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识与智

楞伽大义今释(节选)

南怀谨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智。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则名为慧 缚境界为心 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我有三种智 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 二乘不相应 智离诸所有
  计著于自性 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识与智的差别
  
佛说:“我现在应当一说智与识的不同情形,你们了解智与识的不同现象后,就容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 大慧啊! 智有三种,所谓: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什么叫做世间智呢?就是一切外道和凡夫们, 执著世间一切事理的有或无的知识。什么叫作出世间智呢?就是一切声闻、缘觉们,堕在自己或随众所希求出离尘世的执著里。什么叫作出世间上上智能呢?那就是诸佛菩萨们,观世间和出世间,是幻现暂有的,见到万法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离有离无而入于如来果地。人无我和法无我,都本来是自性如如,不假修证的。 大慧啊! 那生灭的就是识,不生不灭的就是智。其次,堕在有相可得,或无相可得的,以及堕在有无种种相和因中的便是识,超有元之相的便是智。再其次,增益习气的便是识, 不增益习气的便是智。 复次有三种智,那就是知生灭之智,知自相和共相之智,知不生不灭之智。复次,无挂碍相的便是智,种种境界有挂碍相的便是识。复次,根、尘、识三事和合而生的作用便是识,无事于心,自性无生的便是智,复次,有所得相的便是识,无所得相便是智。智是出于修行自觉内证之法,证入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譬喻如水个明月的境界。”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这是说:凡是吸收采集业力习气的便是识。反之,不吸收采集业力习气的便是智。 依着无所得的智境界, 来观察一切万法,彻底通达它的一无所有便是解脱境界。)
  逮得内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这是说:自觉内证智相,住于了无所得之境,渐渐得到自在无碍之力,就名为智慧之力。凡是为境界所缚的,便都是妄想心意识,而自觉内证妄想心的便是智。只要常住了无所有的殊胜境界,由此就可以发生慧力。)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这是说:有相或无相,空和有,出世和入世等境界,无非都是心意识的思想分别作用。无分别,离一切相,都无所住,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和一般声闻沉空住寂的法门不同的。由此得到毕竟寂静的无生法忍,成就如来的清净智慧,生起善解的胜义,远离一切烦恼的执著。)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
  (这是说:如来具有上述的三种智,由此而得到圣自在的真果,不仅能够普遍了解意识妄想的思惟现象,而且也完今了解世间和出世间的内外诸法之自性。)
  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这是说:声闻和缘觉二乘圣人们的智慧,是不能了解这个道理的。因为他们沉空住寂,离有入无,还是著相。避有著空,便执著空为自性,还都是声闻的教法,没有真实的证觉。如果超越二乘的心量,证如万法唯心所现才是如来的清净智慧。)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智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 智慧不观察 此无智非智 是妄想者说
  于不异相性 智慧不观察 障碍及远近 是名为邪智
  老小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实有尔焰 是亦说邪智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依您所说,这个分别攀缘的妄想心,如加以智慧观照,就都无根本可得,只是依世间的习惯,假设而形成的。事实上,假设的妄心现象,根本就没有能摄取和所摄取的自性存在。如果能够了知这些都是内心意识分别的所生,于是能摄和所摄的也都自然空了。那么,所谓的智,边同样没有能摄及所摄的境界,也只是一种表达时的假设名词而已。然而,究竟是因为人们不能感觉自他等共同性相的异同,所以不能证得智相呢?或因为自他等种种的自性相,可以自由隐蔽,所以不能证得智相呢?或因为被物质世界的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所障碍,不能证得智相呢?或是因为空间远近的距离,不能证得智相呢?或是因为年龄的老小以及身心诸根的聋盲,不能证得智相呢?假使是由于不能感觉自他等共同性相的同异,而不能证得智者,那就不应该说是智,而是无智,因为他连这些事都不能证得啊!假使是由于被自他等种种性相所隐蔽,而不能证得智者,也只能说是无智,而不能说是智。因为能明照一切,才说是智,并不是不能明照一切的也算是智啊!假使由于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或远近距离、老小聋盲等身心诸不健全的关系,不能证得智相者,应该说是根本无智,因为也有许多事是智所不能证得啊!”佛说:“我不像你所说,这样便是无智,那样才是智,但出不是说这些就不属于智的范围,我不会这样含糊隐约其辞的。在妄想分别和攀缘执著的妄心现状中,是不能求得智慧实相的。这些都是妄心的设施量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但能自觉内证都是自心现量,了知一切外物之性都是非性,究竟是有或是没有,事实上都不可得,与其了不可得,所以在内外一切境界上,智慧朗然,幻影不生。由此顺着三解脱门而证觉所谓智,也是不可得的。这不是像普通人以妄想分别,从无始以来,就习惯于有性、无性的虚妄习气之中,以推测智相的实境,认为这样才算是知道了智,那样却不是知道智。所以人们对外界一切境象,寻求性和无性等的妄想不断发生。却不自知都是自心现量所形成,却说那是我和我所的各种状态。而且加以执著,不能自觉内证自心现量,却推测智相而生起许多妄想,由于用妄想心以求智,所以观察外性非性而不可得,就堕入断见之中,认为根本没有自性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首偈语说: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这是说:在有妄想分别的攀缘状态中,观察智慧实相,说这是智那不是智等等,都是妄想者所说,并不是智的实相。)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这是说:如果说因为自他同异等性相的分歧,或是被物质所障碍,以及远近距离所阻隔,才得不到智相,这些观念,都是邪见。还有认为是因年龄老小,以及身心诸根不健全的关系,而明照一切的智慧境界不生,这也是邪见。)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一乘章第五
第九节 修世间种种智与识
卷三 第三品 第六章 第二节
声闻乘
禅宗不度生与声闻不度生的区别
大智度论集注(531)——漏尽智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