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一章辨阳明 论太阴

辨阳明  论太阴

(一)

太阴经穴表里歌

后天生命是太阴,三阴主宰是太阴;

三阴好比津仓库,藏着膏汁整半斤;

三阳气动算为耗,太阴津液往上升;

阴阳平衡人无病,阳热过盛耗太阴;

太阴能升又能降,上升多亏阳明经;

阳明好比转运站,全靠太阴来供应;

二十一穴通表里,二十一穴太阴经;

天溪胸乡来受益,周荣布液华与容;

太阴失去津与膏,亏损才把胃窦生;

胃窦亏损常常病,气归大包脾下痛;

气不下行胃就胀,大横拦截不下行;

横于大肠化热气,气不下行结肠病;

到了府舍扎下根,冲门不开便不行。

(二)

生死太阴一条线

穴位十一暂不讲,腹部十穴明一明;

太阴脾虚找外感,外感袭击太阴经;

太阴受寒兼表证,半为阳来半为阴;

表证就是桂枝证,初病用上特别灵;

太阴表证常不解,胃窦脾下把病生;

常常不解化胀气,左边腹部经常疼;

一股胀气到乳下,乳房下面常常疼;

气动转到左腋下,腋下脾下常常疼;

常常不解乳腺病,乳房涨疼小叶生;

外邪胀气常不解,左边疼痛往下行;

肚脐左边常常痛,走到结肠还是疼;

结肠疼痛化热气,又想大便不下行;

阑门常常不开放,少腹胀满常常疼;

宿食大便常不解,热结旁流毒气生;

宿食不下化沼气,沼气腹内不能存;

沼气腹内常不解,腹膜阑尾把病生;

这些毒气常不解,他给肠癌留下根!

上述症状怎么治,用上左顺特别灵!

二十一穴通脏腑,下到隐白上周荣。

生死太阴一条线,上下通畅命长生!

(三)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三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

太阴者脾也,与胃相连,与胃相表里,太阴离不开胃,胃不能离开太阴,此两经互为表里,胃主收纳,脾磨五谷藏津液,五谷津液的转化,都由这两经来完成,伤寒三阳一过,热微烦躁,继续传经,若脉小,便清,为不传,太阴者寒也,理中汤主治其经。

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

手足自温利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

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疼。

太阴脉沉,为脾病日久,脉迟为里虚,之所以出现脉沉迟,沉迟为虚为寒,一旦受凉,腹部胀满,时满时疼,吐食,这叫中阳不健,仲景立方理中汤。吐食后还满,满不能补,去白术加附子,若表寒胃寒,去白术重用生姜。

吐多下多,中焦亏损,理中汤原方不动,白术加大。若手足自温,太阴久病,邪深化热,所以手足自温,脏无它热,用附子理中汤,若心悸者加茯苓。“渴欲得水倍术宁”脾无津液,无津者渴自生,饮水不能自救不解渴,需倍白术,120克不为过。“欲作奔豚术易桂”久虚久泄,脾虚之人,中阳不健,寒归于丹田,寒气逆满,为奔豚之病,理中汤加上桂枝。“干姜寒倍参腹疼”中寒气陷于下,中寒者倍干姜,120克不为过,中寒气下陷腹痛者倍人参,120克不为过。

上述症状为脾阳虚,脾虚脉必然沉迟,这是太阴之病脉,太阴久病,脾不藏津,不能为胃输送津液,阳明本性为热,动则阳生,虚耗大量的津液,一旦脾不能输送津液,这叫独阳无阴,胃必生热病,失去了脾胃互为表里,热病重生,热病就是这样来的。

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何为阳邪?阴不足,阳常有余,太阴主表,阴不足常常受外邪,常常受风,风为阳邪,阳明热邪,两热常病,常病者腹满,时减如故,减不足言,胃腑有热,可攻。

太阴表证第一证桂枝方原方不动。若太阴表证不罢,误下者伤津,所以痞下痛,时痛时止,桂枝倍芍汤,又为一加汤,大疼不休,加大黄,为二加汤。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是寒虚气上从,腹满不减不大便,转属阳明乃可攻。

腹满者胃家实也,阳邪常常不解,必然腹满,几日不大便,屁多者腑证形成,大承气汤。虚寒者气上攻,仲景留下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可惜医圣太阴篇讲述太少,只留下八条四个方。

(四)

太阴用方歌诀

仲景写下太阴病,太阴通阴又通阳;八条条文是症状,仲景留下几个方;太阴脉沉理中治,太阴经表桂枝汤;太阴表证医误下,脾下疼痛在左旁;误下桂枝症乃在,用上桂枝加芍汤;小肚左边疼胀满,大黄用上二加汤;腹满时疼时减去,减不足惜大承汤;太阴虚寒腹胀满,厚生甘半人参汤;条文太少难辨证,不足太阴症于状;方证太少难应变,何处去找补救方?可是仲景留悬笔?留给后人来推详;本人临床几十载,困惑就在太阴上。

脾络、胃络都从乳房下过,西医所谓的脾下反流,脾下疼,男女小叶增生都乃早年肾亏,两感病长期携带所至,这又叫慢性副伤寒。

内经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人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

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经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麽道理?

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从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麽道

理?

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经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内经》素问篇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1----24条)
【桂枝汤】
《伤寒论》讲义(下)
【《伤寒论》阳明、少阳病篇小结】精三
伤寒释疑(二)
伤寒论纲要~太阴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