,多是由营卫俱虚,又感受外来邪气所致。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的12条。脚气痿躄者2条。

四、讨论

本文对经典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结合阅读古代文献原文,确认黄芪桂枝五物汤首见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记录有该方的各类中医古籍文献共63部,涉及本草、方书、伤寒金匮类、综合医书类、临证各科类、养生食疗外治类、医论医案类等各个方面[10]。载有该方的古籍集中在清代的17—19世紀,绝大多数医家没有对药味进行加减变化,药量方面虽有历代用药剂量的差异,但绝大多数数据显示方中君药黄芪,臣药桂枝、芍药的用药比例均与原方相同,为1∶1∶1,且生姜用量大于黄芪。病证主治由原方的血痹延伸扩展至痹症、中风、脚气类疾病,多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类疾病。整体来看,后世历代医家、医籍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引用、论述都基本遵从《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的组成、用量、主治的原始记载。进一步说明该方组方精当,用量考究,临床疗效显著,方能沿用传承至今。

目前对于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处方原方计量换算,药味之间的剂量比例、药味基原和炮制方法等不明确,且缺乏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整体、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经典名方的研究,建议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药味剂量在各个朝代的不同计量单位统一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并详细分析,深入探究病证和药物组成剂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开展对该方的药味基原、饮片炮制方法,服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探讨其意义及其对临床的启发,为经典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运用及制剂申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4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名录(第一批)》的通知[EB/OL].(2018-04-13)[2018-06-10].http://kjs.satcm.gov.cn/zhengcewenjian/2018-04-16/7107.html.

[3]朱鹤云,霍明星,赵开诚,等.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4):295-298.

[4]张副兴,祝雨田,季也民.黄芪桂枝五物汤提取工艺与药理作用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242-244.

[5](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88.

[6](明)王肯堂辑,彭怀仁点校.证治准绳2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31.

[7](清)汪昂著,鲍玉琴,杨德利校注.医方集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01.

[8](清)陈修园著,林颖校.医学从众录[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64.

[9][日]田中荣信.长沙证汇1卷方一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5.

[10](清)梁廉夫撰,黄鑫校注.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 不知医必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2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适合自学中医的:处方用药技巧!(实战运用)
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运用(全篇)
中药药物剂量应返璞归真 (转杏林盛苑)
中药方剂里不可不知的秘密
《伤寒论》读后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