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津、玄膺和玉液[转]

 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考察,不论是玉液还是金液,都滋生于舌下。在我国传统医学的记载中,舌下共有左中右三穴左曰金津,右曰玉液,中曰玄膺,皆注生甘泉以灌于气海。气海者人之生命之门,生死之地也。故金津亦曰神,玄膺亦曰气,玉液亦曰精。此乃钟吕丹法咽液之道的秘诀所在。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中,对“口津唾”作了如下的说明:“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注: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泌唾,故唾为肾液。初时返观内照,令丹田常温温,神光熏蒸之下,形成循环动力,促进人体体液循环,后通过咽津吞液,不断强化这种循环(古人通过叩齿调动肾气,赤龙搅海调动心气并实现坎离交,通过神光强机理顺气路,通过吞咽促龙虎走行,还有鸣天鼓开玉枕、不同方法开夹脊等一整套措施加强这种循环),津液周布全身。等到了一定程度,体液循环升级变为“光气”循环,此时大丹成形(体液循环不强化到一定程度,大丹不现。由于体液主要成分必然有水,也可能与体内水循环有关,如洗车时候水雾形成的彩虹暗示了坎水逆流时人体周围水气场也可能有类似分布结构,另外,水内合成球状闪电、水溶液内常温核反应以及微波脱水等都突出水参与的重要性,有人推测基里安摄影的形成可能与水有关),其中初始循环的形成就类似波纳德水花热对流的形成一样,关键要调整神光内聚强度,形成合适的“温度”差,只要形成体液循环对流,就可以催动全身能量流转,类似灯能使得螺旋纸条或风车流转一样,旋转运动的形成可由“形”(螺旋形)和“势”(螺旋运动场)造成。经脉运行后以线代面,类似第二类超导体,后蔓延至全身,成无一脉。《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故口中甘甜唾液增多、锻炼出水都应心肾交,都为水火既济象,一与心液有关,一与肾液有关。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水火既济体现在口中唾液吞咽乃由于上天、下地、中海之气的混融,体现在下丹乃是心肾之气相交,一口真气对应之内太极发动,其中关窍都在于上下鹊桥要通,使得天地之气勾连。) 而“五液”,在《内经》中有两种说法:一是《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即“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而言;二是《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即“五液”,是指溺、汗、泣、唾、水而言。亦称之为“津液五别”。由於肾主水,五液与肾脏关系密切,如李士材说:“肾水主五液,五气所化之液,悉归於脉。” “唾为肾之液”,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肾络上贯隔入肺,上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故肾为唾。”从引文所述,唾,似指舌下腺所分泌之唾液,为肾所主。生理情况下唾液有滑润口腔,湿润食物及清洁口腔等功能。但病变时也会发生异常。如肝肾阴虚,唾无所化则感口乾舌干,入夜尤甚。另外《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说明胃中有热,则虫动荡于肠胃之间,气上逆故导致唾液增多。从临床观察,有些则是胃排空有饥饿感时,出现的逆蠕动,而造成口腔分泌液增加,唾而不止,尤其青少年较多见。当然亦可因肾虚水泛而见多唾或唾液清冷。《难经》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注:故丹道周天之时,肾气充盈,有五液增多之象,如鼻中清液、唾液增多之类。肾气关乎元气,口之位置相当于肾之位置,故环绕口唇之太冲脉相关于肾经,故口有唾液布于全身,与肾主液说法暗合)。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人体最紧要者,乃气血津液,其中气为精气和元气,心肾相交,气血两和而出津液,道家练精化气之法,首在调理气血津液的平衡转化,呼吸停止,以膻中为中心收后天肺之宗气,同时影响血液循环之节奏和动力,或感血液凝滞不行,实乃有序性提高,行波变驻波,共振消音,营卫行于不行,心脏跳于不跳,以玄珠现形,统一身气脉之节律。以双目敛心神聚上丹之火力,听息而无声,神注而无意,则元气自生,舌顶上颚以侯,兼助以五心勾连,心包肾经激发,阴蹻一通,则天地之气始接,初始升督降任,以任督升降统一身气脉运化,实强身健体根本之道也。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肺朝(潮)百脉,因肺取太阴,象月,故能潮百脉,也能息百脉,通过调息可以实现宗气调整最终脉住息停;足太阴脾经乃取脾土之作用,浪被石激冲天起,无土之阻挡不足以起潮,脾与太阴之联系自然也极为密切。太阳有膀胱储液,太阳化气,地气升而为云;太阴有口腔储液,天气降而为雨。人体津液,吸收于胃肠,营运于脾湿,肃降于肺,储存于膀胱、流通于三焦、分化于两肾(玄升气,牝降液)。

     峨眉十二庄说:锻炼面带微笑,只需意守嘴角,往上一提即可,果然神妙,且口中津液不断,滑爽无比,咽之由佳,此物最为养人,更可降心火。

刘力红《思考中医》:“由太阴去看气交。上面我们谈到太阴的气化之常,这个常就是"太阴所至而化为云雨"。作为太阴,其气化启动后,会产生化和云雨。化是什么呢?《素问》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而《韵会》则曰:"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因此,化主要指的是万物的生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将"化"与"云雨"同列为太阴气化之常,是极具深义的。云雨之事我们司空见惯,但是,要回答它与化、与万物生息何以具有如此密切的关联,却需要我们从理上来作一番思考。
   云雨的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得十分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云雨是天地产生的。更具体一些,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气交产生的。地气升,天气降,天地气交,这个过程我们在前面讨论否泰二卦时候已经谈到过。也知道天地气交的重要性。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而死。天地气交,则万物通而生息。可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这个气交的过程有些玄乎其玄。能不能有一个方法使我们更直接一些地把握气交?能不能有一个手段使我们更明白一些地洞察气交?有!这个方法、这个手段就是云雨。
  参透云雨,造化可知。云雨是天地气交的产物,是天地气交过程中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天地气交,万物方生。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象中去探求玄乎其玄的天地气交,进而去探知这个万物的生息呢?所以,云雨的事你若参透了,它真是我们仰观俯察天地、妙解阴阳万物的一个极其方便的法门。
  你要考察万物的生息,你要考察天地气交的状况,你看什么呢?看这个云雨即可了事。扯远一些,火星上有没有生命?月球上有没有生命?用得着去登陆吗?不用去登陆,你就看这个云雨就行了。如果没有云雨,你就知道这儿的天地还没有交通,天地都没有交通,你去找什么生命?你去找什么万物?那不是白费心思。现在的卫星探测技术很发达,虽然确定一个星球上有没有生命还难以办到,但是,确定它有没有云雨,应该不会太困难。而云雨的事一旦确定,其实也就为我们寻找地球外生命奠定了一个大的方向。
  讲近一些,我们这个地球,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关系,天地气交的状况亦不尽相同。以地域而言,有的地方云雨多,有的地方云雨少,有的地方甚至终年都见不到云雨。云雨多的地方,云雨均匀的地方,天地气交的情况相对就好。你去看这些地方,不但万物生息茂盛,而且多半人烟稠密。大家看一看云南、四川,及江南大部分地区的生息情况,就知道笔者在这里不是胡说。而云雨少的地方,甚至是终年不见云雨的地方,你去看它,大都是沙漠、是不毛之地,是杳无人烟之区。为什么呢?因为天地的气交不行。天地不交,所以,万物不通,怎么会有生息?怎么会有人烟?从时间而言,上述这个特征更为突出。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以春夏二季降雨为多,秋冬二季降雨为少。而春夏二季万物发陈、蕃秀,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秋冬二季万物容平、凋零,一派荒凉景象。春夏二季以泰为起手,泰者天地交也,交故生云雨;秋冬二季以否为起手,否者天地不交也,不交故少云雨。
  由太阴至而有云雨,由云雨而知天地气交,而知万物生息。是知太阴在天地气交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现在我们由大天地拉回到小天地,在人体中"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化还是讲生息,生化,太阴脾(胃)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是应太阴所至的"化"。太阴脾(胃)为升降之枢纽,人体这个小天地如何气交?就要靠这个升降枢纽。那么,这个云雨呢?这个天地气交的标志,这个升降的标志,在人身与什么相应?在人身上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东西,用以反映其气交,显示其生化呢?当然可以。这东西就是大家熟知的"口水"。中医把它称为"涎",西医将之称为"唾液"。涎也好,唾液也好,大家都不能小看它,它是人身气交的标志,生息的标志。经云:"言人者,求之气交。"既然人以气交为本,那你怎能小看它呢?
  在天地自然里,我们以云雨去看它的气交,看它的生息,的确是一个再方便不过的法门。而在人身,从你口中的"涎",从你口中的"唾液"去看,又何尝不最方便呢?对于生命的良好状态,我们可以用生息来形容,可以用化来形容。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通俗而直接的字眼,那就是"活"。大家看活字怎么构成?不就是舌水吗?舌上的水,或者是舌周围的水,这水是什么?不就是上面的"涎",不就是上面的"唾液"。这东西就是"活",就是生命生息状态的标志。你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活",从这个"舌水",从这个"涎",从这个"唾液",从这个你最容易体察到的东西,去探求生命内在的状态,去探求生命中那些最奥妙的过程呢?
  自然也好,人身也好,其实都有许多像"云雨"这样既显而易见,唾手可得,但又能说明很深奥、很内在问题的东西。可就因为它太"显而易见",太"唾手可得"了,我们反而"不能见",反而"不能得"。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劣根,太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知珍惜。所以,孔子感叹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而太阴属脾,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五藏化液,脾液为涎。王冰注液曰:"溢于唇口也。"所以,这个涎,这个溢于唇口者,为什么不是云雨呢?你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个"涎"入手,从这个"云雨"入手,去探知你体内的气交状况,去探知你体内的生息状况,进而去把握你的健康状况,其实,脾涎能不能反映气交,能不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大家一反观自身就知道了。道不远人。当你精神状态、身体状态最佳的时候,这个时候注意体会一下你的口中,看看是不是有一丝丝、一股股清香、甘甜的津液?要是有,这就是你要会的那"东西"。有这"东西",就像自然有云雨,那你的气交当然是最佳,你的生息当然最佳。你的整个人身都处于"天地交而万物通"的状态,那你的精神状态,健康状态为什么不处于最佳状态呢?而反过来,当你疲劳的时候,当你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关注你的口中,这一丝丝、一股股清香、甘甜的津液还在吗?不在了。代之的是口苦,是口干,是口臭,口粘,反正口中不清爽。为什么呢?气交不行了,人身后天的这个根本出了问题。这样至简至易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用。所以,大家想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用急着去搞化验、去做CT,先感受一下你口中的"滋味",看看这个脾涎、唾液,也就能知道个大概了。
  前面我们谈到,道家修炼的一个重要功夫就是打通大小周天。打通周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经过刻苦的修炼已筑基。前些年气功"大师"满天飞,都打着佛、道的旗号,传你一个功,三天五天就能打通周天。有这么便宜的事吗?可还是有太多的人去图这个便宜。结果是上当了事。周天贯通是要有应验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有客观指标。不是你那里想一想,它就贯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应验,就是这满口清香、甘甜的涎液。这涎液有的称甘露,有的称金津玉液。甘露也好,金津玉液也好,无非就是我们上述的"云雨",无非就是脾涎,当然也还包括肾唾。从这个角度看,周天修炼,不就是提升人体的气交,使这个气交上一个层次,上一个台阶。所以,对我们口中的这点津液你要抓住它,你要看透它,你要真把它当作生命的源头"活水"。学医的人都知道燕窝,就是平常百姓也晓得它的价值不菲。燕窝不就是金丝燕口中的这点涎唾凝结而成的吗?小小金丝燕的涎唾都有这样的作用,那么人的呢?这就可想而知了。经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上述这个讨论真的参透了,又何尝不是一个"言天应人"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笔录第十二篇
倪海厦人纪之黄帝内经(2)
ok《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笔录12
灵素节注类编 卷一禀赋源流总论
白露节气,请收下这份防“秋病”攻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