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知识:一錢究竟相當於多少克? 经方使用的一些问题
本文转载自无所陈兵《中药知识:一錢究竟相當於多少克?》
中药知识:一錢究竟相當於多少克?
一斤等於十六两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
关於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於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划数作为标准,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两。(天下公平共十六笔划)
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当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南宋杨辉有首“斤价化两价”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意思就是一两等於0.0625斤,二两等於0.125斤……
而过去漫长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历代一斤等於多少克。
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於258.24克,
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
宋代的一斤,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相当於每斤640克
明代以后一斤基本在595g。
目前台湾一斤是600g
祖国一斤是500g
祖国从1959年开始改一斤等於十两=500g。(而文中,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一斤=10两
一两=10钱
一钱=10分
一斤=500g
一两=50g
一钱=5g
一分=0.5g
1979年,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美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旧制。
一钱相当於多少克?(旧制十六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r /> 500g(1斤)÷16两÷10钱=3.125g(1钱)
目前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是以3.125g为1钱,但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1929年~195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特别指出,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如此,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595÷16÷10,1钱约等於3.72克才对。
台湾目前仍是用一斤十六两的市制。合西方度量衡的600g。
一斤=十六两
一两=十钱
一钱=十分
一斤= 600g
一两=37.5g
一钱=3.75g
台湾过去移民是从福建、广东来的,所用度量衡即是一斤十六两。合西方度量衡的600g,到目前仍是没变。台湾中医师,目前开药方,仍是以钱制来开方,一钱合3.75g。
个人是自学中医,当学习方剂剂量时,最初也为汉朝伤寒论剂量、金元四大家剂量、明清二朝剂量,搞的头痛不已。
后来弄清楚移民来时的市?,及明、清二朝书藉剂量无多大变化,自此,就以明、清二朝前贤书藉为架构,书里剂量是多少,就以此为基底来增减开方剂量。
而过去汉朝、金元时期的剂量,毕竟是彼此不相同,到了明清时期的医家其学习过程中,我想,前贤他们自然会将剂量转换成他们时代的度量衡。
台湾人服用中药的体质,早以习惯一钱=3.75g。而祖国是以一钱=3g来开方,自也符合祖国人的体质。也因此,每每看到近期医家以10g、6g摸式来开方子,自然的,我就会以符合台湾人的体质来加量。
另外,过去医家所用的药材是天然野生的,其药效自是比目前农家种的要好,少数除外。因此,是不是在剂量上要增量,或服用天数要加长。
另外,每个朝代的度量衡,自是符合当时人民的体质,今人适不适用,看看下面文章,自学的我,自然会重新思考。
以下,是李可老医师在火神讨论会里提到的,「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
原则上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於现在15.625克。如果少於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关於古方,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大家都讲,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於剂量。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但是用四逆汤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也就是古方伤寒论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这样就等於把伤寒论阉割了。(40’)
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子和我是朋友。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了三剂药!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就回来。结果第二天他又来找,说我妈情况很好,已经能够坐起来,已经吃了很多东西,同时自己张罗著要下地帮媳妇做点家务活。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三剂药。他当时,老太太病重的时候,手忙脚乱,又要准备后事准备老衣服,又要熬药,所以三副药熬在一块(一笑)。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100多克,这就误打误撞,病人好得很快,据他儿媳告诉我,因为她急急忙忙,药熬得过火了,剩下不多一点,加了水量不够,过一会喂一匙,喂了四十多分钟,老太太眼睛睁开,药吃完了,老太太第二天就下炕了,所以药量问题是个关键问题。用药这么大剂量会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这个大家过虑了,这个剂量,我是从60年代初期开始做的,
一直到81年7月,我们国家考古,发掘出东汉的度量衡器——权。当时发现有量液体的,量固体的,量粉末药的方法,很全面。最后经过一些学者,特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作了系统的总结。我当时就是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奥秘后,我就逐渐的查找历史上为什为发生断层。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治不了病。查来查去,从李时珍开始就是现在的小方子,几钱几分,虽然可以治好些个病,但是治不了大病。在重危急症领域起不了多少作用。(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原则上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於现在15.625克。如果少於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关於古方,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大家都讲,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於剂量。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但是用四逆汤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也就是古方伤寒论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这样就等於把伤寒论阉割了。
经方使用的一些问题
张双平
1、经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
〖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
〖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实测结果: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
*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
*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
*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
*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
*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
--《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
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
*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
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
*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
*桃仁50枚=15克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知识:一錢究竟相當於多少克?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经方计量换算表 - 中医学习 - 民间中医网 -
《伤寒论》《金匮要略》特殊计量药物的换算
中药剂量 1两=3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