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长课程领导力工作
目   录
1.指向有效教学的“基准教学”行动研究开题汇报
2.在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引领师生发展
3.基准教学:有效教学实践模式研究
——打一小学“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项目结题报告
4.打一小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
5.指向“创智课堂”构建的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6.深化“基准教学”行动研究,持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课题研究计划
7.课程领导力项目汇报记录
指向有效教学的“基准教学”行动研究开题汇报
开场:
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们学校的基准教学课题研究已经8年了。我们这个项目是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一轮)的必选项目,当时学校的“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中高合作团队研究”是第一轮提升课程领导力自选项目。
一、第一轮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回顾
1.基本要求
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基本要求是:规范教学,减负增效;团队合作,骨干领衔;上求发展,下保底线;辐射经验,共享智慧。
2.研究过程
3.反思:“基于经验”重于“基于标准”
深化研究:把“基于标准”做扎实。
二、研究目标
1.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水平,形成不同学科的学习目标体系。
2.构建学校层面开展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真正解决“减负增效”问题。
3.引导将课堂教学方式从关注教师的“教”真正转向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发展。
三、研究内容
1.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生经验,形成学习目标体系,它兼顾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是具体到课时的目标体系,在结构上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根据学习目标开展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融合骨干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研制并修订“基准教学”系列教案。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研究形成系列教学研究规范与制度,比如听课评课制度,教研规范等,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
4.基于学习目标,进一步研究基准练习,进一步强化基准练习的层次性、适切性与灵活性。
四、研究思路
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
在本研究中,对于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教与学的对话,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六、已推进的研究与工作
1.关于“基准教学”研究的笔谈
2.关于教师备课能力的专项调研
2015.09
在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引领师生发展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打一小学是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学校历来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建设生态与人文校园,为师生提供育人环境
1.校园环境是重要的育人课程
这么多年,学校一直强调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建设文化校园、艺术校园、生态校园和创意校园来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校园就是学校营造了文化的氛围;艺术教育也是学校人文教育的一种方式,一种品味,一种格调;生态校园更是学校打造的一种绿色校园环境;所谓创意校园,就是指学校所有的工作充满了创造性,充满了新意,充满了乐趣!我们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与时俱进的;我们的老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因为不断创新而获得一种满足,获得一种快乐,虽然付出很多,但是我们收获了一种成就感,使大家拥有了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提升打一教师的职业素养,做一个有职业幸福和职业尊严的好老师。
2.课程管理的理念与作为
让骨干教师引领教师发展,让教师与学生结伴成长,在学科建设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学规划培训课程,促进师生内涵发展
1.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制定课程方案、规范专课专用、追求有效教学、做到低负高质。历年来,学校严格制订的课程计划被市教委、教研室及专家认可,在市区级课程领导力上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2.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打一小学20年前就开设的校本课程科学、有效、规范,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课题获得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打一小学校本课程包括九方面内容:⑴摇篮特色课程;⑵ 主题周系列活动;⑶兴趣活动课;⑷摇篮学生社团;⑸台湾元智大学的科学课;⑹家校合作的“爸爸课堂”;⑺国际交流课程;⑻主题教育活动;⑼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还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课程评价:除了分数,还有“学生座谈访谈交流、学生书面问卷调查、课程参与人数统计、学生获奖情况记录、班队集体成长过程”等评价手段与方式。目前学校的市级共享课程有“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境界的根基”,区级共享课程是“铁丝加工”和“玩泥看世界”。
3.深化国家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在执行基础型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变革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这也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深入推进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成立了“基准教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的多项阶段性成果荣获区一等奖、市二等奖。课题组根据上海市“课程标准”制定了学校“各学科教学要求”,通过“全员参与、骨干把关”的方式研制出覆盖小学学段全部基础型课程的“基准教案”,并且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常态化管理,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四个环节形成了规范化制度——打一小学基准教学准入制度:(1)备课准入:人人参与、说课交流、骨干把关、学情适调、教学建议;(2)课堂准入:团队听课、教研反思、分析提高;(3)作业准入:作业设计、作业分析、改进教学;(4)常态辅导:课内分层引导、课外跟踪辅导、建立学困生档案。“基准教学”中,我们强调“五步十问”:课前、课堂、作业、辅导、反思这五个环节中各有两个问题。
基准教学是学校有效教学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指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在其中,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专业位置,每位教师都能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集众人的智慧,扬个体的所长。在上海市“课程与教学”的综合调研中,我们的基准教学研究得到了市教委的一致好评,我们的基准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很好的检验。
在我们见习教师培训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新教师进行独立备课,导师都会以批注的方式对新教师的备课进行点评指导,便于新教师调整教案,导师也会对新教师的备课能力进行评价。对于全体老师,我们也会定期进行教师职业培训,老师们根据基准教学的实践体会进行跨教材的独立备课。因为有了经验与体会,因为掌握了基准教学的精髓,才让我们看到了打一小学的老师们在这些年基准教学的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备课研究的能力和实施基准备课的课堂教学的能力,我们在基准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成长,步步走实了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在新一轮的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申报开题论证会上,我们对新一轮的基准教学研究又做了很多新的规划。基准教学,我们还将扎实有效地做。为了更好地落实“指向有效教学的基准教学的行动研究”,在已有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形成基于经验的单元目标的教学研究,突出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根据阶段目标突出设计学生活动,更科学地设计评价内容,面对生源差异、面对师资差异,更好地做到轻负高质,均衡发展。
三、持续强化校本培训,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只有有了教师素质的提升,才有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无论是师德、学识、人文、技能、文化、艺术、科研、反思、自励、心理、都需要老师勤学、智慧、巧干与合作。我们在对老师的职业素养培训中,一直强调:
1.“五有”内涵
老师应该有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教师甚至更高;老师应该有比较好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品格;老师应该有较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老师应该有合作研究、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老师更应该有谦卑好学、爱生爱校的师德修养。学校要求老师重视“在群体中的影响和地位,在工作中的勤奋和自励,在人际交往中的坦诚与合作,在利益面前的理智与淡泊”。
2.学生最大,“五不”底线
学校一向倡导学生最大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五不”底线:不要违规抓质量拼分数加重负担;不要阻止学生参加课外兴趣活动;不要敷衍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要忽视学生的合理诉求;不要单一标准评价学生。
3.师生和谐的10条建议
为了营造学生快乐成长的氛围,我们倡导良好的师生关系,“十条建议”是打一小学优秀教师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也是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平等相处多交流、学会理解多换位、欣赏表扬多尊重、善于倾听多用心、亲密接触多爱抚、微笑相对多鼓励、细化要求多示范、清晰缓慢多提示、形式多样多趣味、兴趣激发多储备。
4.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办学校就是办文化,要做文化事,先做文化人。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文化底蕴,才能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通过各学科教研组活动进行教材通识类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学科教研组、教师社团进行教育技术类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学科教研组、学校基准课题组对教学技能类、“五步十问”的教学规范、教育科研专题进行研讨和交流活动;通过学校“打一人文讲坛”进行教育教学论坛思想交流活动;通过学校校本培训进行课程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学习进修以及专业知识应知应会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微信平台阅读、转发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思想等学习内容,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微信群的阅读学习,学校工会、团支部还开展了“微信达人”的评选活动,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快乐学习,励志友善,分享智慧。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教师逐渐爱上了读书;而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的积淀也让教师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包括教科研工作中都受益颇深。这些年,通过学习、交流与反思,老师们出版了300多万字的研究专著。
5.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
我校围绕“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思路,组织了丰富的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取得了很多经验。这几年,学校先后派出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到加拿大、英国等地游学、交流;与英领馆合作开展“世界小公民”项目,与英国伯明翰Kitwell小学结成友谊学校;与美国安生教育基金会合作开发《感知世界》校本课程,聘请外教;引进台湾元智课堂……在“2014第十一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上,校长代表学校作了“在国际理解教育中认识世界”为主题的交流发言,我们认为,在小学学段,虽然学生年龄较小,但学校也是能够通过搭建不同的平台让学生从小具有全球化视野。打一小学在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得到了教育界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6.在学校文化中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浓郁的学校文化是打一小学的办学特色,师生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学校党政工团积极开展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如“打一人文讲坛”、“相约经典戏剧节”、“才艺春秋师生秀”等。“人文讲坛”通过主题演讲报告分享智慧;“相约经典”用戏剧节活动的形式庆祝三八妇女节; “才艺春秋师生秀”展示师生的艺术才华,滋养我们的性情。
四、关注团队建设,增强师德和职业素养
1.中高合作团队工作坊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中高团队”合作研究》是上海市课程领导力第一期的重点项目。打一小学充分发掘校内资源,组成了以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为领衔人物的教学合作团队工作坊,目前,学校共有11个中高合作团队工作坊。中高教师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又为其他老师作教学示范,在细化“有效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团队活动中,观摩课堂教学,聆听中高老师的主题讲座,参与现场的研讨活动使老师们收获多多,中高团队对促进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研活动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它能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真实,更有效,更具价值,它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中高团队活动的评价制度又更深地促进了整个团队的专业发展。
2.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小组。
目前“青专组”共有青年教师41名,见习教师8名,特邀导师(集团中高教师)13名。“青专组”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案例研究引导教师反思教学实践,促进其实践行为的改善。小组活动采用以青年教师自主反思为主,校内骨干教师、大学教师支持为辅的培养研究模式。采用“计划-实施-反馈-再计划-再实施-再反馈”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每个青年教师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走进小组,进行交流;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带着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离开小组;根据形成的行动方案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再次来到小组时要带着自己根据方案实施后的结果;由同事们对行动结果进行诊断并形成新的改进方案;再次回到实践中去改进方案;……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直到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止。
打一小学一向依靠团队建设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队伍、团支部等都在发挥各自的团队领导力,老师们在团队的和谐发展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五、重视职业培训,加强见习教师规范化指导
1.总体情况回顾及培训目标的达成度
打一小学是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是杨浦区和浦东新区认定的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学校。新老师在我校带教老师指导下,承担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这些老师走上工作岗位能否胜任,能否成为合格的老师,能否成为一名好老师,这一年的培训很重要。新老师结束在我们基地的培训,走上教学岗位就如同我们的学生从打一小学毕业一样,也体现了我们学校教学与管理的质量,体现了我们学校的师资水平,特别是带教指导老师的能力。打一小学是一所名校,是一所有着文化内涵的学校,是一所师资队伍建设颇有成效的学校,打一小学的基准教学更是适合这批见习教师的成长。所以我们一直在认认真真做这项工作,新入职的教师也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学习与实践中,练好自己的基本功,特别是在培养自己作为教师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上做着自己应有的努力;带教导师和带教师傅们也是尽心尽力。两年来,我们倡导“新教师培训从职业素养开始”的理念,通过浸润式培训逐步形成我们的培训教程,把见习教师融入到我们打一的教师群体中来,浸润在我们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中,使新教师在我们的带教指导下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培训工作进入到了第四年,打一小学共培训了60位来自打一小学、民办打一小学、曹路打一小学、同济小学以及我区其他兄弟学校的见习教师,在见证这些见习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打一小学也被评为了见习教师培训的优秀基地学校,22位导师被评为优秀带教导师,2013年6月市教委召开的“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推进会”上,校长作了“新教师培训从职业素养开始”的专题发言,介绍了我们打一小学培训基地的一些有效的做法,本着我们“浸润式培训,全方位提高”的带教原则,我们在这几年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成绩。在培训期间,作为基地学校,我们也曾接受了市教委、杨浦区以及浦东新区专家领导的多次履职检查,每次检查都得到了专家领导对我们培训工作的肯定,督导专家们对学校的汇报以及学校提供的详实的活动资料作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通过检查,专家们对打一小学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深切地体会到打一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已经形成了打一模式:培训规范,培训特色非常明显,学校教研教学的浸润,着力于一种全方位。每次通过一项项资料的查看,可以看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都是学校常态化的工作,有见习教师的内容,也有其他青年教师的内容,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样化。同时,打一小学带教导师的团队是非常强大的,作用也是十分凸显的。总而言之,打一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达成度非常的高。
2.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纲要)
3.培训成效
(1)培养目标明确,成效凸显:培养见习教师,首先我们注重的是培养人师,“传授教学技能、懂得业务规范;注重师德修养、学会关心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担当教育责任”这些都是我们培养的目标。我们强调:见习教师的培训不只是导师的带教,还有学校办学氛围的熏陶,基地不是个人而是学校,是一片土壤,所以打一小学把见习生的培训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氛围中。
(2)常规工作扎实,浸润提高:在培训工作开展以来,打一小学举办了多次教学工作会议,主题都是围绕见习教师培训工作而展开,各项培训指标也在正常有序地不断落实与完成。培训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的见习教师在各项教学基本功比赛和课堂教学展示中也获得了颇丰的成果。见习教师在上海市“课程与教学”调研中出色完成了推荐课的任务。
(3)全方位的学习,获益良多:学员通过一学年的带教培训,真真切切地从带教活动中获益良多,得到打一小学的文化浸润,职业素养得到提升。见习教师的成长不只是学科的教学技能,而是综合的职业素养,包括人文素养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打一小学的见习教师培训是综合素质的培训,是融入学校文化的培训。
(4)倡导民主带教,教学相长:培训过程中提倡的民主带教已然成为了我们导师和学员们结伴成长的最好的带教理念。
(5)重视团队带教,结伴成长:见习教师的带教应该重视团队的带教,重视团队的合作。目前,我们也已经形成了中高老师、青年骨干教师、见习教师三方组成的带教链,目的是让各个层面上的老师得到专业发展的培训。在这一届区小荷杯比赛中,我们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这是我们带教团队的收获。打一小学把见习教师培训放在年级组中、放在学科组中,放在中高教学团队中,放在科研课题中,放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小组中,就是放在团队合作中,这样才能提高未来教师的合作互助能力。
(6)两校携手带教、合作互助
这几年的带教工作,让我们明晰一点,那就是一年带教中的后半阶段基地学校和聘任学校之间的携手合作,我们的导师通过走访聘任学校,走进学员课堂进行指导,关注见习教师在聘任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建立基地学校和聘任学校领导、导师和学员的信息链接。
六、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打一小学是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曹路大型社区”的配套小学,主要解决市政动迁和经适房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教育问题。根据市政府、市教委关于大型社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精神,2010年由市教委牵头,经杨浦区教育局和浦东新区教育局协商,由上海市名校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承办,校长由上海市教育功臣、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打一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校长卞松泉兼任。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打一小学和曹路打一小学无论从管理理念、队伍建设、教学研究、科研等多层次多角度深度合作,带教效果突出。在上学期浦东新区发展性督导工作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015.12.16
基准教学:有效教学实践模式研究
——打大虎山路第一小学“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项目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有效教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教学科学化运动,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正式推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认为有效教学是解决中小学教学问题的—种方案,是推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实践持续深化的得力助手。纵观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缺少有效教学“如何做”的研究,尽管存在少数实践层面的研究,也多停留于零碎的、对好的教学经验的总结,缺少有效教学实践模式研究。
2.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最早始于1983年美国政府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根据纲要的要求,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也蕴含着“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基本观点。
3.缩小教师之间差异的现实需要
教师专业素养上的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我们不能任其存在。如何缩小教师之间业务上的差距,每所学校都有一些传统的经验做法,但总体而言,教师普遍缺乏一种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这种支持系统应该是基于教学全过程的、基于团队发展的、基于专业素养提升的系统。
(二)研究意义
1.研究“基于标准的教学”与“有效教学”的机制,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研究,澄清“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内涵及其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机制,在学校层面而言构建有效教学的实践模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2.形成“基准教学”的学习目标体系,明晰学习目标要求。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目的,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的出发点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同时其目标的制定也多源自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学习经验。本研究基于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生经验的研究,形成“基准教学”的学习目标体系,并据此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等。
3.构建“基准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教师个体的能力与水平,面对教师个体之间的现实差异,本研究通过构建“基准教学”的教学模式,从学习目标的研究出发,深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实施与评价让有效教学真正扎根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解决“减负增效”问题。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任何一所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都必须按照各类课程改革相关文件的要求,全面落实内化在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任何一次课程改革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深入到学校层面,通过课堂教学的变革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经验的把握。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多程度上也在于对学生学习经验的认识与了解。
在开展基准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将这项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总结、提高、推广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经验的了解与把握),让更多教师得到借鉴,解决低能、高耗、低效教学的顽症,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是学校教学工作在比较高的起点上运行;实行骨干教师领先制,
学科和年级均有骨干教师负责质量把关,使教学质量上不封顶下保底线,使教师业务水平在骨干教师引领下得到不断进步。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基准教学
本研究所指“基准教学”,是“基于标准的教学”的简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这里的“标准”不仅仅是指“课程标准”,还涵盖由课程标准与学习经验相结合转化而来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条件来学习等。学习目标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基准,为教学活动的评价提供依据。二是,“基准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行动,它包含了为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断发现问题、改进行动、反思结果的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
2.有效教学
本研究所指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年龄特点——这不是指心理学意义上具有普遍适用的抽象概念,而是基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实践知识;学生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分解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之间具有知识或逻辑上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的原有环节进行适当调整。
(二)行动研究过程
本研究从研究范式上来说属于行动研究,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融为一体,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
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基本要求是:规范教学,减负增效;团队合作,骨干领衔;上求发展,下保底线;辐射经验,共享智慧。
1.解读课程标准,形成“学科教学要求(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课程编写的标准,也是课堂教学的标准。从学校层面来说,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完全依赖教师个体的努力,因此我们组织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起研读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将集体的智慧凝聚在一起,根据学校对教学质量的一贯要求,形成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即各个年级各个学科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
开展“学科教学要求”研制工作,经历了四个关键步骤,即:研读课标、建立范本;细读课标、分工落实;课题组研讨,修订要求;学科组交流,完善表述。在后续研究中,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情况,定期修正“学科教学要求”。
“学科教学要求”一方面来源于课程标准,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就教师的教学经验而言,其实质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经验的认识。因此,在研制“学科教学要求”的过程中,学校也同时提出要关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科教学要求”的基本框架是:(1)知识习得;(2)兴趣培养;(3)习惯养成;(4)作业布置;(5)学习评价;(6)质量监控。
“学科教学要求”是课程标准在学校层面的细化,对教师而言,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细化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
2.细化“学科教学要求(学习目标)”,研制“基准教案”
“学科教学要求”虽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本身不具有操作性。如何依据“学科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基准”教案,是接下来的重点研究工作。
首先根据基准课题组的要求成立“基准备课组”,研究路径是:每个基准备课组由一位骨干教师领衔,备课组的教师分头备课,然后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对各自分头备课形成的教案进行修改,基准负责老师与备课组成员形成“一对一”双向互研方式,负责教案质量把关,再经过备课组集体研讨,最终确定教案。
负责基准教案质量把关的骨干教师,要对教案质量承担全部责任。为了体现骨干教师的作用、地位以及责任,学校要求在教案的页眉上,明确写上负责把关的骨干教师的职称与职务,比如“中高  学科教导  张某某”,其后面是负责具体备课的教师的职称与专业职务,比如“小高  备课组长  张某某”。每位老师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研讨过程中,首先由负责备课的教师说明备课思路,再由骨干教师说明其修改意见,以实现共同提高。备课组教师按照教案设计开展课堂教学,下一次备课组研讨活动时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备课组教师对教案的使用体会进行交流反馈,根据教学实践进一步修正教案。
这个过程所秉承的主要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画好“图纸”、编好“剧本”;签字认可、课堂准入。这样的目的可以简单概括为:变个体为团队,变单干为合作,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
3.强化课堂教学实践,适调与再适调“基准教案”
基准教案作为课前的教学设计,必须经得起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形成了覆盖小学五个年级全部学科的6000多份基准教案。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教案遂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
学校提出教案“适调”的要求,借助“适调”以及后续的“再适调”,深化基准教案的研究。“适调”的具体目标在于: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减少重复性、加强研究性。
具体过程是:用批注的形式对原有内容进行点评,表明自己的看法;需要修改的内容,在保持原有教案内容不变的条件下,将修改后的内容写在文本框内,放在原有内容下边。如果负责质量把关的骨干教师认可教案内容的修改,则用文本框的内容代替原有教案内容。这个过程中,把关教师的作用更为凸显——防止能力薄弱的教师将质量好的基准教案修改的面目全非。
为突出加强把关教师的责任以及具体负责教案适调的教师的责任,依然秉承第一轮基准教案的做法,在教案页面上明确负责备课的教师是谁,负责质量把关的教师是谁。具体如下:
另外一种情况是前面一轮研制出的基准教案质量很好,负责“适调”的教师也认可与接收,提不出什么修改意见,则可以提修改意见,但要保证有良好的课堂实践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以后,撰写“基准教案使用体会”,以此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对没有对教案进行“适调”的反思。
这对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乃至更为宏观的课程意识、有效教学的理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完善“基准教案”,设计“基准练习”
无效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有效教学则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即使需要一定的练习,也是少而精的练习题。通过研究设计基准练习,学校可以准确把控学生的作业量,以此形成倒逼机制,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基准教案的完善上,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题海战术”上。
课堂练习是基准教案的固有环节,“基准练习”主要针对课后的练习,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生作业。基准练习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配套练习”,一个是“检测练习”。前者注重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后者强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承担进行检测。
配套练习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设计,总体上要分成两个板块,一个是“基础练习”,一个是“拓展练习”。基础练习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完成的内容,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拓展练习可以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但这两个板块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必须控制在学校允许的作业量以内。
基准练习由具体分工负责基准教案适调的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自由设计,练习题类型符合学校一贯要求。基准练习的设计同样需要负责基准教案质量把关的教师进行把关,把关教师认可以后备课统一使用。
学校一直强调,除基准练习外,任何教师不能额外给学生增加作业量,任何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征订任何教辅材料。
基准练习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5.注重教学效果,深化学习与质量分析
从研究解读课程标准出发,到学科教学要求的形成,再到基准教案的研制与适调(再适调),最后通过基准练习设计,历经这些过程以后,从逻辑上来说,教学效果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
教学效果的展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完成“配套练习”与“检测练习”来具体分析。这样就面临一个问题:当学生在完成相应练习以后,知识点掌握出现规律性偏差以后,怎么办?
针对配套练习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出现问题以后,教师需要进行“学生学习分析”,然后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以此屏蔽教师个体原因所造成的相应的问题,将共性问题进行汇总,形成分析汇总。
学生学习分析的撰写方式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微研究报告”的形式。在学生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重新审视基准教案,如果的确是由于教案设计存在的缺陷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出现偏差,则修正教案。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在基准教案中要体现“关注学生的学习”核心理念,并从技术层面尝试解决“以学定教”的问题。
检测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不同于配套练习中所反映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采用“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学改进分析”的方法进行的。
学习与质量分析的价值在于探索学生学习效果的成因,目的在于教学改进,而不是简单的将问题推演到学生身上。
学科教学要求的制定,将骨干教师对学生学习经验的认识加以形式化;基准教案的研制,将学生学习经验加以具体化;基准教案的适调也是基于学生具体的学习成效进行的;基准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是对学生学习进行分析的最原始的素材来源;学生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分析,也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基准教学的。所以,概况而言,整个基准教学研究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落脚点也是学生的学习,最重归宿点同样是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分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比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具体而言,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可能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知识的负面影响,学习小数乘法时又可能会受到小数加减法知识的负面影响。
三、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一:有效教学实践模式
基准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有效教学实践模式。
如上图所示,主要流程为:基准教学以课程标准为起点,根据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形成学科教学要求,并将学科教学要求细化到基准教案之中,然后根据基准教案开展课堂教学,最后通过基准练习检验教学成效。就课堂教学而言,追求的是: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入课、知识训练合理、教学效果可见。
四个反馈子系统:(1)课堂教学以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实践,撰写教学反思与体会,以此为依据适调基准教案;(2)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形成教学监控机制,并根据听课评课所反映出来的与基准教案设计相关的问题适调基准教案;(3)学生完成基准练习中的配套练习以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如果是教师课堂教学原因导致的问题则改善课堂教学,如果是基准教案设计的问题则适调基准教案;(4)学生完成基准练习中的检查练习以后,对学习质量与教学改进进行分析,根据相应原因改善课堂教学或基准教案。
除此之外,学校文化作为一个外围因素影响着教学文化,教学文化与基准教学研究互相作用,教学文化制约着基准教学研究系统,基准教学研究系统丰富着教学文化的内涵。
教学文化的具体表现为:(1)形成了“上好课是硬道理”的共识;(2)在基准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是互相合作的,并以此实现共同提高教学有效性;(3)基准教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分享智慧的过程,也是一个共享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知识的过程,这些教学经验与实践知识都凝聚在基准教案之中;(4)基准教学研究促成了教师群体的专业自觉,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追求课堂教学的成效。
成果二:系列化基准教学研究成果
(一)形成各学科“教学要求”
学校组织各个学科的中高教师、骨干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一贯要求,制定了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要求”的基本框架包括课堂教学、习惯培养、知识训练、作业布置、兴趣培养、学习评价、质量监控、学校要求等板块。
(二)形成覆盖小学阶段全学科的基准教案(教学设计)
在第一轮研制的基础上,经过后续“适调”与三轮“再适调”,目前依然处在第三轮“再适调”过程中的基准教案,内容覆盖小学阶段的全部学科课程,课时总量超过6000课时。
(三)建立课堂教学监控机制:基准听课评课
再充分的教学准备,也要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再好的教案也要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只有通过课堂实践的考验,我们才能检验基准备课的有效性和教师课堂执教的能力。
为了有效落实基准教案,学校建立了课堂教学监控机制,主要的途径就是基准听课评课活动。
听课的形式有随堂课、调研课、评议课、展示课等。随堂课听课是事先通知教师的,监控教学进度以及是否以及基准教案上课;调研课采取“飞行检查”的形式,不事先通知教师,监控常态下教师落实基准教案的情况;评议课主要针对青年教师进行,学校统一安排听课时间,青年教师以基准教案为蓝本进行独立适调教案,监控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安排答辩交流环节,让青年教师充分阐述自己对教学的认识与了解。
所有参与听课的老师都要进行书面评课,以便让上课教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上课的特点。书面评课的价值在于可以反复学习,认真推敲评课的内容。口头评课只能依靠教师的回忆来回味评课的内容。
基准听课评课活动面向全校教师开放,这样好的教学经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分享。注重对教师如何使用基准教案进行指导而不是注重对教师上课的定性评价,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以及对问题的改进,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与交流,交流是双方的,强调互动的。
(四)开发学生学习分析技术路线
有效教学,过程很重要,学生要学得快乐,结果也同样重要,如果一节课仅仅停留在开心的层面上,依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就有效教学的结果来看,不能是简单的定性描述,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来加以判断。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判断可以是多维度的,我们注重的是在学生完成练习以后不是简单的优良中差的定性评判,而是建立在数据统计与分析基础之上的对于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归因,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份分析框架:“学生学习分析”与“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学改进分析”,一份注重知识点学习效果的分析,一份是对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分析,背后的逻辑就是通过分析进一步改进基准教案与课堂教学。
1.学生学习分析
学生学习分析的具体思路是:(1)该知识点在基准教案中的定位(教学目标表述;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课堂教学组织);(2)在学生完成针对该知识点的练习题后,错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对错题进行归类分析;(3)尝试对学生错题进行原因分析(相关基础知识方面;正负迁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势;教学环节设计的缺陷等等);(4)进一步改善学习效果的举措(对教案的修改意见;对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建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再认识;等等)。
学生学习分析的另外一个价值是为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奠定基础。通过学生学习分析,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学生是思维习惯、思维定势已经由此产生的问题。只有清楚了学生思维品质的现状,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
2.学生学习质量与教学改进分析
其具体思路是:(1)对每种不同题目学生得分率进行统计;(2)针对的得分率低的题目进行原因分析,具体为教师教学原因分析、学生学习原因分析、练习题目本身的原因分析;(3)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包括教师课堂教学、学生个别辅导两个方面。
虽然以上两种学生学习分析未必完善,但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分析,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分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效果,说到底就是教师眼中要真正有“学生”,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五)形成“说课教研”活动制度
基准教案作为一份课前的教学设计,其各个组成部分背后都有具体的设计依据,比如教学目标为什么这样确定,这个教学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等等,但当基准教案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后,这些背后的设计思想与逻辑很难从表面上解读出来。
为了让执教教师进一步明晰基准教案的设计意图,从第三轮基准教案再适调开始,逐步建立起“说课教研”活动制度。
说课教案以基准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由具体负责适调教案的教师对教案进行解释说明,例如教学目标从哪里来的?依据什么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什么这样陈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具体学习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学习活动?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这种说课教研的形式能够让教师进一步加深理解基准教案,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
说课教研依据学科特点进行,不同学科组的说课教研的组织形式可以存在差别。另一种说课教研的形式是从教材出发,首先分析教材,厘定学习目标,探索学习方法,然后再具体分析基准教案,其教学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切,这份基准教案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整。
说课教研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意义更为显著,其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层面上,而是能够更加清楚如何进行备课,而这种“清楚”是建立在教师集体智慧的基础之上的。
四、成果实践效果
基准教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概况而言,在“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绿色指标”中成效明显,学校内部管理上采取的“质量标准分差”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同时在浦东新区新建学校中的运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成果在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内部以及上海市、全国各地参访交流中也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效果。
1.来自“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分析——学校报告”的数据
参加此次分析测试的是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抽样人数占总人数的60%。就此次分析测评的学生总体学业质量来说,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学业质量全部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且优秀人数比例均超过区平均人数比例,语文学科96%的学生学业质量为优秀水平,远远高于区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就本校各指标雷达分析图而已,学生学业成绩标准达成指数达到9级水平,师生关系水平达到8级,高层次能力指数超过区平均指数也达到8级水平。
2.学校“质量标准分差”明显缩小
学校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年龄段,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设定一个合理的分差,称之为“质量标准分差”。比如,就数学学科来说,三年级的质量标准分差是2.5分,四、五年级的质量标准分差是3分。在某次综合练习中,某个班级的班级成绩虽然比年级平均分低,只要在分差范围内,学校都认为该班级教学质量合格。学校从不对班级成绩排名,主要为了避免教师斤斤计较成绩,避免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
质量标准分差管理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督促教学质量处在质量标准分差以外的教师更好的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得益于基准教学的研究,教师整体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不同班级之间的质量差异不断缩小。为了更有效的实现督促功能,学校根据质量分差不断缩小的现实实际,调整了质量标准分差的数值,比如同样是数学学科,三年级的质量标准分差由2.5分调整为2分,四、五年级的质量标准分差由3分调整为2.5分。
3.基准教学成果辐射
浦东新区曹路打一小学是一所由打一小学承办的大型社区配套学校,成立于2010年。学校开办至今每年都需要招聘大量的教师,由于地处偏远,学校只能招聘到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没有骨干教师引领,仅仅依靠职初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教学质量就没有了保障。
正是由于基准教学的引领,曹路打一小学的职初教师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校办学质量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曹路打一小学被评为浦东新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基地学校,这是对青年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肯定。在浦东新区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设计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中,曹路打一小学的青年教师获得了多个一等奖,也有青年教师入职不到一年就能够进行区级公开教学展示,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曹路打一小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都是于基准教学研究分不开的,没有基准教学研究的支撑,一所新办的学校,同时又都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何谈发展?既是最基本的班级教学管理必定也会存在问题的。
以打一小学为核心成立的打一小学教育集团,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辐射打一小学良好的办学经验,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集团成立的教研联合体,在组织教研活动中,近年来也以基准教学研究为重要载体,基准教学研究的经验也得到了很好的辐射,各个教研联合体多次被评为区示范教研联合体与优秀教研联合体。
打一小学一直秉承开放办学的思路,注重搭建多层次的交流平台,在开放与交流中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在区内外、市内外、境内外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交流活动中,学校基准教学研究的成果不断扩大辐射效应,教育同行从基准教学研究中汲取不同的智慧,丰富各自的办学实效。
4.获奖情况
基准教学研究成果在杨浦区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上海市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被评为上海市二等奖。当然,这些奖项,仅仅是基准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1.丰富了“基于标准的教学”理论,将“基于标准的教学”转化为“基于课程标准”和“基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教学。
基准教案的形成一方面是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另一方面是骨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基准教学,不仅仅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同样是“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负责质量把关的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源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一种实践知识。
2.探索出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有效教学模式”
基准教学研究所探索出的“有效教学实践模式”,植根于课堂教学实践,成效明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建立起“教学准入”的管理策略
教育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学生的成长是不可以重来的。教师的成长又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对矛盾统一体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不能耽误学生的成长。
基准教学所建立起的“教学准入”管理策略的价值在于,教师不能随便进入课堂上课,只有拿到骨干教师签字认可的基准教案以后才能进行课堂,根据基准教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学生作业布置也不能随便,只能给学生布置骨干教师认可的基准练习。
4.框定出学生学习分析的技术路线
“学生学习分析”与“学习质量与教学改进分析”是一种创新,其所规划出的技术路线指向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基准教案的修订,不再是简单的将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因为将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对教师、对学校没有任何意义。
5.发展了教学文化的内涵
在基准教学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学文化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并能够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就是:达成“上好课是硬道理”的共识,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分享智慧、共享经验,专业自觉、注重成效。
打一小学
2015.06
创设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摇篮”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按照《上海市中小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的相关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历史、文化与传统设计与编制“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本课程计划包括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要求、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保障六个部分。
一、背景分析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试验基地学校,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课程建设,将学校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围绕课程建设,学校将两个方面的探索作为重点工作:一是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不断完善。
(一)规范有序:反思2014学年度学校课程计划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2014学年度课程计划》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根据学校传统与师生情况等,设计与编制了“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2014学年度课程计划”,以此规范学校课程教学工作,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以“基准教学”为载体,深化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
学校在执行基础型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变革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这也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深入推进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成立了“基准教学:有效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课题组。该课题自2009年立项以来,多项阶段性成果荣获区一等奖、市二等奖。课题组根据上海市“课程标准”制定了学校“各学科教学要求”,通过“全员参与、骨干把关”的方式研制出覆盖小学学段全部基础型课程的“基准教案”, 同时通过“适调”与“再适调”对基准教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并且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常态化管理,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四个环节形成了规范化制度——打一小学基准教学准入制度:(1)备课准入:人人参与、说课交流、骨干把关、学情适调、教学建议;(2)课堂准入:团队听课、教研反思、分析提高;(3)作业准入:作业设计、作业分析、改进教学;(4)常态辅导:课内分层引导、课外跟踪辅导、建立学困生档案。
基准教学是学校有效教学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指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轨迹,在其中,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专业位置,每位教师都能发表自己的专业意见,集众人的智慧,扬个体的所长。
2014学年度,学校继续以基准教学为载体,深化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是学校严格执行《上海市中小学2014学年度课程计划》的相关要求,规范办学。学校根据相关要求,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并根据自身的特点,由学校教导处、教务处等部门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等制订人事分工安排方案,落实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等工作。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学校严格做到“六不”原则,即:不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出现学生教辅资料征订情况,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作业量的原则,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是强化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学校要积极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大课间活动”、“群体活动”等体育活动。积极做到实施管理的“五落实、六到位”,即每班活动器材落实,活动场所落实,活动时间落实,值班领导落实,带班教师落实;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各方协调到位,体育教师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学生参与人人到位。学校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切实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推进学校的体育工作。
2.持续推进“摇篮”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摇篮”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已经持续近20年了,其根本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与提升素质。学校本着“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的目标打造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在”摇篮”综合课程、摇篮兴趣课程、摇篮社团、主题周活动、社会实践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爱好、特长,给个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融为一体,让学生终生受益,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为了发展学生素养,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14学年学校成立了《摇篮综合课程》适调小组,请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和相关老师完成对五门“摇篮综合课程”的修订与梳理。参与修订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结合实际调查研究情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及时更新教材中相关数据,补充新内容,使校本教材逐步完善,各年级课程负责老师已经完成了初稿。
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不断创新发展与丰富校本课程内容,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2013学年度,学校引进“元智课程”、开发“爸爸课堂”、深化“国际教育课程”、完善“铁丝加工课程”。
学校在积极推进《科学与技术》课程试验的过程中,针对该学科四年级机动课时较多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学习视野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兴趣化,特别引进了台湾“元智课程”。该课程内容涵盖了物理、机械、地球科学、生物、化学、航模、船模及车模等八个学科和科学活动。每周课程中的内容,均设计了动手做的教材及科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透过有趣的科学实验设计和小组创意活动,在活用科学原理、体验科学乐趣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及独立创意思考的能力。这有益地补充了现有《科学与技术》课程,该课程的引入深受学校师生好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爸爸课堂”实验的初衷是在各年级中招募来自各行各业,有爱心,职业特点明显并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爸爸志愿者进课堂为孩子们讲课,这不仅进一步改善了学校任教教师性别结构,还可以用爸爸的职业经历、成长故事、性别特征(思维、体能)来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完善孩子的人格特征,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为有特长的教师积极搭建平台,激发教师持续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由学校教师领衔开发的《铁丝加工》已经成为区级共享课程。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探索《玩泥看世界》校本课程的开发,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推进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课程内容。
2014学年度,“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课程计划”在杨浦区学校课程计划评比中被评为优秀。2013年区专家前来打一小学督导课程计划实施情况,对课程计划作出的评价是:课程设置规范有特色,实施过程扎实和精细,管理是有序和到位的,呈现的效果是明显的。
(二)学校优势与不足分析
基础型课程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以及整个民族未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来规定各类课程。一个学校的课程是学校个性的体现,是学校对学生未来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培养的核心载体。
1.经验优势
(1)课程发展基础厚实
作为上海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校就开展了直接针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能力课程”的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实验。在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下,经过初期的形成课程开发思路,到调整后完成具体课程的框架,再到完善的整体课程结构,形成了课程目标清晰的学校课程结构,并形成《为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一书,该研究成果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丰富的积淀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课程基础。
(2)校本培训丰富多样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校本“造血机制”。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以下校本培训的核心内容与做法:①“一查、二评、三看”;②“五步十问”教研;③学历进修;④读书活动;⑤人文讲坛;⑥艺术教育;⑦教育教学论坛;⑧教学观摩交流;⑨专业知识测试;⑩学校文化活动;⑪教育技术培训;⑫教材通识培训。这12个方面的内容一直以不同的内涵与方式渗透在我校教师的业务工作中,渗透在团队的活动中,渗透在学校的文化中,渗透在行政的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能力培养路径。
(3)专业素养持续提升
学校在过去这些年中一直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各种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就提出的“五个二工程”,即:学历上两级;个人藏书两千册;撰写教育随笔、工作总结、科研论文两万字;学会两门课,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会使用电脑和一门外语;拿到两个奖,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我校90%以上教师已获本科学历;90%以上的教师已完成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60%以上的教师获得过市、区和全国的各类奖项。
(4)团队引领优势显著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三个系列课程的持续开发,尤其是通过学校”摇篮”综合课程的整合,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教师团队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课程执行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都是学校的优势所在。
学校“中高教师合作团队”围绕课程执行力,在推进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不同的团队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但对团队内部的成员是一种促进与提升,对其他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与学习。
2.存在问题
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科内容的了解与把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的课程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情分析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课程目标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上海市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在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学生培养目标
1.丰富童年生活。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应丰富学生童年生活,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变得色彩斑斓,时时体验成长的快乐,处处充满成功的喜悦。
2.发展综合素质。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追求,学生未来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学生的认知发展仅仅是其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素质的发展是其一生发展的根基。学校课程应承担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责任,为学生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3.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良好的学习经历。单一的学习方式,将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学校课程应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兴趣伴随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教师发展目标
1.注重师德修养提升和加强文明礼仪建设,培养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2.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交流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包括开展基准教学课题研究、开展中高合作团队活动等,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程建设目标
1.基础型课程:继续深化基准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放在基准课堂的有效落实环节,进一步推进基准听课、教学评议、基准调研课的实施,通过加强课程管理,提高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2.拓展型课程:加强”摇篮”综合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和调整;加强摇篮兴趣课程和摇篮团队建设,注重拓展的形式与方法的研究;在兼顾师生共同兴趣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玩泥看世界”科目等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丰富学校拓展课的内涵。
3.探究型课程:在各班开设探究型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对各年段学生研究方法进行汇总与分析,组建具有校本特点的课题资源库,加强探究型课程的实践性和活动性研究。
三、课程建设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与《上海市中小学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课程传统,2015学年度学校课程设置如下表:
表1:课程设置
课程与学习领域
年级与科目
基础型课程
语言文学
语文
英语
数学
数学
社会科学
品德与社会
自然科学
科学与技术
技术
信息科技
艺术
唱游
音乐
美术
体育与健身
体育与健身
拓展型课程
“摇篮”综合课程
“摇篮”兴趣课程
主题活动周
“摇篮”社团
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
体育活动(“五会”)
探究型课程
探究课
学校课程结构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一)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代表国家的意志,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保证。基础型课程的内容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基础型课程是社会最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基础型课程关注每个学生应该有的共同学习经历。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它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
基础型课程主要涵盖七个学习领域:语言文学学习领域、数学学习领域、自然科学学习领域、社会科学学习领域、技术学习领域、艺术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学科领域的学习内容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呈现。学科课程重点突出阅读与交流表达、科学探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与组织、自我管理与规划等能力的培养;重视国家意识和政治信念、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承担精神、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科课程采用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推出的新教材。
(二)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代表学校对教育的基本理解,是学校未来发展与追求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本课程计划中的拓展型课程基于课程社会化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服务。它主要指向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摇篮”综合课程、摇篮兴趣课程、主题活动周、“摇篮”团队、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体育活动六个板块。
拓展型课程涉及到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拓展型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1.“摇篮”综合课程
“摇篮”综合课程是在学校原有的“能力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基础上,通过认真研究,对它们进行二度开发而形成的,它尊重教师在以往学校课程开发中的劳动成果,致力于“丰富童年生活、发展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它不追求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
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摇篮”综合课程,是基于以下两点思考:学校文化是以“摇篮”命名的,学校课程与学校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这些课程承担着学校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是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启蒙的“摇篮”的含义。每个学生通过五年的时间修习全部”摇篮”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具体特点通过班级授课或年级授课。修习对象为一到五年级学生。
“摇篮”综合课程包括五门课程,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学校“摇篮”综合课程一览
名称
目标
内容主题
年级
1.基本掌握家庭、校园,以及其他公共场合中的日常礼仪,学做文明小公民。
2.感受中国传统美德。
3.了解中国风俗与其他国家的日常礼仪与风俗。
礼在学校、礼在家里、文明小公民、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中国人的生活与风俗、国外礼仪与风俗。
1.了解和学会玩各种小游戏;在参与游戏中拓展兴趣。
2.了解常见的体育活动与特色的运动项目,学会玩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
3.接受初步的军训,领会规则、纪律的必要性。
4.了解生活中危机处理的基本常识与步骤,体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童年游戏、体育世界、军营生活、危急处理
1.了解生活中的环保技术,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初步感知现代生物科技的相关发展,拓展知识面。
3.了解当代信息科技的相关知识,增强动手制作与实践探索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与分享。
4.了解军事国防方面的基本知识,在观赏、参观等活动中感知国防科技的发展及其重要作用。
绿色环保、生物探秘、科技前沿
1.初步认识各国尤其是我国造型艺术的名家、名作。
2.进行绘画、书法及工艺美术的小尝试。
3.初步了解一些音乐剧的精彩片段、我国戏曲及传统说唱艺术代表作。
4.发现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音乐美。
美术长廊、美工作坊、曲艺杂坛、音乐小屋
1.养成爱护书籍的习惯。
2.增加阅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学常识。
4.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走进“三味书屋”、漫画与连环画、童谣与儿童诗、童话与寓言、散文与小说、民间文学初体验、我是小作家
一年级学生入学以后,安排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纳入一年级”摇篮”综合课程——《生活与礼仪》之中,并作为第一单元的内容。具体见附表(一)。
2.“摇篮”兴趣课程
“摇篮”兴趣课程是指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小组所开展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兴趣课程内容。摇篮兴趣课程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划分。摇篮兴趣课程为学生自主拓展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采用走班制。所谓“自主”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兴趣活动,但学校要求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选择和参加一个兴趣小组。
表3:“摇篮”兴趣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目标
序号
兴趣课程名称
琴棋与书画
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拓展空间;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舞台;为学生的潜能发挥创造机会;为学生的梦想实现增羽添翼;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
1
棋艺
2
牌艺
3
纸艺
4
素描
5
捏橡皮泥
6
折纸
7
科技幻想画
8
编织
9
纸版画
10
剪贴画
11
美术作坊
12
陶艺
13
小小书法家
14
十字绣
15
趣味粘土
运动与表演
16
鼓号队
17
舞蹈
18
我是小白灵
19
舞龙舞狮
20
儿童小游戏
21
手球
22
篮球
23
艺术体操
24
小小演剧队
25
小小主持人
26
口技
27
五子棋
28
健美操
29
跳绳踢毽子
30
羽毛球
31
乒乓球
32
民乐
33
健身小达人
34
巧算24点
35
数独游戏
36
小小演奏家
37
呼啦圈
38
单脚跳短绳
39
田径
40
方正棋
41
百家小讲坛
科技与制作
42
模型制作
43
科学小实验
44
OM科技组
45
创意多米诺
46
铁丝加工
47
网络小精英
48
小小闪客
49
超级想象力
50
计算机硬件
51
网页设计
生活与探究
52
动漫欣赏
53
少儿口语英语
54
喜羊羊与灰太狼
55
种植与饲养
56
形象与思维
57
趣味生物
58
小小通讯员
59
英语儿歌
60
小小红十字会
61
沪语
62
学说广东话
63
男孩女孩
64
学唱英语歌
65
思维挑战
休闲与欣赏
66
集邮天地
67
儿童国学
68
小小摄影家
69
上下五千年
70
影视欣赏
71
图书阅览
72
历史小故事
73
摇篮农庄
每学期学生从以上兴趣小组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报名的具体情况开设若干个兴趣小组。在兴趣小组的活动组织形式上,考虑到兴趣培养与兴趣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摇篮”兴趣课程采用班级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走班;二年级学生“摇篮”兴趣课程采用小范围选择;三、四、五年级采取学生走班制,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具体的指导。授课时间统一安排在每周一第七节课。
此外,为了进一步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学生兴趣,学校开设“IT小高手”兴趣课程,二、四年级每周各1课时。同时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历史、传统,学校开设“异国风情”兴趣课程,一、二、三年级每周各1课时。这两类兴趣课程课时分散安排。
3.主题活动周
主题活动周指的是一周时间内在全校范围开展以某一学科领域为中心的活动,它是七个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延伸。它旨在使学生得到在自由交往中自然地运用知识的机会,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主题活动周时,各学科教师分工合作,在学校范围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它是以某个学科为组织形式,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活动周设置见表4。
表4:主题活动周设置情况
名称
目标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
安排
语文周
以实践活动为中介,以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好书交朋友、谜语大世界、词语“串串烧”、漫游故事王国、“各抒己见”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古诗游艺园、摇篮小作家等等。
第一学期
数学周
花儿朵朵开、快乐大转盘、我编数字儿歌、趣味数学、二十四点大王赛、智力大冲浪、数学里的小秘密、数学知识小广播、口算接龙比赛、“巧思妙算”大比拼、智闯数学宫、游戏大本营等等。
第二学期
英语周
Sunny Baby(阳光宝宝)、Show Time(达人秀)、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Super Story Show(故事演绎)、Poem Show(诗歌朗诵)Shopping Mall(真情义卖)等等。
第一学期
科技周
变废为宝小制作、才智小考场、畅想未来车、设计机器人、帆船竞速、越造越高、流动科技馆、水培绿色蔬菜、“纸”能这样、鸡蛋不会碎、神奇“铁盒子”、科技环保电子小报、科普专题讲座、科技嘉年华、科技头脑风暴、摇篮广播台科技主题广播等等。
第二学期
艺术周
撕出来的画、我眼中的校园、快乐的小歌手、器乐大舞台、走进高雅艺术、小小书法家、我型我秀、艺林大会等等。
第二学期
健身周
你跳我踢大比拼、荡踢纽扣、跳绳、踩高跷、造房子、看谁投的准、中华武术、田径达人赛、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运球接力等等。
第一学期
4.“摇篮”社团
“摇篮”社团旨在促进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支持。各个文化艺术团队的组织应本着兴趣与特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其中艺术类、运动类、综合类的团队强调特长发展,由团队负责教师挑选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学生参加;文学类的团队面向全校学生。
“摇篮”文化艺术团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表5:“摇篮”社团设置一览
类别
目标
“摇篮”社团名称
艺术类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挑战的精神;锻炼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为学生现在的学习、乃至将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摇篮合唱团、摇篮管乐队、摇篮舞蹈队、摇篮画廊、摇篮演剧组、摇篮鼓号队、摇篮腰鼓队、摇篮摄影队、摇篮民乐队、摇篮陶艺社、摇篮书法社、摇篮沪剧队
文学类
《摇篮》校刊(学生编委)、摇篮书友社(书市)
运动类
摇篮舞龙舞狮队、摇篮空手道队、摇篮乒乓队
综合类
摇篮电视台、摇篮广播台、摇篮英语角、摇篮农庄、摇篮网络小精英队
5.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
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内容,未能在以上课程中加以体现的,适宜通过专题教育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根据相关要求,小学学段专题教育重点实施内容分为“安全与防范”、“法律与道德”、“民俗与文化”、“环境与健康”、“综合与实践”。学校”摇篮”综合课程中已经设计了相关教育内容,比如交通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防灾自救教育、国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诚信教育、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因此专题教育中不再重复安排这些内容。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见表6。
表6: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内容安排表
类别
目标
内容
年级
1品行修养
(安全与防范)
(法律与道德)
(社会实践)
通过各类主题活动,学习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摇篮”社团活动
全校
“擦亮”行动、看戏观影
2成长励志
(综合与实践)
(环境与健康)
在仪式教育中,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感受成长的快乐,提升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开学典礼、结业式
全校
入学典礼、入团仪式
一年级
入队仪式
二年级
一日准妈妈、十岁生日
三年级
入营仪式
四年级
毕业周、毕业典礼
五年级
3自主发展
(社会实践)
在集体生活中,学会独立自主,自我管理的能力。
民主评议会、二十分钟队会、“摇篮”广播
全校
“摇篮”书市、博物馆探秘
4志愿服务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养成随手公益的习惯。
心理互助社、志愿小先生、午餐服务员
三-五年级
行规示范员、假日小队、校服传递、爱心“书”送
全校
5职业体验
(综合与实践)
在各种职业体验活动中,了解社会生活,拓展视野,学做有担当的社会小公民。
爸爸课堂、“摇篮”小能手课堂、小读者与大作家见面会
全校
6自我保护
(安全与防范)
(法律与道德)
(环境与健康)
通过各种安全主题活动,懂得人生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保护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常识,学习一些逃生和保护自我的基本技能。
消防营地课堂
一至三年级
社区法制课堂
二至五年级
准青春期课堂
四、五年级
7民族意识
(民族与文化)
在各种民俗活动的熏陶中,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元宵庙会、六一“摇篮”队日活动、国庆课本剧展演、新年音乐会
全校
8国际理解
(民族与文化)
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多元文化理解的意识和能力,学做世界小公民。
学姐学长微课堂、洋校长课堂
全校
海外游学
四五年级
9感恩自然
(环境与健康)
(社会实践)
在与自然接触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学会懂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和对自然给予的感恩之情。
校园春游、春秋郊游、“校园十景”亲子游、草地音乐会、“摇篮”庭院才艺秀
全校
10健康发展
(法律与道德)
(环境与健康)
(综合与实践)
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生命意识与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珍爱生命的情感。
健康教育、生命教育、食品卫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廉洁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节约教育、质量教育、档案教育等
全校
6.体育活动(“五会”)
为了落实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做到“五会”:会踢毽子、会跳绳、会游泳、会打羽毛球、会打乒乓球。
(三)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突破学科课程中将知识进行分割且注重知识逻辑结构的问题,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是对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课程内容来源以《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包》为主,同时注重与学校自主设计活动相结合。
四、课程实施要求
(一)课时安排
为保证学生在各学习领域获得相应的学习经历、学习体验,并最终责成课程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课时安排。课时安排在执行过程中不得变更。详见表7。
表7:周课时安排
年级
科目或领域
基础型课程
语文(写字)
9
9
6
6
6
数学
3
4
4
5
5
英语
2
2
4
5
5
科学与技术
2
2
2
3
3
品德与社会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美术
2
2
2
1
1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3
信息科技
2
2
2
周课时数
25
26
27
28
28
学校课程
“摇篮”兴趣课程
3
3
2
2
2
“摇篮”综合课程
1
1
1
1
1
体育活动
1
1
1
1
主题活动周
利用午会课、晚托班等时间组织相关活动。
“摇篮”社团
各团队活动时间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1至2周
周课时数
5
4
4
4
4
班团队活动/专题教育
1
1
1
1
1
探究课
1
1
1
1
1
周课时总量
32
32
33
34
34
说明:
1.本学年上课时间为40周,其中社会实践2周,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4周,授课时间34周。
2.一年级入学初4周,安排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3.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为32节;三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为33节;四、五年级周总课时量为34节;每节课为35分钟。
4.每天安排20分钟午会课,安排部分专题教育、读书活动。
5.根据市教委规定,每天安排40分钟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每天安排20分钟的课间大活动,每周安排两次时间为35分钟的体育活动,一次体育活动集中安排在晚托班时间,另外一次分散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进行。课间大活动方案及时间内容具体见附录(二)。
6.“摇篮”综合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各个年级每周1课时。
7.由于二年级“摇篮”综合课程《游戏与健康》的内容主要是体育活动,因此该课即为体育活动课。
8.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学校聘请了外教开展中外合作教学,希望通过合作教学在基于校情、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英语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学校间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沟通合作。学校聘请的外教课时主要安排在三年级、五年级。
9.本学年元智课程安排在四年级,具体授课时间为周二。
(二)课程实施要求
课程实施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最终落实,本课程计划提出如下课程实施要求:
要求一:班级周课程表
表8:班级周课程表
时间
节次
周 一
周 二
周 三
周 四
周 五
学生广播操
第一节
第二节
课间大活动
第三节
第四节
午餐与午间休息
午会课
行为规范教育
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二十分钟队会/主题教育
读书小站
红领巾广播
第五节
班团队活动/
专题教育
第六节
“摇篮”综合课程
第七节
“摇篮”兴趣课程
第八节或晚托班、体育活动
说明:
1、周一为“快乐活动日”,下午集中安排班团队活动/专题教育、”摇篮”综合课程、摇篮兴趣课程和体育活动,考虑到学校场地实际情况,部分年级体育活动安排在周二、周三、周四晚托班进行。
2、周五第五节课各年级内容安排如下:一、二年级为晚托班时间,三、四、五年级为正常课时,本节课结束以后放学。
3、四年级、五年级一周中有一天安排第八节课,另外三天在该时间段安排晚托班或体育活动。其他年级该时间段均为晚托班或体育活动。晚托班的开设主要为了解决学生看护问题。
4、根据市教委要求,每天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课间安排大课间活动。由于学校场地有限,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大课间活动采用年级轮换室内外活动的形式进行。
要求二:每天作息时间安排
表9:作息时间表
时   间
内  容
8:15——8:35
广播操
8:35——9:10
第一节课
9:22——9:57
第二节课
9:57——10:02
眼保健操
10:02——10:22
课间大活动
10:22——10:57
第三节课
11:09——11:44
第四节课
11:44——12:30
午餐
12:30——12:50
午会
12:50——13:25
第五节课
13:37——13:42
眼保健操
13:42——14:17
第六节课
14:29——15:04
第七节课
15:16——15:26
广播操
15:26——16:15
第八节课或晚托班、体育活动
16:15
放学
要求三:关于基础型课程的实施
在基础型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
教师按照“五步十问”的要求实施基础型课程,即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小结、作业布置、学生辅导五个教学环节中积极思考十个问题。
课前准备环节思考两个问题:(1)我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达到目标?
课堂教学环节思考两个问题:(1)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2)这些问题对我们教学意味着什么?
课后小结环节思考两个问题:(1)我的课堂教学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2)我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作一些调整?
作业布置环节思考两个问题:(1)我的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2)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辅导环节思考两个问题:(1)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是否清楚?(2)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要求四:关于拓展型课程的实施
实施过程中,应打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本着“课程社会化”的思路,按照“学一学、做一做、玩一玩”的原则实施。以“活动”为核心组织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对活动的兴趣。
表10:学校课程实施安排
学校课程
实施安排
负责部门
“摇篮”综合课程
每周一节
学科组、年级组、教导处
摇篮兴趣课程
每周一节
教导处
主题活动周
每学期3个
学科组、教导处
“摇篮”文化艺术团队
课余时间
教导处、学科组、德育室
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
安全与防范
午会课
专题教育课
课余时间
年级组、大队部、教导处、德育室
法律与道德
民俗与文化
环境与健康
综合与实践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摇篮”综合课程的实施根据具体课程内容采用班级授课与年级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安排在每周一第六节课实施。
摇篮兴趣课程由学生按自己兴趣进行选择,学校将针对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活动地点由学校统筹安排,实施时间安排在每周一第七节课。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适时的扩展摇篮兴趣课程的门类。
每学期安排开展3个主题活动周,具体时间按照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主题活动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全体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每周二为“摇篮”团队活动日,具体活动时间为下午4:30至5:30。个别团队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活动时间。
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实施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灵活的进行。部分专题教育可以安排在午会课进行,其他部分的专题教育可以安排在专题教育课和课余时间进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由学校德育室和大队部根据需要具体安排。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秉承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激励原则,通过评价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二是自主评价原则,学校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按照自主评价的原则进行;三是注重过程评价原则,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注重过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一)课程目标评价
课程目标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发展进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参与程度”评价
“参与程度”评价指学生对基于学校课程而开展的各类活动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在组织各类活动时,事先设计活动参与程度考察表,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等的记录。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
2.学生成长记录手册评价
使用上海市教委编制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对学业成绩用等第表达。
3.“摇篮”杯
每学年根据学生参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所获得的奖项以及参加校内各种活动所获得的奖项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优胜者获得“摇篮”杯。
(二)课程实施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应该参照评价指标。学校设计评价表的目的在于引导,是一种要求,教师通过参照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以便随时进行自我矫正、自我约束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表11:教师自评表
内  容
具 体 说 明
分 值 标 准
分  值
1
年度优秀
1、优秀(15分)表扬(10分)
2、教师填写后由年级组长审核。
15
2
班主任/搭班老师
1、学校本学期评选出的优秀班主任(10分)、表扬班主任(7分)、搭班(5分)
2、教师填写后由年级组长审核。
10/5
3
个人评优
时间
范围
名称
1、上级行政部门评优:包括上海市园丁奖、区园丁奖等。
2、教师填写后由年级组长审核。
30
20
1、学校评优(综合):包括优秀青年教师奖、表扬青年教师奖。
2、学校评优(单项):包括兴趣小组、摇篮社团、综合实践课程时间教学奖、师徒结对、教育服务、家校互动先进个人、信息、资讯工作奖等。(以上可以累计)
3、教师填写后由年级组长审核。
校综合
7
校单项
5
4
公开课
时间
范围
课题
1、上海市、杨浦区教学公开课要有证明材料;
2、教师填写后由学科组长审核。
10
7
外省市
6
5
3
5
教学效果
质量标准分差
1、填写质量达标或未达标。
2、教师填写后由学科组长审核
达标
10
未达标
5
6
论文获奖
时间
题目
1、指上海市、杨浦区获奖论文,及学校案例获奖;
2、教师填写,由学科组长审核。
10
7
5
7
发表
文章
交流
时间
题目
刊物
书名
1、发表文章或会议经验交流,或收入专集。
2、有几篇文章,分值可以累计。
3、教师填写后由学科组长审核。
市级及
以上
10
7
8
教师个人竞赛
时间
名称
等第
1、教师教学比赛项目:上海市教学比赛、区百花杯比赛、小荷杯比赛、长三角小班化教学比赛、区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大赛等代表学校参加的竞赛;
2、教师参加市区校课件比赛等;
3、教师填写后由学科组长审核。
全国
15
10
8
5
9
教师辅导学生获奖
时间
名称
人次
等第
1、请教师们填写获奖学生的奖项和人次,具体分值教师本人不填写;
2、学科组长审核后根据教师获奖情况给予综合评分。
5-10
10
先进集体成员
时间
名称
1、市先进:组长10分,组员8分(如:市文明窗口);
2、区先进:组长7分,组员5分(如:优秀教研组);
3、校先进:组长5分,组员3分(如:优秀年级组、优秀备课组、优秀教学基准课题组);
4、校表扬:组长3分,组员2分(如:表扬年级组、表扬备课组、表扬教学基准课题组)。
5、教师填写后由学科组长审核。
8-10
5-7
3-5
11
职业
状态
师德
表现
为人师表、爱护学生、工作规范、文明办公、文明礼仪等
自评
好10
专业
学习
教研进修、校本培训、经验交流、讨论发言、读书学习等
较好7
教学
能力
基准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学生辅导、听课评课等
一般5
团队
合作
交验活动、级组活动、合作互助、责任意识等
12
学科
评价
学科组长签名:
互评
好10
较好7
一般5
13
级组
评价
年级组长签名:
互评
好10
较好7
一般5
教师签名
总分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经常和教师生活在一起,并能和教师一起学习,所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师的素质都非常了解。学生评价教师的形式采用召开座谈会、书面调查、个别谈话等。
(1)学生评选“我喜欢的好老师”
表12:“我喜欢的好老师”推荐表
班级(       )
同学:
1、请在你熟悉的任教老师范围中选出6位你心中最喜欢的好老师,可以多选,最多不超过10位。
2、请把你喜欢这位老师的理由写在下表的“理由”栏内,可附页。
3、在规定时间内把推荐表对折投放在门厅的投票箱内,学校德育室将会进行统计并在学生学期结业式上公布。
学科
老师(写姓名或**老师都可)
喜欢的理由
(2)座谈会访谈法
按照学生的学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班级抽取10%——15%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通过集体访谈即座谈会的方式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评价。座谈会访谈分年级进行,每学期一次。
表13:学生座谈会记录表
座谈会时间
召集人
座谈对象
主要内容
谈话摘要
……
……
学校课程
“摇篮”综合课程
“摇篮”兴趣课程
主题活动周
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
其他(“摇篮”团队等)
……
……
(3)书面调查法
每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10%的学生对本学期主题活动周、”摇篮”综合课程、兴趣小组进行评价。
表14:主题活动周评价表
主题活动周名称
评价(好/一般)
评价理由
语文周
数学周
英语周
健身周
科技周
艺术周
同时,为了更有效的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各学科组针对每次主题活动周设计的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书面调查,以改进活动设计。
3.教师互评
教师之间互相评课,可以起到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作用。因此我校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一次“基准随堂课”听课评课活动。学校所有老师都可以参加听评课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听课情况从表15中所列角度进行评价。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准教学课堂实践的管理,由校长室、教导处、教务处等部门组织相关力量不定期开展“基准调研课”听课评课活动,采用推门听课的方式进行,评价方式采用基准随堂课的评价表进行评价。
表15:“基准随堂课”评价表
姓名
班级
学科
课题
时间
教龄
职称
备注
项    目
分  值
评价标准
备课
教学过程
内容组织较合理,无科学性错误;
教学过程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互动
学生能较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体验较充分;师生互动体现明显。
学习资源
能较恰当地调控人、物、环境资源;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较恰当。
学生思维
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课堂反馈有一定的生成性。
教学效果
基础知识
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并能准确运用。
个性发展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创新实践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探究空间及发展能力。
目标达成
能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素养
知识功底
学科功底较扎实,教学技能良好;
评价用语较生动、准确、有激励性。
课堂调控
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流程作较及时、适当、自然的调控,因材施教。
总体评价
总分(      )
文字描述:
评价人
备注:
1、分值说明:每项分值为 0—10分
2、总分评价: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及格60-79分,需努力60分以下。
此外,我校每个学年还举行针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改进与提升的教学评议课。这种教师之间互相评课的活动便于学校收集青年教师教学信息,也便于学校有计划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评议活动可以对基准教案进行适当调整,这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备课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之后,参加教学评议的青年教师根据要求需要参加答辩,以激发大家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思考。
表16:“基准教学课堂评议”评价表
姓名
班级
学科
课题
时间
教龄
职称
备注
项    目
权  重
分  值
评价标准
备课
教学目标
10分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和难点较突出;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过程
10分
内容组织较合理,无科学性错误;
教学过程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互动
15分
学生能较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体验较充分;师生互动体现明显。
学习资源
5分
能较恰当地调控人、物、环境资源;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较恰当。
学生思维
5分
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课堂反馈有一定的生成性。
教学效果
基础知识
10分
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并能准确运用。
个性发展
5分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创新实践
5分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探究空间及发展能力。
目标达成
10分
能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素养
知识功底
5分
学科功底较扎实,教学技能良好;
评价用语较生动、准确、有激励性。
课堂调控
10分
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流程作较及时、适当、自然的调控,因材施教。
现场答辩
10分
能根据本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一定的总结与反思,有针对性地回答评委的问题。
总体评价
总分(      )
评价人
备注:
1、分值说明:每项分值为 0—10分
2、总分评价: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及格60-79分,需努力60分以下。
4.家长评价
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他们最关心孩子读书的情况 和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家长从孩子那里会收集到教师的教学信息,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家长评价通过召开家长会议和邀请家长来校听课两种途径进行,会议或听课活动结束后,家长按照表17的内容填写自己的评价意见。
表17:“我们在成长”活动反馈表
亲爱的家长:
对我校今天的活动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配合填写下表,我们将根据您的意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谢谢!
活动内容
活动评价
升旗仪式
课堂教学
对学校其它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三)课程计划评价
1、从学校科研的角度。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有关学校课程、学校课程计划的评选、评比与研究活动中,推动学校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计划的不断完善。
2、从学校办学影响的角度。学校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学校课程设置决定着社会、家长对学校办学的认可程度,从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来评价学校课程计划的适切性。
六、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管理制度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图1:学校课程管理网络图
2.学校由校长室、教导处、教务处、科研室、德育室负责对学校课程、活动方案等进行审核,并组织各种与学校课程有关的交流、研究活动,创造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持;由校长室、教导处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的学习材料、教材等进行审查论证;教导处、科研室、德育室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并对教师的课程实施状况作出评估。
3.教导处、科研室具体负责学校课程的常规管理与过程管理,及时记录教师上课情况,并对教师进行评价。组织学校课程研讨会,就学校课程内容调整与发展进行必要的、及时的研究与评价。
4.各年级组与各学科组具体负责学校课程的实施,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向教导处反应。
5.学校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学校鼓励教师与学科组不断提升自身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鼓励教师就学校课程提出建设性意见。教师或学科组自主开发的课程,学校将组织相关专家对课程开发的程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论证与评审,论证与评审通过以后才能实施相应的课程。
(二)管理措施
1.“一查、二评、三看”
“一查”,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抽查,评价教学效果;“二评”,每学期开展两个方面的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议和教师业务情况评价;“三看”,看教师的备课情况、看作业的批改情况、看随笔的质量。
2.“四不两按照一评价”
“四个不准”:
(1)低年段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四五年级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
(2)不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只限于四五年级,低年级为学期考查。
(3)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违规补课,对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教辅材料不进校。
“两个按照”:
(1)按照基础型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不任意拔高教学要求。
(2)按照上海市教委课时设置标准上课,做到专课专用。
“一个评价”:
实施“等第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须努力”等分级评价,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
3.加强行动研究
围绕基准教学课题,进一步加强行动研究,通过对课堂实践的研究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依托中高合作团队的研究主题,开展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围绕主题,开展先期研究工作,将研究所得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讨论与交流中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以“学会关心学生研究(第二季)”为抓手,深化对学生的研究,强化教师“与儿童结伴成长”的意识与能力。
打一小学
2015.09
附(一)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安排表
模块名称
模块目标
主题名称
行为观测点举例
课时
熟悉新环境
1.熟悉学校硬件环境,认识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场所;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懂得爱护环境。
2.认识任课教师和同班同学,尊敬老师并能与同学友好相处。
3.熟悉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按时上学,有秩序地离校。
4.懂得升旗仪式的要求,会唱国歌,激发爱国情感。
新生入学典礼
1.能说出学校名称。★★★
2.观看演出后能热烈鼓掌。
1
我爱学校
1.能根据需要找到相应的地点,比如:老师办公室、卫生间、食堂等。★★★
2.在学校开放日里,能带父母参观校园,并简单介绍。
1
我爱班级
1.保持桌面、桌肚、周边环境整洁。
2.轮流完成节电员岗位任务。★★★
1
我的新伙伴
1.能自然、大方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
2.认识“花儿朵朵开”小组成员,知道小组成员是大家共同进步的伙伴。
3.能和伙伴一起游戏,不争吵,互相鼓励。
1
作息时间早知道
1.准时上学,排队放学。
2.下课及时上厕所。
3.上课不随意在教室里走动。★★★
1
升国旗,唱国歌
1.升旗过程中能保持立正姿势,眼睛注视五星红旗。
2.能跟着音乐唱国歌。
1
了解新规范
1.了解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一些基本要求。
2.学会做眼保健操,懂得用眼卫生。
3.能力所能及地为班级做事情,初步感受美化班级的快乐,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活常规早知道
1.每周一穿校服上学。★★★
2.每天带好手帕,手指甲剪干净。★★★
1
爱护我们的眼睛
1.不在直射强光下读书或写字。
2.保持双手干净,不用脏手揉眼睛。
3.会做眼保健操。★★★
1
文明休息快乐游戏
1.不在走廊里、教室里喧哗、打闹。
2.上下楼梯能靠右走,不在楼梯口奔跑、追逐。
3.至少学会一种课间游戏。
1
我为班级争荣誉
1.找到一个能为班级出力的岗位。
1
美化我们的家
1.不乱扔纸屑、垃圾。
2.不在课桌上乱涂乱画。
1
养成好习惯
1.知道学校的用餐要求。
2.初步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与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感受好习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3.尝试独立整理书包与学习用品,并爱护学习用品。
4.初步体验认真做事所带来的快乐。
文明用餐
1.饭盒、餐具轻拿轻放。
2.用餐时坐端正,不随意交谈。
3.不挑食,饭菜吃光,用餐时细嚼慢咽。
1
学习习惯早养成
1.尝试独立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
2.课前根据课表准备书本与学习用品
。★★★
3.读书时眼睛与书保持一尺距离,左手按书,右手指读。
4.写字时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
5.握笔做到两手指碰头,中指低下头,笔杆靠虎口。★★★
6.在同学发言时,身体坐正,眼看前方,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做事要认真
1.听清楚做事要求再行动。
1
走进“摇篮”文化
1.学唱校歌,培养学生作为“打一”人的自豪感。
2.初步了解“摇篮团队” 、““摇篮”综合课程”的基本情况。
3.感受丰富的校园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在欢乐的校歌声中成长、飞翔
1.能说出校歌的歌名。
2.能跟着音乐唱校歌。★★★
1
我们的“摇篮”团队
1.能说(或画)出一个以上的摇篮团队的名称(或标志)。
1
““摇篮”综合课程”之“文明礼仪”
1.说出“摇篮礼仪课程”中的1~2个内容。
2.能正确地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    ★★★
1
说明:(1)带有“★★★”提示的行为观测点是教师在学习准备期内需重点关注的,并期望学生达成的,其它的行为要求可以在以后逐步培养;(2)教师必须依据各模块目标要求认真设计活动方案,每个活动主题可以设计成若干个不同的小活动,不同的小活动的活动形式尽量不要重复,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附(二)2015学年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的精神,落实《上海市小学实施“快乐活动日”指导意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锻炼、学会合作,在体验中实现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强身健体。
学校通过实施“快乐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切实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的
1.改变单一的课间活动模式,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活动落实到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情操,开拓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人员安排
成立校课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校长主管,中层领导分年级管理,体育教师、班主任主抓,学生人人参与,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组  长:卞松泉(校长)
副组长:吴倩(书记)、杨颖晖(副校长)张丽(教导主任)
组  员:姜娅敏(科任学科大组长)、司徒雅萍(体育学科组长)、许玮华(总务主任)、王深(课间活动组织、巡查)、张春立(器材保管员)、戴雅贞(卫生保健教师)、各班正、副班主任、各年级组长
四、活动要求
1.早操和课间一切活动按照学校活动方案规范、有序开展。
2.负责活动的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安全有序地按照活动内容安排表的内容进行活动,不得随意将活动时间挪作它用。
3.学校按班划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学生乱跑的混乱现象。
4.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时做到快乐、有序、有质。
5.室外活动器材由体育教师统一收发。
6.室内活动器材由各班体育委员负责管理。
五、活动时间
每天上午10:02——10:22  (大课间活动)
六、活动形式
由于学校场地有限,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大课间活动采用年级轮换室内外活动的形式进行。
七、活动内容
平时进行室内外游戏,下雨时进行室内棋牌游戏。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课间活动室外项目安排
1.总校大操场活动场地安排:
五年级:
四年级:
三年级:
二年级:
2、锦西校区大操场活动场地安排:
3、室外活动内容安排:
总  校:
周  次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5、9、13、17
准备活动:拉韧带
五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二年级
五年级
接力跑
贴膏药
赶小猪
拍球接力
打老虎
2、6、10、14、18
准备活动:体前屈
五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二年级
四年级
贴膏药
打老虎
接力跑
传呼啦圈
运球接力
3、7、11、15、19
准备活动:“矮子走”
五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赶小猪
接力跑
贴膏药
打老虎
大鱼网
4、8、12、16、20
准备活动:“高抬腿”
五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二年级
二年级
运球接力
传呼啦圈
打老虎
夹球跳接力
接力跑
锦西校区:
周  次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4、7、10
13、16、19
准备活动:拉韧带
一1、一2、一3
一4、一5、一6
一7、一8
一1、一2、一3
一4、一5、一6
传呼啦圈
传呼啦圈
传呼啦圈
接力跑
接力跑
2、5、8、11
14、17、20
准备活动:体前屈
一7、一8
一1、一2、一3
一4、一5、一6
一7、一8
一1、一2、一3
接力跑
打老虎
打老虎
打老虎
贴膏药
3、6、9、12
15、18
准备活动:“矮子走”
一4、一5、一6
一7、一8
一1、一2、一3
一4、一5、一6
一7、一8
贴膏药
贴膏药
夹球跳接力
夹球跳接力
夹球跳接力
(二)大课间活动室内(教室、走廊)项目安排
总校:
周  次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5、9、13、17
准备活动:拉韧带
二年级:踢毽子
二年级:健身操
二年级:运乒乓球
三年级:找领头人
二年级:找领头人
三年级:健身操
四年级:找领头人
三年级:踢毽子
四年级:健身操
三年级:击鼓传花
四年级:拍毽子
五年级:拍毽子
五年级:健身操
五年级:踢毽子
四年级:击鼓传花
2、6、10、14、18
准备活动:体前屈
二年级:编花篮
二年级:运乒乓球
二年级:拍毽子
三年级:击鼓传花
二年级:传球比快
三年级:健身操
四年级:运乒乓球
三年级:拍毽子
四年级:运乒乓球
三年级:运乒乓球
四年级:找领头人
五年级:拍毽子
五年级:健身操
五年级:踢毽子
五年级:运乒乓球
3、7、11、15、19
准备活动:“矮子走”
二年级:踢毽子
二年级:编花篮
二年级:找领头人
三年级:运乒乓球
二年级:传球比快
三年级:拍毽子
四年级:踢毽子
三年级:踢毽子
四年级:健身操
四年级:踢毽子
四年级:拍毽子
五年级:踢毽子
五年级:击鼓传花
五年级:运乒乓球
五年级:击鼓传花
4、8、12、16、20
准备活动:“高抬腿”
二年级:找领头人
二年级:健身操
二年级:拍毽子
三年级:运乒乓球
三年级:健身操
三年级:踢毽子
四年级:运乒乓球
三年级:击鼓传花
四年级:击鼓传花
四年级:击鼓传花
四年级:踢毽子
五年级:踢毽子
五年级:健身操
五年级:踢毽子
五年级:运乒乓球
下雨天
象棋、飞行棋、斗兽棋、跳棋、五子棋、大富翁、游戏棒(自由选择)
锦西校区:
周  次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4、7、10
13、16、19
准备活动:拉韧带
一4、一5、一6
一1、一2、一3
一1、一2、一3
一4、一5、一6
一1、一2、一3
Copy不走样
拉绳比赛
两人一条心
乒乓球
蹲蹲乐
一7、一8
一7、一8
一4、一5、一6
一7、一8
一7、一8
找领头人
Copy不走样
“抽手”
荡踢毽子
乒乓球
2、5、8、11
14、17、20
准备活动:体前屈
一1、一2、一3
一4、一5、一6
一1、一2、一3
一1、一2、一3
一4、一5、一6
Copy不走样
找领头人
大力士
大小西瓜
乒乓球
一4、一5、一6
一7、一8
一7、一8
一4、一5、一6
一7、一8
蹲蹲乐
逢3击掌
编花篮
超级绕绕绕
孵小鸡
3、6、9、12
15、18
准备活动:“矮子走”
一1、一2、一3
一1、一2、一3
一4、一5、一6
一1、一2、一3
一1、一2、一3
Copy不走样
蹲蹲乐
水果蹲蹲乐
找领头人
孵小鸡
一7、一8
一4、一5、一6
一7、一8
一7、一8
一4、一5、一6
词语接龙
两人一条心
编花篮
猜拳踩脚
拉绳比赛
下雨天
象棋、飞行棋、斗兽棋、跳棋、五子棋、扑克牌、大富翁、广播操(自由选择)
八、保障措施
(一)安全工作
1.穿运动鞋参加活动,衣着宽松,尽可能穿运动服装,不能装、带各类坚硬、锋利的物品。
2.在指定位置进行规定项目的活动,不能擅自进行其他项目活动。
3.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开展活动,如有身体不适或受伤应立即告知老师。
4.活动时,同学间要互相协作、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不能互相吵闹、争执甚至打架。
(二)教师职责
1.体育学科组长负责统一协调安排活动具体事宜。
2.早操和大课间活动作为课时排入课表,每天由行政护导与体育教师协同检查监督,做好活动情况记录。
3.早操时间、课间活动时间负责组织、巡查的老师及时到岗以广播形式指导全校各班活动的有序开展,活动结束时针对该日活动情况进行小结与反馈。
4.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成长,确保学校课间大活动有序规范进行是学校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早操由各班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广播操情况;课间活动指导老师由各班搭班教师负责,在第二节课下课眼保健操阶段即进入班级,为活动开展做准备。同时活动开展前必须做准备活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5.室外活动场地与器材由体育教师事先做好准备;如遇雨天改为室内活动。
6.室内活动每班由班主任与体育委员负责管理好活动器材盒,并及时发放。
7.所有场地均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注意安全。
指向“创智课堂”构建的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的实践研究
课堂研究计划
一、研究背景
1.“基准教学”研究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为了复制骨干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总结、提高、推广骨干教师教学经验,让更多老师得到借鉴,解决低效高耗的教学顽症,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成立了“基准教学”课题组。
课题组的运作模式是:每个基准备课组由一位骨干教师领衔,备课组的教师分头备课,然后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对各自分头备课形成的教案进行修改,负责教案质量把关,再经过备课组集体研讨,最终确定教案。
在研讨过程中,首先由负责备课的教师说明备课思路,再由骨干教师说明其修改意见,以实现共同提高。备课组教师按照教案设计开展课堂教学,下一次备课组研讨活动时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备课组教师对教案的使用体会进行交流反馈,根据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教案。主要意图是:变个体为团队,变单干为合作,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
负责基准教案质量把关的骨干教师,要对教案质量承担全部责任。为了体现骨干教师的作用、地位以及责任,学校要求在教案的页眉上,明确写上负责把关的骨干教师的职称与职务,比如“中高  学科教导  张某某”,其后面是负责具体备课的教师的职称与专业职务,比如“小高  备课组长  张某某”。每位老师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2.骨干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学校课程领导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教研团队的建设,如何通过教研团队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也成为学校进一步推进课程课改、深化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教研团队的具体组织形式当然必须根植于学校的具体现状。
这些年来,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我校先后有近二十位教师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简称“高级教师”),所属学科类别涉及到管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科技、音乐、心理、美术、探究等。
问题在于,评上高级的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觉得工作到头了,没有了激情,也缺少进步的动力。
如何促进以高级教师为首的骨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基准教学”研究过程中,这些骨干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学经验内化在“基准教案”之中,提升了学校有效教学的整体水平。
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以高级教师为首的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在课程执行力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让他们在队伍建设、教研团队建设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成立了“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的具体名称是以高级教师的姓名来命名的,具体分成两种形式,具有区级学科带头人身份的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命名为“学科带头人教研工作坊”,比如“杨颖晖工作坊”等;未评上区级学科带头人的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命名为“高级教师教研指导团队”,比如“刘嘉团队”等。一方面是为了突出高级教师在团队中的领衔地位,另一方面以高级教师的姓名来命名,这本身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荣誉,当然,也是一种责任。
具体研究目标与问题:
(1)“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有效的组建方式如何?
(2)“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有效的运作机制如何?
(3)“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的合作文化的如何实现?
(4)“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如何聚焦创智课堂的构建?
2.研究内容
各个“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都有了自己的名称与团队领衔者以后,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组建团队?所谓团队,在形式上必须是由几个人来构成。那么,具备什么条件的老师可以加入其中的某个团队,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
其次,如果某一个团队在形式上已经由几个人来组成了,这个团队具体做些什么?如何开展团队的活动?
再次,假设满足某一条件的教师业已形成为一个团队,同时这个团队按照某种机制与要求开展了一些活动,那么在更高一个层面上,在这些团队中倡导一种怎样的教研文化以便更好地促进团队成员的发展,或者让其他各个层面的教研团队得以借鉴?
最后,这些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聚焦创智课堂的构建以引导全体教师持续深化创智课堂的研究?
3.研究路线图
本研究在文献资料研究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三、项目进度计划与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设计
主要负责人:卞松泉、吴倩、杨颖晖、张丽、王成军
第二阶段:根据研究方案,推进研究
主要负责人:张丽、汪丽清、姜娅敏、戴蒙、沈芝瑾、杨颖晖、戴蒙、刘嘉等
第三阶段:总结研究成果
主要负责人:王成军、刘海云、吴倩、杨颖晖
四、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为了更有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产生,“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建设的基本经验。
(2)“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具体的运作模式:研究内容、研究课题的确定、公开课机制等等。
(3)“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实践研究的成效:对高级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对团队内其他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等。
(4)创智课堂构建的基本框架、思路与经验。
2.研究个案
(1)学科带头人教研工作坊系列个案研究
(2)高级教师教研指导团队系列个人研究
五、成果检测方案
1.问卷调查
通过设计问卷的方式调查参与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的老师在专业上有哪些发展与收获。
2.职称发展
考察哪些团队能够带出更多的高级教师或高级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比较不同高级教师教研合作团队的成效。
2016.11
深化“基准教学”行动研究,持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背景
1. 文献综述
(1)基于标准的教学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最早始于1983年美国政府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后续包括“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2001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在这些报告与法案中,一个贯彻始终的观点就是认为有了标准可以使家庭、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真正负起责任。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根据纲要的要求,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也蕴含着“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基本观点。
(2)有效教学的研究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教学不仅要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此,西方各国掀起了教学科学化运动,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美等国开始制定专业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美国学者的研制“专业实践构成框架”与“课堂教学有效性5条标准”,成为最有影响的两个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教学标准框架。在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正式推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认为有效教学是解决现存中小学教学问题的—种方案,是推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实践持续深化的得力助手。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所选取的视角虽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可大致分为三类: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从学生所得的角度看效果的有效性。
纵观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这种基于标准的改革所依据的还仅仅是课程标准,并不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就国内而言,即使是基于课程标准开展的教学活动,由于课程标准研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基于标准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第二,有效教学理论层面的研究致力于回答有效教学“是什么”的问题,缺少有效教学“如何做”的研究,尽管存在少数实践层面的研究,也多停留于零碎的、对好的教学经验的总结,缺少有效教学实践模式研究。第三,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指向教师个体,更缺少从学校层面开展有效教学的机制与配套制度研究。因此,有效教学的依据究竟是什么?教学如何有效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效教学的行动模式究竟有哪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2.现有的研究基础与条件
学校历时八年的时间开展“基准教学”研究,形成了覆盖小学学段全部学科的六千多份“基准教案”。前期研究成果荣获区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题组负责人为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学校管理经验,承担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课题与市级课题,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多项科研成果在不同层面上获奖。课题组成员中既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也有具有丰富有效教学经验的数位中学高级教师,同时也有经过教育科研专项训练的具有教育学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该课题组采用合作研究的模式,既有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又有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且成员之间有较长的合作经历,在多年的合作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出版,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原有“基准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深化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具体为:
(1)加强基准教学评价研究,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深化基准教学的练习设计,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练习的针对性。
(3)强化基准教学过程管理,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老师在原有基础的进一步发展。
(4)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实践研究范式。
2.研究内容
(1)分学科积极推进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形成各个年段各个学科的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融于基准教案的设计之中。
(2)基准练习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检测手段,在分层设计基准练习的基础上,加强练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探索促进教师独立备课能力的有效方法与手段。
(4)探索有效的基准教学过程管理方法,并形成制度。
(5)定期组织调查研究与实证研究,提升基准教学行动研究的品质,汇总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
在本研究中,对于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解是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教与学的对话,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本课题采用的是行动研究与调查研究两种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
全面梳理过去七年基准教学研究过程,重点分析前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对比原有课题设计,总结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进行研究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
由学校基准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问题,形成共识,确定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2016年2月—2019年6月
根据研究方案,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的原则,全面推进基准教学的新一轮研究。
具体任务如下:
研究各个学科的评价方案,在适调基准教案的过程中,添加课堂即时评价。
修订现有的基准练习,让基准练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关注习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加强过程管理与行动研究,形成管理制度与研究制度,定期组织调研活动,包括对研究的调研与基准课的调研。
3.第三阶段:2019年9月—2020年6月
课题总结。
撰写总的课题研究报告,并出版专著。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研究总报告
形成“深化基准教学行动研究,持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研究总报告。
2.系列成果
其一是形成系列各个学科的评价方案;其二是涵盖小学学段全部学科全部内容的新的基准教案;其三是具有学科特点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基准练习系列等。
3.专著
将课题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五、项目实践成果检验的方案
1.问卷调查
设计有针对性的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检验“减负增效”的效果。
2.“学业分析”
在现有学业分析的框架内,持续跟进知识点学习分析与以学期为单位的学生学业质量分析。
3.学校质量标准分差检测
根据学校现有的以“质量标准分差”为核心的教学评价分析研究的效果。
4.区级学业评价
积极参与区里组织的五年学生学业质量调研,在区级层面对比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5.绿色指标评价
积极参与市里组织的四年级学生绿色指标评价,在市级层面对比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2016.11
课程领导力项目汇报记录
时间:2016年11月9日下午13:30
地点:打一小学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杨颖晖、王成军、刘海云、王隽、朱清一、周梅、张根洪、王白云、蒋华、徐菁
主题:深化“基准教学”行动研究,持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主持:王隽(课程领导力项目小学阶段联系人)
记录:刘海云
内容:
主持人
王隽:今天的活动是课程领导力常态化调研活动。活动议程:
1. 打一小学回顾项目推进和思考;
2. 整个项目团队互动和交流。
一、学校汇报项目开展情况
王成军:
必选项目:基准教学
自选项目:高级教师教学合作团队
二、专家互动交流
王白云主任:
总项目组的愿景是希望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打一小学的两个项目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个愿景?
我想还是有可能性的:
1.落脚在学生和课堂;
2.教师。两个项目能够上下呼应,互相借力;
3.定位:两个项目是可以的;
4.现在需要确定的是两个项目的定位是什么?是把项目作为抓手实现课程领导力?还是借助项目推进的机会形成一定的成果?还是通过项目实现在市区引领学校发展的推广成果?
我的建议是三合一。既:一是能够推进课程领导力;二是能够形成学校的特色成果;三是向市区推进,推广成果。
5.我觉得意犹未尽的是:项目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学生作业设计,还是教案适调?
6.高级教师合作团队:重点在教研团队,还是团队活动形式?
如果换了时间地点,团队的成果可能就会被影响。我个人假想:合作团队建设,能否分析高级教师团队核心素养,特质,提升策略,原则是什么?如果有一个核心,既是基于学校的历史发展传承,又能面向未来。包括基准教学研究的内容,如果只是关注教案、笔记等,可能研究价值会受到影响。如果聚焦于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策略的理论,更有研究价值。
7.研究路径
建议调整先后顺序。另外这些研究路径是否有切实的理论支撑?如果单纯就团队建设而言,国际上的团队建设的理论、做法、原理都有哪些?提升学生学业质量,具体的策略有哪些?怎样让教学更有成效,关键是学生怎样接受、创造、生成、组合?我们怎么做是次要的。
8.影响因素:我认为这个设计不太符合我个人的思路。
周梅副院长:
学校项目推进很认真,研究计划书要素很齐全。
1.关于基准教学,课程领导力项目最重要的载体是课程,价值取向应该是指向学生,指向学生的培养。
我们的有效课堂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得到改变,思考品质提升。
我们的项目是否可以向这个方向,既学生思维提升的方向努力。
2.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我们调研中是否应该聚焦于这个方面,是否还存在不足?
3.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评价”,是不是基于标准的评价?
课堂:指向课堂教学;
基准:指向学科,学生素养;
怎样通过课堂解决学科素养的落实问题。基于标准的评价通常基于课程标准,这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就是课时的教学评价目标。确保课堂是有效的,课程目标达成度高,评价就是有效的。怎样通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达成度是高的?研究内容应该是从标准的细化开始,怎样转化为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以把课时目标转化为课后的练习设计。
4.关于高级教师教研团队:课题是很有价值的。切入口很好,打一也有这个条件。几个问题:
(1)高级教师合作团队和原教研组之间的关系?在课堂建设上,各自的定位是什么?
(2)在研究方案上,打一的创智课堂,具有打一特色的课堂,可以解决具体课堂、学习支持、资源,要素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某一个核心要素,要有打一取向的创智课堂。
张根洪主任:
1.关于“基准教学”
打一小学持续多年专注于做一件事,是很令人敬佩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学校非常注重调研。边调研边实践边反思。直接指向课程改革的核心。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打一把精力聚焦在核心上。八年来,这个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很多老师获奖,这是非常实在的成效。
(1)八年的实践经验是什么?你提炼的经验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这是研究的元研究,是重要成果,可以让其他小学借鉴;
(3)境界:7个一点。可以放在研究目标之前。这是思想列,朴素无华,七个“一点”,反映了卞校长对这项工作的思考。可以把七个一点放在课题里面,增加思想的厚度。
(4)打一小学可以思考:如何从前一个阶段,比较注重于课堂以外的改革,转向对课堂内部的改革,也就是35分钟,要改革什么?不同教师风格不同,方法各异,同一个教案有什么不同?前面已经有铺垫了,校本化课堂教学要求,让我们看到打一的课堂中体现标准,这是课题的生命、关键所在。
我们要思考每一个阶段需要做哪些事情,会越做越好。
2.高级教师合作团队
这个项目的研究思路是很好的,把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我认为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根据2、8定律和3、7定律,如果2大于8,一个团队就会有进步。这个定律在肯定骨干教师的同时,不否定8成的教师,这是辩证统一体。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个课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团队的品质的研究。成立团队是很容易的,提升团队品质是很难的。我们要琢磨一下,这个团队品质是如何提升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如何提升的,这是研究的关键所在。
3.指向创智课堂,还是基准教学?
我个人倾向于基准教学。创智课堂的高度和学校的高度不同,我们要讲的是“打一的故事”,做打一想做的事情,做好做深,做到位。
4.这个高级教师合作团队标题要斟酌一下:提升高级教师合作团队品质的实践研究。
朱清一书记:
1.基准教学研究
(1)练习设计和评价的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工具。课堂评价其实是很宽泛的。
要研究评价目标、任务的设计,还是评价的结果?评价的结果如何反馈教学?评价工具制定、数据采集。。。最后怎样改进教学目标?这个课题究竟研究哪几个要素?
(2)这个研究问题在八年前就提出来了。当时研究的难点是:课程标准还在修订,教学要求还没有出台。
而现在市里各学科基本要求已经出来了。
依据:市教委各学科基本要求;
起点: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实际,进行校本化的研究,校本化的目标?
怎样化成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为校本化标准的制定。
打一小学的基准教学课题,上靠要求,下连实际:2009年,学校合并,教师合并后、生源变化,当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八年后我们再来研究基准课题,研究内容不同在哪里?老师怎样制定合适的学生目标,怎样评价?
(3)过程:教师设计的活动应该是指向目标,评价应该伴随过程展开,评价如何设计?评价和过程如何伴随和合二为一?
课堂中采集的数据、观察的记录,如何作为改进的证据?怎样进行观察和记录?如果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的话,每个环节都会引申出若干问题。
(4)建议:基于标准的教学路径研究
你们的案例中有很多已经涉及的,一些教案在修改目标,为什么?依据?上靠要求,下连实际。修改肯定有依据所在。刚才案例中提出,张丽老师帮新教师修改教案。张丽有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看到目标有问题,能否从路径研究的角度,给老师参考的案例,第一个就是教学目标怎么写?这不是唯一路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路径?
目标如何和教学评价相一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是有话语权的。这个经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可以复制的办法,甚至打一的经验在全市推广。这是一个极大的贡献。打一小学的“五步十问”是向全市推广的。
希望打一的基准教学研究,各个点,形成问题,通过研究,总结出来的策略和方法,能够推广;
(5)作业练习设计
前面阶段的研究重点是教案,现在是作业设计。
对于这么多作业类型,背后功能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在研究之间,学校是做过调查的,但是还不够。教师在练习设计方面是需要研究的,作业也是评价的工具。
2.高级教师教研团队:
(1)针对这个项目,我比较过行政序列的教研组和中高的运作有什么不一样。
当时你们是从学校的现实出发,当时并校,教师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当时以中高团队命名,开展教研活动。幼儿园老师是带着经验进课堂的。而小学分科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认为所有高级教师的组合,聚焦的应该是高级教师教学是综合功能,应该还要继续还原到生活中去,针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根据学科知识解读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如果站在这个层面,如果是瞄准“综合功能”来组建的团队,立意就会更高。
中高团队第一阶段的功能已经完成,现在应该瞄准上海市、全国。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在校园里的高级教师团队成立、组建、运行,价值在什么地方?怎样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提升。
周梅副院长:
基准教学对原有问题的深化,点在哪里?建议聚焦于“基于标准教学的研究路径”,梳理总结,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校长在这一轮中如何深化和解决问题。
路径:
1.为什么我不会设计教学?基准教师是怎么思考的?
2.这些教师的经验和策略是什么?
3.不同评价功能实现,需要不同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
朱清一书记:
主题式综合式专题的设计,使得不同学科教师自由形成团队。综合课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合在一起的问题,就是综合,培养学生的素养,可以从小学开始尝试,可以作为“摇篮课程”的一部分,一定要有价值指向,要培养学生的什么素养,提供素材,让学生去研究。
综合评价背后,表现性任务和评价,难上加难,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涉及到目标内容等等。行政序列的教研组不能实现的功能,在这个团队中能够实现,跨学科的素养就要通过这个实现。团队定位可以基于整合功能的,学校的评价是综合的、全面的,不仅仅是试卷。
关于基准评价的点,成绩“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是怎么出来的?怎么实施?怎么转化?不仅是从分数转化过来的.
张根洪主任:
基准教学:单元目标设计。指向某些学生思维品质,可以跨学科学习
做单元的,做模板,教学目标怎样设计?单元模板,思维品质,单元设计。
基于标准的路径、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路径、大致的路径、步骤、单元评价、实施、评价如何实施。
杨颖晖副校长:
学校非常重视绿色指标的落实。我们认为,实行等第制,不是简单的分数转化为等第评语。等第制是淡化分数评价,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朱清一书记:
两者的意义不一样。,每个分数段不一样。实行等第制的出发点是:不要为了一分之差去比较,不要让孩子为了分数而烦恼。
杨颖晖副校长:
基准教学开展这几年来,我们致力于各年段,各目标、单元和课时目标的修订。
现在我们不惜时间代价推进课题项目,几乎每周五下午都有相关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很扎实的。在基准教案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开始发展停滞,因为教案有了,他不要动脑筋去琢磨教案了。现在我们认为教案是底线,强调的是教师个性化的发展,上课的教师不能就是照本宣科,教师根据学情、教学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挑战。我们在看课堂,看教师如何适调,如何落实课堂教学。我们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基准调研课,看教师如何进行上课。落实下来,现在的情况比前几年要好的多。我们对课堂教学要求非常高。这学期我们专门进行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评议课比赛。比赛结束后我们是针对全校进行总结,我们的基准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课堂。刚才几位专家提的方向、目标,对我们的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我们要深入思考接下来如何做,如何落实专家的意见。
刘海云:
刚才听到朱老师提到“基准教学研究路径”,我很兴奋,很有共鸣。作为课题组成员、一线教师,我参与了基准教学课题研究,通过上课落实基准教案,参加高级教师合作团队,得到高级教师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有了思考和体会。
我对基准负责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非常好奇,同样一份教案,为什么基准教师知道怎么去调整,这其中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也就是如下的过程,基准教师是怎样优化组合的:
(1)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所以我2015年的时候就申报了课题《基准教学下小学探究课骨干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个案研究》。
研究目标是:
(1)通过参与研究,让教师们对骨干教师教学设计过程有新的认识,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总结自己的有效教学经验、方法,让骨干教师实现更高层级的专业发展;
(2)通过研究梳理提炼小学探究课骨干教师教学设计形成过程中如何通过系统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3)通过研究为学校小学探究课师资培训提供可以参考的实践案例。
通过今天的交流,我增加了研究的信心,我会认真研究下去。
王成军:
第二轮项目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深入,我们是按照一贯的做法进行。每次我们的活动展示,一直探索如何推进项目,我们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化,我们对上海市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从“基本要求”到“学科教学目标”这个细化,我们研究如何在35分钟内提升课堂质量。总之我们会根据专家建议进行研究的深化。
主持人王隽小结:
我跟打一小学几位教师很熟悉,但是通过这次调研,走进了打一小学,钦佩打一的团队、文化;打一的研究团队和总项目组的团队的互动,引向了深度更大的活动。项目组每一次走访学校不是要走访什么,是一个沟通对话相互学习的过程,怎样走的更好更扎实,珍惜学习机会,感谢大家!
2016.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
教学管理的几点体会
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教学“六认真”的解读
关于“集体备课”,一位基层教师的6点困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